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造業,各有因果報應,誦經、念佛能代嗎?

2021-01-08 w運j空

利益眾生供養,對眾生有利益的事情,拼命去做,不疲不倦。什麼對眾生有利益?認真的學習經教,依教修行,勇猛精進,不懈怠,以這個功德回向給苦難眾生,這裡頭自利利他全有了,統統具足。即自利,又把自利的功德回向給法界苦難眾生,不是自已修行都為自己,而是自己修行為他人、為眾生。

攝受眾生供養,更進一步,攝受是教導眾生,這是什麼?這是跟你有緣的,利益眾生是大眾,是於自己不相識的人,他有災難,他造惡業,我修行回向給他、供養給他。

他造業會受報,希望他受報輕一點、受報痛苦輕一點,時間短一點,他並不知道我所做的這些功德,他不知道也不會感恩,我們也不希望他感恩,我們應該這麼做。

有緣的眾生不一樣了,有緣眾生要幫助他、要教他,給他開示,勸他念佛、認錯、懺悔,勸他跟我們共修,因此知道因果是真的,輪迴是真的,往生極樂世界是真的。

代眾生苦供養,眾生造業,各有各的因果報應,我們誦經、念佛能代嗎?從理上講能。為什麼能?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所以能。如果你不承認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你就不能。

這個要有相當的功夫,就是覺悟,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我跟一切眾生是一體,即然是一體,一體當然能代。眾生造作罪業要受苦難,我多受一點,希望他們少受一點,這是代眾生苦,這是大慈大悲。

所以眾生造作嚴重罪業,就不能怪他,只能說眾生可憐,愚昧無知,才造這麼重的罪業,就不能怪他,我們覺悟了,我們明白了,每天認真修行將功德回向給他們,回向給這個世界,希望這個世界災難少一點,輕一點,平安多一點,這些都是代眾生苦供養,我們要有這個真誠心。

相關焦點

  • 夢參老和尚:念佛誦經後,這樣回向,功德才大,因果絲毫不差
    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福德只能在三界、六道享福;而功德則可以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就像梁武帝一樣,他建立佛教道場四百多座,供養出家人幾十萬,有一次他問達摩祖師:「我功德大嗎?」祖師回答:「並無功德。」如果梁武帝問:「我福德大嗎?」祖師一定回答:「甚大!甚大!」
  • 因果報應,絲豪不爽
    要知道,佛說因果報應,絲豪不爽,每個人都要為他自己的言行負責。種好因自然得善果,種惡因自然要受報應。
  • 地獄道眾生有多苦,你知道嗎?
    其中各自又有諸小地獄,或一個或二個,或三個或四個,乃至百千個不等,其中名稱,各不相同。」《地藏菩薩本願經》部分原文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白地藏菩薩言:仁者,願為天龍四眾,及未來現在一切眾生,說娑婆世界,及閻浮提,罪苦眾生,所受報處,地獄名號,及惡報等事。
  • 圓教解讀十二因緣法,揭秘眾生六道輪迴的來龍去脈!
    所謂「十二因緣法」,也就是把三世因果報應分為十二個方面、三個階段來說明眾生六道輪迴的來龍去脈,也是對「苦、集、滅、道」的細說、深說。那個東西呢,就是根據你各個方面種種的習氣來匯合起來的情況——你是貪、嗔、痴、慢、疑,還是慈悲、忍辱、行善、積德,正反各方面的這些最現行、執著最深的善惡和無計,來給你算總帳。來世不管是在天、在人、在鬼、在畜,它總同時有善報和惡報。
  • 真的存在因果報應嗎?聽108歲高僧講的這個故事,讓人心向善
    中國古話也曾經說過:「自作孽不可活」,很多人自作聰明,自欺欺人,做了許多壞事都以為沒人知道,卻不知舉頭三尺有神明,任何事情都逃不過因果循環。其實,很多人都懷疑因果的存在,畢竟凡塵不過幾時載,而因果通三世,有時候,看不到因果也實屬正常。但是,因果報應確實是真實不虛而存在的。接下來讓我們聽一聽高僧給我們講的故事,真真切切感受因果的力量。
  • 「經功浩力不思議」,道教為什麼極為重視誦經功德?
    《玄門日誦早壇功課經》中有一段「小贊」韻,其韻詞寫道:「誦經功德,不可思議,諸天諸地轉靈機。」意思是說,通過恭誦祖師經典,可以達到不可思議的奇妙功效。如果誦經之人願力虔誠,就可以得到天地神明的護持,從此消災解厄、保命延年。道教中諸多具有祈福禳災的科儀法事,皆是以誦經作為行法的客觀載體。
  • 誦經的好處!
    佛弟子最好每天都能夠誦經:好比一個道場,必須天天要有早晚功課,要是一個寺院,沒有人誦經,做早晚功課,那慢慢的鬼神就住進了寺院裡了
  • 佛緣深厚的人,往往有這三個特徵,你有嗎?
    如果我們護生、放生,就是在結善緣,在種善因;但若殺生造業,那就完全不一樣了,那是在種惡因、皆惡緣。雖說無論善緣惡緣都是緣分,但是果報是完全相反的,前者培福、後者消福。萬事有因就會有果,與佛有緣的人也並非都是善良慈悲的人,並非都是善緣,也有惡緣,比如那些誹謗正法、詆毀佛教的「魔子魔孫」,這些人心術不正,與佛結下的是不善之緣,造業起惑,種下不善之因,多生以後也難以聚足善根,聽聞正法,離苦得樂。什麼樣的人算是與佛有善緣、佛緣深厚呢?這樣的人身上往往體現出以下三個特徵。
  • 「前世」造業太多的人,身上會出現這3大特徵,希望你沒有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業緣。所以人們常常有這樣的感慨:「同人不同命」。為什麼有的人一生平安順遂,有的人卻命途多舛,其實佛語早有解釋:「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佛語有云:福報孽緣,其實全都是自己的造化所為。
  • 佛弟子必知,誦經的基本儀軌與順序!
    在民間有句話說;「不聽,不聽,和尚念經。」這句話雖然聽起來不好聽,但卻很充分的說明了出家僧眾人是會誦經,亦是天天誦經的。其不單單是出家僧人,在家佛弟子亦是會去持誦經典。佛弟子必知,誦經的基本儀軌與順序。
  • 誦經六步儀軌
    宗舜法師誦完《涅槃經》後,我寫了點東西,談了一下誦經的心得。原本以為這樣枯燥的文字,沒有人看的。沒有想到,閱讀量比其他的文章還多,而且有很多朋友覺得很對他們的路子。因此,想給這些初學的朋友,列出一個誦經的最簡單實用的儀軌(儀式)來,方便大家。
  • 《因果報應》佛教電影
    《因果報應》佛教電影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誦經三年,觀音菩薩以甘露灌口
    視諸眾生皆是佛,只顧救生忘國憲。赴市心樂顏不變,蒙赦得遂出家願。日課佛事百八件,法華一部佛十萬。若非大權示世間,法幢誰能如是建。大師思忖素有二願,一願終身常誦《法華經》,二願畢生廣利眾生。憶此二願,復樂禪寂,進退遲疑,莫能自決,遂上智者禪院作二鬮。一是一心禪定鬮,二是誦經萬善莊嚴淨土鬮。大師於佛前冥心精禱,信手拈之,七次並得淨土鬮。由是,大師一意專修淨業。誦經三載,見觀音菩薩以甘露灌口,從此發得觀音辯才。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大師受吳越忠懿王邀請,復興杭州靈隱寺,次年遷住永明寺,接化徒眾。
  • 學佛在家誦經就好了,不用去寺廟,這樣對嗎?
    我們念佛誦佛的都知道,當我們要皈依佛門的時候,有皈依佛也有皈依法,皈依佛門之後叫做皈依僧人。如今這個社會,早已沒有佛祖來住事了,而約束我們的是法,那世應該讓誰來住呢?肯定是僧人了,僧人是佛法的傳承者,也是發揚者,僧人說佛法,還會教化眾生,他是我們的皈依之處!
  • 《心經》解釋:心經回向用回向法界眾生嗎
    我們誦經不但要為自己誦,更好回向給法界眾生,這樣我們的功德才是無量的,我們誦經的意義才是最大的。古德說:「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施捨萬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粒管山河。」回向之妙,能不信乎! 「回向」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在佛教的道場裡,每天做過早、晚課誦後,必定要「回向」;偶爾信徒家有婚喪喜慶的佛事,最後也都要「回向」。
  • ...佛教因果報應論——兼論《十善業道經》《十不善業道經》的善惡觀
    編者按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2019年11月26日宗教界主題協商座談會上強調,宗教教義教規闡釋是管方向、管根本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也是各宗教自身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佛教將上述善惡思想與緣起理論結合起來,便形成善惡因果報應的說教。佛教講十善、十惡,謂「行善止惡」或「遏惡揚善」「防非止惡」等,意在勸導世人奉行十善,遏止或制止十惡。奉行十善是屬於善行善業,將積累善的功德;行十惡則屬於惡行惡業,將造成惡的罪過。將此善惡思想納入因果報應、六道輪迴之說,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 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造業的等起是貪嗔痴三毒。造業的工具是身體、語言和心意。造業的性有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三種。除罪的方法是具足四力,即怖畏苦果生起的追悔心,防護當來,深信十方諸佛具有能拔除惡業的大威神力。念誦時,要像諸佛菩薩就在自己眼前一樣,發自內心地誠懇懺悔:我無始以來以貪嗔痴從身語意所造的一切罪業,今天都在住佛面前發露懺悔。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 簡單實用的誦經儀軌,建議學佛人都收藏!
    佛陀遊化恆河兩岸應機說法  弟子們「如是我聞」  記錄下了許多佛陀的智慧  或解答人生疑惑或消除眾生煩惱  幫助我們在佛法中獲得法寶  對於佛弟子來說  誦經儀式是怎麼樣的呢?  ■ 誦經  誦經的方式有很多,大致有默讀,即在心中默誦而口不動;有朗讀,跟著經文按一字一句朗誦;也有唱誦,根據一定的韻律將經文唱誦出來;還有經年累月專門持誦一部經典,作為自己的修行法門。  ■ 補闕真言  補闕真言又稱補缺真言,一般在讀誦完佛經,咒語後讀誦。
  • 欺騙感情也會有因果報應(親身經歷)
    結束之後她便以為我對她有情,我也並沒有澄清,就這樣我們便以男女朋友身份在一起。她是90年的,由於年齡的原因和身邊家人親戚的壓力,讓她迫切想結婚。而當時我並沒有結婚的念頭,也可能是因為自己並不想和她有將來,只是把她當做自己洩慾的對象。
  • 佛教:誦經念佛後,這樣「回向」,功德無量
    導語回向這個詞,對於許多人來說是一個比較熟悉的詞語,就好比所有的關於佛教活動結束之後都會有回向的環節。例如誦經念佛,以後就要回向,而且放生法會以後也要回向。那麼佛者所說的誦經念佛之後,應該如何回向才能夠有相應的功德無量呢?回向是由梵語的意思翻譯過來的,而回向的意思就是我們將所修的一切善和所做的一切善行的功德,都迴轉給法界的眾生。根據每個人所回向的善業不同的類型,在佛教當中就有著世間有四種回向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