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晚上去看了《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的點映場,我打算給它打三星:其中兩星給電影老套的劇情本身,半顆星給杜比影院穩定發揮的影音效果,還有半顆星則是貢獻給「星戰情懷」的。
正如我在微博上所說,這片子真的越來越不「科幻」而是奔著「奇幻」、「玄幻」去了。有人說這部大結局看出了「太極」的意向,即「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謂原力的兩面催生出了銀河間的不同勢力與立場,最終成就了這接連9集轟轟烈烈的「太空歌劇」。只不過,就好像影片結尾字幕配曲無論再怎麼轉換,最終還是要回到星球大戰主題上一樣,《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依舊不斷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
但話說回來,同樣是向經典的老三部曲致敬,《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給我的感覺是不如《星球大戰:西斯的復仇》(前傳3)的。影片前半部顯得有些散亂,看上去節奏很快但實際都是由一個個短促的片段拼湊起來。我突然意識到這手法好像就是電影《諜影重重》裡馬特戴蒙的動作戲——雖然實際並沒有太多硬橋硬馬的功夫,但愣是靠導演凌厲的剪輯讓我們覺得男主角真是身手不凡。但問題是《諜影重重》除了動作戲外還有緊張精妙,往往能出人意表的劇情,而在《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這裡,我們看到的只是各種老掉牙的設定:反派死而不僵、前所未有的威脅襲來、大家做最後動員但主角們卻還在面臨瓶頸無法突破...
而《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的下半部整體節奏要比上半部好看一點,只是劇情發展依然是那樣缺乏新意。比如原本好容易在第八部裡被打破的「血統論」,結果到大結局時又被撿了回來;比如男女主角在死星殘骸裡的海浪大戰根本就是《前傳3》裡師徒熔巖對決的翻版;還有男女主那套路式的「自我和解」與「自我救贖」以及最後那個把唯心主義發揮到極致,堪比《逆襲的夏亞》裡靠「集合全世界精神力量逆轉隕石墜落」的大結局...這些東西真的是太過老套,但換個說法大概就是「傳統」?如果再說的好聽點,那就叫「經典」?!大概按照導演的設想,就算觀眾們知道劇情必然會照此發展,早就猜到最後的人物結局一定會如此那般,但那又怎樣呢?——這些不正是觀眾們早已習慣甚至在暗中期待的麼?
當然,作為又一部「賣情懷」之作,而且很可能是Last Chance,所以有必要讓星戰迷們最後再重溫下那些經典角色。於是乎,本片出現了無論是人是鬼,只要是知名絕地都得登場的奇觀——甚至就算真人不能出場但也必須在最後露個嗓子鼓勵下女主!
啥?萊婭公主的女演員費雪阿姨不幸中道崩殂?慌什麼,我們還可以把她過去那些廢棄的,或是拍了還沒有想好該怎麼用的片段統統梳理一遍找出能用的,實在不行還可以用CG重塑「真身」麼。啥?既然萊婭公主能回來,皇帝能回來,那為什麼不讓盧克也再次回歸呢?行行行,反正要大結局了,索性我們不僅讓他們的老年版回歸,還要讓他們當年那讓全球影迷痴迷的年輕臉龐也再登場一次好了(觀眾高呼:我們要看萊婭公主的金色泳裝)!好吧,雖然這畫面只有短短幾秒,而且CG人臉也沒有太多表情和動作,但此刻你坐在觀眾席裡心潮澎湃了有木有?!眼眶溼潤了有木有?!如果都沒有...那只能說你根本不是一個合格的「星戰迷」!
然後這一切也都不能掩蓋《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相對平庸的現實。看到有媒體說海外觀眾對本片的評價「兩極分化」,我認為這恐怕有點言過其實——實際情況很可能是:星戰迷對本片評價大多只是「尚可」,得分項其實都主要源自「情懷」;普通觀眾則對本片愈發無感,這只不過是一場亂糟糟的披著科幻外衣的玄幻打鬥故事,還沒有搞清楚為什麼有的人可以穿越時空(男女主),有的人「透明」(絕地英靈),有的人看上去平淡無奇但好像全宇宙人都認識他一樣(蘭多),然後電影就結束了。至於影片中挖下的那些坑,比如黑人小哥到底想對女主說什麼?比如最後到底哪幾個人湊成了對,這些都是導演和編劇們「管挖不管埋」的結晶...
最後,作為一名「視效奇觀黨員」,我也對《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的表現略感失望。雖然我這次還是在音畫效果絕佳的「杜比影院」影廳裡看完的點映,雖然曾因為骯髒而被我詬病的萬達影城(五角場店)的3D眼鏡潔淨透亮,但我還是要坦率表示本片除了「海浪大戰」外幾乎就沒有多少出彩的新畫面了。你或許可以說本片開場時的「殲星艦大集合」以及影片結尾時的「萬艦來襲」起碼場面很壯觀,但我卻認為這種純粹靠複製黏貼而成的「大場面」完全比不上第七部中墜落在沙漠中的殲星艦殘骸場景,或是第八部裡被作戰雙方在白色鹽鹼地上畫出的一道道鮮紅「血痕」那樣令人印象深刻,過目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