秦始皇為何用「朕」作為專屬代稱,其中有何隱秘?專家:拆字即明

2020-12-25 騰訊網

引言

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中寫道:「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人當時接連受挫,對當時的君王和朝政大失所望,於是便寫下了這首廣為傳誦的千古絕唱。

古來聖賢皆寂寞。然而寂寞者不止聖賢,真正的孤家寡人,其實是他們——皇帝。「皇帝」一詞,由嬴政創立,這位傳奇人物在位期間,一掃春秋戰國割據之勢,達成了吞併六國、統一四海的驚人成就。雖然秦朝真正壽命只有數十載,但秦始皇在位期間所做的那些開創性成就,依舊被沿用千年,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秦始皇畫像

01

公元前221年,中原長達千年的分裂格局,終於在秦始皇的手中終結。由此,完成了大一統的秦始皇除了制定度量衡。秦半兩等關乎國計民生的政策之外,就是忙著為自己選「自稱」。經過層層篩選,秦始皇最終確定了「朕」這一專屬自稱。在春秋戰國之時,各路諸侯的自稱千奇百怪,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對「朕」另眼相看呢?

首先來說一下專屬自稱的原因。王權或者說皇權,它是封建社會的結晶,而封建社會是一個私有制盛行的年代,秦始皇作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第一位統一天下的皇帝,必然想要彰顯自己的獨特之處,供千秋萬代銘記流傳。所以秦始皇確定專屬自稱並不難理解。

▲秦始皇畫像

02

但是,秦始皇為什麼獨獨對「朕」情有獨鍾呢?這裡要介紹一下時代背景,在秦始皇確定「朕」為皇帝專屬稱呼之前,「朕」這一自稱人人可用,並不稀奇。在那個時候,「朕」和「餘」、「我」都一樣,沒有任何的特殊的含義,哪怕是平民百姓,也是可以自稱「朕」的。

這在很多典籍中都有相關記載,比如屈原在《離騷》中寫過:「朕皇考曰伯庸」、戰國末期的《尚書·堯典》中也記載過:「汝能庸命巽朕位」。東漢時期文學家蔡邕更是說過,在上古時期,「朕」是一個大眾稱呼,不分身份貴賤。那麼秦始皇為什麼選「朕」作為自己的自稱呢?「朕」特殊在哪裡呢?

▲屈原畫像

根據資料顯示,與「餘」、「我」、「臺」、「卬」等相比,「朕」作為第一人稱的自稱出現的最早,最早出處甚至可以追溯到在甲骨文中。只是隨著朝代的更迭,時間的推移,「朕」慢慢的見於書面記載,口語中大家常用的更多的是「我」「吾」等,其實這也能理解,後面兩個字用來自稱,相對於「朕」,更加的口語化、流暢性也相對較強。

根據現實社會的發展軌跡來看,選「朕」作為皇帝專用稱呼其實也有利於百姓。封建社會是一個人命如草芥的時代,而王族與普通平民的差距猶如銀河,王族的很多東西平民都需要避諱,比如衣服的顏色,就連日用品都有嚴格的等級劃分。如果制定了相應的規則,告之天下,對於百姓而言,相對於不知所以就被貴族以「不避諱」的衝撞之名虐殺,秦始皇這種做法反而令他們更加安心。

▲秦朝貴族劇照

03

回到我們所說的秦始皇的專稱上,假設秦始皇選擇了「我」為自己的專屬稱呼,一來不夠獨特,二來也容易被其他人誤用。這不管是對秦始皇來說還是對其他所有人來說,都是極為不利的。

再從說文解字的解釋來看,「朕」其實有著特殊的含義。根據說文解字的釋義來看,「朕」的意思是「舟中火種」。語言學家戴震認為,秦始皇之所以選「朕」為皇帝專屬稱呼,應該是從這一點出發的——很久以前,中國大地上大多是逐水而居,而「舟」與「灷」則是部族中發展興旺的必備品,是一個部族財富、地位的象徵。所以,秦始皇選擇「朕」為自稱,更能彰顯自己前無古人的豐功偉績。

▲秦始皇雕像

這一說法顯然是更加合乎情理的。自秦始皇之後,「朕」這一個自稱也被中國封建史上的歷任皇帝沿用。這說明「朕」之自稱的寓意著實無可替代,對於追求唯我獨尊、獨一無二的皇帝而言,十分相得益彰。

結語

取名自古就是人生大事,封建時期,人們取名還需要看八字,斷風水。說到底,秦始皇對「朕」字的追求,就和我們普通人一樣,也是想追求一個獨屬於自己的標籤,最好其中還蘊含了自己嚮往的美好寓意。

參考資料:

《登幽州臺歌》

《離騷》

《尚書·堯典》

相關焦點

  • 為何秦始皇用「朕」做專屬代稱?專家:把「朕」拆開看你就明白了
    文:歷史茶館兒【歡迎關注茶館兒,喝上一壺茶,品讀歷史】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作為一個霸氣側漏的君王,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他制定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而且秦始皇喜歡用「朕」作為自稱。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實現國家統一的君主,秦朝以前,所有的統治者都喜歡稱自己為王,但秦始皇雄心勃勃,他認為自己比他們歷代所有的君王都偉大,所以他稱自己為皇帝,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秦始皇是多麼的霸道了。
  • 秦始皇為啥要自稱「朕」,專家:把「朕」字拆開,其中大有內涵
    秦始皇作為第一個建立大統一王朝的國家,自然也有著不菲的功績。雖然通過史料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秦始皇是一個十分殘暴的君王,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否認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所做出的成就。秦始皇是歷史上以第一個使用皇帝這一稱呼的人,此後這個稱呼便成為了各朝各代皇帝的專屬稱呼。不過,除了皇帝以外,「朕」這個自稱也被流傳了下來,秦始皇為何用「朕」做專屬代稱?
  • 秦始皇為何用「朕」做專屬稱謂?這是有深意的,你將朕拆開看看
    東漢時期的著名文學家蔡邕就曾說過「朕者,我也,上古尊卑不嫌,貴賤共之」,這裡就能看出,在先秦時期,人人都可以自稱為「朕」,在這麼多的第一代詞的情況,秦始皇為何偏偏選了「朕」這個詞語作為專屬稱謂呢?「朕」字最早見於甲骨文中記錄,之後的《爾雅》和《說文》都有記載說「朕,我也」,而先秦時期「朕」不僅可以作為口語使用,還能夠諸子百家的書目中有記載使用。而為什麼秦始皇獨獨用「朕」來作為自己的專屬稱謂,原因有如下:第一,與「餘」「我」「吾」這類常用的第一人稱相比,「朕」所表達的意思更加的尊貴。
  • 「朕」的本意是什麼,為什麼秦始皇要用它,當皇帝專屬代稱?
    自秦始皇開始,華夏大地的歷朝歷代皇帝,在重要場合或者是發布類似聖旨的文書時,往往都會選擇用「朕」來作為自己的自稱,以此表示莊重、正式、重視。 朕」來自稱。 而「朕」作為皇帝的自稱,其實從「朕」的本義中有「卑微」的意思來看,「朕」也是自我的一種謙卑自稱。 且這種自稱在秦始皇之前,並不是皇帝專用,平民百姓也可以用,春秋戰國時期的屈原所寫《楚辭·離騷》道「朕皇考曰伯庸」,翻譯過來為「我的父親字伯庸」,此刻此刻屈原用了「朕」當自稱,而他非君主,也不是皇帝。
  • 秦始皇為何以「朕」自稱?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知道他的野心了
    秦始皇為何以「朕」自稱?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知道他的野心了秦始皇自認「德高三皇、改蓋五帝」取「帝」一字,自創「皇帝」,作為天下大一統建立者,又稱始皇帝。秦始皇還規定天子自稱為「朕」。秦始皇為什麼要自稱為「朕」?
  • 為何秦始皇放棄寡人改用「朕」自稱,專家:把「朕」拆開就明白了
    古時候帝王的自稱有好幾種,比如「寡人」、「孤」等等,到了秦始皇嬴政稱帝後,又將「朕」定為了自稱,從此以後的皇帝幾乎都是沿用此稱謂。但其實在這之前,「朕」只是各種代稱中的一種,無論天子還是販夫走卒都可以用來自稱,為何秦始皇獨獨青睞於這個字呢?
  • 為何自秦始皇后,歷代皇帝都以朕自稱?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詩人是朝中為皇帝、為國家效忠的一員,有必要為皇帝進獻良言,此時便會功成名就。自古以來皇帝就是封建社會的尊貴身份的象徵,同時在君權神授的影響之下,皇帝的號召力是無與倫比的。但是自古以來,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皇帝都會自稱為朕,而用朕這樣的自稱代號又有何淵源呢?專家表示,你把朕字拆開來念,就明白了。
  • 秦始皇選「朕」做代稱,有啥玄機?「朕」字拆開你就懂了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擁有著非常嚴格的立法制度,在家庭之中我們要尊老愛幼,放到國家中來講我們要忠君愛國,即便是在外面我們也要做到長幼有序,身為秦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也追求與眾不同,用「朕」來作為自我稱謂,以表示自己是獨一無二、不可僭越的存在,高人一等。
  • 秦始皇用「朕」代替我,史學家:將「朕」拆開後就明白其用心了
    秦始皇二十六年,距離其駕崩僅有2年了,他覺得「稱孤道寡」不足以顯示自己與眾不同,於是就把「朕」定為帝王自稱之字,其他人不準用。「朕」的意思其實跟「孤、寡」一樣,都是「我」的意思,在秦始皇之前,人們都可以自稱「朕」。但是在先秦時期,也不是人人可以隨便自稱朕,一般地位尊貴的人可以稱朕。
  • 嬴政為何要把「寡人」改成「朕」?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明白了
    以前皇帝稱孤道寡,那麼秦始皇嬴政為何要把「寡人」改成「朕」?專家說只要把「朕」字拆開,大家就能看懂了。第一、嬴政的首創之功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之前,曾有過長達514年的大動蕩時期。而這段歷史被後人習慣性地稱為,東周王朝或春秋、戰國。在公元前221年之前,一直都是奴隸主統治奴隸的奴隸制時期,至此之後則開啟了2000多年的封建制。
  • 古代皇帝為何用「朕」自稱?專家:你把「朕」字拆開念,便能知曉
    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皇帝們都是用「朕」來自稱的,並且這個稱呼是皇帝的專用稱謂,除皇帝之外誰要是敢用「朕」來自稱,那就是掉頭的大罪。但鮮有人知的是,在秦始皇登基前,其實老百姓們平時都是用「朕」來自稱的。
  • 秦始皇為什麼選擇用「朕」做皇帝的自稱?
    有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一定對宮廷劇不陌生。劇中的皇帝威風凜凜,坐擁天下,萬民臣服,千呼百應,享盡了人間最好的待遇。在封建社會,作為一國最高的統治者,君主的一切都是與眾不同的。所吃所用所穿的東西,都與常人有所不同。就連如何稱呼自己,都跟我們這些普通人千差萬別。
  • 為何歷代皇帝都用「朕」自稱?專家:你把「朕」拆開念,便能知曉
    為什麼會有這麼嚴格的規定呢?其實在秦朝以前,「朕」也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字,尋常百姓在對話中也經常用到,比如屈原《離騷》中有一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其中「朕」就是他的自稱,相當於「我」的意思。  「朕」這個稱呼成為皇帝的專屬是在秦朝建立之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秦王朝,為了方便管理,相繼統一了六國的文字以及貨幣,可謂是厥功甚偉!
  • 秦始皇自稱為「朕」有什麼含義?
    在中國古代更早的時候,皇帝都不是自稱為「朕」,而是自稱為「寡人」,因為在中國古代有一個謙虛的傳統,所以皇帝這樣稱呼自己,目的就是為了表現自己是一個才學和能力都不足的人。但是這一切都被秦始皇給改變了,秦始皇對當時的社會作出了很多的改變,比如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分封制改為郡縣制,奴隸社會變成封建社會等等,其中將「孤」、「寡人」改為「朕」,也是其中的一種改變。
  • 歷來君主都自稱寡人,秦始皇為何要自稱「朕」?把這個字拆開看看
    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意思是君王的權位乃是上天賜予的,上天只會把天下交給有德之人掌管。如果失德,君王就會失去尊貴的權位,故他們就謙稱自己是「寡人」。然而,秦始皇嬴政在統一六國後,棄用「寡人」,改稱「朕」,這是為何?「朕」,最早見於商代的甲骨文中。先秦時期,「朕」是「我」的一種說法。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可以自稱「朕」。
  • 為何古代皇帝都自稱「朕」?專家:你把「朕」拆開讀,就知道了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為何歷代皇帝都喜歡用"朕"自稱?說這個之前我們得先聊聊他們的其他自稱。有記載的皇帝自稱大致有6個,分別為"寡人"、"不穀"、"朕"、"吾"、"餘一人"、"孤"。
  • 秦始皇為何棄用「寡人」,改稱為「朕」?把「朕」拆開你就明白了
    例如,無論哪個朝代的皇帝稱自己為「朕」,專家指出:不同朝代的皇帝稱謂不盡相同。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皇帝是怎麼稱呼自己的呢?從何時起,朕,開始用它?作為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把六國統一起來,建立了皇權制度,也規定了許多不同的政策,他認為「王」已與自己不相符合,而「皇」是取自於三皇,即天皇、地黃和泰皇,「帝」也沿襲著古代的帝位稱謂,即「皇帝」和「始皇帝」的出現,此時李斯丞相建議它設立一個專門皇帝的縮寫,便從「我」、「吾」、「朕」中選擇了「朕」。
  • 秦始皇為什麼要稱「朕」?與他自身有著什麼關係?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朕」是皇帝自稱的專用名詞,但也只是從秦始皇開始是這樣的,在先秦時期,「朕」可以是作為任何人的自稱,而到了皇權集中統一時期,為了顯示出皇帝獨一無二的地位,所以「朕」變成了皇帝專屬,人民與統治者的地位一下子就拉開來。
  • 以前皇帝稱孤道寡,為何秦始皇要改成「朕」?把字拆開你就明白了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便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鞏固政權,其中一項便是將「寡人」改為「朕」,以前皇帝稱孤道寡,為何秦始皇要改成「朕」?把字拆開你就明白了。 除此之外,他還自稱「朕」。古時候皇帝有許多自稱,比如「寡人」、「孤」、「朕」等等。而「朕」作為皇帝的自稱,則是始於秦始皇。
  • 皇帝的自稱:朕、孤、寡人,三個詞有何不同?
    《史記·秦始皇本紀》:「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中國語言博大精深,更帶有中國特色。對於自己是「稱呼」有很多,讀書人介紹自己時,會用小生,不才,在下等,大戶人家女眷的自稱大多是妾身,賤妾等。至於有些人梁山好漢公開場合喊話時,會自稱為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