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電影《盲山》後,我總是覺得世界很危險。
《盲山》《熔爐》《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這類電影,著重描繪了世界醜惡的一面,我們不應該因此就去定義這個世界怎麼樣。
而應該去「看到」,這個世界的確有這麼醜惡的一面的。
試著把關注點更多地放在電影要表達的精神,以及給我們的反思和總結上。
比如,在可能有這麼醜惡一面的世界上,我如何更好地生活。可能因為看了《盲山》我更多地上網搜索了有關的資料,預防這種事情的發生。看了《熔爐》,更多地感受電影裡那一句「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
盲山,從片名到海報隔老遠就散發出十八線小縣城濃濃的鄉土氣息。
這是李揚導演「盲」系列第二作,豆瓣8.2分,IMDb7.5,爛番茄87%好評率,可惜叫好不叫座。
在《盲山》之前,李揚導演拍攝了反映底層百姓苦難生活(礦難)與苟且偷生卑劣行徑的《盲井》(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由王寶強主演,同樣禁止在內地公映。
諷刺的是,後來某個縣真的發生了偽造礦難殺死礦工案件,當地政府卻非說村民是觀看《盲井》才學會的,也不知道這些人在哪找的片源。
《盲井》之後,李楊導演根據中國真實拐賣婦女事件改編拍攝了《盲山》,講述女大學生白雪梅被拐賣到山村後,被「丈夫」黃德貴強姦,多次逃跑被追回毒打的故事。
女主原型是東北農村姑娘王秀英,1994年被賣到廣東羅定市花坪村給49歲的老農民郭美南做老婆。郭在兄嫂幫助下強暴了她,她找過當地派出所,不受理。最後王秀英不堪兄嫂辱罵,把一杯硫酸潑向兄嫂的兩個孩子,並傷及五名小學生。因故意傷害罪被判死緩。
《盲山》裡邊的演員除了女主角和黃德誠外都由某村村民本色出演,當地就有拐賣婦女的現象,圍觀村民甚至嚮導演提出要買下女主角當老婆,徹底把李楊噁心壞了,後期撤走去別的地方補鏡頭。
李揚說:盲就一個字,但我找不到一個更貼切的,來形容人心中的漆黑。
這是一部會讓你氣憤難過辛酸絕望震撼到渾身發抖、噁心到無處宣洩的電影。
22歲的女大學生白雪梅迫切改變家中窘境,被人販子騙到山村,謊稱採藥材。片頭,他們一行人坐三輪車從早上到將近黃昏才進村,足見那個地方有多偏僻路遠。
村裡的人跑出來迎接,所有人的表情都耐人尋味。
【人販子與黃德貴他爹達成協議】
人販子騙白雪梅留下看行李,白雪梅喝了杯水後不省人事,第二天醒來發現行李和身份證不見了。她向黃德貴一家求助,被告知自己以七千塊賣給了他家,這個人將成為她的「丈夫」。
白雪梅嘗試講理、反抗,黃德貴一家把她關進了屋裡,輪流勸說。
村裡人來吃黃德貴的喜宴,小孩子從窗戶看到白雪梅被捆綁在床上,臉上滿是好奇:
當天夜裡,黃德貴在人渣的慫恿下強姦了她,他父母甚至幫忙按住了女主。
第二天白雪梅趁機逃跑,卻被村民全方位圍堵;她向村主任求救,被村主任搪塞回去,回家遭到毒打。
白雪梅心裡明白:整個村子沒有一個人會救她。她試圖自殺,黃德貴向堂弟黃德誠借錢把她送進醫院給救了回來,醫院對割腕這事仿佛司空見慣。
出院後黃德貴他媽找了兩個同樣被拐賣的女人(陳春麗和鄭小蘭)開導女主,白雪梅決定好好活下來計劃再次逃跑。
(而鄭小蘭恰恰就是幾年前被從四川某縣城騙來這個村的,20歲就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導演說:她天天來劇組,我們後來就讓她演了。她丈夫不願意,打她,她就威脅:你再打我就跟劇組走!丈夫沒敢打,後來也到劇組串了個角色。)
很快白雪梅找到第二次逃跑的機會,她打聽到路線,跑到大公路攔車,因為沒錢,麵包車主不願意帶她走,之後村裡的人追上來,帶回村又被黃德貴毒打。
第三次逃跑、第四次逃跑都以失敗告終。在最無助的情況下,女主跟黃德誠偷情、跟小賣部老闆做肉體交易……一次又一次在泥濘中掙扎,而後絕望……直到等來她的父親。
本片引起爭議的最大原因是海外版和國內版兩個結局。海外版中,白雪梅等到了父親和警察,然而警察在村民的包圍下無力援救,在白父與黃德貴爭鬥過程中,絕望的女主拿起菜刀砍向黃德貴,畫面黑屏。
國內版中,白雪梅留下孩子和父親走了;其他被拐賣的婦女也順利帶走了,也有女人為了孩子留下來。片尾是這樣一句話:
事實上,兩種結局都告訴我們營救被拐婦女的道路有多艱難。警察這個神聖的詞,在窮鄉僻壤毫無威懾力;無知的民眾眼裡,法律全是空談;被解救的婦女選擇回去有的是為了孩子,更多的是因為無法面對社會的「指責」。
《盲山》帶給觀眾的震撼並不僅限於此。實際上每一個鏡頭、每一個場景、每一個人物的設置都有導演的用心,包括名字。
例如黃德貴強暴女主時,他媽背過身去一臉不忍與他爸的狂躁形成鮮明對比。他媽勸說白雪梅,將家裡唯一的雞蛋給女主,仿佛從白雪梅身上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白雪梅託郵遞員給她寄信,黃德貴看見了但無動於衷,事實證明郵遞員與村民果然狼狽為奸,後邊有個鏡頭郵遞員把信給了黃德貴;
上級領導來視察村裡,村民把拐賣的婦女押到山上看管,威脅她們不許搞事——
說明什麼?說明他們從一開始就知道買賣婦女是違法的,但他們還是照做了。所有人對販賣人口、毆打婦女的事習以為常,這才是最可怕的。
黃德貴的堂弟黃德誠,為人師表,名字叫「道德的德,誠信的誠」,做的卻是骯髒下流的勾當。
村裡名叫「李青山」的小孩,他擁有這世上最純潔的心靈。給關在屋裡的白雪梅送去兩個雞蛋;告訴白雪梅她的信都沒寄出去,並自告奮勇要給她寄信。
片中有一幕拍到深夜的湖邊飄來一具女嬰屍體,我們於是知道了村裡買媳婦的真相:生下女嬰殺掉→男女失衡→買婦女→生下女嬰殺掉,如此惡性循環。
可想而知,這麼沉重的題材根本不被市場看好,投資商撤資,為了拍完《盲山》,導演到處借錢,甚至抵押了房子。結果當年公映後被網友指責抹黑中國農民……這些可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拍的啊。
李楊說:大家能看懂多少就看多少,我認為一個好的電影不需要解讀。
公映票房很慘澹,無疑雪上加霜。大IP、大製作、明星扎堆的電影再爛票房還是很高,真正關注民生、關注弱勢群體的獨立作品卻鮮少人留意。
並且現狀依舊不容樂觀:2014年全國公安解救拐賣婦女3萬餘人,實際被拐人數估計遠遠高於這個數字。千辛萬苦脫困,有些婦女仍會選擇重回大山,被她們的親人和社會輿論逼回去:「被玷汙的女人嫁不出去」、「生了娃的女人不能放棄家庭」、「女子嫁誰不是嫁」……
獨立自主的現代女性尚且要面對職場歧視,更別提這些弱勢群體。
即使在娛樂性較強的遊戲圈,某些作品也或多或少體現了這種陰暗面。
長腿、大胸、裸露幾乎是所有網遊女性角色的標配;布料的包裹面積被認為與遊戲受歡迎程度成反比。
我想,無論是寫實的作品(《盲山》)還是虛擬的遊戲角色,只要能傳遞正確的價值觀,那就是好的作品。世界上有一種影響叫潛移默化。這樣的作品越來越多無疑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