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追了28天的《以家人之名》終於收官。看了昨晚的大結局,很多網友紛紛表示結局太過倉促,很多應該說明的支線沒有交代,比如齊明月是否真的去了北京,唐燦後續和莊北是否有感情線,凌霄的病情會怎麼樣都沒有說清楚,也許是為了留一些想像的空間給觀眾吧。但是對於陳婷強行洗白這一操作,引發網友熱議和吐槽。
之前我寫過一篇,講述為什麼陳婷是這部劇中段位最高的一位媽媽,角色令人厭惡原因不僅僅是她表現出來的自私與自利,還有令人壓抑的偏執與癲狂。
1、失去女兒沒有第一時間從自身找問題,而是把所有責任推卸給丈夫和兒子,甚至拋棄孩子
也許失去女兒的那個瞬間,陳婷是崩潰的,是無法接受現實的,但是除了云云是她的女兒,凌霄也是她的兒子,她不僅沒有發覺兒子因為失去親生妹妹後變得沉默寡言,每天沉浸在失去女兒的痛苦之中,甚至最後把所有的怒氣與哀怨發洩在一個孩子身上,只因為凌霄手裡還藏著一家人的合照!
當然陳婷當年因為意外失去女兒精神有些失常,作為丈夫作為父親,凌爸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每天用工作來當藉口,希望用逃避的方式來解決紮根於心的傷痛,但是這樣的做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會讓失去愛女的陳婷越想越多。
直到所有的積怨迸發,導致婚姻破裂一發不可收拾,陳婷不惜拋棄兒子遠離這個家來解決內心的痛苦。雖然從情感上可以理解她當時的感受,但是從理性上來說無法認同她的做法,因為這樣只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心靈創傷,讓這個家瓦解地更快,內心深處的傷疤難以癒合。
2、因出車禍意外癱瘓,把自己的崩潰和絕望強加到孩子身上,無休止地索取孩子的付出,卻無視孩子的痛苦與不安
用血緣這層關係來綁架兒子,為了凌霄能一直留在身邊照顧自己,無所不用其極。經常用「我還不如死了算了」作為籌碼讓凌霄無奈妥協。
即使看到凌霄多少個深夜因無法入睡而在臥室裡徘徊,多少個日子因為心情低落變得沉默寡言,多少個日夜沒有見他真正開心地笑過,每天凌霄如同「行屍走肉」般地生活工作以及照顧自己,可是她依然視而不見,她只知道自己需要兒子,希望兒子留在身邊。
即使兒子很想回到原來那個家去看看家人,她仍然發了瘋似地進行阻撓,無法正視孩子內心深處的痛苦與不安。
3、厭惡李尖尖和李爸,無法正視自己的錯誤,也很難感同身受
為什麼陳婷這麼討厭李尖尖和李爸,按理說他們這麼視如己出地照顧孩子,把凌霄當成自己的孩子去照顧,無微不至,任誰都會感激不盡呀,可是她卻無法喜歡李尖尖,甚至討厭她!
就像齊明月說的:
「因為李尖尖和李爸知道陳婷的所有黑歷史,都知道她是因為出去玩才讓女兒意外死亡的,離了婚又不要兒子了,時隔多年出了事又只能讓兒子照顧,她看見李尖尖有種被扒光的感覺。」
陳婷並非不知道自己的失誤,在她的潛意識裡知道失去女兒是因自己而起,但在她的內心深處無法接受如此殘酷的現實,所以一直在用崩潰和執拗來掩飾自己所犯的錯誤。因此當看到李爸和李尖尖和自己的兒子其樂融融的樣子,對她而言更是一種諷刺,所以她無法感同身受他們的付出以及無私的愛。
1、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有些根深蒂固,很難在觀眾心裡得到原諒
從一開始陳婷給人的印象就很不好,她沒有承擔起身為母親的責任與義務,作為母親她是失職的,而且她的情緒是抓狂的,會把人逼瘋,而且她的行為又是極端的,有些不可理喻。
而且她在凌霄的心中也有著揮之不去的陰影,即使被母親拋棄多年後再次重逢,本來生活充滿陽光的他又開始陷入無限的壓抑與恐懼中,導致他又開始失眠做噩夢。
原生家庭是刻在每個人骨子裡的存在,對人的性格和心態影響很大,因為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很多人需要用盡一生去治癒去療傷。如果一個母親的出現讓孩子出現情緒低落甚至失眠恐懼的心理暗示,這樣的角色形象如何讓人感知她的無奈與可憐?
2、人性的弱點,她的「癲狂」與「偏執」源於自私的性格,很難會因為某些事情而徹底改變,有也只是暫時的
結合陳婷多年來的表現,她的每一次出現都會給凌霄帶來很多不安,甚至到最後一度出現抑鬱症,焦慮症和嚴重的失眠症狀,她的出現同樣讓電視機前的觀眾倒吸一口冷氣。
而且這麼多年過去了陳婷想到的永遠是自己的感受,她覺得自己很痛苦受不了呆在這個家裡,所以她選擇離婚拋棄孩子;她因為自己有了小橙子就強行讓凌霄接受新的妹妹,用血緣關係綁架他;她因為自己意外癱瘓無法正常起居生活,將凌霄留在自己身在照顧還要忍受她無盡的發洩與抱怨;即使身體好轉可以和小橙子一起生活,仍執意將兒子捆綁在身邊,無視他的情緒與感受。
就像凌霄對陳婷咆哮時所說:「他們疼我,你為什麼不疼我?」好心酸的一句話,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尚可做到無微不至,自己的親媽卻做不到正視他的需求與感受,這是多麼的無奈與絕望啊!
所以陳婷的人設就是自私自利的,她只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即使到最後留絕筆信要自殺,用死來謝罪,依然是自私地把小橙子留給凌霄,沒有想過這樣的「一死百了」會對兩個孩子的內心會造成多大的傷害,是否會讓孩子承受更大的壓力與無望。
3、編劇為了劇情衝突,不斷挖坑把個人「妖魔化」,而為了大團圓結局又強行洗白,勉強填坑差強人意
陳婷的人設確實很極端,雖然她是個例,但是同樣作為一名母親,就連飾演陳婷的演員楊童舒也很難理解她的性格與做法。
有時候編劇為了劇情更加跌宕起伏,人物有顯著特徵,不惜把惡人寫的更惡,好人寫得更好,達到兩極分化矛盾衝突的效果,但是在人人崇尚大團圓happy ending的美好願景,又強行把惡人洗白,給他們冠以各種各樣的理由表明他們之前所做的有不得已的苦衷。
但是為什麼賀梅的洗白很多人願意接受,陳婷的洗白就有些差強人意呢?賀梅的洗白是有一些細節做鋪墊的,而且她也並沒有因為自己的愛而折磨李尖尖一家,她是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自己的孩子。雖然她也犯過錯,但並非不可饒恕,而且子秋在內心深處還是極度希望自己的媽媽能回來找他,還是有期盼的,雖然嘴上不肯承認,而不像凌霄看到自己的媽媽會產生恐懼感與不安感。
陳婷的洗白有些太快,沒有太多的前期鋪墊,讓觀眾覺得太突然,而且之前的矛盾激化太多,她的人物角色觀眾已深入人心,很難會因為某件事或某個人說的話讓她有所改觀,甚至會出現180°的性格大轉變,所以有些不切實際。
你喜歡《以家人之名》這部劇嗎?陳婷最後洗白的橋段你們能接受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