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款網售醫務人員「防刺白大褂」引發關注,「醫生」、「割喉」、「防刺」……,這些字眼放在一起顯得格外刺眼!有人質疑商家是在炒作宣傳,也有人說售賣者實際上是在販賣焦慮。擁有該產品專利所有權的研發公司回應,「防刺白大褂」於今年5月開始上線銷售,同時否認販賣「防刺白大褂」是在炒作,產品研發初衷就是為了「保護醫務人員」。
據稱,該產品可避免刀刃等利器工具造成的傷害。網店在產品展示頁介紹稱:「防刺白大褂」看起來穿著跟普通白大褂無異,但實際用途是在「醫護人員出勤、坐診、查房、急救時遇到突發情況」,可起到防護作用,。在產品演示環節,我們看到,刀刃的確無法刺穿或割傷面料。介紹中顯示「防刺防割、減少刀具傷害」是該產品的主要功能,並強調「關鍵時刻能救命」,定價為1659~1839元。根據產品研發團隊負責人介紹,團隊耗時兩年打造這款產品,目前已申請發明專利,國家智慧財產權網可查。可以看出,「防刺白大褂」並非虛言,更不是簡單的炒作。
目前該「防刺白大褂」全網銷售達數百件,其中一個商家已售出110餘件。在購買評價中,我們注意到這樣幾條評價,看起來讓人感覺格外心酸。
醫患矛盾增多,傷醫事件頻發,從楊文醫生被割喉,到陶勇醫生被砍……這些血淋淋的事實,像一根根尖刺扎在每一位醫務工作者的心上!如何保障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成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許多保護醫務工作者的措施也相繼出臺,「防刺白大褂」的出現也就不言而喻了。
但中國生命關懷協會醫院人文建設專委會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防刺白大褂」的出現實際上是在販賣焦慮,這無形之中渲染了醫患矛盾。醫生的安全感,應該來自於醫院和社會,而不是靠「防刺白大褂」。「防刺白大褂」的出現反而會增加醫生的焦慮,這是一起典型的商家炒作行為,極大的渲染了醫患矛盾。
在我看來「防刺白大褂」不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刺痛了某些人的心理,是他們在焦慮,覺得「防刺白大褂」對自己而言是一種侮辱和挑釁。「販賣焦慮」這個詞大家一定不陌生,咪蒙、羅胖都曾被扣上過販賣焦慮的帽子。其實不是誰在故意販賣焦慮,而是人天性焦慮。集體「焦慮」的背後,是因為那個焦慮問題恰巧擊中了人們內心共同的一根弦,咪蒙、羅胖只不過是撥弄這根弦的人,而這根弦發出的聲音是那麼的「刺耳」,刺耳到讓他們感到焦慮。
相關企業之所以研發「防刺白大褂」,就是因為看到了「焦慮商機」。是的,用盔甲來保護醫生安全,的確「可悲可嘆」,但醫院安檢又何嘗不是呢?雖然暴力傷醫事件頻發,但總體來說還是屬於偶發事件。而一款產品的好壞,也不是隨意下結論的,應該交給標準和市場來評判。比如「防刺白大褂」是否符合安全標準和法律,產品有沒有市場需求等等。最重要的是,在保障醫生人身安全方面,無論是制度層面的加碼,還是安保產品的出現,都是值得我們去嘗試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把「防刺白大褂」說成是販賣焦慮,未必恰當。因為醫患關係緊張與否,並非取決於某款產品,而是取決於暴力傷醫事件。如果硬要說「防刺白大褂」是在販賣焦慮,那從某種程度而言,醫院設立安檢、診室安裝一鍵報警系統、培訓醫生如何應對醫暴、醫院派駐警務室等等,這些提升醫生安全保障的措施,是不是也在渲染醫患矛盾?是不是也在販賣焦慮?
在這個不斷製造、販賣焦慮的社會環境中,別人家的孩子、90後創業成功、年薪30w……都只是少數,身居高位的人和普通人一樣都有自己的焦慮。所以,帶著焦慮去不斷追趕別人,是一條沒有盡頭也沒有出口的路。
而焦慮本身,也從來不是你想向誰販賣就可以販賣的。先不管販賣焦慮是不是一門生意,我們怎麼可能向一個人販賣他原本就不焦慮的事情,讓他變得焦慮呢?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盯著那些刺痛了你的刺,而是深究問題背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