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頭挑子
那時平民理髮叫剃頭,那是因為人們多習慣於留平頭 或光頭,尤其是平常人家,沒閒功夫侍候腦袋,同時剃頭省 錢省時,刀子一過就算完了,連邊也不用刮。
街市上剃頭行當有兩種;一種是在鬧市集會上,搭一個 布棚,叫剃頭棚;另-種是肩挑擔子,沿街打著像大鎮子似 的,幽「喚頭」,又叫「報看知丄 工匠右手傘一個鐵釘子,從 那"喚頭」中間,往上猛衝發出「嗡!嗡!」的金屬響聲。人 們聽到這個聲音,便知道剃頭的過來了。工匠的擔子還真 有說詞呢!
擔子一頭是個小櫃式的小坐凳,兩側有小抽屜,內裝 用具。另一頭是個木桶式的臉盆架,盆架側豎一根小木桿, 很像小旗杆杆上掛鑒刀布。那根扁擔挑銅盆一端的繩子 很奇怪,不僅比另…頭長.而將繩子盤繞成花紋,約有三 寸長核桃般粗細,有人說那是把寶劍的柄。
為什麼要有旗杆、寶劍呢?這當中的說法,很接近歷史
這得從順治進關說起。女真族的後裔,在東北建後金, 是遊牧民族定居松遼。其髮式奇待,男人梳辮,但前額留 「月亮門」,女人絹高集,梳「兩把頭二後有「燕尾兒」。淸王 朝進兵中原,強令漢人剃去前額之長發.後腦打辮子。在民 間推行這種習俗,就將剃頭的工匠召在一起頒道聖旨,賜 尚方寶劍一 口.代行御旨,凡未剃前額、留辮之人,剃頭匠可 動其遵旨,抗旨不遵者殺。那旗杆是掛聖旨的.那鑒刀布是 聖旨演變而來,那盤繞的繩子是代表寶劍。
您聽,多少有那麼點道理,這樣看來,當時剃頭匠的權 力還很大哪!
挑擔剃頭如有主顧,工匠便撤掉扁指,主顧坐在柜上, 將熱水倒在形似銅盔的臉盆裡,先洗頭,清洗後頭髮疏軟, 剃時輕鬆,那時人們稱之為「去火丄 老北京有句俏皮話,說 「剃頭挑子 頭熱」,比喻雙方從事某項活動,僅一方有
剃頭棚雖是臨時搭的,卻設有桌椅鏡子。工匠除剃頭 夕卜,還略通按摩,不過那時按摩用的捶打,稱之為「花錘」、
「放睡」,只是解除疲勞而已。將顧客的坐帯放平,「匠用拳 虛扣,扣打兩肩,那「花錘」的點子和諧悅耳,顧客便在這扣 打聲中輕鬆入睡c工匠還給顧客掏耳朵,剃、剪、洗、掏、打, 那才叫全活哪!這個行當的人講義氣、交情,要面子。較老 的工匠還會捏骨,遇有歲腳、落枕、脫白的,便託人找來工匠 上門捏治,一般不收餞,也就是喝杯水、點顆煙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