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際網路時代,不同地域之間人們的交流前所未有的頻繁起來,由此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地方方言面臨著消亡。普通話已經從基礎教育到現實需要,各個方面衝擊著方言。不過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方言顯然有著很頑強的生命力,比如說粵語。粵語作為漢語的七大方言之一,粵語人群對粵語也有著極強的自豪感,加之該地區經濟發達,自然話語權較大。粵語人群強調粵語重要性的時候,時常會說「粵語是古漢語」,由此來證明粵語的正統性。不過,此說法總是讓人疑惑,比如說秦朝時,難道關中地區的秦人們在說著「粵語」,而不是現在的陝西話嗎?
粵語被很多人說成是古漢語的原因是因為粵語源於古代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徵,留有古代漢語中入聲字的痕跡。不過,可以說粵語保存了一些古漢語的特點,但不能說粵語就是古漢語。所謂「古漢語」本身也是一個偽名詞。我國歷史悠久,各朝各代文字和語言都發生過不少變化,這種變化在不同地域又有不同的展現。說是接近「古漢語」,可究竟是哪裡的「古漢語」呢?是當時的官話,還是地方的古漢語呢?
語言本身是在不斷變化的,當今所有漢語方言都是脫胎自古漢語,只不過走上了不同的演化方向而已。並非只有粵語才是古漢語「活化石」,在中國南方很多方言中都留存著古漢語的基因。粵語雖然入聲保留最完整,但在吳語中,古代的濁聲則保留最完整。粵語並不比普通話更存古,只是韻尾保存得比較好(入聲韻尾),但聲母,韻腹,以及介音甚至比普通話的變化更大。所以,網絡上一些人所說的「粵語是最純正的古漢語,是某某朝的官方語言」之類的,不過是流傳已久的網絡謠言而已。同「粵語差一票就成為普通話一樣」,沒有任何事實根據。
至於秦朝人是不是在說「粵語」?答案當然不是,甚至可以說八竿子打不著。當然,古代秦國人所說的話與我們現在的陝西方言也有很大的不同。畢竟千年以來,語言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那時候的漢語官方語言,古人稱之為「雅言」,不是今天任何一門漢語方言,它和今天的任何一門漢語方言都有巨大的差異。我們今天從當時的歷史文獻中就可以看出,那時候的詞彙和語句都與現今差異巨大。
先秦至秦漢 在秦朝以前,廣東是越族人聚居之地,稱為百越地。雖然不能稱之為化外之地,但是顯然離中原文化中心相去甚遠。越族人所講的語言,也和現在的「粵語」沒有什麼關係。秦始皇就派遣了50萬遠徵軍南下,滅了楚國之後,這50萬大軍並沒有返回關中,而是繼續駐紮的嶺南地區。這也就是很多人認為的,「嶺南留存了上古漢語」的原因。不過,這50萬的「徙民」到底是駐紮在哪裡了,現在並不確定。唯一確定的是,當時的番禺(今廣州)依然是粵人的天下。漢人趙佗建立南越國,為了便於統治,也自上而下都異化為了「粵人」,尊崇粵人的生活習慣和語言。
以上,認為粵語繼承了古漢語的觀點,顯然是站不住腳的。這也凸顯了方言在全國口語趨同形勢下的緊迫感。方言自然有其承載的文化價值,不僅是粵語,其他方言也都有同樣的價值。無論是哪種方言,我們都書寫的是同樣的漢字,有著同樣的文化,不能因為口語不同就搞地域分割。然而遺憾的是,因為方言的不同,這樣的地域分割一直是存在的。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如果語言不同,那麼顯然內部的認同感和向心力是不足的。此所以,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讓全國各地人們溝通起來沒有障礙。從而進一步增強認同感,推平語言溝通障礙,帶給未來的益處,要遠遠強於所謂的方言文化。一些從小接觸方言的人,不願意放棄,這是值得理解的,畢竟內心的認同感是很難改變的。但是也不應該因此就胡亂的改編歷史,這樣只能是貽笑大方。
秦代人說的什麼樣的話如今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認同自己的祖先,認同自己共同的歷史,這些是我們的語言之根,是我們的文化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