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寡人」、「朕」分別是什麼意思?這三種稱謂分別是什麼人使用

2021-03-05 小張話你知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或者歷史書上經常看到孤、寡人、朕,這些字樣,那麼它們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為您倒上一本茶且聽我慢慢道來:

    「寡人」一詞最早出現於《左傳》「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無悔焉」。從字面上看這裡的「寡人」是指:道德方面不足之人,古代帝王都認為自己的王位是上天賜予的,而上天只會將王位賜予有德之人,而帝王失德自然王位也會失去,因此帝王們常常以此來自謙。

    「孤」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君主對自己的稱謂。強大的諸侯國君主會稱謂自己為「寡人」較為弱小一點的諸侯國君主就稱謂自己為「孤」或者「孤王」

    孤也有自謙的成分,指諸侯小國君主遭遇危難而失敗時自我的貶稱

     最後呢說一說「朕」第一個用這個字作稱謂的君主就是秦始皇帝嬴政了,秦滅六國之後稱為「帝」李斯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和權威建議嬴政不再使用寡人而是用「朕」以便顯示出自己的威嚴,其實先秦到上古時代誰都可以用「朕」稱呼自己至秦開始就規定「朕」這個稱呼只能皇帝專用,於是乎後世的君主就都用「朕」來稱呼自己了,當然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例外,他就用「咱」來稱呼自己。

    這期就到這裡,咱下次再聊聊其它更有趣的事情!

相關焦點

  • 古代君王自稱「朕、孤、寡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我們國家關於皇帝的自稱有很多種,比如說「朕、孤、寡人」都是君王用來自稱的。這些都是什麼意思,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偏偏就要這麼叫,這裡面是有歷史有故事的。秦始皇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皇帝,他除了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度量衡等等之外,秦始皇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一隻傳到了今天。
  • 文化解析:為什麼古代的皇帝稱自己為「朕」「孤」「寡人」?
    很多人在看古裝片時,感覺很奇怪。好端端的,為什麼皇帝稱自己為「朕」「孤」「寡人」?這三個成為之間有什麼區別嗎?今天我們揭開謎底!古代皇帝都有著自己的稱呼「朕」字為何意?這三個稱謂中就數「朕」這個字用得最頻繁。「朕」字為何意?《說文解字》中說:「朕,我也。
  • 電視劇中皇帝自稱「孤,寡人,朕」,有什麼寓意?給我們的啟示?
    一般皇帝都自稱「寡人」或者「朕」,而那些王侯將相自稱「孤」或者「不轂(gu三聲)」。那這些稱呼有什麼寓意呢?為什麼那麼尊貴的身份,要有這麼低賤的自稱呢?而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孫權劉備等諸侯,都是自稱「孤」的。《隆中對》中一句「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學過古文的都知道這句話。
  • 電視劇中的寡人到底是什麼意思,古時候的皇帝為什麼會自稱寡人?
    古時候的皇帝為什麼會自稱寡人?在歷史上皇帝用來稱呼自己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我們熟悉的有朕、寡人、孤等等。不過大家知道這些稱謂都是怎麼來的嗎?其實這基本上都是沿用了秦始皇的規定。秦始皇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皇帝,他除了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之外,還有一個就是把皇帝的稱謂給定了下來。從秦始皇開始,原來每個人都能自稱的朕用於皇帝的專稱,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許使用,寡人又是怎麼來的呢?
  • 皇帝的自稱:朕、孤、寡人,三個詞有何不同?
    至於皇帝的自稱,包含孤,朕,寡人等,三個詞有何不同呢? 一開始君王被叫」孤「和」寡人「,諸侯一把手也被稱為王。前面兩個詞彙連接起來,就是」孤家寡人「,這並不是說他日子過得有多孤單,畢竟後宮嬪妃的數量可不少。
  • 皇帝為什麼自稱「朕」?漢字「朕」的本義是什麼?
    皇帝自稱「朕」,漢字「朕」是什麼意思?中國古代君主、諸侯王,歷來喜歡「稱孤道寡」。他們的自稱,其實並非只有「朕」一種,還有寡人、孤、不穀(不轂)、孤家等。既是自稱,本質上都是第一人稱「我」的意思。但分別蘊含的意義,卻是大不相同。《老子》:「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谷)。」
  • 皇帝的自稱都有什麼?孤家寡人、朕、孤,這些詞都是什麼來頭?
    教授告訴他不是這樣的,只是不同的時期的稱呼不一樣而已,使用率比較高的主要有三個,分別是寡人、朕和孤。麥克就請教授先給他講一講寡人這個叫法。教授說:「這個叫法是比較古老的一種了,在先秦時候就有了,但不是皇帝用的,而是地位比較高的官員或侯爵用的。」麥克覺得這個叫法很特別,就問教授它是什麼意思。教授說:「這個問題你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 寡人、朕、孤、不轂——古代君王的幾種自稱
    寡人、朕、孤、不轂——古代君王的幾種自稱時間:2020-05-05 08:4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寡人、朕、孤、不轂古代君王的幾種自稱 一、寡人,寡德之人。君王自稱。春秋戰國時,諸侯王皆稱寡人。《左傳》: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
  • 「孤家」、「寡人」原來還有這層意思
    古裝劇經常能看到古代皇帝自稱「孤家」、「寡人」,最近聽《道德經》終於知道為什麼這樣叫了。
  •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朕,漢語二級字,形聲字,讀作zhèn,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說文》:「朕,我也,闕。也就是說,在先秦時代,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根據漢許慎說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兩塊木板間隙。以其極為細小譬喻寡德以自謙,類似寡人之義。
  • 為何秦始皇放棄寡人改用「朕」自稱,專家:把「朕」拆開就明白了
    古時候帝王的自稱有好幾種,比如「寡人」、「孤」等等,到了秦始皇嬴政稱帝後,又將「朕」定為了自稱,從此以後的皇帝幾乎都是沿用此稱謂。但其實在這之前,「朕」只是各種代稱中的一種,無論天子還是販夫走卒都可以用來自稱,為何秦始皇獨獨青睞於這個字呢?
  • 皇帝為何要自稱為「朕」?它有什麼含義?其實只需將字拆開便能看懂
    第一位使用皇帝稱謂的君主。其滅六國,推行郡縣制;同時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又修建長城,可謂「千古一帝」。細心的人會發現似乎自從秦始皇之後的極大部分皇帝對自己都開始自稱為「朕」。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古代皇帝為何都愛自稱「朕」?把「朕」拆開來念念,就能明白了
    我和朕一樣。古時尊卑共為,貴賤不嫌,則可同義。--蔡邕《獨斷》從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朝統一六國,皇帝的稱謂正式確立。由此誕生的,是專稱皇帝的「朕」。為何秦始皇偏偏從眾多自稱「朕」的人中選擇了「朕」,而非寡人、孤臣、諸王?
  • 為何古代皇帝都自稱「朕」?專家:你把「朕」拆開讀,就知道了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為何歷代皇帝都喜歡用"朕"自稱?說這個之前我們得先聊聊他們的其他自稱。有記載的皇帝自稱大致有6個,分別為"寡人"、"不穀"、"朕"、"吾"、"餘一人"、"孤"。
  • 秦始皇自稱為「朕」有什麼含義?
    就像「皇帝」這個稱呼一樣,中國古代的皇帝一般都不是稱呼自己為「朕」,這是後面才發展出來的。 在中國古代更早的時候,皇帝都不是自稱為「朕」,而是自稱為「寡人」,因為在中國古代有一個謙虛的傳統,所以皇帝這樣稱呼自己,目的就是為了表現自己是一個才學和能力都不足的人。
  • 歷來君主都自稱寡人,秦始皇為何要自稱「朕」?把這個字拆開看看
    寡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一種謙稱。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意思是君王的權位乃是上天賜予的,上天只會把天下交給有德之人掌管。如果失德,君王就會失去尊貴的權位,故他們就謙稱自己是「寡人」。
  • 古代君王為什麼都自稱「朕」,專家:把「朕」左右分開讀,就懂了
    古代君王為什麼都自稱「朕」,專家:把「朕」左右分開讀,就懂了文/觀心通史在古代封建社會中,皇帝的稱謂非常多,而且歷朝歷代的稱謂都不太一樣。夏朝是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據史書《竹書紀年》記載,夏朝君主的稱謂都冠以「後」,如「后羿」、「後少康」等。
  • 臣妾、哀家、咱家:影視劇的古人稱謂用對了嗎
    隨著宮廷歷史劇的熱播,一些劇中的人物稱謂被廣大觀眾模仿和運用,如 「臣妾」、「哀家」、 「朕」等,尤其在網絡交際語言中極為活潑。「臣妾做不到」的表情包風行一時,小學生在作文中自稱「哀家」,可見影視作品對人們的生活影響之深。但是,劇中的稱謂詞使用正確嗎?人們的使用又規範嗎?  有些稱謂只是後代戲曲小說中運用,並不存在於古代人際交往中,例如「哀家」。
  • 秦始皇為何用「朕」做專屬稱謂?這是有深意的,你將朕拆開看看
    除此之外秦始皇還將自己的自稱改為了「朕」,之後的皇帝也都將這個稱謂用到自己從政期間,直到清朝結束。知道一些歷史的朋友可能會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有六個比較常用的第一人稱代詞,分別是「餘」「朕」「我」「吾」「臺」和「卬」。
  • 你知道「不穀」是什麼意思嗎?「朕」來告訴你:孤王到底有多孤
    (圖片來源於網絡)皇帝們總是喜歡以「朕」作為自稱。「朕」不過就是我。秦始皇是第一個稱自己為「朕」的人。在此之前,眾所周知,大王們都自稱「孤」,或者「寡」。「孤」,是就是孤兒。《說文解字》言:「孤,無父也」,從字形上來看, 「子」與「瓜」聯合起來,表示「像滾瓜那樣沒有著落地的孩子」。「寡」,從宀,從頁。頁,古同首,頭也,一個人獨居一室,本意是男女喪偶。後來為了使字形均衡,在像人身體的筆畫兩旁,又加上兩個裝飾性的筆畫,合在一起像是一個「分」字,這才形成了這個「寡」。延伸為孤單、缺少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