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讀書就像是充滿詩情畫意的心口上的硃砂痣,而社交就像是沾染了柴米油鹽的衣服上的飯黏子。真正的生活,少了硃砂痣可以,少了飯黏子卻不行。有用的讀書,是需要和外界產生連結關係的讀書。
張愛玲說她有「三大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我平生只有一恨,那就是最恨人家說我是書呆子。
年少的時候,誰如果說我是書呆子,我就會和他急。
然而,如今我卻是「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忠實擁護者。
書中有黃金屋嗎?有顏如玉嗎?有。但那是在電影《戀戀書中人》中,電影裡小說家孤身一人,與文字終年為伍,沒有真實的社交,喪失了真實的生活。但時空懸浮起來,後來,他愛上了小說中的女主角。女主角也穿越時空來到他身邊。
當然,這是電影裡。現實中的我有沒有這樣的幸運呢?
那個晚上,看書看得太累,我窩在沙發上睡著了。迷迷糊糊中,聽到有警車鳴笛,還有人在叫我的名字。叫聲越來越大,是有人拿著喇叭喊我的名字,就像是香港警察圍捕犯人那架勢。樓下鬧哄哄的,喇叭聲響個不停。
我悄悄走到陽臺上,往下看,的確有臺警車,但拿喇叭的人卻是我的一個同事。同事A拿著喇叭在狂喊,其他同事在旁邊笑。
我衝下樓,說:你們怎麼這般惡作劇。
他們樂了:嚇到了吧。嚇到了就乖乖跟我們走,要不然下次更誇張。
我本還想推脫,想著我那厚厚的《巨流河》沒有讀完。他們像預料到說道:不要總做書呆子,要不然讓警察叔叔收拾你。
我只能乖乖地跟著他們走了。
這件事發生在我剛畢業那年。那年我剛畢業,在某個小縣城的電視臺裡當記者,可以說舉目無親。但是同事們都很熱情,他們總是想約我出去參加各種局。但我,總是果斷拒絕。理由是,我擔心第二天早起起不來,擔心影響第二天的採訪,擔心浪費時間。
那個晚上,那群「瘋子」,硬是用這種惡作劇的方式將我拉出去了。其實「瘋子」們都是老記者了,他們個個才華橫溢,他們寫的稿採用率比我高很多,然而他們該玩的也玩了,該鬧的也鬧了,不像我如此清教徒。
那個晚上就是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那幫瘋子就是故意鬧這麼「大動靜」讓我開悟。一個師姐對我說:朵啊,這不是學校,你不要還活得那麼循規蹈矩,只知道讀書,有些社交是必須的。
我說:可是,這多累啊,跑了一天了,何必浪費這時間,用來看書多好。
看書就不累了嗎?
看書用力過猛也會累,但是值得啊。
那就是你的觀念不對了。你潛意識覺得讀書重要,其他事,比如社會交往、人際關係都不重要。其實,讀書就像是充滿詩情畫意的心口上的硃砂痣,而社交就像是沾染了柴米油鹽的衣服上的飯黏子。真正的生活,少了硃砂痣可以,少了飯黏子卻不行。所以,要讀書,但是不要死讀書。切記,有用的讀書,是需要和外界產生連結關係的讀書。
霧滿攔江老師有篇文章叫《怎樣讀書,才會通透》。
對呀,怎樣讀書,才會通透呢?這是個好問題。
我理解這個問題,有兩層面的意思,一是要讀書,二是不死讀書。那麼如何評判有沒有死讀書呢?不死讀書的評判標準是什麼?
霧滿攔江老師舉了個管寧讀書的例子。
大概就是,管寧讀書,非常專注的。但因為專注,所以……讀傻了。
怎麼個傻法?我來細講講——
管寧同學熱愛讀書,非常痴迷,只可惜他沒有生在網際網路時代,而是時逢三國鼎力,曹操、劉備、孫權不停地打架。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一日,管寧遇到打架之人,划船倉皇而逃,一不小心,逃命的小船說翻就翻,把管寧給扣在了船下。
九死一生從水中撲騰而出的管寧,不趕緊逃命,卻坐在岸邊化身為亞里斯多德,不過,他思考的不是「給我個支點,翹起整個地球」的偉大命題,而是「船為什麼翻了呢?」
船為什麼翻了呢?翻就翻了唄!逃命的時候,何必故此小節。但讀書人管寧不一樣,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出翻船的原因。
要按常人所思,船要翻,原因太多了。比如,觸礁了唄!那鐵達尼號,如此大的豪華客船都擺脫不了翻船的危險,更何況穿梭於亂箭中逃生的孤舟。
但就這麼簡單的問題,管寧先生卻苦苦思索了一天一夜。
終於,終於,管寧先生找到了翻船的原因。那就是——我的船之所以翻了,那是因為我前天帽子戴歪了。
果然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讀書讀傻了的管寧先生呢!
滿腹經綸,卻換不回五鬥米的人有很多,比如孔乙己啊;才高八鬥,卻不能娶嬌妻的人也不少,比如,聊齋裡的多數窮酸書生啊。
想來,聊齋裡書生,大概就是死讀書,讀死書。所以,他們總是從書裡遇到各種「顏如玉」。因為他們死讀書,不會溝通,不會將知識轉換為勞動生產力,不會掙錢,窮困潦倒,世人不敢「高攀」,才造就他們與鬼魅妖孽糾纏不清。
當然,古代人,沒有網際網路創業可玩,又沒多少農活可幹。所以說,他們只能讀書,讀書是打發時間的一種方式。再說,讀書為了科舉,萬一一朝高中,人生發達。
真正會讀書,玩轉讀書的人有許多。比如,一天讀一本書,看一部電影的跨界廣告人李欣頻。對於她來說,讀書不是目的,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讀書只不過是一個連結工具,連結生活、創意、旅行、美學、人生……
這還有一個關於不要死讀書的極端例子——昔年禪宗五祖弘忍座下,有一個大字不識得的一個的文盲學生惠能,但他卻秒殺了師尊座下無數學霸,作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道,成為智慧思想史上赫赫有名的禪宗六祖。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說,這個故事可以說明,讀書的形式與概念不局限於讀書本身,「思考開悟」更是一種融通式的讀書,不是嗎?
那是要放棄讀書?書當然是要讀的。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書讀得越多,整個人就自然而然地變得有氣質了。
那麼,回到霧滿攔江老師文章裡所提出的問題:怎樣讀書,才會通透?
首先,要做到知行合。
其次,可以試試霧滿攔江老師所給出的解決方案——古為洋用,洋為今用,理為文用,文為理用。
第三,記住:跟書學,不如跟人學,跟人學,不如跟歷史經驗學,跟歷史經驗學,不如跟自我實踐學。
最後以賈平凹老師說的一句話結束全文:「不要以為讀書是最崇高的事情,如果脫離了生活只是純粹讀書,還不如去路邊賣油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