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眾生
「十方眾生」就是指「十方世界的任何眾生」,這種說法含蓋非常廣闊。但是就要點來講,即是聖人、凡夫、善人、惡人全部都包含在內。這樣說起來,在座各位包括我慧淨,我們全部都是阿彌陀佛所發願要救度的眾生,人人都有份,沒有一個遺漏在外。既然人人都是阿彌陀佛所發願要救度的眾生之一。那麼人人也都是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之一。
因此,只怕我們不願往生彌陀淨土,不肯專稱彌陀佛名;只要我們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就必定往生彌陀淨土。因為,阿彌陀佛所發的願,是為我們而發,他鎖定的對象就是我們,我們每一位眾生都沒有離開阿彌陀佛所發「十方眾生」的範圍之外。
若以眾生來說,一般就是指十法界的眾生,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都包含在內。也就是十種境界,十種範圍的眾生,簡單的說就是包含聖人和凡夫。
聖人可分為四種:佛、菩薩、聲聞、緣覺,這四種眾生叫做「四聖」,四種聖人的境界。另外就是六種凡夫的境界,也就是六道輪迴的眾生,這六道包含: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和地獄道。這些眾生都還在六道中輪迴,本身的貪、瞋、痴還沒有斷除,更有曠劫以來罪業還未清淨,所以叫做「六凡」,六種凡夫的境界。
這十種境界的眾生對阿彌陀佛而言,除了「佛」以外的九界眾生,都是他在第十八願所說的十方眾生。所以這些眾生,都是阿彌陀佛願力所要攝取,所要救度的對象,也都是極樂世界所要接納的眾生。
從大範圍來說,「十方眾生」就是指九法界的眾生;六種凡夫的境界,以及三種聖人的境界。因此,除了佛法界的眾生之外,可以說所有的眾生都在「十方眾生」裡面了。
若是縮小範圍來講,在《無量壽經》的異譯本,也就是《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就說:
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
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意思是說,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包含著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這三種罪業深重,受苦也最激烈的眾生。他說希望這些眾生全部都往生到極樂世界,來接受我的感召和教化,很快的就能全部成佛,和阿彌陀佛一樣,是金色之身,是無量莊嚴的相貌。
所以,若從這幾句經文來看,「十方眾生」就包含三惡道的眾生。同時在《莊嚴經》還有一首偈,也是法藏菩薩在「因地」所發的願,他說: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如果以這首偈來看,阿彌陀佛救度主要的對象,就是六道輪迴的凡夫,所以說「輪迴諸趣眾生類」,這「諸趣」就是六道的意思。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就是說阿彌陀佛從成佛到現在乃至未來,永遠都會以他的大慈、大悲、大願、大力來救度眾生,直到將阿鼻地獄的苦眾生全部都救到極樂世界為止。所以說「度盡阿鼻苦眾生」。
阿鼻地獄的眾生,一定是在世間上造了最深、最重的罪業,這種罪業的果報,使得他在阿鼻地獄所受的苦是無窮無盡的。阿鼻地獄又稱為無間地獄,在《地藏經》說,阿鼻地獄的眾生,受苦非常長久,即使娑婆世界已經滅盡了,但是阿鼻地獄的眾生,也要輾轉到其他國土去受阿鼻地獄之苦,等到這個世界再度形成的時候,那些阿鼻地獄的眾生,又要回到這世界的阿鼻地獄再繼續受苦。
阿鼻地獄眾生所受的苦非常重,時間也非常長,使得阿彌陀佛更加悲愍、不忍,更想要趕快將他們救出來,讓他們離苦得樂。這是一種自然的現象,因為,佛的觀念、見解和我們凡夫是不同的,悲心越深徹,對罪苦眾生就越加同情。
當然,我們在這世間,要有正義感,是非要分明,不可以是非不分,否則,這世間就會混亂,人民就無法平安,無法過安樂過日子。但是就佛來說,他是充滿著愛心和包容的,他本身的「心」是清淨的、是超越善惡的,以清淨的佛眼來看眾生,眾生無論是善,或是惡,是在天界、人間,或者三惡道的眾生,甚至阿鼻地獄的眾生,都是可憐的眾生,都是應被悲愍的對象,因為這些眾生,無論是善、是惡,是在天上或是地獄,差別並不大,都在六道中輪迴,隨時都身不由己的在輪轉。
摘自慧淨上人《《無量壽經》大意》
選文:佛攝
讀誦:佛先
審聽:佛見
音頻總監:佛見
主編:佛念
後期:平臺眾蓮友
推廣:眾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