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林公開真實身高 要求更改維基百科 網友一看傻了

2021-01-08 ETtoday星光雲

記者許皓婷/綜合報導

天后蔡依林(Jolin)15日迎來39歲生日,她特地和親朋好友飛到泰國慶生,她近日在Facebook分享度假美照,更公布了自己的「真實身高」,還要求更改維基百科,逗樂一大票網友。

▲蔡依林官方身高158公分。(圖/翻攝自Facebook/蔡依林)

蔡依林近日和一大票親友在泰國歡慶39歲生日,她在Facebook曬出多張度假的美照,照片中,她臉上戴著墨鏡,穿著白色洋裝入鏡,緊身設計勾勒出她的完美身材線條,一雙纖細美腿更是吸睛,躺在沙發上的她,身旁圍繞著親友們,看似愜意又歡樂。

▲蔡依林在泰國歡慶39歲生日。(圖/翻攝自Facebook/蔡依林)

而蔡依林更逗趣地說:「只是旅行一趟,又長高了!」還接著無奈自嘲:「真煩惱,誰來幫我微調維基百科身高數的部分,201公分,真的不能再高了! 」笑翻不少人,更真的有網友去替她更改了維基百科,「因為一次旅行,身高猛烈暴增為201公分」,她本人看到後更是哭笑不得,還分享到自己的Facebook限時動態。

▲蔡依林維基百科身高應要求被改成201公分。(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相關焦點

  • 蔡依林自曝真實身高 稱:誰來幫我改維基百科
    天后蔡依林(Jolin)15日迎來39歲生日,圈內外好友都紛紛送上祝福,她也和親朋好友們出國慶生,今(16)日蔡依林在臉書曬出度假照,還自曝:「只是旅行一趟,又長高了」,還要網友幫她調整維基百科資料上的官方身高,笑翻一票粉絲。
  • 維基百科是可靠可信的學術資源嗎
    而維基百科作為新興的、公開的網上資源,則允許任何人進行條目創建、文章編寫。編寫者大都是對相關問題感興趣者,當然這其中也不乏專家學者。但由於其可以隨時被人登陸進行改寫,因此,維基百科的詞條、文章,從理論上說處於不斷地變動、修改、被修改、再修改之中。因此,其準確性就大打折扣,人們自然也會懷疑其學術性與權威性。  維基百科於2001年1月15日由威爾斯和桑格爾發布上線。
  • 民進黨的維基百科被改了:中國臺灣省省長蔡英文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臺媒7月4日報導,民進黨昨天上午官方網站遭黑客入侵,晚間維基百科中關於民進黨介紹頁面,簡介與歷史欄中,有關「中華民國」的文字,都被改成「中國臺灣省」,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也被改成「省長選舉」,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現職也被改成「中國臺灣省省長」,臺媒認為,這是大陸黑客對民進黨網絡攻擊
  • 蔡省長怎麼看?繼民進黨官網被黑後 維基百科的介紹詞條也「中招」了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徐亦超】民進黨的官網3日上午被黑客入侵,而當晚維基百科網頁上關於民進黨介紹頁面,簡介與歷史欄中,有關「中華民國」的文字,也都被改成「中國臺灣省」,「臺灣大選」的詞條則均被改為「省長選舉」,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現職也被改成
  • 媒體庫:創建維基百科有什麼好處?維基百科怎麼創建?
    那麼,創建一個維基百科具體能帶來哪些好處呢?1.增加受眾,擴展海外市場。不同於國內的各種宣傳渠道,維基百科面向的群體是全世界的所有用戶。通過維基百科,海內外有需求的用戶都可以閱讀到我們展示的信息,極大的增加了受眾的群體範圍,也有利於拓展海外的市場。2.樹立優質品牌形象。
  • 維基百科:非盈利網站 靠什麼來生存?
    但是如果把「情懷」和「維基百科」這兩個詞彙聯繫在一起,也許人們依然會心悅誠服地斂容以對,收起看客式的調侃和諷刺,重新回到自己內心對於真正意義上的情懷的呼喚和敬畏。  維基百科,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網站,已經伴隨著整個網際網路的發展走過了整整15個年頭。
  • 淺析網際網路時代維基百科的生產模式
    關鍵詞:網際網路;維基百科;生產模式 中圖分類號:G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9-0094-02 一、網絡的發展對知識生產的影響 截至2015年6月30日,由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6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
  • 維基百科可靠嗎?
    維基百科在這幾次評估中的表現值得肯定,但這能代表它的總體可信度嗎?很難說。一方面是因為這些研究只涉及維基百科的一小部分內容,另一方面則因為維基百科處於不斷的演變中。後者導致詞條質量既取決於編輯過程,也取決於參與者的水平。因此,要真正評估維基百科,就要了解是誰在修改什麼內容,為什麼修改,在什麼時候……總之,檢查它的運作過程。
  • 蔡依林曾因真實身高被錦榮狠甩,粉絲幫其改數據圓夢
    蔡依林除了優美的歌聲和性感的舞姿之外,還有就是時尚穿搭了,素有「百變天后」的美稱。大多數人的印象裡,蔡依林身高不足160cm,身材較小,但每每現身都自帶一股強大的氣場,非常懂得「揚長避短」,機場秀、時裝秀、展臺都留下其靚麗的聲影。1980年出生的蔡依林今年虛歲已經40了,但整個人保養得非常好,臉上看不到一絲的皺紋,加上天生精緻的娃娃臉,真的是就像是一個真人芭比一樣。
  • 每日佳軟:國內也能流暢用"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我們就不做太多介紹了,相信大家都清楚其價值的存在。以前大家用手機看「維基百科」App都需要翻牆使用,不過安卓版更新之後,細心的網友會發現,不用翻牆也能流暢輕鬆的訪問百科內容了,算是廣大網友的福音。
  • 文化不自由(二):版權壟斷與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的運行資金大部分來源用戶的捐贈,另一部分則有大公司的回禮(例如谷歌利用維基百科訓練AI)。根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年度財務報告,維基百科在2019年-2020年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約 1.24 億美元的捐助,在新冠肺炎全球爆發的大背景下依然比上一年度增長了20%。
  • 裡弗斯赴快船維基百科遭篡改 攻擊者:他是AV男優
    北京時間6月25日,在道格-裡弗斯將執教快船隊的消息被曝出後,他的維基百科主頁數次遭到篡改
  • 維基百科為何差一杯「咖啡錢」
    「我們所需要的就是一杯咖啡的錢,但99%的讀者不給。」維基百科一年一度的捐款廣告又來了,近日,維基百科向其美國用戶發送了一則通知,為保護維基百科的獨立性而請求美國用戶捐助。在這條被維基百科稱為「有點尷尬」的公告中,維基百科稱,我們需要依靠平均每人約16.36美元的捐贈,但99%的讀者不給。如果每個人都捐贈3美元,我們可以讓維基百科在未來幾年保持蓬勃發展。我們所需要的就是一杯咖啡的錢。與此同時,當網際網路公司都已向廣告俯首稱臣的時候,維基百科也再一次重申了自己的立場:維基百科是一個學習的地方,而不是一個投放廣告的地方。
  • 維基百科15年 用藝術表達出維基百科這個偉大的概念
    不管是編碼員Joël Franusic的網站上無限循環的維基百科還是Michael Mandiberg準備把所有維基上的內容列印下來的計劃,藝術世界已經開始為維基百科而著迷,他們試著去理解人類所有知識的總和是種怎樣的概念。  下面的這些藝術作品項目都是人類和我們手頭上擁有的這些信息搏鬥的結果,搏鬥過程中減去一點人為的錯誤——來看看維基百科的樣子。
  • 10個在維基百科上面的恐怖而真實的事件
    維基百科中記錄了一些恐怖的歷史片段,而且都是真實的!如果辦公室裡只有你一人,接下來的懸案會讓你讀到發毛…1.
  • 維基百科敦促印度政府考慮修改新網際網路法規草案 或對其訪問產生影響
    據外媒報導,運營著在線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的維基媒體基金會(Wikimedia Foundation)已與其他主要網際網路參與者一起,要求印度政府重新考慮對印度網際網路法律的擬議修改。他們在信中說道,上述提議將嚴重影響維基百科的開放使用和編輯模式,並且在財務和實施方面都非常複雜。這封信表明,將變更後的規則作為新法律強加於人,可能會使維基百科無法繼續在印度訪問,儘管並沒有以明確的措辭指出。2018年12月,印度政府提出了對印度網際網路法律「中介者」規則的一系列修改。
  • 「甩鍋」給大陸,竟從維基百科裡尋答案?
    ,資訊不公開。  陳建仁是政客也是個學者,他是臺灣流行病學家,當過島內「衛生署」負責人,看問題應該有非常專業的知識和評判才對。但文章的水準之低實在讓人大跌眼鏡。一個嚴謹的學者,放著世衛組織等權威機構的數據和同行的大量工作成果於不顧,竟然靠著「維基百科」部分過期也不更新的數據來說話。僅此一樁,就讓其包裝起來的專業形象破功。
  • 網際網路回顧:維基百科的歷史分析,它為何能興起?
    就這樣蜇伏了七年,在2001年的這一年,維基百科卻一掃它的前輩維基的倒黴低潮,突然在網友之中產生了細菌般的網絡效應,從此直衝雲霄!究竟,這場網絡效應由何而來?接下來,每個人都知道,這個平臺大家都在看,所以,我們都會想上去糾正大家的意見,希望我們心中的那個「正確」被呈現出來。 譬如,對於線上遊戲Second Life有抱怨的網友,就會跑到維基百科的Second Life的文章,在後面補上一段看法;但,對於Second Life遊戲某個新模組想廣告的,也會把它們寫上去。
  •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如何再造一個維基百科?
    但是,像維基百科(Wikipedia)以及網際網路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這樣的公益服務,則是在為網際網路貢獻著公共服務,而自身則因為理念的因素而不計成本地付出。都在說「科技向善」,維基這樣「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產品看來是這一目標的頂點,比任何「不作惡」的口號都更有說服力。如何讓這樣造福社會的「正外部性」產品多一點,再多一點?
  • 2016年,維基百科被編輯次數最多的頁面都是什麼
    每年維基百科都會公布一年當中被編輯次數最多的英文頁面,今年也不例外,通過這份2016年的排名,你能看出來,這一年大家都試著去理解什麼,或者是抗議什麼。當然這裡有一些常客,死亡,運動賽事,音樂...但每年的榜單裡也會出現一些當年專屬的內容,這些是那一年我們很入迷的東西,比如今年上榜的川普,柯林頓,有關美國政治的各種頁面,這並不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