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春期間,在遠隔清遠萬裡外的巴拿馬首都,一場以清遠為主題的春晚在異國他鄉舉行。那一夜,是清遠雞走向世界的破冰之日。
2003年,一位女博士在清遠接手了3000多羽原種清遠雞。此後,清遠農民倚仗她一年賺了1.28億元。
誰也沒有想過,那隻國雞能飛向世界;誰也沒有想到,那一年是3000萬羽原種雞豐收的源頭。
接下來,請一起傾聽關於她和國雞的故事。
故事要從一位女博士開始說起,作為本碩博均主修動物營養專業的張正芬,是從大學裡走出來的技術型企業家。
畢業後,她在大學裡做過八年講師。後來,還擔任過溫氏集團技術部總經理。
因為了解「清遠雞」,她便與同一專業的丈夫尹平安攜手到清遠「養雞」創業。
2003年,她創立了廣東天農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農食品)。
作為主營清遠雞的企業,張正芬在一開始就知道,清遠雞作為我國特優質國雞品種之一,具有稀缺性和不可複製性,所以良種資源很重要。
好的品種是畜牧業上遊環節,品種決定了養殖效率,決定了雞肉的風味。只要擁有血統純正的清遠雞種源,就可以讓天農食品擁有絕對優勢。
為達到這一目的,張正芬先是做了市場調研。她發現純種清遠雞資源非常少,大都在政府手裡保種。
於是,她找到當地政府,經過充分溝通後,政府同意將原種清遠雞交給她。
雞種到手後,張正芬很激動。但真正看到雞時,發生了許多預想不到的問題。
當時政府交到她手裡有八千隻雞,大多數老弱病殘,真正能做種雞的還不到三分之一。
為此,張正芬組建了一支國內優秀育種專家團隊,對清遠雞實施種源保護,包括提純復壯、良種繁育等一系列方案,建立了從原種、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商品代構成的良種繁育體系。
後來,公司育種中心開始引入現代化育種軟體,實現數據採集自動化,數據分析智能化,同時採用了育種值估計和GS晶片檢測技術。
通過數據統計和基因檢測手段,進一步提高清遠麻雞選育的準確性和效率,確保清遠雞品質選育優化進一步得到提升。
如今,天農食品的清遠雞原種場,被農業部評為「國家級清遠麻雞保種場」。
旗下的原種資源從最初接手的3000多羽可用資源,提升到年上市量3000萬羽原種雞,真正地實現了清遠雞產業化經營。
品種做好了,接下來就該思考如何把清遠雞做大做強。拿著農業的態度來做規模化的清遠雞肯定是行不通的!
所以,「科班」出身的張正芬開始思考著,能不能用工業化的思維做農業,為清遠雞建立全產業鏈經營模式。
全產業鏈作為全球農業最成熟、最具競爭力的商業模式,其核心就是確保產品品質穩定、食品安全有保障。
為此,天農食品打造了清遠雞一體化全產業鏈體系,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科工貿一體化」的企業格局。
首先,除了上述建立的良種繁育體系,天農食品在雞的養殖上,採用了「公司+基地+家庭農場+標準化」的生態養殖模式。
從「種禽養殖」一直延伸到「餐桌食品」,閉合產業化發展,堅持在每個環節建立標準,並持續優化、持續改進,然後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全程可追溯。
其次,天農食品擁有動物營養核心技術,為清遠雞每個生長階段量身定製以穀物為基礎的營養豐富的飼料。
為確保雞隻的健康成長,天農食品還自建飼料廠,所有飼料自研、自採、自製、自用,不對外銷售。
另外,天農食品堅持對養殖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並有專業團隊對養殖基地實行標準化生產管理;在每批產品即將上市時,天農食品會實行統一檢疫、統一回收、統一屠宰、統一上市。
如此一來,全產業鏈的構建和質量監控體系為原種清遠雞的食品安全、品質穩定、風味穩定和產能的穩定增長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為天農食品的品牌建設提供了紮實的根基,成為天農食品的核心競爭力。
不過,如今的市場動蕩不堪。
隨著禽流感、疫情在近年的不斷爆發,為了更好的管控疫情,國家要求減少活禽交易,提倡「冷鏈配送,生鮮上市,集中屠宰」的方式。
這一場生鮮轉型產業升級,對天農食品來說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2014年起,在國家推行生鮮轉型及品牌農業的政策引領下,天農食品牢牢抓住機遇,率先加快生鮮轉型,積極開發國內商超、生鮮店和餐飲市場。
作為廣東首批3家生鮮雞試點的供應企業之一,藉助網絡渠道,天農優品與天貓、京東、淘寶、順豐優選等各大電商銷售平臺合作,在線上進行推廣。
它還打造了全方位的網絡銷售平臺,天貓以及微信商城——天農優品清遠雞,天農優品等。目前,天農食品已成為珠三角市場佔有率較大的品牌。
2017年,天農食品首家鹽焗雞工廠也建成投產,工廠在工藝設計上傳承古法焗制工藝精髓,實現十萬級的空氣淨化,產品經過20道匠心工序精心焗制,專注於高端、優質的產品消費市場。
不過,業內還有很多中小型養殖企業,存在著缺少屠宰環節,產品安全性管理等不規範等問題,在市場轉型的大環境下,肯定會受到嚴重的衝擊。
對此,張正芬給我們分享了有關於天農食品的生鮮轉型心得。她認為,生鮮轉型,首先是對質量需求的轉變。
活禽與生鮮的質量要求有差異,體型、均勻度、胴體外觀要求會更高;生鮮產品的檢測同樣更為嚴格,需要標準化。
其次,活禽與活禽銷售的渠道有差異。活禽在供需平衡情況下時,銷售量大壓力小,但生鮮的銷售就要花費更大的精力,需要投入和持續堅持。
最後,國雞生鮮的宣傳推廣必須到位。不僅需要專業媒體進行多方宣傳,政府、企業也要積極引導市場和消費,讓消費者認可生鮮雞。
所以,即便生鮮轉型已成趨勢,但企業還是要考慮屠宰深加工的布局,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品牌化運作與否。
天農食品是難得複製的食材一奇,它的誕生得益於特定時期的政策風向,以及創始人張正芬的魄力和格局。
很多人擔心,在當下這個喧囂浮躁的時代,食材企業的發展道路愈發難走。
未來,它們該如何做,才能煥發新的生機呢?
從目前看來,對未來,張正芬和天農食品都心裡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