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粵語的廣東人越來越少了?

2021-02-17 深圳百事通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說粵語的廣東人,好像越來越少了?

前段時間,某直播平臺的一位主播,因為使用粵語直播而遭到了平臺的封禁處罰。

同時,他還收到了來自官方的「重要通知」——請儘量使用普通話,照顧一下來自五湖四海的觀眾。

這個處罰的原因,讓很多廣東人感到十分震驚。難道講粵語是什麼過錯嗎?難道講粵語就是不尊重其他地方的朋友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答案。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我們身邊,好像說粵語的廣東人似乎越來越少了……

粵語,又稱為廣東話、廣府話。是除了漢語外最流行的華人語言。

粵語的歷史非常悠久,即便是講了一輩子粵語的人也不一定真正的了解。粵語其實是由春秋戰國時期的古漢語,經過各種演變發展至今的。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信的以為中原已完全降服,便派出兩支軍隊分別北上抗擊匈奴和南下徵服百越。

趙佗率領的南下軍隊在人員裝備和作戰能力上都有很大優勢,所以順利的徵服了百越地區。

此時中原軍力匱乏,讓起義軍鑽了空子。但是趙佗拒絕回中原平叛,便在這裡自立為王,稱為「南越國」,並把中心設定在番禺(現廣州越秀區),算起來廣州的建城歷史也有兩千多年。

直到南越國被漢武帝收復後,把中心從番禺遷到現肇慶市封開縣,自此縣城以東為廣東,以西為廣西。

到了三國時期,東吳政權曾統治兩廣地區,又重新將中心搬回番禺,並改名「廣州」,從此廣州一直是廣東的行政中心再也沒變過名字。

之後中原飽受戰亂摧殘,很多漢人在家族族長的帶領下南遷至廣東,翻山越嶺過後終於到達粵北韶關南雄縣,開始在這裡休養生息。因此南雄縣的珠璣巷又被稱為廣東人真正意義上的發源地。

還有一部分漢人南遷到粵東地區的潮汕平原,成為潮汕人的祖先,大規模的南遷使得原百越諸部徹底消失。這裡的人也創造了與越發音相同的漢字——粵。

唐朝時期,各地的語言文化已經趨於一致,到了北宋年間又出版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本發音韻律書《大宋重修廣韻》,書裡記載的文字發音與如今的粵語發音幾乎完全吻合。

南宋後,北方少數民族入侵,又有一部分漢人大規模南遷廣東,因為廣東平原地區已經被廣府人和潮汕人全部佔據,所以只能遷到粵東粵北與江西、福建交界的梅縣山區,並被稱為「客家人」,意為「客居他人地方的人」。

他們說的語言由於受到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開始胡化,也就演變成了如今的「客家話」。

在經歷更朝換代後,廣府話也受到了外國語言的影響,在清朝末年徹底形成。而現在的普通話則是以北京為中心形成,與北方胡語一致。

粵語有九音,普通話有四音,所以粵語和普通話相比擁有更多古漢語元素,更顯古色古香。

廣東人也是出了名的愛闖蕩,粵語就被帶到了世界各個角落,除了是香港、澳門的官方語言外,粵語還是美國、加拿大的第三大語言,澳大利亞的第四大語言。全世界使用粵語的人口也有近1.2億人。

我最開始接觸粵語還是在青春期聽的粵語歌、看的粵語電影裡。

上世紀60年代,香港經濟發展迅速,香港人在物質方面得到滿足之餘,便開始搞起了流行文化的熱情創作。

創作當然離不開音樂。在那個年代,粵語歌都是表達市井生活的。後來在日本流行文化中找到靈感,只要日本出新歌,香港的唱片公司就會把版權買進再改編成中文。

所以我們聽到的很多膾炙人口的粵語歌,其實都是日語的翻唱版。儘管這樣,也造就了一個華語盛世。

但沒有創新,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從70年代到90年代,一批批的填詞人和編曲人站了出來,撐起了粵語歌的江山,創造了香港獨有的情歌和搖滾風格。

從那時候開始,粵語歌開始風靡大江南北。流行文化基本處於空白的大陸人民就像發現了新世界,對粵語歌開始瘋狂的熱愛。

當年男生們最喜歡的就是Beyond,為了唱粵語歌自學吉他的人也不在少數,只要聽見「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都會情不自禁地接上下一句。

哥哥張國榮的《Monica》也成為了國內迪廳的標配。儘管好多人說粵語歌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但粵語歌在華語樂壇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當然也成為了無數人的青春回憶甚至變成一種情懷。

不光是粵語歌,香港電影也是自成一派。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就發展成為華人世界和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人稱「東方好萊塢」。

最初香港影視是以武俠片為主,拍攝只講究一個「快」。為了追趕明星和院線的上映檔期,有些電影甚至10天就能完成。這也成了香港電影最正常的作風習慣。

慢慢觀眾對遠離現實的武俠片失去興趣,就過渡到成龍、洪金寶的動作片,吳宇森、周潤發的警匪片,王家衛的文藝片,周星馳的搞笑片等等。

小時候每天晚上,家旁邊的廣場上都會支起幕布和放映機播放香港電影,一到點就會拿著小板凳圍過去。那時候最常播放的就是發哥的《上海灘》和許冠傑的《半斤八兩》。

每次看完電影都會用蹩腳的粵語唱一句:「狼奔,狼樓,蠻裡偷偷缸水永罷咻」。這也是我的粵語歌入門。

後來家裡有了電視,但沒有選擇的權力,只能是電臺放什麼我們就看什麼。除了香港電影,看的最多的就是TVB電視劇,天龍八部和鹿鼎記已經數不清是幾刷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選擇也越來越多,充斥著粵語的香港電影也不再是我們的首選,漸漸淡出我們的視線。

而現如今,無論是大環境普通話的推廣還是小環境教育對粵語的衝擊,都讓我們感受到粵語在慢慢的「消失」。

就在前幾年,廣州一小學強制規定學生進入校園後用普通話交流,不許說粵語。這樣的做法確實不妥,學校教育以普通話為主,但是推普不廢粵才是宗旨。

小朋友從小就處在複雜的語言環境中,甚至在家裡都不用粵語交流,時間久了,本地的小朋友也越來越不會說粵語了。

這也讓很多老廣東人不再糾結髮音是否標準的問題,而是更擔心粵語還能不能傳承下去?

在廣府人的心裡,粵語不僅僅是他們的母語,更是他們流傳千年的一種文化符號,具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就像客家人有一警句這樣說:「寧賣祖宗田,不廢祖宗言」。雖然講粵語的人越來越少,但每個廣東人還是有責任將粵語發揚光大。

無論走到哪裡,當聽到最熟悉的鄉音時都會撥動我們心底的那根弦,希望講粵語不會成為廣東人最後的倔強,而粵語代表的廣府文化也可以繼續在世界的舞臺上發光發亮。

在快節奏的時代裡,我們不應該就這樣輕易放棄華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語言文明,傳承本土文化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相關焦點

  • 廣東人為什麼不敢輕易說廣東話?
    廣東人就必須承傳廣東話嗎?Why not?方言也算是本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活在語言和民俗中,講方言也算是傳承,值得發揚啊。前幾天我看到一個朋友的朋友圈說他是廣東人,但卻不敢輕易說粵語。因為在廣州工作的時候,因為說粵語,帶有自己家鄉的口音,然後他一說就立馬被別人聽出來不是廣州本地人,導致他很尷尬。為什麼會尷尬呢?其實這個事情我真的能感同身受啊。我是從茂名出來的女孩子,常年來回於廣州、深圳和香港,然後過年還回老家。所以有時候我說的粵語我自己都會有點混亂了!比如倒垃圾,腦子裡經常會在」dun左巨「?」
  • 香港人說粵語vs廣東人說粵語,竟然有這麼多不同!
    比如,港式粵語的「行雷」被說成「打雷」;如果一個詞語的兩個字都是陰平,比如「剛剛」,香港人會讀成「啱啱」55的音,而廣東人會稍稍降調,發成53的音。這一點,就像圈妹曾經做英文閱讀理解的時候,晃眼一看每個單詞都認識,但連起來就不知道什麼意思了……廣東人受普通話影響,在說話時會選擇偏向普通話的詞彙。而在粵語使用率高達90%的香港,香港人受普通話影響自然低得多,所以即使聽懂了港式粵語的每個字,也不一定知道香港人在說什麼。
  • 為何有些廣東人不會說粵語?你以為廣東人只講一種粵語啊!
    為何有些廣東人不會說粵語?你以為廣東人只講一種粵語啊!很多外省人都認為廣東人全部都說粵語,甚至直接把粵語稱作廣東話。其實,廣東方言差異極大,細分的話連民系都分為好幾個,每個民系的方言又分成很多「次方言」,這些「次方言」甚至還不能互相通話。
  • 廣東人都講粵語?NO!其實廣東有三大方言!
    大學時期課程不多,課餘時間我們宿舍的同學一有空就找我教他們唱粵語歌曲,但其實我的歌喉真的不敢恭維,但幸好我的粵語發音還不錯,因為雖然我是化州北部的客家人(其實我們鄉下很多人都不認為自己是客家人,也不知道自己講的所謂「涯話」就是客家話)。但我們當地是一部分人說白話,一部分人說客家話,上學的時候老師全部用白話上課(當然不是像廣州這種白話)。
  • 保護粵語呼聲越來越高,有人建議恢復粵語教學,可行嗎?
    《廣東網友:保護粵語迫在眉睫》這是最近出現在中國政協網的一篇文章!同時,最近還有廣州人大代表建議恢復粵語授課,這樣的聲音越來越多!粵語,作為我國一種歷史悠久的語言,隨著普通話的慢慢普及,現在講粵語的人群已經越來越少。
  • 為什麼每個人都說粵語好聽,到底好聽在哪裡?
    我們常說,粵語朗誦詩歌很好聽,其中一個原因在於粵語音節和音調的多變。之前粵語版的《慶餘年》在TVB上映,裡面那段「範閒朝堂鬥詩」讓很多網友都不自覺地鼓掌叫好。不是原版的演員臺詞不好,而是粵語與普通話天然發音的不同,粵語的九聲六調,讓鬥詩增添了豪情壯志。
  • 廣東歷史——廣州粵語和香港粵語的區別,以及廣東人的組成與由來
    但胡化的普通話,「聲」字的韻母卻變了,結果用普通話讀的話第二句完全不押韻,連詩詞最基本的韻律要求都達不到,大煞風景! 又如同是唐代的著名詩人「王維」的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粵語裡「親、人」是同韻母的,符合詩詞的押韻要求。
  • 廣東人在香港說粵語,會被聽出來不是香港人嗎?
    剛到香港的時候超級羨慕班上的廣東同學,因為會說粵語,很容易就能和老師交流,和本地同學打成一片。那麼問題來了~會!而且廣東粵語和香港粵語的差別不止一點點。下面我們一起來康康我是怎麼暴露的。香港本地的小夥伴們認為廣式粵語和港式粵語區別最大的是口音。他們認為香港本地人的粵語會有很重的懶音。
  • 詳解香港粵語與廣州粵語的區別及廣東人的組成與由來
    例如「構」字,只需要在該網站上輸入其繁體字「構」,就可以查出其分別讀為「KOU3(「扣」字音)」(主流粵語)、「GOU3(「救」字音)」(復古粵語)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can/一、廣東的歷史外省的人大多數不了解廣東人的組成及來源,也不知道為何叫做「廣東」,更會有些外省人會奇怪,為何秦漢時期的「百越之地」、少數民族眾多的廣東
  • 廣西人的粵語,放在廣東是什麼水平?
    相比「浪姐1」,第2季目前水花還不算太大。除了那英、張栢芝輪番坐熱搜之外,最大的討論居然是——廣西人說粵語,到底標不標準?是這樣的,廣西籍藝人王鷗在節目裡唱了一首粵語歌《呼吸有罪》,被認為粵語水平一般。張栢芝評價「好像我講普通話這樣,聽得懂但是不標準」,評委直接拿「發音不標準」扣了分。
  • 為什麼廣東人這麼喜歡跟廣西人說白話呢?
    前言:有很多人會發現,喜歡說白話的廣東人,尤其喜歡跟鄰近的廣西人說白話;而同樣喜歡說白話的廣西人,也尤其喜歡跟鄰近的廣東人說白話。這是為什麼呢?一.廣東人知道很大一部分廣西人也說白話:1.白話是廣東省三大語言(方言)之一(白話、潮汕話、客家話):白話,又稱粵語、廣東話,是中國的主流語言之一。
  • 廣東話和粵語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有客家潮汕?
    但是要說到廣東,情況就複雜了。1.廣東三大民系潮汕(閩南) 客家 廣府(粵語)是廣東三大民系。這三大民系的方言,飲食文化,建築文化等等風格迥異。廣府民系全球人口6600萬左右,客家民系全球6500萬左右,閩南語系全球人口7500萬左右。
  • 廣東人為什麼說不好普通話?這是我聽過的最好的答案
    廣東人說普通話帶明顯口音,主要體現前、後鼻音不分,也不分卷、平舌音,比如「船」、「床」、「窗」……分不清「chuan」與「chuang」音,吃飯說「ci飯」,所以,廣東人最頭疼的繞口令是「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別看筆者臉皮厚,認為自己的廣普可愛,卻也琢磨出了為什麼廣東人說不好普通話的原因。
  • 廣西人也說粵語?」
    一說粵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廣東、香港這兩個被認為粵語標準的地方,未必會想到有上千萬人說粵語的廣西。而聽到廣西人講粵語時,反應更多是:啥,廣西人也講粵語?當說粵語的廣西人在外地人面前展現自己的本色時,常被人誇得莫名其妙——「你粵語說得真好」。或者是拋出「你不是廣西人嗎?為什麼會講粵語?」這樣的疑問。誤會程度不下於「廣西人,你是少數民族吧」、「你是廣西人,一定會唱山歌吧」。
  • 詳細講解香港粵語與廣州粵語的區別以及廣東人的組成與由來
    >http://xcar.cn/r6BFbuBtonline(Xcar網友,廣東佛山)2014/7/2 之前看到有卡友發貼討論說香港電視臺的粵語與「廣東電視臺」上講的粵語有不同,當時睇到大家的討論都比較熱烈,但並無人能夠指出此粵文化差異的關鍵。
  • 深圳,已退出廣東「粵語」群聊?
    土生土長的深圳人面對其他廣東人拋來的一串粵語只能尷尬地承認自己不會講深圳正漸漸漸漸退出廣東粵語群聊01深圳,一個不需要講粵語的地方深圳,作為一座廣東的城市,卻聽不見幾句粵語。曾幾何時,粵語也是深圳大街小巷的通用語言。
  • 廣東除了粵語,還有2種最難懂的方言,廣東人也聽不明白
    ,在國家佔據了首要地位,同時,廣東也得到了很多人的特別關注,不僅經濟建設和發展,廣東的飲食和方言也很受人們的關注,先說方言,廣東人以為廣東人都說廣東話,其實這是不對的,這兩個地區,即廣東東北部的一些城市和廣東的潮州,汕頭地區,基本上都不講粵語,他們使用的方言是店主和潮州語,廣東北部的一些城市,比如每周,許原,興寧等城市,幾乎都是客觀上說的,黃化,土俗廣東話等等,好像真的很難讀,對吧?
  • 我是珠海人,但我不會說粵語
    · 我是廣東人,但不會說廣東話 · 還記得去年一個小視頻刷爆了廣東人的朋友圈 · 粵語,承載著廣東人太多的情懷 · 粵語環境幾乎滲透進廣東人的日常@西瓜頭:可能是大勢所趨吧,之前孩子在家都是說粵語的,後來說著說著就變成普通話了,我也就跟著他說了。
  • 粵語到底起源於哪裡?為什麼粵不是廣西?粵語發源地是廣西!
    粵語到底起源哪裡?很多誤認為是廣東,其實真實的粵語發源是廣西梧州。粵語廣受大家喜愛,特別是經典的粵語歌曲廣為流傳。那麼粵語到底起源於什麼地方呢?在網絡各大社交媒體上,經常看到很多網友爭論粵語起源兩廣(廣西和廣東)的哪個地方,其實這個也不必爭論。歷史是最好的見證!也是最公道的!認真客觀的說:粵語起源於廣信(現今的廣西梧州蒼梧縣),也統稱為「白話」。
  • 粵語方言的遺忘,越來越多的南寧人不會說母語
    廣西人對於南寧這個地理概念,並非是行政區域上南寧所管轄的地方,通常所說的南寧,僅僅限於南寧盆地的市區和南邊的邕寧縣境,因為這一帶是最具有代表南寧的文化氛圍,交通聯絡上也是緊密的一體。嚴格意義上來講南寧屬粵語片區,大體上是由白話主導,白話跟平話、客家話(客家話在廣西稱為新民話)能相互聽懂也有很多相似互通的詞彙。廣西粵語片區的語言雖說五花八門,但是有著太多的相同成分,不過是煮熟於一鍋裡的共同基因,以白話為標準方向,其他語言大同小異襯託著,形成廣西風格的粵語,白話一直以來承擔了南寧的母語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