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百年大夢 新加坡南洋孔教會落戶樂宮戲院舊址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成就百年大夢 新加坡南洋孔教會落戶樂宮戲院舊址
2016-03-26 13:23:2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丁文蕾

    環宇廣場至今還保留著樂宮戲院昔日的歐式門面和旋轉樓梯。(新加坡《聯合早報》/謝燕燕 攝)

  中新網3月26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南洋孔教會日前完成購置會所的「百年大夢」,過程極其曲折迂迴。這個百年儒學組織兩年前高價賣掉樟宜路會所後便在尋尋覓覓,物色新家,最近終於找到昔日的樂宮戲院作為棲身之所。

  南洋孔教會會長郭文龍透露,孔教會剛剛與一名私人業主協議好,以228萬元買下環宇廣場(Grandlink Square)內的一個206平方米的商用單位作為會所。環宇廣場正是在樂宮戲院原址上建立起來的,目前還保留著樂宮戲院的歐式門面和一個旋轉樓梯。

  據了解,孔教會所買下的單位,2007年時曾經是芽籠樂宮歌舞廳所在地,孔教會買下它之前已變成私人舞蹈學院,開辦著芭蕾舞和瑜伽課程。

  由商人主導,創立於1914年的南洋孔教會,百多年來雖有過顯赫輝煌的歲月,卻不曾擁有會所。郭文龍說,蔡多華、黃奕歡領導孔教會時,一直希望購置會所,這是孔教會的百年大夢。

  郭文龍接手後,南洋孔教會終於在2008年首次以110萬元買下樟宜路329/329A號的兩層樓店屋充當會所。不過,2013年2月卻爆出大華銀行入稟高庭,起訴南洋孔教會會長郭文龍、前秘書長陳美雄和已故名譽會長郭敬通的遺產管理人郭威揚,以追討郭敬通生前欠下的債務。

  原來,郭文龍、陳美雄和郭敬通於2007年9月聯名購買上述店屋時,曾以店屋為抵押,向大華銀行貸款70萬元。郭文龍在2011年10月還清貸款後欲贖回店屋時,才發現得為2009年7月去世的郭敬通個人擔保的債務負責。

  這起備受華社關注的事件在2013年4月以「庭外和解」畫上句號,但不到一年時間,孔教會卻以368萬元的高價賣掉這棟房地產,再次回到無會所狀態。

  郭文龍解釋說,會所風波平息後,孔教會便成立「會所長期發展委員會」探討重建會所的可能性。他們最先想和會所左邊角頭單位合作,但屬於阿沙戈夫(Alsagoff)家族的業主有各種考量,意願不大。他們於是和右邊的印度業主商討重建事宜,但也沒談成合作條件。

  這時卻出現一個新機遇,有發展商願意出高價同時買下三個單位來重新發展,孔教會於是和左右兩個鄰居一起出售房地產。

  郭文龍說,過去兩年他們看了幾十個房地產。他們原本打算購買亨德申工業區的一個單位,因為相同的價格可買下更大面積空間,但是在申請改變用途時不被批准,最後才敲定目前位於環宇廣場內的單位。

  郭文龍估計要完成交易手續還須兩個月時間,之後再花一個月裝修,預計今年6月至7月,南洋孔教會便能遷進環宇廣場。他希望再籌錢為孔教會購置另外一個商用房地產業,用租金來維持孔教會的日常運作。

  孔教會今年初主辦「新加坡共同未來挑戰」講座時獲得良好迴響,它下來計劃與本地的姓氏公會聯辦姓氏講座。目前有330名會員的孔教會,在安置好新會所後將有更大空間辦活動。郭文龍說,新會所比舊會所的活動空間大2.5倍,到時將分割成辦公室、會議室、禮堂和課室等。(謝燕燕)

相關焦點

  • 南洋大學消亡背後,隱藏著新加坡的「英語夢」
    正當林語堂在異國他鄉感到孤立無援之時,陳六使等人找上了林語堂,邀請他前去新加坡執掌南洋大學。 文人出身的林語堂其實並沒有管理大學的經驗,對南洋大學,他抱著十分美好的理想前去上任。林語堂認為南洋大學是以一流大學的水準開辦的,而南洋大學的初衷只是讓華人子弟在新加坡可以享受高等教育。
  • 新加坡首都戲院—重生的建築
    新加坡的國土面積719.1平方公裡,作為東南亞的一個島國,其國土面積還不如我們上海的1/8大。
  • 夜讀北外灘|走向東南亞的「雙喜」牌香菸——南洋兄弟菸草公司
    .mp306:11來自上海虹口shhk走向東南亞的「雙喜」牌香菸——南洋兄弟菸草公司▲高陽大樓,即南洋兄弟菸草公司舊址▲南洋兄弟菸草公司舊址翌年二月,簡氏兄弟在叔父二次支持下,在港新組廣東南洋兄弟菸草公司,資本13萬元開始營業,兄弟倆分任總經理、副司理。1915年公司在香港設立總局,在廣東、天津設分局。1916年又在上海、漢口設分局,在新加坡設發行所等銷售機構。是年,公司股權發起人鑑於營業增進,決議擴股改組,增集資金共達100萬元。
  • 新加坡華樂團-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校園音樂會》2020
    SCO-NAFA《校園音樂會》2020新加坡華樂團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校園音樂會
  • 一文盤點新加坡教會學校與政府學校差異對比與優勢分析
    什麼是教會學校 我相信,很多了解過新加坡低齡留學的家長們聽說過政府學校,也聽說過國際學校,但是教會學校一定聽說的很少,甚至有的家長連什麼是教會學校都不知道。
  • 《下南洋》:南洋是我們的一面鏡子
    祝捷最初對「南洋」的理解,和大多數國人差不多,幾乎就是旅遊名詞「新馬泰」的代稱。最初的「下南洋」完全不是現在的樣子,它可能是「南洋風情畫」加「南洋華人口述史」。    國內關於南洋的材料並不多,比較權威的學者也就那麼幾位,例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王賡武、廈門大學莊國土教授等。「南洋不是顯學,而是屬於我們長期忽視的地方」,祝捷說。
  • 下南洋②|充滿歷史感的牛車水,和一位喜歡看廣西衛視的新加坡華人~
    不管是哪種說法,都反映了100多年前「下南洋」而來的華人生活之艱難。 牛車水元貌館,或許是每個華人必到的地方。這個小小的三層樓之所,詳細而清晰地還原了下南洋的華人曾經的生活。從新加坡地鐵NE線牛車水站出來,在寶塔街走上十幾米,就是牛車水原貌館,它坐落在牛車水寶塔街46號至50號店屋裡。
  • 龍山戲院:一座島城的藝術夢(續)
    原因很簡單,這類片子得以暢銷於福建潮汕及有許多福建僑胞居住著的南洋一帶。事實上,那裡的多數觀眾到現在還聽不懂國語的對白。如「姊妹花」等片在南洋放映時,還時常用無聲而加字幕說明的拷貝。[13]這看似一個好消息,標題卻稱之為「推行國語之大敵」。此時已有一家名叫「暨南」的小公司,冒著風險攝製廈語有聲片《陳三五娘》。
  • 路過上海的百老匯大戲院舊址
    但是,上周有一天有點事情路過霍山路的百老匯大戲院舊址,我發現我的想法還是不對的。虹口的原猶太人難民社區還是很值得看一看走一走說一說的。霍山路百老匯大戲院舊址先來說一說這幢建築的歷史,從它的名字說起。「百老匯」(Broadway)是美國紐約一條聞名遐邇的大街,看英語的字面意思就知道:一條貫穿紐約曼哈頓島的寬街。
  • 2499起到新加坡好運土司商行吃南洋點心
    ¥2499起 北京/成都/上海—新加坡自由行包含多地直飛+精品酒店峇裡島炒泡麵麵採用竹編的小籃子裝盤,更加具有南洋特色。關鍵在於醬料,酸甜口,吃下去沒有那種常見的炒麵油膩感。南洋經典加椰土司特地等到最後放出大招,這個是招牌啊,一定不能錯過了!厚土司,摸上特製加椰醬,夾一塊冰涼涼的牛油,一口下去,我勒個去,真的很爽啊!
  • Moon Club 悅生活 南洋風格—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之繪畫篇
    曾經在小的時候看過一部電視劇叫「霧鎖南洋」,可以說是華人下南洋在新加坡求生存和發展的血淚史。不久又到國家美術館參觀了星展銀行贊助的新加坡展廳,重溫了這段華人苦難史。        被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稱為鎮館之寶之一的《水上人家》是南洋美術奠基人劉抗的作品。他來自福建永春,終其一生,獻身於新加坡的美術、藝術和教育事業,他在90多歲高齡曾經向國家美術館一次性捐獻了650件各個時期的繪畫作品。
  • 新加坡城市豐收教會創辦人康希牧師入獄
    從2012年6月27日以來,新加坡和各地的媒體紛紛報導了「城市豐收教會」創辦人康希與其它幾個工作人員,因挪用教會公款而被控告、拘捕的消息。康希牧師等被控挪用城市豐收教會的1890萬美元建堂資金,用以支持康熙之妻何耀珊的流行音樂事業。這幾位董事會成員還被指控令外挪用2050萬美元以幫助掩蓋最初的貪汙金額。
  • 童趙馳:南洋騎樓五腳基​
    那年,去濱海灣花園看胡姬花展,進入展區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胡姬花,而是具有濃厚南洋特色的騎樓展板,雖只是畫板、模型,卻猶豫進入了新加坡老街。
  • 老戲院刻錄舊時光
    永樂戲院  海口的第一家戲院  如要說海口的第一家戲院——永樂戲院,故事就要從清末講起。  據《海口文史資料》記載:在海口地區,光緒年間建有永樂戲院,由當時各個瓊劇班主集資,吳世恩牽頭組織,1897年建成。較為簡陋,卻為海口第一家營利性演出場所。
  • 相約洞庭·惠遊嶽陽·璀璨南湖 百年教會學校裡的民國舊時光
    假期的第一天,在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嶽陽教會學校舊址前,就上演了一場復古旗袍秀,獨特的東方韻味與美感,配上中西合璧的民國建築,讓遊客感受到了舊時光的魅力。始建於清代光緒二十七年(1901)的教會學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唯一保存最完整的教會學校建築群,填補了嶽陽市國保單位中西方文化的空白。
  • 南洋咖啡
    南洋咖啡店比香港茶餐廳點單更複雜!南洋咖啡店,是指華人在新馬等地開設的傳統咖啡+簡單便餐的店。
  • 新加坡超大型教會——城市豐收教會因新冠狀病毒暫停聚會
    16000名成員的超大型教會城市豐收教會(City Harvest Church)因新冠狀病毒而暫停了所有聚會,取而代之的是網上聚會。在新加坡,COVID-19(世界衛生組織給新冠狀病毒的正式名稱)病例已經上升至至少58例。城市豐收教會在周四發表的一份聲明中宣布:「鑑於過去一周所發生的新冠狀病毒病例數量不斷上升,我們決定,對於我們的會眾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網絡敬拜。
  • 林文慶,鼓浪嶼女婿,百年廈大奠基人之一
    林文慶和陳嘉庚都是新加坡華僑,1869年出生,祖籍今天的廈門海滄區鰲冠村(當時屬漳州海澄縣)。算起來,林文慶是「僑三代」,他的祖父林瑪彭於1839年從老家下南洋到馬來西亞,後定居於新加坡。林文慶出生之後,父母先後不幸過世,在祖父的安排下,他先是在福建會館的學堂讀四書五經,然後才到新加坡萊佛士書院接受英語教育。由於聰穎過人,林文慶畢業時獲得英國女皇獎學金,是獲得該項獎學金的第一個中國人。
  • 新加坡四宗華文教會理事會代表團訪問全國基督教兩會及蘇州教會
    代表團訪問蘇州獨墅湖堂(圖:蘇州基督教兩會網站) 9月7日上午,來自新加坡的四宗華文教會理事會代表團一行11人到訪全國基督教兩會,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傅先偉長老接待來賓,雙方在培養神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