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
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
敬王以玳瑁為之,
始皇又金銀作鳳頭,
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
——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
髮釵,是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髮,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髮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
將長發鬆松挽起,綴上一支別致的髮釵,再配以典雅的長裙。髮釵的柔美光澤閃耀在發間,加上小而精巧的墜飾,盡顯長發的風情與東方的古韻。
宋代女子梳妝圖
綴著髮釵的女子帶著搖曳的風情,宛如從宮廷壁畫上走來,搖曳婀娜如夏荷。好似一幅水墨山水畫,如旋轉的樂拍,讓人回味悠長……
圖片來源於網絡
自古以來,頭飾就是女子必不可少的裝點之物。富貴女子可翠華瓔珞金步搖,鈿頭銀篦挽青絲。哪怕是尋常人家的女子,也必定會在溪邊浣紗時飾以木釵,不經意間回眸一笑,引得相公書生為之傾倒,衍生出一段佳話。
民國鑲嵌料銀鎏金髮釵
明神宗定陵出土銀釵
南朝銅髮釵
黑檀釵
髮釵的普及大約在西漢晚期,自此以後,它一直是我國婦女的主要頭飾之一。民間也有執釵雙股表夫妻和諧美滿之意。
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
辛棄疾詞《祝英臺近.晚春》中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納蘭性德詞中「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溼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愛分離的痛苦。
圖片來源於網絡
隋代髮釵作雙股形,有的一股長一股短,以利方便插戴
中晚唐以後,安插髮髻的髮釵釵首花飾簡單,另有專供裝飾用的髮釵,釵首花飾近於鬢花。通常用於在盤發後,插入髮髻之中,用來固定帽子,或進行裝飾。
宋代,《宋書·行志》記載:「宋代元嘉六年民間婦女結髮者……頭上有花插簪梳等飾」。宋代陸遊《入蜀記》記載當時西南一帶的女子頭飾為「插銀釵至六隻,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古人工藝精美,品位更是不俗。漢代粗獷,南北朝灑脫,宋代簡約,唐代繁華。但無論哪個朝代的飾品,都是當代文化與工藝的濃縮,在我們今日看來,仍然是美得震撼,引得現代無數女生也紛紛追逐。
圖片來源於網絡
髮釵除了在質料及長短上有所區別外,更主要的特點還在於釵首上的不同裝飾。
如在釵首雕鑿蟠龍之形,即為「蟠龍釵」。晉崔豹《古今注》中就有「蟠龍釵,梁冀婦所制」的記載。
在釵首裝飾鸞鳥,也為歷代婦女所崇尚。尤其在結婚首飾中,更為常見,因為鸞鳥在民間一直被視為吉祥之禽。飾有鸞鳥的髮釵,被稱為「鸞釵」
圖片來源於網絡
髮釵的安插也有多種方法,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也不盡一致,既可安插兩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數支,視髮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兩鬢各插六支,合為十二支。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直至今天,髮釵在婦女的梳妝品中仍佔有一席之地,比如髮夾,就是由髮釵演變而來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到了現代,人們流行簡單時尚的裝扮,髮釵過於隆重,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潮流,於是人們把髮釵簡單化,變成了現在的髮夾。即使在髮夾首裝飾有花朵,已經非常的精緻小巧,讓髮夾看上去既簡單又時尚。
- 本文資料部分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客服協商授權等事宜 -
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