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慶,鼓浪嶼女婿,百年廈大奠基人之一

2021-02-07 裂光

重述鼓浪嶼的故事 | 重溫鼓浪嶼的光芒

上一篇:殷承宗和許斐平,兩位愛「較勁」的鋼琴大師


一、「南洋橡膠之父」林文慶

上一篇,我們介紹了兩位愛「較勁」的鋼琴大師殷承宗和許斐平。

文中提到,殷承宗小時候學習用的鋼琴是他的姑父林文慶從歐洲定製的,林文慶是誰?是廈門大學實質上的創校校長。他和校主陳嘉庚一起,開創了廈門大學的百年基業。

林文慶和陳嘉庚都是新加坡華僑,1869年出生,祖籍今天的廈門海滄區鰲冠村(當時屬漳州海澄縣)。

算起來,林文慶是「僑三代」,他的祖父林瑪彭於1839年從老家下南洋到馬來西亞,後定居於新加坡。

林文慶出生之後,父母先後不幸過世,在祖父的安排下,他先是在福建會館的學堂讀四書五經,然後才到新加坡萊佛士書院接受英語教育。

由於聰穎過人,林文慶畢業時獲得英國女皇獎學金,是獲得該項獎學金的第一個中國人。

他也由此被英國愛丁堡大學錄取,在大學期間,他主修醫學,先後獲得內科學士和外科碩士,畢業後受聘劍橋大學研究病理學。

1893年,林文慶回到新加坡,除從事醫生工作外,他對經商也頗有興趣,並對參與社會事務熱情很高。

東南亞的橡膠產業,是林文慶最先開拓的,他第一個從巴西引種橡膠到東南亞,所以有「南洋橡膠之父」之譽。

後來被稱為「南洋橡膠大王」之一的陳嘉庚,就是在他的影響下涉足橡膠產業。

林文慶還跟當時的華僑巨富之一黃奕住在新加坡一起創辦「和豐銀行」與「華僑保險公司」,成為東南亞華僑進軍金融業的先驅。

他也是新加坡第一所女子學校的創辦者,在他的社會履歷表上,新加坡立法院華人議員、內務部顧問、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副會長等都是十分光鮮的頭銜。

此時的林文慶,是新加坡華僑最舉足輕重的領袖之一,如果不是後來出任廈門大學校長,他完全可以在東南亞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

二、康有為改變了林文慶

在林文慶的理念中,他一直堅持兩點,一是尊孔,二是反對暴力革命。

所以對當時流亡海外,已經淪為「保皇派」的康有為,林文慶十分尊重,在活動經費上給予了很多資助。對孫中山革命和起義的主張,他並不贊同。

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改變了林文慶。1900年7月,支持中國革命的日本友人宮崎寅藏到新加坡,當年戊戌變法失敗時,宮崎寅藏曾幫康有為東渡到日本避難。

算起來,宮崎寅藏是康有為的救命恩人。不過,由於宮崎寅藏後來全力支持孫中山,這讓康有為產生了嫉妒心理,為此竟向新加坡的英國殖民政府舉報說宮崎寅藏是刺客,導致宮崎寅藏被抓。

得知宮崎寅藏入獄之後,孫中山馬上趕往新加坡營救。出於公義,林文慶也出手相助,最後在他的斡旋下,宮崎寅藏被釋放出獄。

這件事對林文慶的觸動很大,他對康有為的人格徹底失望,轉而支持孫中山。

辛亥革命成功之後,林文慶應孫中山之邀出任他的機要秘書兼個人保健醫生,多次在東南亞華僑中為孫中山的革命事業籌款籌物。

1921年,林文慶接到陳嘉庚的邀請,希望他出任廈門大學校長。此時,正好孫中山也對林文慶有新的委任,要他出任民國政府外交部長。

兩難選擇之下,林文慶主動徵求孫中山的意見,請他幫自己定奪。

在一番考量之後,孫中山建議林文慶接受陳嘉庚的邀請,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後備人才。

林文慶就這樣成為廈門大學校長,一幹就是16年。

三、林文慶和廈門大學

林文慶和廈門的淵源,早在出任廈門大學校長之前就已經很深了。他的第二任妻子殷碧霞就是廈門鼓浪嶼人。

1896年,林文慶迎娶自己的首任妻子黃端瓊。

黃端瓊是我國著名華僑領袖、民主革命家黃乃裳的女兒,他為林文慶生了四個兒子。

大兒子林可勝後來成為我國現代生理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是北京協和醫學院首位華人系主任,抗戰勝利後一度兼任衛生部長。另外三個兒子也都十分出色。

可惜黃端瓊因病於1905年去世。3年之後的1908年,在好友,也是合伙人的殷雪村親自介紹下,林文慶和他的妹妹殷碧霞結婚,他就此成為鼓浪嶼的女婿。

由於和鼓浪嶼有這樣的因緣,出任廈門大學校長之後,林文慶就把家安在了鼓浪嶼。

今天的鼓浪嶼筆山路5號,就是他當年的住家,這幢今天被稱為「林文慶別墅」的老別墅,是林文慶在鼓浪嶼的幾處產業之一。

後來去世前,林文慶把自己五分之三的遺產連同這幢老別墅捐給了廈門大學。可見他對廈門大學用情之深。

只不過,廈門大學帶給林文慶的更多是挑戰,以及後來的遺忘。

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原來選定的首任校長是汪精衛,後來汪精衛因選擇追隨孫中山,陳嘉庚只好退而求其次請鄧萃英(福州人)出任。

但鄧萃英捨不得放棄他在北洋政府中的職位,只答應掛名,不願意到廈門就任。甚至後來連掛名都不肯,直接辭職了。

此時陳嘉庚想到了長他5歲的好友林文慶,於是火速發出邀請。

對於林文慶接受邀請,陳嘉庚曾不無感慨地說:

林文慶在南洋之事業,如數十萬元之家產,與任數大公司之主席,按年酬金以萬數,可他為了廈大,將其全部放棄。

1921年7月4日,林文慶就任。第一次校務會議,他就立下誓言,要把廈門大學「辦成生的非死的、真的非偽的、實的非虛的大學」。

第二節已經說過,在林文慶的理念中,他堅持兩點,一是尊孔,二是反對暴力革命。

後來因為對康有為的人格失望,他改變了反對暴力革命,轉而支持孫中山。但他尊孔的理念,則一直沒變。

廈大「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的校訓,其中「止於至善」是他提議的。在教學中,林文慶經常組織尊孔、祭孔活動,孔子的生日被列為重要節日,每年的這一天全校都放假。

1924年,在廈門大學校慶三周年的紀念活動上,林文慶演講時號召學生「讀孔孟之書,保存國粹」。

沒想到這一倡議引發學生抗議,學生會喊出了林文慶立即退出校長之位的口號。

當時的當權者因政治需要也對林文慶有所不滿,遂加以利用,把一次單純的學生與校長之爭演變成一場學潮。

在陳嘉庚的力挺之下,幾名帶頭鬧事的主事者被開除,林文慶度過了這次危機。

不過廈門大學也受到了傷害,有300多名師生出走上海,另起爐灶成立大夏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前身)。

這並沒有減弱林文慶對孔子的尊崇和對國學的重視。1926年,廈大成立國學研究院,他親自兼任院長。

教學之餘,他還注重把經典國學著作翻譯成英文向西方推介,比如1929年,他就完成《離騷》的英譯,並由英國著名漢學家翟理斯和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作序出版。

時間來到了1934年,因為世界經濟危機的衝擊,陳嘉庚在南洋的生意開始走向低谷,用於維持廈門大學的經費已經很難準時籌措到位。

此時林文慶挺身而出,他不但捐出一年的薪水,甚至將他為人診病所得以及夫人殷碧霞的私房錢都捐了出來,還隻身回到新加坡沿街沿戶為廈門大學募捐

再後來陳嘉庚的事業更加艱難,實在支撐不起廈門大學的日常運營了。不得已之下,他只好把廈門大學交給國家,由私立改為國立。

此時是1937年,林文慶出任廈門大學校長的第16個年頭。在廈門大學改為國立之後,他也結束自己的校長任期,重新回到新加坡。

這16年,林文慶在各種挑戰下積極作為,使廈門大學不論在院系組織、課程設置還是教授的延聘上都參照歐美大學而設,成為全國聞名的大學。

明年(2021年)就是廈門大學建校百年。比較遺憾的是,在廈大的百年歷史中,林文慶在很長的時間裡是被刻意遺忘的。其中的緣由,很大程度跟魯迅有關。

四、林文慶和魯迅

1926年8月,因和許廣平的戀情曝光,魯迅受到了不小的輿論壓力,又因為當時北京的政治環境已不適合魯迅再呆下去,思慮之下,他和許廣平分頭南下。

許廣平回廣州出任廣東省立女子師範學校訓育主任,魯迅則應林語堂之邀到廈大任教。

在廈大,魯迅領的是500大洋的月薪,是他在北洋政府薪資的將近3倍。

不過魯迅在廈門大學只呆了四個多月時間,這四個多月,他在廈大除了必要的教學,寫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以及整理書稿外,剩下的大概就是和人吵架。

一是和化學教授劉樹杞(後來成為武漢大學校長)的矛盾。當時劉樹杞是廈門大學教務長兼理科主任,據說由於教育經費的安排問題,劉樹杞扣減了一部分魯迅的費用,甚至強迫他把宿舍搬到地下室,還以省電的名義摘掉魯迅房間裡的一個燈泡。

這讓魯迅十分憤怒,他在給許廣平的信中說:我是不與此輩共事的……我本想做點事,現在看來,恐怕是不行的,能否到一年,也很難說。

二是和顧頡剛的矛盾。因學術歧見,魯迅和顧頡剛本來關係就不好,此時兩人都受聘於廈大,有一次顧頡剛私下跟另一教授陳源說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抄襲了日本學者鹽谷溫的著作。

沒想到陳源把這事寫在了文章中,結果引起魯迅極大的憤怒,他為此不惜對顧頡剛進行人身攻擊。彼此鬧得非常不愉快。

不過要說魯迅在廈大和誰矛盾最大,肯定是校長林文慶。兩個人理念不同,林文慶尊孔,認為學生應該重視學習傳統文化;魯迅正好相反,提倡「五四精神」的他,一直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

關於魯迅和林文慶的矛盾,流傳的版本很多,而且其中的立場幾乎都偏向魯迅。箇中緣由,相信大家都知道,簡單一點地說:支持魯迅才是政治正確,支持林文慶則是政治立場有問題。

這種是非原則,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有市場。

事實上,關於魯迅和林文慶的矛盾,在當時他們生活的時空,只是學術之爭。

後來他們的矛盾被拉高到意識形態的站隊問題,甚至成為學術向政治獻媚的行為,相信就算他們活著,再怎麼想像也肯定想不出為什麼他們單純的學術之爭會變成那麼複雜的宏大政治敘事。

從1926年9月份到1927年1月份,魯迅在廈大僅僅停留了4個多月時間,後來廈大對魯迅的回報是給他塑了雕像,建了一個紀念館,連校名都得從他的書信中摳出字來組合。

而為廈大奉獻16年的林文慶,有幾十年的時間是完全被廈大忽略的。

16年抵不過4個月,時間的力量肯定不會這麼單薄。只能說,是時間之外那種你只能順從的力量主導了這一切。

這跟魯迅無關,魯迅要是活過1949,他也未必好過。這話對林文慶同樣適用,他要是留在國內沒有回新加坡,1949之後,他也得受罪。

從這個意義上說,魯迅和林文慶都算「躲」過了一劫,同時代許多和他們一樣傑出的大師級人物,很遺憾都沒有躲過。正好前幾天我們推薦了一本這方面的書籍,大家可以點擊進去看一看:

南渡北歸——一場聲勢浩大的永別

後來,魯迅在離開廈門大學之前,林文慶一次在廈門,一次在鼓浪嶼專門設宴餞別,魯迅為此在日記裡都做了記錄。

兩個人的私人關係,顯然超越彼此的學術堅持,只是後來被人為扭曲了。

五、回新加坡之後的林文慶

1937年,卸任廈門大學校長回到新加坡的林文慶已經68歲,已近古稀之年,所以沒再出任公職,平時只應邀出席一些宗教、藝術、教育等活動。

1941年,林文慶已屆72歲高齡。此時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佔領了新加坡。

佔領新加坡的日本人,把拉攏當地知名人士協助他們管理地方作為一種手段。為了逼林文慶出面組織「華僑協會」,他們讓他的妻子殷碧霞在烈日下跪著,如果林文慶不答應,殷碧霞就跪到死為止。

迫於這種殘忍的壓力,林文慶答應了日本人出任「華僑協會」會長,並負責籌集5000萬元的「奉納金」獻給日軍。

這成為後來林文慶一直無法原諒自己的一段經歷。廈門大學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幾乎不提林文慶的貢獻,大概多少也與此有關。

但事實上,在擔任「華僑協會」會長期間,林文慶利用身份掩護,解救了不少愛國華僑,比如「南僑總會」負責人之一李振殿被日本憲兵逮捕後,就是林文慶籤具保證書才被釋放的。

據說當李振殿被放出來時,當即對林文慶跪下去,兩位歷盡滄桑的老人,相對無言,老淚橫流。

2005年,在各方呼籲下,廈門大學終於為林文慶塑了像,修建了「文慶亭」紀念這位已經被遺忘了幾十年的校長,亭上寫著對聯:禾山巍巍懷師德;鷺水泱泱見道心。

PS:

這一串,我們介紹了鼓浪嶼女婿,廈門大學實質上的創校校長林文慶,並提到了魯迅當年和他在學術上的分歧。當年魯迅雖然只在廈大呆了四個多月,不過對於當地的熱點事件,他還是很關注的,比如對當時鬧得很大的「黃仲訓霸佔公地」,他就在文章裡專門提及過。當年黃仲訓霸佔公地之所以會引發那麼大的反對聲浪,是因為他佔的是當年鄭成功操練水師的地方,這還得了,你佔誰的便宜都可以,佔民族英雄鄭成功的便宜,那不是自己找罪受嗎?

鼓浪嶼的故事,是可以串起來的

我們正在「串」作中……


1串:鼓浪嶼廖家:撿來的金龜婿和偷拍來的好兒媳

2串:鼓浪嶼,逼回來的金龜婿和蹭課蹭成了大師助教

3串:鼓浪嶼黃家花園:中國第一別墅裡的中國第一遺囑

4串:卓全成,鼓浪嶼真不二價的布業巨頭

5串:鼓浪嶼林屋,一幢和水有關的老別墅

6串:2億元起拍,一場拍賣吵醒了鼓浪嶼老別墅

7串:鼓浪嶼楊家園,一把鋤頭打出一片天

8串:八卦樓和八角樓,鼓浪嶼兩幢殊途不同歸的老別墅

9串:林祖密,為了恢復中國國籍,他寧願被抄沒家產

10串:鼓浪嶼老別墅:春草堂裡的寸草心

11串:鼓浪嶼諜報奇才張聖才: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情報是製造出來的

12串:鐵血報人許卓然和他的後代

13串:鼓浪嶼民宿,最有民國範的旅行體驗

14串:殷承宗和許斐平,兩位愛「較勁」的鋼琴大師

15串:本文

16串:鼓浪嶼西林別墅,一位梟雄對一位英雄的致敬之作


推薦閱讀:話說閩南三兄弟,漳州老實,泉州刺頭,廈門呢?


相關焦點

  • 林文慶:不平凡的一生
    日前,回看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下南洋》,我仿佛穿越了百年時光,被影片中一位傳奇式的歷史人物豐富多彩的一生所深深吸引,他就是著名僑領黃乃裳女婿、防疫專家伍連德
  • 百年廈大隱秘六十六:她才是廈大最美「校花」
    人無義,花有情,從此,「校花」兩個字不再輕浮,「林氏紫薇」天生麗質,「林氏紫薇」大氣莊重,搖曳在鼓浪嶼,搖曳在廈門島,搖曳在南中國亞熱帶的季風裡……謝謝恆彬同學友情提供。福建紫薇(林氏紫薇)學名:Lagerstroemia limii Merr.
  • 我的散文《囊螢樓》——寫給百年廈大
    張 翔 文脈莆陽蕭春雷 媽祖,一個生長千年的文化神話王 曉 無塵塔:鳳嶺梵影的記憶泉州篇鄭劍文 漲海聲中訪刺桐楊新榕 中山路,泉州的文化符號吳曉川 錫蘭僑民舊居的「海絲」密碼林軒鶴 「海絲」祈風九日山廈門篇吳爾芬 面向太平洋林丹婭 「世遺」明珠:鼓浪嶼建築
  • 廈大、環島路:董卿來啦!
    董卿奔跑在廈大上弦場↑時隔一年多,她再次來廈走過哪些地方?又會遇見誰?邂逅書香鷺島迎接《朗讀者》第三季回歸今天上午,在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的教室裡,董卿與數十名廈大學子,正一同聆聽「百歲先生」潘懋元教授傳道授業解惑。
  • 你不知道的廈大秘史 紀念陳嘉庚先生誕辰140周年
    鄧稼先: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被稱為「兩彈一星元勳」。  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是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之一,美國留學後回國在北大任教,不過,那時北大發的工資不夠餬口,1927年8月,全家便轉赴廈門。
  • 廈大,環島路 都能看見她
    董卿奔跑在廈大上弦場邂逅書香鷺島迎接《朗讀者》第三季回歸今天上午,在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的教室裡,董卿與數十名廈大學子,正一同聆聽「百歲先生」時常能偶遇董卿與百歲學者對話與百年校園浪漫邂逅的身影除此之外,董卿與《朗讀者》第三季的節目製作團隊還輾轉環島路、鼓浪嶼等多處,緊鑼密鼓地開展前期採訪工作。
  • 看展覽|百年琴島:美國攝影師鏡頭下140年前的鼓浪嶼
    鼓浪嶼和廈門隔海相望,作為亞洲早期全球化不同價值觀接觸、碰撞和結合的舞臺,深受傳統閩南本土文化、西洋與華僑文化的薰陶,百年以來,這座「海上花園」的音樂、建築、教育等公共事業蓬勃發展,見證了廈門步入近代化急劇變革的歷程,也是整個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 廈大,環島路…可以看見她!想參與節目?預約通道在此
    董卿奔跑在廈大上弦場↑時隔一年多,她再次來廈走過哪些地方?又會遇見誰?邂逅書香鷺島迎接《朗讀者》第三季回歸今天上午,在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的教室裡,董卿與數十名廈大學子,正一同聆聽「百歲先生」潘懋元教授傳道授業解惑。
  • 廈大與廈門的百年校地情緣——鷺江深且長 南強綻芳華
    這座佇立在廈門大學群賢樓前的廈大校主雕像,有著非同一般的意涵——雕像底部的石基上,嵌著一塊長方形碑石,上面鐫刻著「中華民國十年五月九日,廈門大學校舍開工,陳嘉庚奠基題」。這裡,就是廈門大學百年歷史的起點。1921年5月9日,這所中國最靠近大海的私立大學在此破土動工。一所大學和一座城市的百年,從此開始了交織和交融。而其大背景,演繹的是中國追趕世界的宏偉史詩。
  • 那年,海風吹過廈大(我們的1985• 三十六)
    當年的廈大歲月,讓我們這些遊子即使走到天邊海角,心靈深處都烙上了廈門和廈大的印記。有時和文東、阿雁聊天,塵封幾十年的記憶會一下撲回腦海,真讓人感慨時間飛逝和歲月無情。寫到這裡,廈大芙蓉十宿舍樓下當年的雜貨鋪珍姐、東邊社宗伯和炒麵店的陳伯等人,都在眼前依稀出現。
  • 追尋1926,廈大囊螢樓裡的星星之火!
    百年校慶不只是一場慶典,更是文脈的傳承、理想的賡續。推出「百年拾光」欄目,重溫廈大百年光輝歲月,再讀廈大十軼英雄篇章。回望以展未來,溫故以新精神。與廣大師生校友一起,追尋立校本心、昂揚廈大精神、思考時代責任,共為「吾國放一異彩」。
  • 【暑期魔幻親子遊】邂逅「海上花園」鼓浪嶼 ,打卡網紅七星瓢蟲童話屋,探訪原滋原味『南靖土樓』的,獨家DIY木偶體驗親子遊學
    徜徉廈大夢想揚帆|感受書香濃鬱鼓浪嶼 曾厝垵|發現浪漫與美食徒步雲水謠|沉醉鄉土中國之美尋味土樓|領略地道客家風土人情網紅酒店|七星瓢蟲童話屋芙蓉隧道位於廈大內部,芙蓉餐廳旁,是中國最文藝的隧道,是中國最長的塗鴉隧道,是廈門大學主要景點之一,吸引著無數文藝青年及遊客來此觀光,隧道西起廈大校區芙蓉園學生食堂,沿途穿越獅山,東至廈大學生公寓門口,全長1.10公裡
  • 兩個人七日2000元廈門鼓浪嶼小清新完美攻略!值得收藏!
    按照路標一直往山上走,可以拍很多美景,但是千萬不要照佛哦!中午可以考慮吃傳說中的南普陀全素齋,我們當時覺得其實也就那樣就沒去吃。大家要是感興趣的話可以去。我們中午是在廈大吃的,南普陀一出來就是廈大校園。值得一說的是,在廈大食堂吃飯的話沒有卡是要多收35%的。我們當時買了之後坐在廈大湖邊吃的,還看到了黑天鵝。素餅非常好,買了自己吃送朋友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 兩個人七日2000蚊廈門鼓浪嶼小清新完美攻略!值得收藏!
    按照路標一直往山上走,可以拍很多美景,但是千萬不要照佛哦。中午可以考慮吃傳說中的南普陀全素齋,我們當時覺得其實也就那樣吧就沒去吃。大家要是感興趣的話可以去。我們中午是在廈大吃的,南普陀一出來就是廈大校園。
  • 迎新 在廈大——衣食住行篇
    憑藉此卡可在多項服務上享受廈門市民待遇,如至鼓浪嶼的輪渡線路和廈門市圖書館的借閱項目。每年繳納費用140元。在去醫院看病時,除了可以報銷部分醫療費用,也方便查閱你的看診記錄。 坐遍廈門公交的神卡,刷此卡乘市內公交和brt可享受5折優惠。同學們需自行帶身份證和學生證原件及其複印件、1張一寸彩色證件照,還有工本費15元,前往文灶站帝豪大廈一樓E卡通中心辦理。
  • 廈門一地集美、鼓浪嶼、高北土樓雙飛五日遊
    主料之一的沙茶是選用上等的蝦頭,經拌鹽醃製兩個月以上,再磨細,將蝦醬、蒜頭醬按先後順序加入沸油炸透,待冷卻後加入五香粉、咖哩粉、辣椒粉、芝麻等製成。始建於唐代,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寺內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建築精美,雄偉宏麗,各殿供奉彌勒、三世尊佛等。中國最早的佛教高等教育基地——閩南佛教學院。
  • 百年「醫刀」——記共和國心臟外科學奠基人蘇鴻熙
    新華社北京12月14電題:百年「醫刀」——記共和國心臟外科學奠基人蘇鴻熙    陳曦、郭晶、羅國金    2013年7月1日,解放軍總醫院金溝河幹休所,一位99歲的老人坐在輪椅上,吃下一片安定,準備在生命的蒼蒼暮年裡迎接自己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心願——    老人用左手託起顫顫巍巍的右手,握拳,宣誓,聲音卻依然止不住顫抖: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