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中寫道:「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人當時接連受挫,對當時的君王和朝政大失所望,於是便寫下了這首廣為傳誦的千古絕唱。
古來聖賢皆寂寞。然而寂寞者不止聖賢,真正的孤家寡人,其實是他們——皇帝。「皇帝」一詞,由嬴政創立,這位傳奇人物在位期間,一掃春秋戰國割據之勢,達成了吞併六國、統一四海的驚人成就。雖然秦朝真正壽命只有數十載,但秦始皇在位期間所做的那些開創性成就,依舊被沿用千年,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秦始皇畫像
01
公元前221年,中原長達千年的分裂格局,終於在秦始皇的手中終結。由此,完成了大一統的秦始皇除了制定度量衡。秦半兩等關乎國計民生的政策之外,就是忙著為自己選「自稱」。經過層層篩選,秦始皇最終確定了「朕」這一專屬自稱。在春秋戰國之時,各路諸侯的自稱千奇百怪,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對「朕」另眼相看呢?
首先來說一下專屬自稱的原因。王權或者說皇權,它是封建社會的結晶,而封建社會是一個私有制盛行的年代,秦始皇作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第一位統一天下的皇帝,必然想要彰顯自己的獨特之處,供千秋萬代銘記流傳。所以秦始皇確定專屬自稱並不難理解。
▲秦始皇畫像
02
但是,秦始皇為什麼獨獨對「朕」情有獨鍾呢?這裡要介紹一下時代背景,在秦始皇確定「朕」為皇帝專屬稱呼之前,「朕」這一自稱人人可用,並不稀奇。在那個時候,「朕」和「餘」、「我」都一樣,沒有任何的特殊的含義,哪怕是平民百姓,也是可以自稱「朕」的。
這在很多典籍中都有相關記載,比如屈原在《離騷》中寫過:「朕皇考曰伯庸」、戰國末期的《尚書·堯典》中也記載過:「汝能庸命巽朕位」。東漢時期文學家蔡邕更是說過,在上古時期,「朕」是一個大眾稱呼,不分身份貴賤。那麼秦始皇為什麼選「朕」作為自己的自稱呢?「朕」特殊在哪裡呢?
▲屈原畫像
根據資料顯示,與「餘」、「我」、「臺」、「卬」等相比,「朕」作為第一人稱的自稱出現的最早,最早出處甚至可以追溯到在甲骨文中。只是隨著朝代的更迭,時間的推移,「朕」慢慢的見於書面記載,口語中大家常用的更多的是「我」「吾」等,其實這也能理解,後面兩個字用來自稱,相對於「朕」,更加的口語化、流暢性也相對較強。
根據現實社會的發展軌跡來看,選「朕」作為皇帝專用稱呼其實也有利於百姓。封建社會是一個人命如草芥的時代,而王族與普通平民的差距猶如銀河,王族的很多東西平民都需要避諱,比如衣服的顏色,就連日用品都有嚴格的等級劃分。如果制定了相應的規則,告之天下,對於百姓而言,相對於不知所以就被貴族以「不避諱」的衝撞之名虐殺,秦始皇這種做法反而令他們更加安心。
▲秦朝貴族劇照
03
回到我們所說的秦始皇的專稱上,假設秦始皇選擇了「我」為自己的專屬稱呼,一來不夠獨特,二來也容易被其他人誤用。這不管是對秦始皇來說還是對其他所有人來說,都是極為不利的。
再從說文解字的解釋來看,「朕」其實有著特殊的含義。根據說文解字的釋義來看,「朕」的意思是「舟中火種」。語言學家戴震認為,秦始皇之所以選「朕」為皇帝專屬稱呼,應該是從這一點出發的——很久以前,中國大地上大多是逐水而居,而「舟」與「灷」則是部族中發展興旺的必備品,是一個部族財富、地位的象徵。所以,秦始皇選擇「朕」為自稱,更能彰顯自己前無古人的豐功偉績。
▲秦始皇雕像
這一說法顯然是更加合乎情理的。自秦始皇之後,「朕」這一個自稱也被中國封建史上的歷任皇帝沿用。這說明「朕」之自稱的寓意著實無可替代,對於追求唯我獨尊、獨一無二的皇帝而言,十分相得益彰。
結語
取名自古就是人生大事,封建時期,人們取名還需要看八字,斷風水。說到底,秦始皇對「朕」字的追求,就和我們普通人一樣,也是想追求一個獨屬於自己的標籤,最好其中還蘊含了自己嚮往的美好寓意。
參考資料:
《登幽州臺歌》
《離騷》
《尚書·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