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方言的遺忘,越來越多的南寧人不會說母語

2020-12-23 蒼成記

廣西人對於南寧這個地理概念,並非是行政區域上南寧所管轄的地方,通常所說的南寧,僅僅限於南寧盆地的市區和南邊的邕寧縣境,因為這一帶是最具有代表南寧的文化氛圍,交通聯絡上也是緊密的一體。

北邊的武鳴縣雖說行政管理所屬南寧市,但是不論是在路程距離還是語言文化習俗上,總感覺略有疏遠,更算不了是真正意義上的南寧。

南寧是廣西幾個地方文化的連接點,包羅囊括著白話、客家話、平話、壯話等語言因素,雖然這裡匯聚著幾種語言,每個語言的使用人群都有著自己的小區域,各個之間分明得互不相干。

嚴格意義上來講南寧屬粵語片區,大體上是由白話主導,白話跟平話、客家話(客家話在廣西稱為新民話)能相互聽懂也有很多相似互通的詞彙。

廣西粵語片區的語言雖說五花八門,但是有著太多的相同成分,不過是煮熟於一鍋裡的共同基因,以白話為標準方向,其他語言大同小異襯託著,形成廣西風格的粵語,白話一直以來承擔了南寧的母語地位。

隨著年代的變遷,在南寧能聽到白話的機會越來越少,現在南寧本土的年輕人基本聽不懂自己的母語,更不提會說了。

當今南寧人日常交流用得最多的是普通話,南寧的普通話特別具有特色,融入了很多本土白話的詞彙,這裡人所說的普通話俗稱南普,南寧人在時代的更替時期裡,造就了南普這種新文化內涵。

南寧人說普通話強烈的辨別率和味兒,成為了南寧這個群體的標籤,在這座乾淨整潔的城市裡,曾經作為標準粵語片區的南寧,母語慢慢消亡,南式普通話隨之遍地開花鋪蓋了所有南寧群體。

初見南寧人的感覺是平時說話輕聲細語,既使不認識也可以好好對待你,幫助人當作是一份人情,南寧人一直都提倡能幫就幫的城市精神!

要是你對南寧人來硬的,他們也不會示弱,摻和有本土粗暴式詞彙的南普飈出口如同行雲流水般犀利,確實能讓你不好招架。

在湖南衛視一檔天天向上的電視欄目上,主持人汪涵問到來自廣西南寧的演員王鷗,想聽她說說幾句家鄉話,在她們的歡快談笑聲中,王鷗用著幾句像是廣州口音的白話說著。

觀看節目的南寧觀眾看到後只能十分尷尬,雖然說的一樣是粵語,卻少了幾分地道的南寧味兒,最令人感慨的是,南寧白話已經沒多少人記起,被南式普通話全面代替後,留給南寧人無盡的懷念和惋惜。

相關焦點

  • 廣西人怎麼會說這麼多方言?
    對個人來說,多學一門語言就多一門優勢,廣西人能掌握多種方言似乎是天生賜予的一種技能。常沉浸在多語言切換的環境下能讓思維更活躍、邏輯更清晰。從小就掌握多方言是廣西人不可多得的財富,對將來學習外語也有益。然而方言在廣西流失的速度令人擔憂。普通話不斷推進,方言空間被不斷蠶食。南寧粵語已奄奄一息。據公開數據,南寧年輕人會說方言的比例僅為13%,竟低於移民城市深圳。
  • 廣西人也說粵語?」
    一說粵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廣東、香港這兩個被認為粵語標準的地方,未必會想到有上千萬人說粵語的廣西。而聽到廣西人講粵語時,反應更多是:啥,廣西人也講粵語?當說粵語的廣西人在外地人面前展現自己的本色時,常被人誇得莫名其妙——「你粵語說得真好」。或者是拋出「你不是廣西人嗎?為什麼會講粵語?」這樣的疑問。誤會程度不下於「廣西人,你是少數民族吧」、「你是廣西人,一定會唱山歌吧」。
  • 為何有些廣東人不會說粵語?你以為廣東人只講一種粵語啊!
    為何有些廣東人不會說粵語?你以為廣東人只講一種粵語啊!很多外省人都認為廣東人全部都說粵語,甚至直接把粵語稱作廣東話。其實,廣東方言差異極大,細分的話連民系都分為好幾個,每個民系的方言又分成很多「次方言」,這些「次方言」甚至還不能互相通話。
  • 廣西人的粵語,放在廣東是什麼水平?
    是這樣的,廣西籍藝人王鷗在節目裡唱了一首粵語歌《呼吸有罪》,被認為粵語水平一般。張栢芝評價「好像我講普通話這樣,聽得懂但是不標準」,評委直接拿「發音不標準」扣了分。廣西人被問是哪裡人,用粵語回答「廣西」,問者還追問「哪裡」,該廣西人暴怒,不得已爆出廣西普通話:廣雞,廣雞,廣雞,非得我說普通發你才雞到系不系。
  • 我是珠海人,但我不會說粵語
    · 我是廣東人,但不會說廣東話 · 還記得去年一個小視頻刷爆了廣東人的朋友圈鏡頭裡這個00後的小學生略帶委屈說出一句:「我是廣州人,不會說粵語。」網上曾有一個調查《6-20歲能熟練使用方言人群比例》發現已然有30%左右的人不會說粵語
  • 粵語竟然有十幾種方言!你講嘅系邊種?
    1【廣州方言】廣州方言又稱「廣州話」,因地處珠江流域中心城市,為廣州、香港等大都市數千萬本地居民的母語,長期引導傳統的粵語戲曲文化和粵語流行文化,影響力強大,被各粵語方言區人們接納為約定俗成的公認標準音。
  • 「無粵語不廣東」 訊飛方言保護計劃廣州站正式開幕
    目前,訊飛輸入法的粵語識別準確率已經超過95%,粵語跟普通話一樣亦能1分鐘輸入400字。在提高粵語用戶輸入效率的同時,面對九成以上粵語用戶與非粵語用戶溝通的強烈需求,訊飛輸入法首創「輸入法方言翻譯」功能,支持粵語語音輸入翻譯成普通話文字,方便與不懂粵語或不認識粵語正字的人進行溝通。訊飛輸入法業務副總經理程坤解釋道,實現方言翻譯需要克服特殊詞彙多和數據量少兩個技術難題。
  • 粵語為何成為我國影響力最大的方言?為何只有粵語,有流行文化
    眾多周知我國底蘊深厚,文化源遠流長,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共80多種語言。就語言來說,我國不同地區的方言也是不同的,南方的主要語系分別是,吳語、閩語、粵語、湘語、贛語等等。由於所處地區不同,所以方言文化也不同,大家的交流很困難,影響溝通。
  • 廣西的白話VS香港的粵語,誰才是標準的?
    有上千萬人說粵語的廣西。要麼就是說難聽,不似廣府話溫柔、優雅,或者說不像粵語,也有人堅決認為廣西白話不是粵語。其實母語為粵語的兩廣人都將自己的母語稱為「白話」,「粵語」更多是非粵語區的叫法,「廣東話」則是香港人對粵語的慣稱。
  • 為什麼說粵語的廣東人越來越少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說粵語的廣東人,好像越來越少了?前段時間,某直播平臺的一位主播,因為使用粵語直播而遭到了平臺的封禁處罰。同時,他還收到了來自官方的「重要通知」——請儘量使用普通話,照顧一下來自五湖四海的觀眾。這個處罰的原因,讓很多廣東人感到十分震驚。難道講粵語是什麼過錯嗎?難道講粵語就是不尊重其他地方的朋友嗎?
  • 粵語為何成為中國第一大方言?為何只有粵語有流行文化?
    粵語,作為南嶺以南片區的語言,其規模之龐大絲毫不亞於國語,甚至在世界也佔有一席之地。 我國地大物博,方言分支更是燦若繁星,有許多方言在發展之中泯滅消亡,也有部分方言的"生存環境"越來越糟糕,但唯獨是粵語,依舊生生不息地影響著中國,影響著整個世界,粵語為何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呢?
  • 為何廣東和四川人,講方言大家都表示贊同,上海人說方言卻被人說
    如今人們在溝通的過程中,一般都是通過普通話進行交流,主要還是因為很多人都會前往大城市裡面發展,為了彼此溝通方便,於是把普通話作為主要的交流語言。不過今天要說的是為何廣東和四川人,講方言大家都表示贊同,上海人說方言卻被吐槽。提起廣東都知道是綜合實力很強的省份,當地人一般都是說粵語,適用的範圍很廣泛。
  • 廣東方言對比,為什麼客家話和粵語如此相似?
    ,是廣東境內最重要的兩種方言,因為這兩種方言的中心與主要分布地域都在廣東,而且關係最為密切。據著名語言學家徐通鏘對基本詞彙的統計,在全國七大方言中,粵語跟客家話的基本詞彙最相似。客家人自稱「中原之舊族,三代之遺民」,定居於山區,注重保持母語的純潔,因而客家話的詞彙系統相對比較單純,吸收其他語言和方言的詞語較少。粵語通行於珠江三角洲及粵西、桂東的沿海沿江地帶,在形成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古百越語及外來語言的因素,因而其詞彙系統凸顯多元化的特色,本地與外來交匯,傳統與流行交融。其中外來詞語和流行詞語之多,在各大方言中首屈一指。
  • 中國最有地位的一種方言,約1億多人聽得懂,卻比粵語影響力還低
    都說我國江南有些地方的方言叫「吳儂軟語」,形容吳人說話都輕聲細語,十分溫柔,吳人就是現在我們的蘇州、安徽、上海,浙江部分地區等,「吳」就是三國鼎立時期的吳國。從古時候起,吳地就物產豐富,並且歷史悠久,發展至今,江南地區已經是中國最發達的地區,江浙滬鐵三角幾乎包攬了全國的經濟命脈。
  • 「我是廣州人,不會說粵語,也不想學」,00後回答驚人!
    >我們廣州本地的小朋友們居然正在逐漸喪失說粵語的能力我是廣州人,但不會說廣州話還記得去年一個小視頻刷爆了廣州人的朋友圈鏡頭裡這個00後的小學生略帶委屈說出一句:「我是廣州人,不會說粵語。」網上曾有一個調查《6-20歲能熟練使用方言人群比例》發現已然有30%左右的人不會說粵語除了年輕一代對粵語陌生的問題外在粵語傳承和推廣的路上也存在著諸多困阻
  • 你知道70%的昭平人在使用的白話,跟粵語有什麼區別嗎?
    據調查,賀州昭平縣43萬人中,在使用的方言就超過了十種。仙回話、桂北平話、陰山話、疍家話、街上話等等,都在這裡匯集。其中,最多人使用的方言就非昭平白話莫屬了。粵語,俗稱為白話。由於粵語中的「粵」是廣東省的簡稱,因此不少人認為粵語只是廣東地區的方言,實際上粵語還在澳門、廣西、海南等地通用。其中,廣州話被普遍認為是粵語的標準音。語言學家將廣西東南部地區的白話稱為「桂南粵語」。
  • 廣東人都講粵語?NO!其實廣東有三大方言!
    大學時期課程不多,課餘時間我們宿舍的同學一有空就找我教他們唱粵語歌曲,但其實我的歌喉真的不敢恭維,但幸好我的粵語發音還不錯,因為雖然我是化州北部的客家人(其實我們鄉下很多人都不認為自己是客家人,也不知道自己講的所謂「涯話」就是客家話)。但我們當地是一部分人說白話,一部分人說客家話,上學的時候老師全部用白話上課(當然不是像廣州這種白話)。
  • 粵語處境艱難,廣東人疾呼保護粵語,方言消失,應該順其自然嗎?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由於普通話的推廣、全國人口的流動和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各地方言逐漸式微。而令人驚訝的是,粵語卻依靠港劇、粵語歌曲強勢逆襲,不僅粵區居民以說粵語為傲,甚至很多非粵語區的居民還自發學習。可近些年,就連強勢的粵語也盡顯頹勢,在青少年中使用率連年下跌。現在保護粵語呼聲越來越高。
  • 「憑什麼,粵語呢?」
    01 遺忘粵語,可說忘本 在深圳,粵語也曾有過高光時刻。 深圳原居民中,廣府系在人數上並不佔優。 同理,隨著粵語在深圳越來越無用武之地,小眾和遺忘似乎已成必然。 時勢造英雄,粵語如今的境況正是英雄遲暮。 因此,不少人認為,倘若真將英語列為深圳的第二官方語言,那不是接軌國際,那是忘本。
  • 有人說粵語是古漢語,那麼秦朝人說的是陝西話還是粵語?
    在網際網路時代,不同地域之間人們的交流前所未有的頻繁起來,由此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地方方言面臨著消亡。普通話已經從基礎教育到現實需要,各個方面衝擊著方言。不過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方言顯然有著很頑強的生命力,比如說粵語。粵語作為漢語的七大方言之一,粵語人群對粵語也有著極強的自豪感,加之該地區經濟發達,自然話語權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