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十月,歌聲嘹亮
盛世中國,「聲勢」磅礴
10月19日晚
隨著一首令人熱血沸騰的交響大合唱
《我愛你中國》唱響
由中國文聯、中國音協主辦
成都市人民政府承辦的
「放歌十月·盛世金鐘」
第十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開幕音樂會
在五糧液成都金融城演藝中心盛大上演
這臺高質量的開幕音樂會
由著名歌唱家鬱鈞劍擔任導演
著名主持人楊瀾擔任主持
數百位音樂家登臺演唱
漢代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
成為永恆的愛情經典
唐和五代時期
成都已是「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
經過兩千多年的城市發展
成都孕育出光輝燦爛的音樂藝術
如今
趙雷那首膾炙人口的《成都》
也讓更多人了解到當代的美麗成都
在昨晚開幕音樂會上
這首《成都》以交響樂的方式呈現出來
飽含著大家對成都的眷戀和熱愛
事實上,除了《成都》以外,這場盛大的金鐘獎開幕音樂會上,還有很多成都元素,比如,女高音四重唱《在希望的田野上》和男高音五重唱《船工號子》。其中《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詞出自著名詞作家陳曉光之手,當初創作這首歌時,是溫江給了他創作靈感。而《船工號子》的曲作者陶嘉舟,也是四川著名作曲家。
此外,從成都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歌唱家,這次也回到家鄉的舞臺上,為金鐘獎落戶成都喝彩。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便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他在現場為大家演唱了歌劇《塞維亞的理髮師》中的選段《快給大忙人讓路》。這是《塞維亞理髮師》中最有名的詠嘆調之一,這也是他當年連捧三項歌劇大獎的作品,如今再唱更加精湛。
而曾獲得中國音樂金鐘獎銀獎,來自四川音樂學院的歌唱家譚學勝,也登臺獻唱了《船工號子》。
10月19日晚,容納1.2萬名觀眾的五糧液成都金融城演藝中心,被觀眾擠滿。舞臺上,廖昌永、譚利華、閻維文、殷秀梅、張也、呂繼宏、雷佳等音樂名家一一登臺,與數百位音樂家一起,為成都市民帶來《我愛你中國》《母親》《看山看水看中國》《梁山伯與祝英臺》《二泉映月》等經典曲目。
男高音歌唱家閻維文
深情演唱了一曲《母親》
讓在座不少觀眾熱淚盈眶
歌唱家雷佳演唱原創歌劇《木蘭》選段
《我的愛將與你相伴終生》
《沁園春·雪》是女高音歌唱家殷秀梅的代表作之一。「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當她獨有的寬厚明亮、剛柔相濟的音色蕩漾在現場時,迅速徵服了在場所有觀眾。
張也與呂繼宏
共同演繹的《看山看水看中國》
讓成都觀眾跟著他們的歌聲
「唱遊」祖國錦繡山河
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詮釋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一直以來都被公認為最佳版本。10月19日晚,呂思清與指揮張國勇,攜手杭州愛樂樂團完美演繹了這部經典作品。
其實不光是張國勇,這場音樂會還有餘隆、譚利華、朱其元、楊洋等優秀的指揮家,以及杭州愛樂樂團、四川音樂學院交響樂團、成都樂團三支高水準的樂團。如此多指揮家與交響樂團匯聚在一場音樂會上,非常罕見。
壓軸曲目是由指揮餘隆帶來的管弦樂《紅旗頌》。當餘隆有力地揮起指揮棒,杭州愛樂樂團、四川音樂學院交響樂團、成都樂團奏響莊嚴旋律時,所有人都在音樂中深深沉醉。《紅旗頌》是作曲家呂其明以五星紅旗升起為主題創作的交響作品,激越澎湃的音符展現了偉大祖國和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光輝歷程,令成都市民無不為之心情豪邁。
大咖雲集、群星璀璨
開幕音樂會陣容之強
品質之高、規模之大
不得不讓人驚嘆和點讚!
第12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的開幕
意味著為期10天的音樂盛宴
在成都正式開啟!
全國的目光再度聚焦蓉城
赫赫有名的金鐘獎,其分量自不必說。作為國家級藝術大獎,其創辦於2001年,是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音樂家協會共同主辦,與戲劇梅花獎、電視金鷹獎、電影金雞獎並列。對於許多愛音樂的人而言,它如同國內的音樂「奧林匹克」,衡量並引領著國內音樂成就的最高水準。
走過18載,辦過11屆
當金鐘獎意欲在發展大勢中
尋覓新的火花,站上新的格局時
其將目光鎖定了成都
金鐘獎落地成都,對於「樂圈」的人而言似乎並不出乎意料。這座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正在奮力打造國際音樂之都,無論對於音樂產業的轉型發展,亦或對於音樂藝術的演繹呈現,無疑都是前沿的。
而成都也恰恰正需要高規格的賽事與獎項,以此牢牢把握城市機遇。
如果說城市的發展
是一篇長長的樂章
那麼跳動的音符
一定是每位正在拼搏的人
這個10月
以金鐘為樂器的成都即將開奏
演繹的會是一曲怎樣的旋律?
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擁有舉世矚目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和國際音樂大獎,紐約則是葛萊美獎頻繁落戶的城市。高規格的賽事、獎項之於一座城市,始終有著特別的意義。
事實上,不論生活中,亦或發展中,音樂始終令成都煥發著獨特的魅力。
搖滾、流行、民謠、電音……你所能想像到的音樂形式,在成都,都是隨處可見的日常呈現。
2019年1-8月成都實現音樂產業產值達319.4億元,還有酷狗音樂、太合音樂、摩登天空等一系列業內重點企業來蓉落地,更是顯現出成都音樂產業發展的極大活力。
只是,這還不夠。
成都在加快建設國際音樂之都,這還需要一系列有影響力有分量的國內國際頂級音樂盛會、賽事、獎項來加快城市音樂品牌塑造。
金鐘獎的落地,無疑是成都建設國際音樂之都的標誌性事件。
正如著名歌唱家、成都大學中國-東協藝術學院院長鬱鈞劍所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成都市音產辦相關負責人則表示,這除了讓市民們感受音樂魅力,展示我國音樂發展的最高成果,也是「為城市興業,為音樂之都聚焦」。
在他看來,金鐘獎作為全國音樂界最高專業大獎,與成都打造國際音樂之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標高度契合。
賽事期間,業界專家、參賽選手等各類音樂人士將考察重點音樂項目和音樂產業聚集區,促進音樂大師工作室落地、音樂企業註冊投資、音樂項目合作開展,「這對進一步提升成都音樂發展的品牌效應、音樂資源的聚集效應和音樂產業的帶動效應具有重大意義」。
回看金鐘獎的發展歷程,2001、2002年分別在廊坊和廈門舉辦,2003年起連續在廣州市舉辦,再到如今落戶成都,目前已走過了18個年頭。
這不單單是視覺與聽覺的盛宴。
歷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舉辦期間,國內音樂大師雲集,音樂人才匯萃,音樂投資熱捧和追逐,直接參加比賽觀摩的音樂專業人士近萬人。
特別是金鐘獎開、閉幕式音樂會和金鐘之星名家名曲音樂會,更是集中展示我國音樂發展的最高成果,得到國內外音樂界的高度關注,堪稱中國音樂界的奧林匹克盛會。
金鐘獎為何落地成都?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四川、成都對音樂產業發展的重視,成都對國際音樂之都的著力推進。
2016年初,四川省決定加快推進音樂產業發展,成立由省委副書記、省長尹力擔任組長的音樂產業發展領導小組。隨即,為了推進音樂影視產業發展,成都成立了成都市音樂影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成都市委副書記、市長羅強擔任組長。
去年5月,羅強會見了中國音樂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韓新安一行。彼時,羅強就曾向到訪的中國音樂家協會拋出了橄欖枝,希望音協能夠和成都進行更多全國品牌和活動的合作。
也是那一次,中國音樂家協會一行人詳細考察了成都音樂產業及音樂事業的發展。韓新安在考察後表示,成都無論在硬體條件還是軟體環境,都具備足夠的能力和條件。
▲2018年11月,「金芙蓉」音樂獎頒獎典禮暨第24屆「蓉城之秋」成都國際音樂季閉幕演出在蓉舉行
去年10月10日,羅強率隊前往北京拜訪中國文聯黨組書記李屹,再次就金鐘獎落戶成都的事情進行商談。
今年1月,韓新安一行再次來到成都。這一次,成都和中國音協正式籤署了第12-14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框架性協議。
這標誌著中國音樂金鐘獎從今年起正式落地成都,成都獲得金鐘獎連續三年舉辦權,這也是國家級文藝獎項首次落戶西部。
▲第十二屆金鐘獎開幕音樂會現場
韓新安道出了選擇成都背後的考量。
「成都高度重視音樂事業和音樂產業發展,為辦好金鐘獎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獨創性的工作設想」,他稱,中國文聯和中國音協將金鐘獎放到成都舉辦,是經過反覆比較和深入研究慎重作出的重大決策。
「金鐘獎從今年起正式落地成都,迎來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對提升金鐘獎的新境界,開創金鐘獎的新格局,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事實上,成都的音樂之美在歷史上就曾有過「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的高光時刻。
如今,建設國際音樂之都的目標,讓成都再次走入了亮眼的光暈中。
而成都的新思路,恰好契合了金鐘獎在新時期開創新格局的意願。一組來自成都市音產辦的數據,可以看出成都在打造國際音樂之都道路上的奮力與堅定:
近三年,成都音樂產業產值年均增長超過20%,2018年實現音樂產業產值397.86億元,同比增長21.69%;2019年1-8月達319.4億元,同比增長22.1%,預計2019年全年將突破470億元;
2018年以來舉辦西部音樂節、草莓音樂節、國際熊貓音樂節、仙人掌音樂節等音樂演藝活動達2500餘場次;
▲仙人掌音樂節
創新開展的街頭藝術表演累計招募持證街頭藝人達六批次252組,開展街頭演出3200餘場次,表演時長達6500餘小時;
▲成都街頭藝人表演
全市範圍以四川音樂學院等為代表的音樂藝術院校或設有音樂藝術專業學院達13所,僅次於北京,位居全國第二,在校音樂藝術人才近4萬人,全市各類音樂工作室和音樂藝術培訓機構分別突破1000和2000個,趙季平、付林、許曉峰、李宇春、譚維維等知名音樂人在蓉設立工作室;
成都金融城演藝中心、成都露天音樂公園、成都城市音樂廳等相繼建成,城南文化藝術中心、梵木國際藝術中心等項目加緊規劃建設,全市大中小型各類專業演藝載體(音樂廳、劇場等)達55個,在建及擬建演藝設施達24個。
也正是這些腳踏實地的成績,讓韓新安發出了「踏實」的感慨:「每來一次,就對成都更有信心」「成都說的『辦好金鐘獎』,不是一句空話。」
當然,這只是走過的步伐。
「接下來,還有一系列重點工作要鋪開」,成都市音產辦相關負責人說。這其中包括了:
👉🏻 壯大音樂市場主體,引進和培育一批重點企業和項目,支持促進音樂與科技、旅遊、金融、體育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 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指導成都城市音樂廳、露天音樂公園運營管理,加快推進成都音樂坊建設等;
👉🏻 打造音樂特色消費場景,指導區(市)縣深化培育少城視井等音樂產業園區和龍泉洛帶等音樂小鎮,繼續特色化、規範化、常態化打造街頭藝術表演;
👉🏻 進一步培育城市音樂品牌,打造高品質音樂演藝聚集地,並孵化優秀音樂人才作品等等。
「國字號」的音樂大獎落地成都
顯然是個新的契機
這讓成都距離國際音樂之都的目標
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但更重要的
成都會牢牢握住這一機遇
開啟新的徵程!
文閱讀
編輯:吳詩琦
ID:RMC100N002000XPS
來源:蓉城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