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王為什麼都自稱「朕」,專家:把「朕」左右分開讀,就懂了

2021-01-15 觀心通史

古代君王為什麼都自稱「朕」,專家:把「朕」左右分開讀,就懂了

文/觀心通史

在古代封建社會中,皇帝的稱謂非常多,而且歷朝歷代的稱謂都不太一樣。夏朝是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據史書《竹書紀年》記載,夏朝君主的稱謂都冠以「後」,如「后羿」、「後少康」等。到商朝時,出現了新的稱謂「帝」。

在古代,「帝」寓指天神,只有帝乙和帝辛(商紂王)兩位君王敢稱「帝」。西周時期建立了禮樂制度,以穩固統治。在實行禮樂制度時,為了避免觸犯神靈,將君主的稱謂「帝」改為「王」,如周文王、商紂王等。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君王又衍生出許多不同的稱呼,如孤、寡人、不榖、予一人等。這裡的「予一人」可以理解為一人(指天)之下,萬人之上。在封建社會中,皇帝再大,也講究君權神授,用神明來鞏固他權力的合法性。所以,君王也要服從於天。

歷史上發生過的許多重大事件,古人都會把它們與神聯繫在一起。比如,舉兵起義前,都會散播一些謠言,像楚霸王項羽天生異瞳;赤帝子劉邦斬白蛇起義;王莽是黃帝後裔等。他們都是在為自己的起義找一個合法的理由,不是我要這麼做,是天要我這麼做。

「寡人」是「寡德之人」的意思,古人講究「以德治國」,古代君王常以「寡德」標榜自己,所以「寡德之人」是君王自謙的稱呼。「寡人」的稱呼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一直存在,漢王劉邦、齊王韓信、晉王隋煬帝,都自稱「寡人」。

春秋戰國時期,一些國力較弱的諸侯國的君主往往不稱「寡人」,而稱「孤」。我們很少聽過「不榖」這個稱呼,在《左傳》中有段話是:「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穀同好,如何?」「榖」通「谷」,穀物是善物,可以養人。歷史上只有楚王一人自稱過「不榖」。

「朕」,最早出現於商代,《說文》一書中記錄:朕,我也,闕。自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棄以往之名號,自創「皇帝」,史稱始皇帝。秦始皇為了穩固政權,又採取了一系列的「尊君」制度。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從此秦始皇便自稱為「朕」,「朕」算是秦始皇自創的稱呼,後面的皇帝也延續了這個稱呼。那麼,為什麼後面的皇帝不重新改一個稱呼呢?

一位歷史專家說,如果你把「朕」字左右分開看,你就明白了。「朕」拆開就是「月」和「關」,在古文中,「月」通「舟」,「關」通「灷」(zhuan)。舟是小船,灷是火種。舟、灷合在一起,意思是小船的裂縫。

「朕」字

《考工記圖·函人注》:「舟之縫理曰朕」。從「小船的裂縫」引申出:凡言朕兆者,謂其幾甚微,如舟之縫,如龜殼之裂紋也。寓意天子要防微杜漸,哪怕預示出一絲裂縫,也要時刻獨省其身。

朕,經過引申,成為一個非常謙遜的自稱,也成為皇帝的專用稱呼。同時《史記·李斯列傳》中有記載: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皇帝稱「朕」後,又賦予了神秘色彩,表示神聖而不可侵犯。

相關焦點

  • 寡人、朕、孤、不轂——古代君王的幾種自稱
    寡人、朕、孤、不轂——古代君王的幾種自稱時間:2020-05-05 08:4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寡人、朕、孤、不轂古代君王的幾種自稱 一、寡人,寡德之人。君王自稱。春秋戰國時,諸侯王皆稱寡人。《左傳》: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
  • 古代皇帝為何都自稱「朕」,老教授:你把「朕」拆開讀,就明白了
    古人還是講究君權神授,哪怕是君王也要服從於天,歷朝歷代為了得到起兵的「大義之名」往往都會杜撰出一段神話,項羽天生異瞳,劉邦自稱為赤帝子,斬白蛇起義,王莽自稱黃帝後裔……
  • 古代皇帝為何都愛自稱「朕」?你把「朕」拆開來念,就明白了
    朕,我也。古代尊卑共之,貴賤不嫌,則可同號之義也。——蔡邕《獨斷》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開始,皇帝這一稱號正式確立。與之一起誕生的,是皇帝專用自稱「朕」。為什麼秦始皇偏偏從眾多自稱中選擇了「朕」,而不是寡人、孤、等帝王自稱?
  • 為何古代皇帝都自稱「朕」?專家:你把「朕」拆開讀,就知道了
    "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命為,令為,天子自稱曰。"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為何歷代皇帝都喜歡用"朕"自稱?說這個之前我們得先聊聊他們的其他自稱。有記載的皇帝自稱大致有6個,分別為"寡人"、"不穀"、"朕"、"吾"、"餘一人"、"孤"。
  • 古代君王自稱「朕、孤、寡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我們國家關於皇帝的自稱有很多種,比如說「朕、孤、寡人」都是君王用來自稱的。這些都是什麼意思,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偏偏就要這麼叫,這裡面是有歷史有故事的。秦始皇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皇帝,他除了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度量衡等等之外,秦始皇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一隻傳到了今天。
  • 為何歷代皇帝都用「朕」自稱?專家:你把「朕」拆開念,便能知曉
    因為整個天下都歸帝王統治,所以相較普通人來說,他們也相應的多了一些特權,特權之一就體現在稱呼上,經常看電視的小夥伴都知道,皇帝一般都自稱為「朕」。    而普通百姓是不能使用這個自稱的,否則就是冒犯天威,其罪當誅。那麼這個字究竟特別在哪裡?為什麼會有這麼嚴格的規定呢?
  • 「朕」是什麼意思?古代皇帝為什麼要自稱為朕?
    現如今,我們從各種歷史影視劇中不難發現,裡面的皇帝時常稱呼自己為「朕」。有時候,筆者我不禁在思考著這樣的人一個問題,把「朕」這個字單拎出來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古代的皇帝們都要自稱為朕呢?要想解開這一謎題,就需要先追溯到秦始皇時期。
  • 中國共有494位皇帝,為何都用「朕」自稱,專家:拆開念就明白了
    朕在一開始其實並不是皇帝的稱呼,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也就是說從秦始皇開始,皇帝自稱朕,而朕這個字也變成了皇帝的專屬,一般人是不能自稱的。為什麼歷代皇帝都用朕自稱呢?其實只要把這個字拆開來看就明白了。
  • 嬴政為何要把「寡人」改成「朕」?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明白了
    相信大家在觀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都會發現皇帝的扮演者們,動輒就會稱孤道寡,並且很多朝代的皇帝還自稱為「朕」。以前皇帝稱孤道寡,那麼秦始皇嬴政為何要把「寡人」改成「朕」?專家說只要把「朕」字拆開,大家就能看懂了。第一、嬴政的首創之功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之前,曾有過長達514年的大動蕩時期。而這段歷史被後人習慣性地稱為,東周王朝或春秋、戰國。
  • 秦始皇為何以「朕」自稱?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知道他的野心了
    秦始皇為何以「朕」自稱?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知道他的野心了秦始皇自認「德高三皇、改蓋五帝」取「帝」一字,自創「皇帝」,作為天下大一統建立者,又稱始皇帝。秦始皇還規定天子自稱為「朕」。秦始皇為什麼要自稱為「朕」?
  • 古代皇帝為何都愛自稱「朕」?把「朕」拆開來念念,就能明白了
    我和朕一樣。古時尊卑共為,貴賤不嫌,則可同義。--蔡邕《獨斷》從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朝統一六國,皇帝的稱謂正式確立。由此誕生的,是專稱皇帝的「朕」。為何秦始皇偏偏從眾多自稱「朕」的人中選擇了「朕」,而非寡人、孤臣、諸王?
  •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朕,漢語二級字,形聲字,讀作zhèn,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說文》:「朕,我也,闕。也就是說,在先秦時代,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根據漢許慎說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兩塊木板間隙。以其極為細小譬喻寡德以自謙,類似寡人之義。
  • 皇帝為什麼自稱「朕」?漢字「朕」的本義是什麼?
    皇帝自稱「朕」,漢字「朕」是什麼意思?中國古代君主、諸侯王,歷來喜歡「稱孤道寡」。他們的自稱,其實並非只有「朕」一種,還有寡人、孤、不穀(不轂)、孤家等。既是自稱,本質上都是第一人稱「我」的意思。但分別蘊含的意義,卻是大不相同。《老子》:「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谷)。」
  • 秦始皇規定,天子才可以自稱「朕」,專家:你把字拆開看看
    在秦朝之前,「朕」是人人都可以用的,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卻規定只有天子才可以自稱「朕」,在隨後的歷史,各朝君王也欣然接受「朕」的自稱,這是為什麼呢?難道這個字有什麼特殊含義嗎?他認為前人的所有的稱謂都配不上自己,就比如在對他的敬稱上,他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蓋五帝」,於是便自創了「皇帝」這個敬稱,只有這樣才能配得上他,而「朕」這個字也被他獨家專用,他規定除了天子能自稱「朕」外,平民百姓再也不許用。
  • 為何秦始皇用「朕」做專屬代稱?專家:把「朕」拆開看你就明白了
    文:歷史茶館兒【歡迎關注茶館兒,喝上一壺茶,品讀歷史】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作為一個霸氣側漏的君王,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他制定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而且秦始皇喜歡用「朕」作為自稱。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實現國家統一的君主,秦朝以前,所有的統治者都喜歡稱自己為王,但秦始皇雄心勃勃,他認為自己比他們歷代所有的君王都偉大,所以他稱自己為皇帝,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秦始皇是多麼的霸道了。
  • 古代皇帝為何用「朕」自稱?專家:你把「朕」字拆開念,便能知曉
    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皇帝們都是用「朕」來自稱的,並且這個稱呼是皇帝的專用稱謂,除皇帝之外誰要是敢用「朕」來自稱,那就是掉頭的大罪。但鮮有人知的是,在秦始皇登基前,其實老百姓們平時都是用「朕」來自稱的。
  • 歷來君主都自稱寡人,秦始皇為何要自稱「朕」?把這個字拆開看看
    寡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一種謙稱。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意思是君王的權位乃是上天賜予的,上天只會把天下交給有德之人掌管。如果失德,君王就會失去尊貴的權位,故他們就謙稱自己是「寡人」。
  • 秦始皇為啥要自稱「朕」,專家:把「朕」字拆開,其中大有內涵
    雖然通過史料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秦始皇是一個十分殘暴的君王,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否認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所做出的成就。秦始皇是歷史上以第一個使用皇帝這一稱呼的人,此後這個稱呼便成為了各朝各代皇帝的專屬稱呼。不過,除了皇帝以外,「朕」這個自稱也被流傳了下來,秦始皇為何用「朕」做專屬代稱?史學家告訴大家:將「朕」拆開看就明白了,其中大有內涵。
  • 秦始皇選「朕」做代稱,有啥玄機?「朕」字拆開你就懂了
    在古代的時候關於自我的稱呼有很多,「我」是最常見的,「朕」也曾是我的代稱,不過秦朝立下規矩以後,「朕」就成為了皇帝才能使用的一個字,這裡面到底有什麼曲折呢?這個字在最早的時候沒有任何的規矩管轄,和一般自稱的詞一樣,無論是誰,都可以使用,不過一般而言,「朕」這個字,在貴族之中使用的更加廣泛,畢竟這個字說出來就顯得與眾不同一些。作為平民百姓而言,多數時間還是使用的「我」,來自稱,這樣可以顯得更和善。後來秦始皇就將「朕」這個字規定為只有皇帝能夠使用,以此來顯示自己獨一無二的地位。
  • 為何秦始皇放棄寡人改用「朕」自稱,專家:把「朕」拆開就明白了
    古時候帝王的自稱有好幾種,比如「寡人」、「孤」等等,到了秦始皇嬴政稱帝後,又將「朕」定為了自稱,從此以後的皇帝幾乎都是沿用此稱謂。但其實在這之前,「朕」只是各種代稱中的一種,無論天子還是販夫走卒都可以用來自稱,為何秦始皇獨獨青睞於這個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