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呂棟)剛剛過去的周末,美國再次瞄準華為供應鏈,周一,市場掀起一串漣漪。
美商務部上周五宣布,將從EDA軟體、半導體設備到晶圓代工等各方面升級對華為限制,意圖採用釜底抽薪的方式徹底切斷華為供應鏈,但同時又給予120天所謂「緩衝期」。
在美方「制裁」升級之後,先是臺灣《經濟日報》昨日(5月17日)夜間披露,華為已緊急向臺積電追加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0億元)訂單。然而,《日經亞洲評論》今天午間突然放出消息,臺積電已經停止接受來自華為的新訂單,以響應美國商務部限制供貨華為的新禁令。
但日媒報導發出不到1小時,臺積電就發布聲明否認稱,所謂「已停止向華為提供新訂單」的報導「純粹是市場傳言」。
不過,對於是否接受華為的訂單,臺積電方面仍不置可否。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是臺積電第二大客戶,受管制升級消息影響,臺積電美國存託憑證(ADR)上周五重挫4.4%。國際投資機構紛紛警告,臺積電若流失華為訂單,年營收恐將減少高達20%。
與此同時,中芯國際5月15日宣布,中芯控股與國家集成電路基金等訂立新合資合同及新增資擴股協議,國家集成電路基金二期和上海集成電路基金二期同意合計注資22.5億美元予中芯南方註冊資本。
受上述消息影響,周一A股開盤,國產晶片、半導體、光刻膠、稀土永磁等板塊漲幅居前。其中,中微公司、北方華創等高開逾5%;景嘉微、瑞芯微、中國長城高開逾2%;中芯國際港股高開逾3%。
臺灣《經濟日報》報導截圖
臺媒稱華為已緊急追單
臺灣《經濟日報》5月17日晚間報導稱,為應對美方臨時許可再度延長90天,以及管制升級前的120天緩衝期,華為已緊急對臺積電追加高達7億美元訂單,產品涵蓋5納米及7納米製程。其中,5納米主要生產華為下一代旗艦手機晶片,7納米強化版則是生產5G基站晶片。
在此之前,臺積電考慮新冠疫情對終端消費的衝擊會在第三季度反彈,並持保守態度。隨著華為海思追加大單,臺積電5納米和7納米訂單產能爆滿,必須再增加產能才能滿足客戶龐大的急單需求。
臺積電發言人當天表示,該公司不評論個別客戶訂單動向,無法對客戶追單做任何評論。
集微網在報導中稱,儘管華為仍有120天緩衝期,但5納米、7納米工藝的晶圓從投片到交付至少也要120天的時間。倘若臺積電能將這批晶片提前交付到華為手中,這或將成為後者的一顆速效救心丸。
然而,《日經亞洲評論》5月18日報導援引所謂「消息人士」透露稱,臺積電已經停止接受來自華為的新訂單,以響應美國商務部上周五(5月15日)宣布的限制供貨華為的新禁令。不過已經在生產的、或是在新禁令公布之前接下的訂單,都會繼續生產處理,並會在9月中旬以前出貨。
消息人士告訴《日經亞洲評論》,自去年年底以來,華為一直在為美國升級制裁做準備,其中包括庫存超過一年的與網絡設備相關的晶片,特別是其關鍵的電信設備和運營商業務。
《日經亞洲評論》報導截圖
隨後,針對日本經濟新聞有關臺積電不再接華為新訂單的報導,臺積電回應稱其不會披露訂單細節,並指出日經報導「純屬市場傳言」。
今年以來,不斷有消息傳出美國擬改變規則試圖切斷華為的全球晶片供應鏈。最終美商務部於上周五宣布,升級對華為使用美半導體技術的限制。
此次限制升級的生效日期為5月15日。為防止對使用美國設備的晶圓代工廠立即造成不利影響,若代工廠在前述日期前已基於華為的設計規格啟動了任何生產步驟,自生效日起的120天內,最終產品向華為或被其列入實體清單的關聯公司再出口、從境外出口或者境內轉讓時不適用於新的許可要求。
對此,瑞士信貸、摩根大通和野村證券均分析指出,華為是臺積電僅次於蘋果的第二大客戶,營收佔比達15%至20%,美國新禁令無疑將增加基本面隱憂。若流失華為訂單,臺積電年度營收減幅恐高達20%。
受美國擬升級制裁消息影響,臺積電美國存託憑證(ADR)上周五收盤大跌逾4.4%。
摩根大通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哈戈谷認為,臺積電雖然在美國設廠,卻絲毫沒減輕白宮對華為的顧忌。美國政府此刻宣布禁令,將加大對臺積電潛在的衝擊,華為風險比想像升溫更快。
中金公司在研報中認為,制裁升級可能對華為海思的晶片能力造成較大影響。此外,在基帶、射頻等關鍵環節,華為大量採用海思自研晶片。該團隊指出,此次禁令短期華為可以通過存貨應對,不會對供應鏈造成較大衝擊;但長期需要改變手機設計,加大對國產及日韓等晶片設計的採購比例。
華創證券分析指出,雖然美國進一步加大對華為的制裁,但華為核心的基站業務已經在去年基本實現了去美國化,且相關核心零部件存貨充足,隨著5G建設加快,預計今年繼續高速增長;短期高端手機業務受到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高端晶片的代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