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國家關於皇帝的自稱有很多種,比如說「朕、孤、寡人」都是君王用來自稱的。這些都是什麼意思,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偏偏就要這麼叫,這裡面是有歷史有故事的。
秦始皇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皇帝,他除了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度量衡等等之外,秦始皇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一隻傳到了今天。其中一個就包括把皇帝的稱謂定下來了。「寡人」和「孤」這兩個稱謂其實是沒有特別切實的說法,很多人說這是因為君王覺得自己的道德和才能不配是天子,是一種自謙的說法。其實一開始這兩稱謂不是給君王用的,是原來的諸侯國和小國的君主的自稱,小國之君稱孤,庶方小侯自稱曰孤,諸侯自稱寡人。
這個諸侯國小王的自稱怎麼變成了君王的自稱呢,就是從秦始皇開始的。關於秦始皇的改名,在《史記》中有很明確的記載。一個皇上為什麼要把諸侯君主的自稱用在自己的身上呢,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就是因為秦國原來也是一個諸侯國,作為一個曾經的諸侯國的君主這麼叫是叫習慣了。在統一了天下之後就沒有改口,一隻這麼叫下來了。第二種可能性就是,秦始皇覺得原來都是諸侯國,都是對等的,但是現在統一了,以後這個稱呼你們都不能用,只能自己用。其實這兩種可以性是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的,因為單獨把哪個拿出來好像都不全面,拼在一塊才是一個完整的思路。
關於「朕」這個稱呼呢,在秦以前這個字是一個誰都可以用的一個自稱,就類似於今天的我。史書裡面有記載,「朕」身也,意思就是說凡是有身體的活人都可以用朕來自稱的。不過後來在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時候就把朕這個詞留下了,在一統天下的時候需要整個設計國家的制度還有其他一系列的制度。當時丞相李斯建議請天子自稱「朕',以後別人都不能再叫朕了。在秦始皇上了年紀,身體不是很好的時候,有一段時間他很想長生不老了,到處找術士和能人,能給自己提供長生不老的方法。
其中有一個術士給秦始皇講,他應該成為一個真人,就是到水裡淹不死,到火裡燒不死。於是秦始皇那段時間要求別人叫他真人,自稱真人。「朕、孤、寡人」這些都是皇帝的自稱了,既然說到這裡就說說皇帝的別稱,就是大家是怎麼稱呼皇帝的。
普遍稱呼皇帝的都是「陛下」和「九五之尊」,陛是宮殿的臺階,陛下就是皇帝和臣子之間的距離。說的是皇上和臣子說話的時候都是隔著臺階的,所以臣子對皇上的稱呼慢慢就變成了陛下。「九五之尊」這個說法來自於一本書,來自於九五飛龍在天。九被認為是數字裡面最大的,古人因為這個就非常喜歡用九代表至高無上。五是在最中間,無人講究中庸之道,古人也是偏愛五的。用上九五之尊就代表皇帝是至高無上而又有才德的,所以皇帝也比稱為九五之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