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儀剪辮記:妃子痛哭流涕,剃髮太監手抖不敢剪

2021-01-18 文史控

文/傅華軒

漢族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髮膚保護衣冠服飾。《孝經》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把對頭髮的保護,提升到"孝"與"不孝"的高度來認識,令人不可馬虎大意。在清朝之前,漢人成年之後不可剃髮,讓頭髮自然生長,男子們,把頭髮在頭頂綰成髮髻,用一塊布包上,紮起來,或者戴著帽子加以保護,《天仙配》董永的髮型,就是標準的男人髮型。如果把一個人的頭髮剪掉一綹,那可是奇恥大辱。

滿族的髮型與漢人迥異,他們的男子把前顱頭髮剃光,在後腦勺留那麼一綹頭髮編成一條長辮垂下。

清軍於1644年入關時曾頒發"剃髮令"。1645年6月15日攝政王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在發布剃髮令的同時,還頒布了"易服令",1645年7月9日,清廷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清廷把剃髮作為歸順的標誌之一,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是一句讓人聽了,後脊梁冒涼氣的口號。很多漢族剛烈男兒,因為抗拒"剃髮令",丟了性命。也是啊,大漢族幾千年來的習俗,突然改變,難度太大了。

到現在鄉下保留的一個風俗,"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實際上,這正月不剃頭決不是為了娘舅的安危。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誌》卷二《風俗》揭出了這一習俗的謎底:"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髮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

正月不剃頭,原是"思舊"。正月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個月不剃頭,以緬懷傳統。

滿族入主中原,建立大清王朝,要改變幾千年曆朝歷代方方面面的習俗,大漢族的心裡牴觸情緒,可想而知。

然而,清朝經歷了二百多年後,被辛亥革命推翻了,新建立的民國政府,本來是想順應民意,號召國民剪辮子,剪掉這條羞辱了大漢族二百多年的辮子,按理說,全國應該立馬響應,一夜之間"咔嚓,咔嚓!",把辮子全都剪掉了!你猜怎麼著?嘿!很多人又不剪了!捂著護著不剪辮子。

最著名最頑固的,要數北洋將領張勳的辮子軍,清朝覆亡後,為表示效忠清室,張勳禁止所部剪辮子,他的士兵都拖著一條大辮子,被稱為"辮子軍",張勳被稱為"辮帥"。張勳1913年鎮壓討袁軍後,任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1917年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率辮子兵進入北京,於7月1日與康有為擁溥儀復闢,但12日為皖系軍閥段祺瑞的"討逆軍"所擊敗,折騰了11天的復闢後,逃入荷蘭駐華公使館。

1923年9月12日,當年"仲夏復闢鬧劇"的總導演張勳死於天津寓所,終年七十歲,臨死依舊拖著長長的辮子(其實,此時的溥儀已經剪了辮子)。張勳六個兒子擬就了家祭啟示,遍刊報章。其中提及了張勳自傳中沒有涉及的一些事情,其中一則為:1915年,張勳來到北京謁見年僅九歲的遜位小皇帝。一些人嘲笑他仍留著辮子,開玩笑說要剪掉他的辮子,張勳勃然大怒,說:"孰動之,與俱死!"他履行了自己的諾言,至死不剪辮子,也沒有人敢對此作出嘗試。另一則為:張勳死前,紫禁城的溥儀不僅致信問候,還專門派了一名御醫為其治療。獲悉此訊後,張勳不顧病體,翻身下床,跪地道:"吾年屆七十,辛亥當死未死,丁巳當死亦未死,今死遲矣!吾焉能安於悔恨之痛耶?嗚呼!吾勿能報皇恩於萬一。"說罷仰面痛哭,淚水灑滿衣襟。看得出來,張勳一直到死,都帶著花崗巖腦袋去見閻王爺了。

還有一個福建的秀才,清朝滅亡後,他拖著辮子,從福建千裡迢迢跑到到河北易縣清西陵憑弔光緒,前後來了九次,每次都悲悲切切痛哭流涕。

從1913年開始,民國政府曾幾次給遜位的溥儀發來信件,希望能通過皇室內務府來勸說滿清遺老及旗人剪掉辮子。不過,民國政府幾次來函如同泥牛入海。

然而,8年後,1922年春天的一天,遜位在紫禁城的溥儀突然叫來專門剃頭的太監,提出要剪掉辮子。皇帝要剪掉辮子?這可如何是好,剃頭太監根本不敢動手。情急之下,溥儀自己抓起剪刀,"咔嚓!"剪掉了自己的辮子。得知溥儀剪掉了辮子,宮內亂成了一鍋粥,老太妃和宮女們都哭作一團。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記載了這一幕,"太妃們痛哭了幾場,師傅們有好多天面色陰沉。"據說,目前北京故宮就收藏了溥儀當年剪掉的這條辮子,每天很多人來參觀。

這一年,在紫禁城,剪了辮子的遜帝溥儀還買了一輛小汽車,不過因為很少有機會走出紫禁城,這輛汽車很少能夠使用,一直放在紫禁城的某個角落作為擺設。喜歡新事物的溥儀,還在紫禁城的寢宮裡安裝了一部電話,經常試著找到一些京城名人的電話號碼,孩子氣地亂撥一氣,然後放下話筒哈哈大笑。溥儀甚至還化名鄧炯麟向發行量很大的《益世報》投稿。鄧是中國最普通的姓氏之一,"炯麟"可以解釋為"閃光的麒麟"。《益世報》的編輯感嘆於"鄧炯麟"的才氣不錯,幾乎全部刊登了他的詩作。不過自始至終,編輯和讀者都不知道這個叫鄧炯麟的到底是什麼人。

可能溥儀並不知道,雖然他剪了辮子,當時全國藏著掖著不肯剪辮子的人還有很多很多。

物理學上有個物理現象叫"慣性",看來思想上的慣性,比物質的慣性,表現得更強烈更持久。

相關焦點

  • 末代皇帝溥儀6歲就被宮女謀害得不能生育?太悽慘的一生!
    中國末代皇帝溥儀傳奇的一生那就是他的妃子文繡以沒有性生活和他離婚,當時轟動全國,連報紙都在編造他的花邊新聞,貽笑大方。他先後冊立過一後、一妃、兩貴人,但始終未得一嗣,反而鬧得家庭四分五裂,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末代皇帝溥儀為什麼不能生孩子,來看小時候宮女對他做了什麼?
    應該說,大多數皇帝和王子都吃得很飽,尤其是在封建君主盛行的時候。但是生活不可避免的不同,溥儀就是這樣不同的。溥儀是清朝的末代皇帝。從小到大,他的經歷並不像一本教科書,而是充滿了挫折和悲傷。作為一個王子,他很小的時候就被交給宮女太監。這些宮女太監都是宮中老油條,缺乏控制。他們能在哪裡真誠地對待溥儀?溥儀幾乎享受不到年輕王子應該得到的優待。
  • 切莫生於帝王家,滿清皇宮殘影,溥儀顛肺流離的一生.——《末代皇帝》 免費在線觀看
    ——溥儀《末代皇帝》末代皇帝 (1987)同樣是一個朝代最後的君主,溥儀不像李煜那般才華橫溢,至少能給後人留下諸多婉約的詩詞,他能留下的想必只有亡國、叛國的惡名。在整部電影中,我看到了和我印象中不一樣的溥儀,我覺得溥儀並不昏庸,他是一個敢於接受新事物的人,而且他也具有正義感,也有振興中國的抱負,只是很不巧地,這一切都不在對的時間,所以,他從悲劇中來亦在悲劇中結束了人生。
  • 末代皇帝溥儀回憶悲慘童年:餓急了吃魚飼料,身體被宮女掏空
    古代的最高統治者是皇帝,雖然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心,但是有什麼樣的權利,就要承擔什麼樣的責任,皇帝的生活也是比較勞累的,有著處理不完的朝政,還要和身邊的人勾心鬥角,就算是後宮的妃子,對待皇帝也不是真心實意,朝廷上的大臣也一直在和皇帝耍心眼兒,當皇帝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當然作為一國之君,位高權重,可以享受各種的榮華富貴,那也是很多人羨慕的存在。
  • 溥儀回故宮參觀,看到自己的辮子在展覽,喃喃自語,黯然離去!
    1644年清軍入關後,清朝統治者就下達了一個強硬的律法,漢族男子若不按要求剃髮、留鼠尾辮,一律格殺勿論。鼠尾辮是清朝統治者強加於漢族,所以到了清末民初剪除這個恥辱的辮子,成了革命黨人的一個象徵。在此種形勢之下,就連末代皇帝溥儀都按耐不住,要將老祖宗留下的辮子剪掉。他這個想法,令身邊的太監和師傅們哭天喊地直呼:使不得啊,皇帝爺爺,您這是要絕大清朝的命脈啊。天下人都剪,您也不能剪。然而受到英國老師影響下,早已洋化的溥儀,卻面對太監們和師傅的哭天喊地,怒說:留著辮子,就像拖著豬尾巴一樣難看醜陋。
  • 拉車工人卻娶上了末代皇帝溥儀的妃子, 晚年直言這輩子值了
    溥儀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封建王朝的皇帝,和人們想像中的帝王生活不一樣
  • 末代皇帝的性與愛:同治光緒溥儀,為何全部絕後?
    在滿清的太監們傳說中,有的對於末代皇帝溥儀,就有說法說他不育,是因為「不走水路、走旱路」,意思是懷疑,溥儀在紫禁城之中,有同性戀的癖好,儘管這只是一種傳說無法求證,但卻顯示了紫禁城的特殊環境,對於一個兒童的心理影響之大。過早接觸性生活,則對一個孩子,產生了巨大的傷害。
  • 溥儀是誰?解讀電影《末代皇帝》中的人物塑造
    而在《末代皇帝》這部片中,溥儀卻離我們那麼近,近到一伸手仿佛我們就能摸到他的衣袖,影片就以這樣近的一個距離完整地講述了他的一生,現實蒼白的令人不忍直視,但回憶飽滿得令人不斷回顧。溥儀是誰?中國最後的皇帝?滿族最後的希望?封建餘孽?日本手中的提線人偶?
  • 溥傑的原配夫人唐石霞女士講述,末代皇帝溥儀生母自殺內情
    唐石霞女士是珍妃及瑾妃的親侄女,是末代皇后婉容和末代皇妃文繡的親密朋友,是末代皇帝溥儀的弟弟愛新覺羅·溥傑的元配夫人,在其生前唯一的口述作品《我眼中的末代皇帝》中,唐石霞女士講述了溥儀生母自殺的內情,節選如下:
  • 末代皇帝溥儀不與婉容同房,是因為他被宮女長期蹂躪而性無能嗎?
    談起歷史上諸多皇帝,總能想起末代皇帝溥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被袁世凱逼迫退位後依舊在紫荊城做一個傀儡皇帝。
  • 《末代皇帝》一部紀錄溥儀生平的電影
    沒錯,這部電影就是《末代皇帝》那麼這部動用如此大規模的電影,究竟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呢?和同類型的電影相比,這部電影又勝在哪裡,值得後人重新修繕將其上映呢?下面就來給大家講講《末代皇帝》這部電影吧。《末代皇帝》這部電影是由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執導一部劇情類型的電影,在1987年10月23日於義大利上映,後在2015年6月,《末代皇帝》這部電影的修復版在中國正式上映。
  • 《末代皇帝》觀後感:溥儀是個怎樣的人?
    《末代皇帝》小巖看過很多遍,最近在機緣巧合下又重溫了這個部傳奇電影,感慨良多……《末代皇帝》中的溥儀是一個怎樣的人?溥儀是中國最後的一個皇帝,亦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皇帝。奧斯卡金像獎九項大獎的《末代皇帝》詳細講述了中國那段時期的轉變和背景,例如從中國的帝王時代到中國被列強瓜分的時期,從中國幾千年來的世襲制度到封建時代的結束,又從中國人民尊崇皇帝的傳統思想到追求新時代、嚮往新思想的大革命,亦從政權的轉變,滿清到民國,國共內戰到抗日戰爭,最後到我軍解放全中國,都可以清楚看到中國文化的急劇轉變。
  • 問鼎9項奧斯卡大獎《末代皇帝》寫盡溥儀一生的孤獨與無奈
    1987年,知名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來到中國,中國最後一位帝王溥儀吸引了他,他要籌拍一部講述這位末代皇帝跌宕起伏的人生的電影。該片成為歷史上第一部獲準進入紫禁城實景拍攝的電影,影片上映後立即引起轟動,獲得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始音樂等九個獎項。
  • 《末代皇帝》厚重的黃色燈光下——溥儀的一生
    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3歲就開始和至親分別。這次是在遊覽北京故宮之後,二刷的電影。以前一直覺得故宮很大很大,但是那天實地遊覽之後,再大的紫禁城也不過一個居所。想像3歲的溥儀至此便在那裡生活著,被圈進著。在觀看的過程中,電影裡投射著黃昏的光,一種古老而破舊的時代感貫穿著,溥儀始終在陰影中裡,沒有光。
  • 末代皇帝溥儀為何不能生育?看看小時候,宮女們都對他做了什麼
    推薦語:說到末代皇帝溥儀,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似乎一談到這個名字,腦海中就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一幅畫面,畫面中,溥儀站在皇宮裡面,痴痴看著那把龍椅,看著自己曾經坐過而現在卻只能在龍椅下望著的畫面,畫面中的溥儀,露出悲傷的表情,似乎把觀眾也帶入到他悲慘的一生當中了
  • 淺談《末代皇帝》:無可名狀的落寞,正是溥儀一生的寫照
    紫禁城內太監、宮女絡繹不絕穿梭,文武百官唯唯諾諾,這個小皇帝卻是一臉惘然,渡過最孤獨的童年時光。如此一來,《末代皇帝》並非旨在忠實呈現溥儀的前半生,而是按照真實歷史的碎片,發掘出魔幻而具童趣的片刻。如此一來,導演取巧地採用封閉空間,使超現實場景合理化,從而利用寓言化的語調述說這個「異國」。換言之,《末代皇帝》片刻劃更多的是符號化人物的精神面貌,尊龍飾演的溥儀,總是帶點幾分迷離和神傷。
  • 末代皇帝溥儀的悲慘一生
    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註定會不平凡,他的一生充滿著坎坷,無論是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還是電影《末代皇帝》,我們都可以看出這一代皇帝的艱辛與苦澀,溥儀三歲登基但是卻只當了三年皇帝就被趕下了臺。1912年隆裕皇太后以宣統帝的名義下《退位詔書》,不過這時的溥儀依舊不懂事,按照《滿清優待條例》中記載,他依舊有皇帝的尊號,居住在紫禁城,並且每年會給他400萬兩的白銀作為生活費,可是他似乎被囚禁一般。1917年張勳企圖復闢,將溥儀再次扶上皇位,可是沒過多久迫於形勢,溥儀再次被趕下臺。
  • 為何末代皇帝溥儀一生不能生育,看看小時候宮女對他做了什麼?
    而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可以說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一個命運多舛的皇帝。清朝末代的皇帝也是中國古代歷史最後一位皇帝。他的一生經歷了太多,也承受了太多的大起大落。    溥儀曾和最後一個妻子交談時描繪了個婉容大婚的場景,婉容是一個極為漂亮的古代美女,絕代風華,可是這並沒有激起溥儀的性慾。在大婚之夜他竟和太監一直玩到天亮。
  • 末代皇帝溥儀為什麼不能生育?你瞧瞧小時候宮女對他做了什麼
    末代皇帝溥儀為什麼不能生育?你瞧瞧小時候宮女對他做了什麼 末代皇帝溥儀為什麼不能生育?你瞧瞧小時候宮女對他做了什麼 溥儀這位皇帝並沒有做出什麼貢獻,但是他的名氣卻很大,提到他無人不知。因為他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位皇帝,他也見證了我國封建王朝的倒臺。
  • 【劇評】《末代皇帝傳奇》:傳奇等於瞎編加上不靠譜
    >《末代皇帝傳奇》中的溥儀,是一個難得的五花八門面面俱到,卻從外貌到內裡、從情節到性格、從少年到老年全然不像溥儀的溥儀,實在無愧於劇名裡「傳奇」二字。若要看嚴謹詳實的娓娓道來,1988年陳道明演繹的那部《末代皇帝》就已足夠,要看寫意大於寫實的宏偉畫面搭配西方式的獵奇視角,義大利導演貝魯託奇的電影《末代皇帝》也當仁不讓是一部史詩級的佳片,就連知名度稍弱的《非常公民》也生動刻畫了溥儀的一生,雖然,關於感情生活那部分過於浪漫主義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