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某網購平臺銷售的一款「醫生防刺白大褂」引發網友關注。商品詳情頁顯示,該產品聲稱具有「防刺防割、減少刀具傷害」功能,定價為1659—1839元。對此,涉事研發公司否認是炒作,稱初衷是保護醫護人員,避免其工作時受到傷害。
保護醫生的下下策
■苑廣闊
不管「防刺白大褂」是不是炒作行為,都讓人不看好其前景。這不僅是因為一套防刺白大褂將近2000元的不菲價格,更在於其本身就有販賣社會焦慮之嫌,刻意放大醫患緊張關係。
此前,一些傷醫殺醫案件發生後,國內也有個別醫院嘗試為自己的醫生配備了防刺背心、安全頭盔等,但輿論爭議下最後都不了了之。這已經說明,僅僅通過技術,尤其是防刺背心、安全頭盔、防刺白大褂這樣的裝備來保護醫生安全根本不現實。正如有網友半開玩笑半認真說的那樣,即便防刺白大褂保護住了醫生的身體主要部位,但是如果行兇者攻擊頭臉部位,難道還要給醫生配備一個防暴頭盔不成?
防刺白大褂是保護醫生的下下策。良好的醫患關係,才是對醫護人員最好的保護,才是上策。一方面,基於現實需要,應從法律上加強對醫鬧、傷醫行為的懲戒和打擊力度,大大提高醫鬧、傷醫等惡性事件的違法成本;另一方面,需要醫患雙方的共同努力,包括患者對醫療常識、對當前醫療的局限性多些掌握和了解,也包括醫護人員在具體的診療過程中對患者多些耐心,等等。
別急於潑冷水
■張海英
在保障醫生人身安全方面,無論是在制度層面加碼,還是在安保產品方面探索,其實都值得嘗試。因為這都有助於提高醫生的安全保障水平。相關企業之所以研發防刺白大褂,唯一原因是暴力傷醫事件頻發,醫生人身安全需要保障,這讓企業看到了「商機」。從這個角度來說,把研發、銷售防刺白大褂說成是販賣焦慮,未必恰當。因為大家對醫患關係焦慮與否,不是取決於某一種產品,而是取決於暴力傷醫事件。
如果暴力傷醫事件減少或者消失,大家自然不會為此焦慮。假如暴力傷醫事件繼續增加,從醫生到公眾必然焦慮加劇。而要遏制這類惡性事件,既需要從深層次上解決醫患矛盾,也要不斷完善安保措施。雖然說防刺白大褂不可能成為主要的安全保障手段,但也不排除對醫生安全保障能起到補充作用。
從內心來說,我們既不希望看到暴力傷醫事件,也不願看到防刺白大褂。但事實情況是,暴力傷醫事件屢屢出現才催生出防刺白大褂。根本上說,只有採取更多有效措施預防、打擊暴力傷醫,讓醫生專注於救死扶傷,才能帶來多贏格局。而在沒有「消滅」暴力傷醫之前,不妨對每一種安全保障措施持理性的態度。
不妨交由市場選擇
■張立美
應該充分認識到,有效保護醫務人員的人身安全,既需要治本之策,也需要治標之策,既要靠法律和政策,也要靠技術手段,缺一不可。從治標之策和技術手段上說,防刺白大褂如果確實如宣傳所言,顯然不失為一種保護醫務人員人身安全的措施。
「法無禁止即可為」,沒有法律禁止研發和出售防刺白大褂,這意味著其生產銷售本身是合法行為。只是防刺白大褂質量是否真如其宣傳那樣可以「防刺」,以及有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批准、是否符合相關標準,才是值得關注的。
防刺白大褂最終如何?市場會給出答案。如果廣大醫務人員覺得安全感不足,選擇購買,那麼意味著研發和出售防刺白大褂並不是在販賣焦慮,而是解決醫務人員的實際困難,滿足醫務人員的實際需求。反之,醫務人員覺得很安全,根本不需要一件防刺白大褂保護自己,其下架就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