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拖稿」這件小事

2020-11-17 騰訊網

點擊上邊的「機核」關注我們,這裡不止是遊戲

友子的漫漫長夜

《世界奇妙物語》1995秋季特別篇裡的《友子の長い夜》,是世奇系列裡我最喜歡的故事之一。

期中考試前夜,什麼知識點都還沒複習的友子,發現自己只有10小時的時間可以用來背書,為此,她特意花一小時製作了一張完美的「突擊計劃表」,卻在翻開書本的一瞬間,被桌子上的橡皮屑奪去了注意力。

橡皮屑那是萬萬不能忍受的,桌角怎麼竟然還有蜘蛛網?抽屜的安排也並不十分合理。友子說一不二,立馬動手把整個屋子都收拾個遍,順帶著還重看了20章漫畫,吃了碗自製烏龍麵,在整理書架的過程中找到一張丟失已久的小學照片,陷入對大家的懷念,不知不覺竟流了眼淚。這時已是深夜了,想要順利考試只能改變計劃,友子決定為自己定上清晨5點的鬧鐘,在最寶貴的兩個小時裡,進行衝刺式複習。

後面的故事大家可能都猜到了。在「再睡5分鐘」和「真的要起床了」的激烈思想鬥爭中,友子夢到自己高效完成了複習、趕去考試,結果是把整場考試都給錯過了...

上面的情形,想必也是很多朋友在deadline前夜的真實狀態吧。回想上學時期,我遲到、拖作業、拖考試、拖長跑,唯一不拖的就是每周的「隨筆」作業了。索性長大後給自己找了個「寫字兒」的工作,結果還是每天都在上演拖延大戲:

在網頁搜索框裡輸入「拖稿大師」,你會搜出很多類似於 —— 押井守玩兒《輻射4》、胡適之打牌日記、古龍請編輯喝酒、富堅義博休刊紀錄、美內鈴惠因重度拖延被謠傳「死亡」等等神奇的東西。

這篇文章,本來也是想結合自己的經歷,盤點以上大師與拖延症抗爭的種種趣事 —— 沒成想,一旦我開始回憶起自己每次拖稿的過程,竟然無法自拔地陷入到了一種...顧影自憐的情緒中。

因為拖稿真的,也很痛苦啊。

拖稿的痛苦,大約源於兩者:一是違背契約產生的愧疚感,二是遲遲無法下筆所帶來的巨大焦慮 ——這並非是因為「懶」。事實上,像友子那樣的「想要複習卻吃上了烏龍麵」的情景,只佔拖延全長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時候我因為沒寫出來,帶著一種「自我懲罰」的心情拒絕飯局、拒絕快樂,像是苦行僧一樣把自己牢牢釘在打字機鍵盤前,結果當然還是,什麼也沒寫出來。

寫字兒真就那麼難麼?

我們不妨來想像一下,故事中的友子錯過了考試,但卻得到了一個「補考」的機會。這場考試限定在一個月以後,科目是友子最愛的「日本文學」。

為了證明她對這門學科的熱愛,也為了對得起老師給出的機會,友子發誓要考出一個前所未有的漂亮分數來。不過有點令人困擾的是,老師一沒說考試範圍,二沒說考試標準。

友子攤開書本,開始認真研習起課文中的每一個字來。可怕的是,她發現自己研究得越多,就越覺得自己無知,每一寸的努力都在顛覆著對這門學科既有的認知。很快,一個月時限已至,友子左思右想,輾轉反側,終於鼓足勇氣對老師說:老師,您能再給我一個月嗎?

這個虛構的故事裡包含三件事:

1,關於考試科目:是友子最愛的一門課程。我們通常認為,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時充滿幹勁兒,不會拖延,但事實並不全是這樣。只有在面對自己喜歡、並且想要做出一定成績的事情時,我們才會變得畏手畏腳,猶猶豫豫。

反觀我在拮据時所接的「軟文」工作並不會讓我有難以下筆的感覺 —— 拿錢,辦事兒,走人,多麼暢快的過程。而從事那些工作時的感覺,也與任何體力勞動無異。

2,與友子的「考試」一樣,我們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次電臺、每一支視頻,也都是一場考試。難的是,這些考試永遠沒有範圍,也沒有「好壞」的判別標準。前期準備到什麼程度才能動手去做,這個「標準」,只有你自己知道。

我所以為的電影、遊戲編輯層面的文字工作,都算不上絕對純粹的創作(比如寫小說),它們更像是一種建立他人作品之上的「二次創作」。二次創作所需的不是「靈感」,而是「所思所感」,和對信息搜集的一種程度。

對於偏重「知識挖掘機」類型的內容來說,其過程有點兒類似於寫「人物特稿」,在確定選題後,所經的必要籌備是有關人物、事件大量的資料查詢,之後你才有把握去採訪人物,才能在漫長的信息整理中理出一條可靠的線索,建立一條「邏輯」,選擇一種「語氣」,最後才是動筆去寫。

在這個過程中,倘若在第一階段有所拖延,那是真的「懶」;但往往導致不能下筆的,是從二到三的步驟 —— 就是你總覺得哪裡還「不夠」,不夠令人信服,不夠精彩,不足以打動自己,如此一來反反覆覆,錯過交稿日期。

3,另外我們必須得承認,友子並不是某一領域內的學者或業內人士。在探索和書寫我們喜愛事物的這件事上,我們都是「學生」。所謂的「累」和「拖」,有時也是一種力不從心。但「編輯」的難處和好處恰恰就在於此 —— 我們被賦予了探尋有趣事物的職責,完事兒之後還有人給錢,哪還有比這更美的事兒。

當然,拖稿必然是一件給別人添麻煩的事。拖延者,口上說是對自己的稿件負責,實際是對平臺的不負責,失信於人的事兒,不該有任何藉口。拖稿給人造成的難處,這點我們放到第三個部分再談。

自己說自己懶,可以;別人說你懶,不行

真的,和朋友聊天時我經常會調侃「自己工作不飽和」,但有天我發現,換成朋友這麼調侃我時,我竟然會非常生氣;趕上趕稿上火焦躁,在房裡踱步,爹媽也跟著嘮叨:「一個月就幹那麼點活兒你至於愁成這樣嗎?我要是你老闆早把你給開了」。

被人這麼說的時候自然心裡不服氣,但又覺得,「解釋」就是輸了。所以今天就以「銀屏系漫遊指南」的製作為例,和大家說說「拖稿」期間我們都幹了啥,以及為什麼做一期節目會這麼久。

銀屏系漫遊指南的製作流程大致分為四個步驟:寫稿,錄音,剪輯,設計;分別由我、易恆、宇辰三人完成 —— 花費時間最長、也最容易拖的,是寫稿部分。

以上期節目:「攝影大師羅傑·迪金斯」為例。確定選題後我們首先想到肯定的是,迪金斯一生都拍了哪些電影,哪些又是最有代表性的?這些作品的攝影可以被「量化」成某種風格嗎?因此第一個步驟就是:拉片。

作為最花時間、也最不能跳脫的步驟,拉片的作用在於建立我們對人物/作品的感性認識,這是任何維基百科條目或詳實的工具書都無法給予的:記下那些僅憑直覺(而非經驗)就能打動我們的片段 —— 試著從任何一個角度(故事,對白,燈光,剪輯,配樂,音效...)想想,為什麼它們能觸動我們?

對我而言,「視頻論文」的目的就在於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探尋,並嘗試回答這些問題(儘管有時你並不能找到答案,或是自以為找到了答案)。因此第二個步驟便是大量觀看攝影師本人的採訪及相關論文 —— 兩者順序不能顛倒。

當我們把攝影師作品、採訪、相關論文、人物生平都爛熟於胸後,終於能從「看」和「想」過度到「寫」,簡單來說就是把這個:

變成這個:

但把「看」變成「寫」並不是一件容易事。首先我非常信奉克裡希那穆提的一句話:「只是一味地獲取信息或知識,並不是真的在學習」,因此大量「看」的目的不在於攝取,而在於內化知識。倘若我們自己都沒來得及消化它們,僅僅是在做一項整理工作,那麼視頻本身就算是失敗。

其次,「寫臺本」的過程與寫文章類似,但又有著本質的區別 —— 寫文章想的是韻律,做視頻想得更多的是結構。它需要一條非常清晰有力的邏輯線索,拽著觀眾一直看下去;但如何在「簡潔的邏輯」和「只會讓邏輯變複雜的知識」之間做出優化和選擇,就又是另一碼難事了。

其三,所謂「做視頻」,不是、也不應當只是一篇優質文章配上些合理的畫面這麼簡單,想要發揮「視頻」的優勢,就要以「視覺化」的方式寫稿子,如此才可被稱為真正的「做視頻」。

在上面圖片顯示的「2月20號」的提綱中,我們本想按照最常規的方法,從攝影師的幾個基本職能出發,談談迪金斯的攝影風格,寫到一半就發現不對勁:因為你在寫的「人」而不是「事兒」,支撐一個人在無數種方法中做出選擇的,往往是他的觀點,而形成觀點的因素,則有可能包括他受到了哪些人、哪些作品的影響,他個人的經歷、從業心得等等。

於是我們最終採取的視頻邏輯是:從迪金斯的「五條反對」到他的「五個支持」,勾勒出他「少即是多」的自然主義美學,再從美學追溯到經歷,最終延展至他對「故事-畫面-觀眾」關係的思考。

不過在最後一層的討論中,我們模糊了攝影指導與導演的權位關係 —— 這也是每一次做視頻我們都面臨著的考驗:這些「自問自答」,真的足夠經得起推敲嗎?至於如何盡力做到這點並避免失誤,我想大概就是不斷提醒自己:要像人生第一次寫文章一樣,保持一顆對知識和所述事物的謙卑之心吧。

還有一點,就像所有好的電影、好的遊戲一樣,視頻的整體,也需要一條合理的情緒曲線。它們可能是遞進的,環形的,或者慢慢逼近冰點忽而豁然開朗的,其終極目的,都是為了讓人在看完、「走出」它們的一瞬間,產生一種難以言表的,悵然若失的感覺。這無疑也是我們做視頻時該努力追求的。

一起加班最開心

文前說了,拖稿必然是一件給別人添麻煩的事情,最常見的就是導致相關負責人的加班。過去在雜誌社,一人拖稿,連帶著責編、美編、副主編、主編四個人都得加班,有時甚至要波及印刷廠工作人員;但能用加班補救的,還算是小事,有些事情拖了是沒有挽回餘地的;現在拖稿,更多的是壓縮易恆和宇辰的正常工作時間,說白了結果還是一起加班。

加班,這是一個極其富有爭議性的話題,但我還是想說:一起加班,是「我們真的做到了某件事」這種成就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但不僅限於對各個部分的質量追求,還有過程之中的相互扶持。

人在加班時也會做些自我消遣的蠢事,比如對著打卡機瘋狂打卡,理由是希望打卡機對自己說「謝謝」:

做視頻顯然是個非常需要合作精神的活計,會有「意見」的博弈,想法的磨合,但最重要的還是對共同目標的不懈追求。

對於能和這樣的同事、朋友一起做這樣的工作,我每一天都心存感激。

說重點,說重點,說重點

這其實是一篇廣告+邀請函。如果你能看到這裡,大概率說明您對我們正在從事的工作有一定的興趣!

今年下半年,為了能夠提高節目更新頻率,做更多有意思的視頻,銀屏系漫遊指南開通了自己的微博,同時想以【約稿】的形式,邀請更多有趣的朋友加入到我們的文案創作中。

如果你:

喜歡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對於自己喜歡的電影、遊戲、漫畫等一切文化作品,有著想要把它們挖穿的變態衝動

能夠在複雜的線索中,理出一條合理有趣的邏輯

對「視頻論文」這種形式有一定的興趣

我們希望以【有償約稿、遠程辦公】的方式,與你一起完成這項漫長而痛苦、但卻有著巨大成就感的工作。理所當然,在視頻的開頭、結尾和節目簡介中,也會鄭重附上您的名字!

感謝收看到這一刻的你。

精彩內容

您要是喜歡,點個在看唄

相關焦點

  • 關於暗戀你這件小事……
    關於喜歡你我很想告訴你又不敢告訴你你是我的秘密是我輸不起的玩笑我怕你知道又怕你不知道又怕你知道又裝作不知道喜歡你是我最深的不安是我無處安放的孤單心事暗戀是一種禮貌而十安卻是一個大大咧咧,做事毛毛躁躁,心直口快簡直和「溫柔」這兩個字毫不相干的女生。「配不上」這句話已經存在於十安的潛意識當中,她清楚他看那個女生的眼神,她羨慕和他同行的每一個身影,但她也期盼著可以和他並肩而立,她渴望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等他贊一句良木。沒過多久調座位之後,他們就不再是同桌了。但是,為了他,十安真的想變得更好。
  • 關於《初戀這件小事》
    就在昨天我觀看了泰國的高分電影《初戀這件小事》,這確實是我的第一次觀看,思緒萬千。今天看了豆瓣上的影評,於是我也想把我的感受用文字表達出來。
  • 關於拖稿,我是頗有經驗!(附108種拖稿法)
    3.你的那個資料文件是壞的,我弄了好久都修復不了,你給我重新發一次吧。4.我根本沒有收到你的郵件啊。5好了,我不可以教壞你們。。因為兩人單位離得很近,合作又多,所以經常可以碰面,難以用那些不靠譜理由。 @匿名說在國外感冒好嚴重要死了,後來就失聯了……我猜,她可能真的已經死掉了吧。
  • 《初戀這件小事》|良友影院
    今天推介的電影《初戀這件小事》,是一部泰國青春愛情喜劇電影,於2010年8月在泰國上映。
  • 《初戀那件小事》甜嗎?還是盲目改變?關於這齣戲的一些吐槽
    重要消息,Ba妹妹每周開一個關於熱門電視專訪專欄的話題開始了!我不知道大人物是否發現了,看來的國產劇都是秘密安排的扎堆將被翻拍。如果你想在校園裡看青春,這裡有泰國經典電影《初戀這件小事》中的《初戀那件小事》。如果你想看都市麗人的幻想愛情,有一個韓劇《聽見你的聲音》《沒有秘密的你》的翻拍。我厭倦了看男女相愛,還有懸疑的刑偵劇韓劇口碑中國版本《時空來電》。
  • 拖稿這個病,還有得救嗎?| 我愛問榜妹
    為了拖稿/不拖稿,都做過什麼喪心病狂的事?,只說一下為了不拖稿做過的事吧。@言四  全媒派強迫症不能拖稿,不寫完不能停一個強迫症患者不存在拖稿這件事,如果可能@鴨架 詩人骨頭架理直氣壯拖稿,被寫進公眾號曾經拖稿拖到美編做了一整篇圖文的推送吐槽我拖稿這件事
  • 關於馬德裡的45件小事
    陽光優雅地漫步旅店的草坪 人魚在石刻牆壁彈奏著豎琴 圓弧屋頂 用拉丁式的黎明 顏色曖昧地勾引 我已經開始微醺 火紅的舞衣旋轉在綠蔭小徑 連腳步都佛朗明哥的聲音 懸在窗欞 小酒瓶晃得輕輕 對著風溫柔回應 原來愛可以寂靜今天阿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馬德裡的城市記憶城市打卡20件小事
  • 【重溫泰劇經典】初戀這件小事
    中文名:初戀這件小事外文名:First Love其它譯名:暗戀那點小事/叫做愛的小事/那件瘋狂的小事叫愛情
  • 元力影業:我們享有《初戀這件小事》全球獨家劇本版權
    元力影業早已與唯一擁有泰國電影《初戀這件小事》劇本的著作權人、泰方編劇華森波克彭(Wasin Pokpong)籤署電影劇本版權授權協議,元力影業表示,自己是唯一享有泰國《初戀這件小事》電影劇本所有權的中方出品公司。
  • 拖稿藝術大師:海明威
    ,但是他的拖稿方式很獨特,甚至有時候讓你覺得,他是下一盤很大的棋。然後,海明威的拖稿戰術就開始了。首先,海明威爽快地給霍奇納打了電話,說一定不會讓你空手而歸,但是見面後,也沒提寫稿的事,先拉著霍奇納喝酒,喝海明威最喜歡的加葡萄柚的龍舌蘭,一邊吃蝦,然後看樂隊演出,一頓神侃,據霍奇納回憶,他喝了7大杯。這就是第一招:請編輯吃飯,把他拉下水。
  • 設計師的100種拖稿藉口!
    為了能夠更好的博取甲方爸爸的同情和理解,米醋特意在朋友圈發起小話題,讓大家紛紛貢獻了自己的拖稿經驗!設計師不僅要有創意頭腦,還要具備編劇的本領~~每一個拖稿的理由都讓催稿人無!法!反!駁!辣麼,大佬們就要精彩上演「拖稿大作戰」,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五花八門拖稿的藉口!
  • 【星辰逐影】《初戀這件小事》
    愛吃饅頭的寶寶:影片將這一切歸結於青春少女萌動的情愫,這是十分有感染力並且正能量的一條線,也是最能激勵人們並且使人們藉此感懷的樞紐。多少年華在時光中匆匆流逝,我已悄然改變,而你也一如當年風華正茂。《初戀這件小事》所為人稱道的並不在於其有多麼高潮迭起,百轉千回的故事,而就是將初戀最為美好的種種呈於了光影,以暗戀為引,以清新之風,徐徐到來的故事,那質樸而美好的情愫仿若讓時光倒流,為人重歸那最為美好的青蔥歲月,初戀是一個很美的夢,電影作為造夢者,正是將這個至美的夢變作了一場銀幕上光與影的童話,讓每個人都於此中找到了屬於自已,誰的青春不曾因初戀而美好。
  • 不會拖稿的文案,不是好文案!
    而且作為拖稿行家各種花式拖稿理由信手拈來這一點著名的作家們就可以為我們示範不信 你看▼古龍為了晚點交稿清新脫俗、絲毫不慌人美心善的馬可婷給你們準備了100種拖稿理由你們要的全!這都兩點了!我:我還沒吃午飯,沒吃午飯就不算數!05.閒呆著是我生命的最高意義
  • 讓人又愛又恨的挖坑拖稿王
    喬治·馬丁催老爺子更新,這不僅是編輯的事,更是粉絲們的事兒。這事還有後續。2013年,美國聖地牙哥漫展上,一個樂隊表演了吐槽喬治·馬丁的歌曲被馬丁大爺本尊砸了場。率性而為的老爺子上臺把樂隊的吉他砸個稀巴爛。▼ 老爺子憤怒上臺,成員示意主唱停下
  • 電影:初戀這件小事
    「在我們每一個的內心深處,都藏著一個人,每次想起他的時候,會覺得嗯,有一點心痛,但我們依然願意把他留在心底,就算今天我不知道他在哪裡,他在做什麼,但至少是他讓我了解什麼是,初戀這件小事。」電影的開頭用這句話引出了接下來的這個故事,一個女孩子為了自己喜歡的男生,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好的故事。
  • 這兩位?中國版《初戀這件小事》主演確定!
    2012年在國內播出、上映的泰國小清新電影《初戀這件小事》在內地大火,這部由普特鵬·普羅薩卡·那·薩克那卡林 、華森·波克彭執導,馬裡奧·毛瑞爾、平採娜·樂維瑟派布恩主演的初戀電影可以說是亞洲小清新電影的鼻祖。我們國內雖然因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火爆開始大肆拍攝小清新電影,但是最早小清新電影的成功案例還是《初戀這件小事》。
  • 泰國劇《初戀這件小事》攤上大事了?
    【導讀】6年前,泰國愛情電影《初戀這件小事》曾在東南亞地區紅極一時,並成為泰國很多青春題材影片的範本。
  • 【回顧】魏曼曼 自卑這件小事
    大家各抒己見,同時也分享在生活當中自己因自卑造成的一些負面影響和應對這些負面的方式。我注意到的第一句話是「有時,事業會用來作為逃避社會問題和愛情問題的藉口。」雖然阿德勒出生在上上個世紀,可是這句話給我感覺是如此的貼近現在社會的常態問題。事業,有多少人拿它當做過抵抗生活的擋箭牌呢?這確實是在不想面對社會壓力和感情問題時最好的藉口,因為它看起來像是在努力解決這些問題。
  • 關於賭王的十件小事
    說到"賭王」何鴻燊,我們總是最先關注他豐富的情史,四房太太和17個子女的坊間八卦,其實賭王本人才是近一個世紀最具傳奇的人物,了解下和他傳奇一生有關的10件小事:1. 含著金湯匙出生,幼時妥妥富三代。高風險獲得高收益,這一年,他獲得公司的100萬澳元分紅。攢的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此時,何鴻燊年僅22歲。6. 經商有道,積累財富何鴻燊有著超高的經商頭腦,靠著第一桶金,在澳門建立了自己的煤油公司,和朋友開辦洋行。
  • 《初戀這件小事》,記錄單純而又美好的小事!
    人們常說:「初戀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在你情竇初開的年紀,遇見了一個陽光帥氣的男孩,那個人會在你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恰好出現在你身邊,或者他是你的同學、同桌,你們朝夕相處成為一生中最好的朋友,而且他的每一個舉動都讓你心動難忘,這就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