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為何不剃頭? 瀋陽故宮下令「留髮不留頭」

2021-01-18 中國新聞網

  777260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軍打敗李自成進入山海關的第一天就下達了「剃頭令」,從而引起強烈反抗。為此,著名民俗學家劉振超認為——

  「正月不剃頭」的民俗源頭在瀋陽

  記者 陳鳳軍

  一到農曆的正月,理髮店的生意變得十分清淡。這是因為,民間有一句老話:「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那麼,這種民俗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2月9日,記者採訪了瀋陽市藝術館研究員、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劉振超,他首次提出了一個新見解:「正月不剃頭」的發源地在瀋陽,起因是清帝福臨在盛京(今瀋陽)發布的「剃頭令」。

  瀋陽故宮裡發布「留髮不留頭」令

  舊時,傳說民間有個「老令」:「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就是說,在大年三十之前,各家的男人一定要剃頭,否則就必須等到二月二「龍抬頭」時再剃。當時,人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劉振超說,「正月剃頭死舅舅」一說中的「死舅」其實是「思舊」的變音。這種說法的起因與瀋陽有關。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盛京皇宮中發生了一件大事:皇太極去世。太宗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在叔父攝政王多爾袞輔佐下登上帝位,改年號順治,並於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由瀋陽出發進京,成為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正月不剃頭」也正是由於清軍打敗李自成進入山海關的第一天,即清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順治在瀋陽故宮下達了「剃頭令」而引起的。歷史上,明清兩朝人們的髮式是不同的。清初,命令所有國民必須剃髮。當時不少漢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裡不剪髮以表示「思舊」,但又不敢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於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並一直流傳下來。

  在此之前,清在關外漢族百姓中就推行「剃頭令」,對被徵服的漢人一律強令改變髮式、更換服裝,投降的明朝將士也必須剃髮易服,作為臣服的標誌。如天聰五年(1631年)清太宗在大凌河之役勝利時令「歸降將士等剃髮」,崇德三年(1638年)又下令:「若有效他國衣帽及令婦人束髮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國。自今以後,犯者俱加重罪。」

  清軍進關後,繼續推行這個政策。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初一,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過通州,知州迎降,多爾袞「諭令剃髮」。初二進入北京,次日多爾袞給兵部和原明朝官民分別發出命令,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撫,要求「投誠官吏軍民皆著剃髮,衣冠悉遵本朝制度」。這是清朝進京後正式下達剃髮和易衣冠的法令。

  但是,這一政策遭到強烈反對,在朝的漢族官員遵令剃髮的也寥寥無幾,還有不少官員甚至護髮南逃,京都周圍附近的地區百姓也揭竿而起。多爾袞怕清朝的統治不穩定,被迫在順治元年五月二十日諭旨中說:「予前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別,故令其剃髮以別順逆。今聞甚拂民願,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從其便。」

  可以說,這一次清代的「剃頭令」只實行了一個月。可是,到了第二年的六月十五日,福臨再次頒布「剃頭令」:京城內外,限10日;各省自詔令到達之日算起,亦限10日,官軍民一律剃髮,遲疑者按逆賊論,斬!清廷把剃髮作為歸順的標誌之一,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那時,漢族男兒蓄髮,在他們看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妄動。「剃頭令」一下,對他們來說如晴天霹靂,各地百姓瞬間激起滿腔怒火,他們高呼:「寧為束髮鬼,不做剃頭人!」據史書記載:最悲壯的要數「江陰十日」。是年閏6月2日,江陰人為誓死捍衛顱上發而起義。他們堅守城池81天,有6.7萬人戰死,殺死清兵7.5萬餘人。此後,隨著清軍的逐步深入,江南各地圍繞反「剃頭令」更是展開了轟轟烈烈的鬥爭,並歷經了幾十年。最終結果是,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髮結辮,改穿滿族衣冠;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被殺,要麼逃到海外。

  順治元年至順治七年(1644年-1650年)間,義大利人衛匡國寫下了一本書,其中就記錄了中國南方軍民為保衛頭髮而戰的情況: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武器,為保衛他們的頭髮拼死鬥爭……但是,脖子畢竟硬不過鋼刀,雖然漢族人為了項上頭顱被迫剃髮,然而,反抗一直沒有停止。可以說,正月不剃頭就是一種反抗形式。專家們認為:如果當年清朝沒有剃髮的政策,清軍入主中原遇到的抵抗就會少很多。

  在鹹豐元年,洪秀全在金田舉義,建立「太平天國」。當時發布的《奉天討胡檄》中就宣布要恢復「中國」禮制,並頒布了一道「蓄髮令」。命令同樣嚴厲,要保住腦袋,就得留起頭髮。否則,斬!於是,太平軍又被清廷罵作「長毛」、「發賊」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後規定:「令到之日,限20日,官軍民一律剪掉辮子,有不遵者,以違法論。」一時,響應者眾多,僅在廣東一地,一天就有20餘萬人剪了辮子。

  不願剃髮的明朝大將死在瀋陽

  清初的幾部史料,在記載清軍攻城略地之事時,也少不了出現「剃髮」這個詞。「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髮,倘有不從,以軍法從事」,那時,因不願剃髮而被殺的漢人已無法統計。時人陳確曾云:「去秋新令:不剃髮者以違制論斬。令發後,吏詗不剃髮者至軍門,朝至朝斬,夕至夕斬。」(《陳確集》卷三十)殺戮之多,從書中可見。

  那麼,誰是第一個剃髮的漢人呢?劉振超認為:清統治關外時就有不少漢人剃髮,但史書上已沒有確切記載。目前可查的是,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攻破明朝第一道關口順關,給降將李永芳剃髮拔鬚,看他沒有什麼反抗,便招為滿族人的女婿,漢人剃髮的歷史由此揭開。

  滿族是女真人的後裔,他們的髮式也繼承女真的特徵。明末,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他意識到「剃髮」是祖宗的成法,所以每攻佔一地,都要以此作為歸服的標誌。

  清朝推行的剃髮標準是「金錢鼠尾」。所謂的「金錢鼠尾」式在清代《榕城紀聞》中有記載:「剃髮,只留一頂如錢大,作辮,謂之金錢鼠尾。」其標準的剃法必須剃光周圍,不留死角,否則就是違式。因為需要經常保持頭頂的乾淨無鬢髮,所以必須「五天一打辮,十天一剃頭」,跟剃光看起來沒多大差別,當時的明朝人認為這種髮型很難看。

  每當談起清代強行推行的「剃頭令」,當時的漢人就會大罵孫之獬,說他是罪魁禍首。孫之獬,淄川人,本是個滿腹經綸的士子,中過進士,在天啟二年(1622)的「大金榜」上,可以看到他的名字。他當過22年大明臣子,可清軍一攻佔北京,他就投降了。降清的明臣有不少,人們都沒有加以過多的指斥,唯有孫之獬被眾人唾罵。原因就是,他是當時的第一個剃髮易冠者。當時,上朝的大臣分為滿、漢兩班,孫之獬上朝時,滿班大臣說他是漢人不許他加入,漢班大臣說他是滿人也不要他。孫之獬羞愧難當,就特別奏請皇帝下旨令漢人一律剃髮。

  在清朝文獻裡,把投降叫做「剃髮歸降」,如果攻下城池而官民沒有剃髮,就不算真的降服。明將張春的故事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張春曾是明朝四萬大軍的統帥,他在大凌河之戰中被後金俘虜。為了讓他投降,在他被俘當晚,皇太極就派人送來了佳餚美酒慰問。張春加以拒絕並表示:「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此後,他開始絕食,但求一死。三天之後,皇太極親自給他賜食,張春接受了,這也意味著他願意投降,但是他有一個條件,那就是死活也不肯剃髮。皇太極很無奈又不忍心殺他,只好把他安頓在與瀋陽故宮僅有一牆之隔的三官廟(今太廟)「恩養」。由於張春始終不剃髮,最後死於廟中。

  中國最早的理髮店出現在瀋陽

  劉振超介紹說:古人認為「頭髮」受之於父母,不能隨便剃除。所以清朝之前的男女都要留長髮,只是盤發的方式不同。由於各朝代對頭髮的處理方法不同,所以也有不同的稱呼,明代叫「修發」、「篦頭」,清代叫「剃頭」、「剪頭」、「推頭」等。

  傳說,伏羲時就已開始椎髻,不再散發。在髮式上漢族已區別於少數民族的披髮、斷髮、編發,直到清兵入關後的一道「剃頭令」帶來了一個新的行業:理髮。下令剃髮,結束了幾千年束髮戴冠的髮式,這也是清朝封建專制政策的一環。有記載表明,我國的第一個理髮店,是清順治年間在奉天府(今瀋陽)創建的,這也與當年的「剃頭令」有關。

  漢代時,就有以剃頭為職業的工匠。南北朝時,南朝梁的貴族子弟都削髮剃面,「理髮」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文獻中,朱熹在註疏《詩·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櫛」一句裡說明:「櫛,理髮器也。」 

  到了清朝,統治者強制下令男子一律剃頭梳辮。什麼是「剃髮梳辮」?滿族的祖先女真和東胡、韃諸族,自古以來就是把腦袋周圍的頭髮剃掉,前面剃得露出腦心,後面稍加剃修,然後把大腦覆蓋處的髮辮編成辮子。視頭髮的長短分為獨綹、三綹、五綹、七綹4種式。每綹頭髮中還要加黑色或彩色絲線、絲辮,以增光彩。有的發梢還加系珠玉發墜,以示富貴和身份。

  由於清朝的強制性剃頭,從而也使盛京及其他地區的理髮業空前發展起來。當時,到處都可見剃頭挑子。挑子洗臉架上豎著一根高杆,雕飾成單鬥桅杆形狀,上面掛著「留髮者斷頭」的詔書,以示「令出必行,抗剃者斬」的威風。隨著時間推移,剃頭漸漸地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家常便飯,剃頭匠的「詔書」也不再懸掛,代替它的成了擋刀布。

  劉振超介紹說:瀋陽民間有句歇後語叫做「剃頭挑子一頭熱」,這也是當年老瀋陽理髮業的真實寫照。當時的剃頭匠,把剃頭用具放在扁擔的兩頭挑著,所謂「一頭熱」(或一頭沉),即:挑子一頭是長方凳,裝置三個抽屜放置布、刀、剪之類工具,是涼頭;挑子另一頭是個長圓籠,裡面放一小爐,上面燒著熱水鼎鍋,在上面放洗臉盆。在剃頭行業裡,還有一套自己的行話,如從事剃頭的叫「取三」(滿語)。後來,這句行話隱語不但在瀋陽,就是全國稱謂皆同。另外,男活叫「瞧背」,女活叫「八條」,剃的樣式叫「帽纓子」等。 

  如今,這種剃頭挑子雖然見不到了。但一般60歲以上的人還有記憶:小時候都看到過這種走街串巷的剃頭匠,他們並不吆喝,只是划動手裡鋼製的響叉,又叫「喚頭」,「嗡——嗡——」人們一聽便知道是剃頭的來了。

  瀋陽的現代理髮業始於清末,辛亥革命後時興剪辮子,男人們的髮式開始出現了三種類型:有新式理髮店的地方,人們仿效歐美和日本人,剪成拿波頭、分分頭、平頭、元頭(或稱學生頭)等;第二,乾脆剃光刮淨,成了光頭、和尚頭。這種頭式簡便利落,當時剃光頭的特別多;第三種是從後腦齊展展地剪掉辮子,名曰「鴉鵲巢」,以鄉間最為普遍。

  日俄戰爭後,瀋陽以南廣大地區成為日本的勢力範圍,大批外國人特別是日本人開始流入瀋陽,促使瀋陽的剃頭業向理髮、美發轉變,剃頭刀改為手推子與剪刀並用。當時,瀋陽繁華的街頭出現了專門的理髮館(店),生意逐漸興隆起來。記者從1936年出版的《奉天市商業彙編》上看到,其中詳細記錄了老瀋陽的133個行業,共計10285個商號。老瀋陽最多的店鋪就是理髮店和旅店,分別達到了357家和355家。當時理髮最有名的商鋪是位於大西邊門的白玫瑰。

相關焦點

  • 到底為什麼「正月不剃頭」?值得好好了解了解!
    後來舅舅過世了,剃頭匠每到正月對著剃頭挑子傷心落淚,從此有了「正月剃頭思舅舅」的說法,但後世傳來傳去卻變成了「正月剃頭死舅舅」,從而形成了「正月不剃頭」的習俗。今中外一家,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乎,若不統一,終屬二心。自發布告之後,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為惜發爭留,決不輕貸。」強迫漢人十天內一律與滿人一樣剔去外周的頭髮,僅留中間的一點兒梳成辮子。訂閱號:天機錄
  • 「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為何農曆二月二才是「剃頭日」?
    「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二月二龍抬頭,才是「剃頭日」! 農村有個舊俗,就是正月裡不能剃頭,也就是俗語所說的「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其實,「正月剃頭死舅舅」並非迷信之語,而是源自一段血腥的歷史。
  • 為何說「正月裡剃頭死舅舅」?原來這才是真相!
    後來舅舅過世了,剃頭匠每到正月對著剃頭挑子傷心落淚,從此有了「正月剃頭思舅舅」的說法,但後世傳來傳去卻變成了「正月剃頭死舅舅」,從而形成了「正月不剃頭」的習俗。今中外一家,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乎,若不統一,終屬二心。自發布告之後,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為惜發爭留,決不輕貸。」強迫漢人十天內一律與滿人一樣剔去外周的頭髮,僅留中間的一點兒梳成辮子。
  • 正月剃頭死舅舅?為什么正月不能剃頭
    在國內的很多地方,都有「正月不能剃頭」的說法,要問老一輩的人為什么正月不能剃頭?得到的答案都有幾分恐怖的色彩:「正月剃頭死舅舅」!
  • 正月裡為什麼不能剪頭髮?正月剪頭髮有什麼說法?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 在農曆正月這一個月裡,很多地區都流傳著「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正月剪頭妨舅舅」的習俗。那正月裡為什麼不能剪頭髮?正月剪頭髮有什麼說法呢?
  • 字言字語(56)正月為什麼不剃頭
    點擊上面寫意國學,免費輕鬆關注正月不剃頭,否則就要死舅舅。
  • 苗阜小徒弟留著金錢鼠尾辮,網友:忘了留髮不留頭的歷史教訓了?
    苗阜兩個徒弟留著金錢鼠尾辮,網友:忘了留髮不留頭的歷史教訓了?1月30號,苗阜在自己的微博上曬出了兩個小徒弟的照片。
  • 中國民間風俗:正月裡為什麼不能剪頭髮,終於知道為啥了
    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後,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在發布剃髮令的同時,還頒布了「易服令」, 1645年7月9日,清廷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漢族人民為保護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進行了此起彼伏的鬥爭。
  • 迷信 正月剃頭"死舅舅"?男子與舅舅為理髮險鬧僵
    「你怎麼能剪頭呢?」……最近,長春市民姜先生無意中剪了一次頭髮,卻被其舅舅發現,兩個人差點鬧僵。而產生矛盾的源頭就是「正月剃頭,對舅舅不利」的民俗傳說。姜先生大年初六理髮被舅舅發現  24日,大年初六,姜先生在家享受著春節假期的最後一天。25日,他也和大家一樣,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了。
  • 俗語:「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老祖宗這話啥道理
    俗語「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你聽說過嗎?其中有何深意。現在也有非常多的人遵守這個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那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究竟有沒有道理呢?一、正月不理髮首先我們先來說「正月不理髮」,說這個習慣其實是從清朝就流傳下來的,當時清軍入關逼迫著人們剃頭留辮子,但是有一些人誓死抵抗,所以在會有正月不剪頭的說法。相傳當年清軍入關的時候頒布的剃髮詔書就是在一月,那時候的明朝雖然已經滅亡了。
  • 正月剃頭,舅舅的死亡率有多高?
    但到了每年正月,你們間的舅甥關係就會迅速升溫轉暖,甚至成為「生死之交」。 來源:電影《高興》 就在眼下這個月,外甥、外甥女為了舅舅的平安頂著滿頭煩惱絲三過理髮店而不入。同樣,平日裡寡言少語的舅舅們也會適時給甥輩發上幾個紅包問候。
  • 民俗解讀:正月裡不理髮的禁忌是個誤會?
    (一)「理髮」和「剃頭」是兩碼事先說這個「梗」本身——原版人家說的是「正月裡剃頭死舅舅」。就算這說法「對」,跟正月裡是否理髮,也沒太大關係。因為,剃頭≠理髮!「剃頭」這個事兒,大抵是從清初才開始為中國人普遍認識的,說的是滿族男性髮式的「修理」——把前半個腦瓜頂剃得光溜溜,後半拉腦袋頭髮留下,編成單根麻花辮。
  • 正月剪頭髮不吉利會怎樣 正月理髮死舅舅臨沂人怎麼看
    過年了許多小夥伴準備換個新髮型,從頭開始嗎,但是家裡人一聽說要剪頭髮就開始反對,說正月剃頭不吉利,原因是什麼呢?下面小編就來說一說。   正月理髮不吉利的來源   清軍入關,大清統治者為了「消平四周,留守中原」,便推行了一種奇怪的髮式:將頭髮從前部到腦頂的部分統統剃掉,再把四周的髮際全部剃光,只留下集中的一塊頭髮,將這些頭髮擰成一根長長的大辮子,這就是我們平時在電視劇裡看到的清朝典型的髮式。
  • 中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蔣氏是個深謀遠慮的人,他不但在國民政府撤退的時候,帶走了很多文化、科技領域的人才,還下令把華夏文明結晶的許多珍稀文物運送出去,以免在戰火中毀於一旦,或落入他人之手。那些運送出去的文物,就有很多來自北京故宮。
  • 正月剃頭死舅舅?猴年不宜結婚?這些不靠譜的年俗你信幾條?
    正月裡不能買鞋!」 「媽,我想去理個髮」——「不行!正月剃頭死舅舅! 」 「媽……」這些年俗忌諱你聽過幾個?都信嗎?有一點,小晚能確信——這些不靠譜的年俗真不是你媽編的,但這其中的緣由多半是個誤會……清軍入關後,清朝統治者強迫漢人學滿人的樣子,剃頭留辮子。「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江南士子認為剃頭是對他們人格的莫大侮辱,因此群起反抗,卻遭遇了清政府的殘酷鎮壓,上演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一幕幕悲劇。
  • 末代皇帝溥儀剪辮記:妃子痛哭流涕,剃髮太監手抖不敢剪
    1645年6月15日攝政王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在發布剃髮令的同時,還頒布了"易服令",1645年7月9日,清廷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清廷把剃髮作為歸順的標誌之一,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是一句讓人聽了,後脊梁冒涼氣的口號。
  • 老人常說「臘月忌尾,正月忌頭」,到底啥意思?為啥初一要吃剩飯
    老人常說「臘月忌尾,正月忌頭」,到底啥意思?為啥初一要吃剩飯呢?這其中有什麼講究和忌諱。 「臘月忌尾」,要好好準備牢記禁忌 臘月就是要好好準備辭舊迎新。臘月是舊年最後一個月,一年即將結束,不好的事情就讓它過去。
  • 大年初一過年有哪些禁忌 正月為什麼不剃頭
    不煮新飯,要吃除夕留下的過年飯。寓意去年的東西吃不完,到今年還有剩餘。忌睡午覺,大年初一睡午覺會影響事業運。  大年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到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除夕前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 禿還是不禿?清初男子的髮型爭議
    金錢鼠尾,禿還是不禿?現在人們對於清代初期男子的髮型有兩種理解,一種大致和各種清代宮廷劇一致,後半個腦袋留著大辮子,將前額剃光,形成一種「陰陽頭」的形態(圖1)。那麼如果清初人物所謂的「金錢小頂」或「金錢鼠尾」髮式真的是將頭頂刮禿剃淨,只在後腦留有少許頭髮紮成小辮,又為何會有如此靠前的髮際線?
  • 俗語「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是為何?老祖宗這話有何講究?
    在他救母的這個過程中,最大阻力便是自己的親舅舅二郎神,所以有網友在討論沉香應該如何迅速救母成功的時候,熱度最高的回覆是「只要沉香在正月裡去理髮就可以了」。為何說「沉香在正月裡理髮,就可以成功救母」呢?因為古老相傳「正月理髮死舅舅」,二郎神正是沉香的親舅舅,於是從理論上來說,只要沉香在正月理髮就可以成功幹掉二郎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