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王為什麼都自稱「朕」,專家:把「朕」左右分開讀,就懂了
文/觀心通史
在古代封建社會中,皇帝的稱謂非常多,而且歷朝歷代的稱謂都不太一樣。夏朝是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據史書《竹書紀年》記載,夏朝君主的稱謂都冠以「後」,如「后羿」、「後少康」等。到商朝時,出現了新的稱謂「帝」。
在古代,「帝」寓指天神,只有帝乙和帝辛(商紂王)兩位君王敢稱「帝」。西周時期建立了禮樂制度,以穩固統治。在實行禮樂制度時,為了避免觸犯神靈,將君主的稱謂「帝」改為「王」,如周文王、商紂王等。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君王又衍生出許多不同的稱呼,如孤、寡人、不榖、予一人等。這裡的「予一人」可以理解為一人(指天)之下,萬人之上。在封建社會中,皇帝再大,也講究君權神授,用神明來鞏固他權力的合法性。所以,君王也要服從於天。
歷史上發生過的許多重大事件,古人都會把它們與神聯繫在一起。比如,舉兵起義前,都會散播一些謠言,像楚霸王項羽天生異瞳;赤帝子劉邦斬白蛇起義;王莽是黃帝後裔等。他們都是在為自己的起義找一個合法的理由,不是我要這麼做,是天要我這麼做。
「寡人」是「寡德之人」的意思,古人講究「以德治國」,古代君王常以「寡德」標榜自己,所以「寡德之人」是君王自謙的稱呼。「寡人」的稱呼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一直存在,漢王劉邦、齊王韓信、晉王隋煬帝,都自稱「寡人」。
春秋戰國時期,一些國力較弱的諸侯國的君主往往不稱「寡人」,而稱「孤」。我們很少聽過「不榖」這個稱呼,在《左傳》中有段話是:「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穀同好,如何?」「榖」通「谷」,穀物是善物,可以養人。歷史上只有楚王一人自稱過「不榖」。
「朕」,最早出現於商代,《說文》一書中記錄:朕,我也,闕。自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棄以往之名號,自創「皇帝」,史稱始皇帝。秦始皇為了穩固政權,又採取了一系列的「尊君」制度。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從此秦始皇便自稱為「朕」,「朕」算是秦始皇自創的稱呼,後面的皇帝也延續了這個稱呼。那麼,為什麼後面的皇帝不重新改一個稱呼呢?
一位歷史專家說,如果你把「朕」字左右分開看,你就明白了。「朕」拆開就是「月」和「關」,在古文中,「月」通「舟」,「關」通「灷」(zhuan)。舟是小船,灷是火種。舟、灷合在一起,意思是小船的裂縫。
《考工記圖·函人注》:「舟之縫理曰朕」。從「小船的裂縫」引申出:凡言朕兆者,謂其幾甚微,如舟之縫,如龜殼之裂紋也。寓意天子要防微杜漸,哪怕預示出一絲裂縫,也要時刻獨省其身。
朕,經過引申,成為一個非常謙遜的自稱,也成為皇帝的專用稱呼。同時《史記·李斯列傳》中有記載: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皇帝稱「朕」後,又賦予了神秘色彩,表示神聖而不可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