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邊的「機核」關注我們,這裡不止是遊戲
友子的漫漫長夜
《世界奇妙物語》1995秋季特別篇裡的《友子の長い夜》,是世奇系列裡我最喜歡的故事之一。
期中考試前夜,什麼知識點都還沒複習的友子,發現自己只有10小時的時間可以用來背書,為此,她特意花一小時製作了一張完美的「突擊計劃表」,卻在翻開書本的一瞬間,被桌子上的橡皮屑奪去了注意力。
橡皮屑那是萬萬不能忍受的,桌角怎麼竟然還有蜘蛛網?抽屜的安排也並不十分合理。友子說一不二,立馬動手把整個屋子都收拾個遍,順帶著還重看了20章漫畫,吃了碗自製烏龍麵,在整理書架的過程中找到一張丟失已久的小學照片,陷入對大家的懷念,不知不覺竟流了眼淚。這時已是深夜了,想要順利考試只能改變計劃,友子決定為自己定上清晨5點的鬧鐘,在最寶貴的兩個小時裡,進行衝刺式複習。
後面的故事大家可能都猜到了。在「再睡5分鐘」和「真的要起床了」的激烈思想鬥爭中,友子夢到自己高效完成了複習、趕去考試,結果是把整場考試都給錯過了...
上面的情形,想必也是很多朋友在deadline前夜的真實狀態吧。回想上學時期,我遲到、拖作業、拖考試、拖長跑,唯一不拖的就是每周的「隨筆」作業了。索性長大後給自己找了個「寫字兒」的工作,結果還是每天都在上演拖延大戲:
在網頁搜索框裡輸入「拖稿大師」,你會搜出很多類似於 —— 押井守玩兒《輻射4》、胡適之打牌日記、古龍請編輯喝酒、富堅義博休刊紀錄、美內鈴惠因重度拖延被謠傳「死亡」等等神奇的東西。
這篇文章,本來也是想結合自己的經歷,盤點以上大師與拖延症抗爭的種種趣事 —— 沒成想,一旦我開始回憶起自己每次拖稿的過程,竟然無法自拔地陷入到了一種...顧影自憐的情緒中。
因為拖稿真的,也很痛苦啊。
拖稿的痛苦,大約源於兩者:一是違背契約產生的愧疚感,二是遲遲無法下筆所帶來的巨大焦慮 ——這並非是因為「懶」。事實上,像友子那樣的「想要複習卻吃上了烏龍麵」的情景,只佔拖延全長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時候我因為沒寫出來,帶著一種「自我懲罰」的心情拒絕飯局、拒絕快樂,像是苦行僧一樣把自己牢牢釘在打字機鍵盤前,結果當然還是,什麼也沒寫出來。
寫字兒真就那麼難麼?
我們不妨來想像一下,故事中的友子錯過了考試,但卻得到了一個「補考」的機會。這場考試限定在一個月以後,科目是友子最愛的「日本文學」。
為了證明她對這門學科的熱愛,也為了對得起老師給出的機會,友子發誓要考出一個前所未有的漂亮分數來。不過有點令人困擾的是,老師一沒說考試範圍,二沒說考試標準。
友子攤開書本,開始認真研習起課文中的每一個字來。可怕的是,她發現自己研究得越多,就越覺得自己無知,每一寸的努力都在顛覆著對這門學科既有的認知。很快,一個月時限已至,友子左思右想,輾轉反側,終於鼓足勇氣對老師說:老師,您能再給我一個月嗎?
這個虛構的故事裡包含三件事:
1,關於考試科目:是友子最愛的一門課程。我們通常認為,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時充滿幹勁兒,不會拖延,但事實並不全是這樣。只有在面對自己喜歡、並且想要做出一定成績的事情時,我們才會變得畏手畏腳,猶猶豫豫。
反觀我在拮据時所接的「軟文」工作並不會讓我有難以下筆的感覺 —— 拿錢,辦事兒,走人,多麼暢快的過程。而從事那些工作時的感覺,也與任何體力勞動無異。
2,與友子的「考試」一樣,我們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次電臺、每一支視頻,也都是一場考試。難的是,這些考試永遠沒有範圍,也沒有「好壞」的判別標準。前期準備到什麼程度才能動手去做,這個「標準」,只有你自己知道。
我所以為的電影、遊戲編輯層面的文字工作,都算不上絕對純粹的創作(比如寫小說),它們更像是一種建立他人作品之上的「二次創作」。二次創作所需的不是「靈感」,而是「所思所感」,和對信息搜集的一種程度。
對於偏重「知識挖掘機」類型的內容來說,其過程有點兒類似於寫「人物特稿」,在確定選題後,所經的必要籌備是有關人物、事件大量的資料查詢,之後你才有把握去採訪人物,才能在漫長的信息整理中理出一條可靠的線索,建立一條「邏輯」,選擇一種「語氣」,最後才是動筆去寫。
在這個過程中,倘若在第一階段有所拖延,那是真的「懶」;但往往導致不能下筆的,是從二到三的步驟 —— 就是你總覺得哪裡還「不夠」,不夠令人信服,不夠精彩,不足以打動自己,如此一來反反覆覆,錯過交稿日期。
3,另外我們必須得承認,友子並不是某一領域內的學者或業內人士。在探索和書寫我們喜愛事物的這件事上,我們都是「學生」。所謂的「累」和「拖」,有時也是一種力不從心。但「編輯」的難處和好處恰恰就在於此 —— 我們被賦予了探尋有趣事物的職責,完事兒之後還有人給錢,哪還有比這更美的事兒。
當然,拖稿必然是一件給別人添麻煩的事。拖延者,口上說是對自己的稿件負責,實際是對平臺的不負責,失信於人的事兒,不該有任何藉口。拖稿給人造成的難處,這點我們放到第三個部分再談。
自己說自己懶,可以;別人說你懶,不行
真的,和朋友聊天時我經常會調侃「自己工作不飽和」,但有天我發現,換成朋友這麼調侃我時,我竟然會非常生氣;趕上趕稿上火焦躁,在房裡踱步,爹媽也跟著嘮叨:「一個月就幹那麼點活兒你至於愁成這樣嗎?我要是你老闆早把你給開了」。
被人這麼說的時候自然心裡不服氣,但又覺得,「解釋」就是輸了。所以今天就以「銀屏系漫遊指南」的製作為例,和大家說說「拖稿」期間我們都幹了啥,以及為什麼做一期節目會這麼久。
銀屏系漫遊指南的製作流程大致分為四個步驟:寫稿,錄音,剪輯,設計;分別由我、易恆、宇辰三人完成 —— 花費時間最長、也最容易拖的,是寫稿部分。
以上期節目:「攝影大師羅傑·迪金斯」為例。確定選題後我們首先想到肯定的是,迪金斯一生都拍了哪些電影,哪些又是最有代表性的?這些作品的攝影可以被「量化」成某種風格嗎?因此第一個步驟就是:拉片。
作為最花時間、也最不能跳脫的步驟,拉片的作用在於建立我們對人物/作品的感性認識,這是任何維基百科條目或詳實的工具書都無法給予的:記下那些僅憑直覺(而非經驗)就能打動我們的片段 —— 試著從任何一個角度(故事,對白,燈光,剪輯,配樂,音效...)想想,為什麼它們能觸動我們?
對我而言,「視頻論文」的目的就在於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探尋,並嘗試回答這些問題(儘管有時你並不能找到答案,或是自以為找到了答案)。因此第二個步驟便是大量觀看攝影師本人的採訪及相關論文 —— 兩者順序不能顛倒。
當我們把攝影師作品、採訪、相關論文、人物生平都爛熟於胸後,終於能從「看」和「想」過度到「寫」,簡單來說就是把這個:
變成這個:
但把「看」變成「寫」並不是一件容易事。首先我非常信奉克裡希那穆提的一句話:「只是一味地獲取信息或知識,並不是真的在學習」,因此大量「看」的目的不在於攝取,而在於內化知識。倘若我們自己都沒來得及消化它們,僅僅是在做一項整理工作,那麼視頻本身就算是失敗。
其次,「寫臺本」的過程與寫文章類似,但又有著本質的區別 —— 寫文章想的是韻律,做視頻想得更多的是結構。它需要一條非常清晰有力的邏輯線索,拽著觀眾一直看下去;但如何在「簡潔的邏輯」和「只會讓邏輯變複雜的知識」之間做出優化和選擇,就又是另一碼難事了。
其三,所謂「做視頻」,不是、也不應當只是一篇優質文章配上些合理的畫面這麼簡單,想要發揮「視頻」的優勢,就要以「視覺化」的方式寫稿子,如此才可被稱為真正的「做視頻」。
在上面圖片顯示的「2月20號」的提綱中,我們本想按照最常規的方法,從攝影師的幾個基本職能出發,談談迪金斯的攝影風格,寫到一半就發現不對勁:因為你在寫的「人」而不是「事兒」,支撐一個人在無數種方法中做出選擇的,往往是他的觀點,而形成觀點的因素,則有可能包括他受到了哪些人、哪些作品的影響,他個人的經歷、從業心得等等。
於是我們最終採取的視頻邏輯是:從迪金斯的「五條反對」到他的「五個支持」,勾勒出他「少即是多」的自然主義美學,再從美學追溯到經歷,最終延展至他對「故事-畫面-觀眾」關係的思考。
不過在最後一層的討論中,我們模糊了攝影指導與導演的權位關係 —— 這也是每一次做視頻我們都面臨著的考驗:這些「自問自答」,真的足夠經得起推敲嗎?至於如何盡力做到這點並避免失誤,我想大概就是不斷提醒自己:要像人生第一次寫文章一樣,保持一顆對知識和所述事物的謙卑之心吧。
還有一點,就像所有好的電影、好的遊戲一樣,視頻的整體,也需要一條合理的情緒曲線。它們可能是遞進的,環形的,或者慢慢逼近冰點忽而豁然開朗的,其終極目的,都是為了讓人在看完、「走出」它們的一瞬間,產生一種難以言表的,悵然若失的感覺。這無疑也是我們做視頻時該努力追求的。
一起加班最開心
文前說了,拖稿必然是一件給別人添麻煩的事情,最常見的就是導致相關負責人的加班。過去在雜誌社,一人拖稿,連帶著責編、美編、副主編、主編四個人都得加班,有時甚至要波及印刷廠工作人員;但能用加班補救的,還算是小事,有些事情拖了是沒有挽回餘地的;現在拖稿,更多的是壓縮易恆和宇辰的正常工作時間,說白了結果還是一起加班。
加班,這是一個極其富有爭議性的話題,但我還是想說:一起加班,是「我們真的做到了某件事」這種成就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但不僅限於對各個部分的質量追求,還有過程之中的相互扶持。
人在加班時也會做些自我消遣的蠢事,比如對著打卡機瘋狂打卡,理由是希望打卡機對自己說「謝謝」:
做視頻顯然是個非常需要合作精神的活計,會有「意見」的博弈,想法的磨合,但最重要的還是對共同目標的不懈追求。
對於能和這樣的同事、朋友一起做這樣的工作,我每一天都心存感激。
說重點,說重點,說重點
這其實是一篇廣告+邀請函。如果你能看到這裡,大概率說明您對我們正在從事的工作有一定的興趣!
今年下半年,為了能夠提高節目更新頻率,做更多有意思的視頻,銀屏系漫遊指南開通了自己的微博,同時想以【約稿】的形式,邀請更多有趣的朋友加入到我們的文案創作中。
如果你:
喜歡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對於自己喜歡的電影、遊戲、漫畫等一切文化作品,有著想要把它們挖穿的變態衝動
能夠在複雜的線索中,理出一條合理有趣的邏輯
對「視頻論文」這種形式有一定的興趣
我們希望以【有償約稿、遠程辦公】的方式,與你一起完成這項漫長而痛苦、但卻有著巨大成就感的工作。理所當然,在視頻的開頭、結尾和節目簡介中,也會鄭重附上您的名字!
感謝收看到這一刻的你。
精彩內容
您要是喜歡,點個在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