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為了生存四處漂泊,一不小心竟跨越了大西洋

2020-12-22 澎湃新聞

原創 一個男人在流浪 物種日曆

二月的梅裡特島還很溫暖,疫情帶來的緊張情緒也還沒蔓延到美洲東岸,正因如此,這裡才會成為候鳥的天堂,許多像安德斯·吉倫哈爾一樣的觀鳥者也才能驅車千裡聚集,見證一則已經蔓延兩周的流言。

佛羅裡達的意外訪客

對於大多數常見鳥類的分辨,這群觀鳥老手都已十分熟稔。800米的沙洲上棲息的那群鳥類並不難識別,僅從羽色、姿態和體型上遠遠一瞥,安德斯也能確鑿的認出那是一群海鸕鷀和美洲白鵜鶘的混合群。

觀鳥愛好者在使用雙筒和單筒望遠鏡觀察鳥類。在中國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觀鳥活動中。圖片:Ryan Hagerty / wikipedia

然而,被鳥群環繞的一隻大鳥卻讓他犯了難,美洲白鵜鶘是美洲飛禽中體型較大者,但這一隻顯然比美洲白鵜鶘更為壯碩,即便是在物種繁盛的鳥綱裡,剩下的可能性也已經不多。觀鳥多年,又走遍世界,安德斯心裡已經隱約有了答案,但他還是舉起望遠鏡,試圖分辨更多的細節。他不能相信、也無法解釋自己的判斷。

這群鵜鶘裡,有一隻似乎和其他的不太一樣。圖片:Anders Gyllenhaal / flyinglesson.us

似乎是為了坐實那則流言,鳥群騰空而起,徑直向觀者所處的岸邊飛來,安德斯也終於看清了巨鳥的真身。相隔只剩30米,粉色的羽毛和眼睛周邊菱形的裸露皮膚已經足以顯明身份——一隻白鵜鶘(Pelecanus onocrotalus),一種生活在地球另一端的傳奇巨鳥,正不可思議地降落在佛羅裡達的海岸。

意外出現在佛羅裡達沿岸的白鵜鶘,其翼下則是北美當地的美洲白鵜鶘。圖片:Anders Gyllenhaal / flyinglesson.us

風口上的胖子也能飛

按照全球動物地理區域劃分,北美和亞歐、非洲的區別並非是幾片不同的大陸那麼簡單,漫長的地質時代帶來的大陸隔絕無形中影響了生物從最初發生地向四周拓展的範圍。1857年,鳥類學家斯克萊特正是依據各地鳥類的區別,將全球劃分為6大鳥區,演化論泰鬥華萊士在此基礎上率先提出了六大生物地理分布區的概念,依據華萊士劃分法,亞歐大陸和非洲北部歸屬古北界,撒哈拉南部非洲為衣索比亞界,孤懸海外的北美則獨為新北界。

華萊士繪製的生物地理區劃圖。圖片: wikipedia

然而,不同生物地理區域之間的生物並非全然沒有聯繫,一些擴散能力傑出的生物的確能跨越界與界之間的阻隔,白鵜鶘正是其中的代表。橫亙在古北界和衣索比亞界之間的撒哈拉沙漠就沒有徹底阻礙白鵜鶘的分布,它也曾是歐亞和非洲最常見的鵜鶘物種。

在非洲的湖泊裡,不難見到白鵜鶘和火烈鳥同框的景象。圖片:Thomas Fuhrmann / wikimedia

廣泛的分布足以證明,白鵜鶘是一種擅長飛行的鳥類,在長途遷徙的路徑上,這群玩弄風口的高手從不錯過任何一個上升氣流,藉助氣流的力量,白鵜鶘的飛行極為高效,由數十個V型陣列組成的廣達1.5公裡的遷徙群以45公裡/小時的高速划過長空,這是古北界最壯麗的生命景象。

重量級的白鵜鶘,也能藉助氣流在高空翱翔。圖片:lucaboscain / inaturalist.org

上世紀80年代的航拍跟蹤顯示,一群白鵜鶘在一天之內穿越整個以色列而幾乎完全沒有扇動過一次翅膀,而從成鳥體內營養儲備推算,如果氣流一直順遂,一隻成年雄性可以在完全不進食的前提下跨越2500-4000公裡,雌性也有1000-2000公裡之遠。

在上升熱氣流的幫助下,很多大型鳥類能夠在長途遷徙中節省力氣。圖片:Azurfrog / wikimedia

儘管有如此高超的飛行技巧,但白鵜鶘的遷徙依舊面臨巨大的風險——它們的遷徙距離也著實太遠,從尼羅河口的傳統越冬地出發,部分繁殖群需要前往中亞和古羅布泊,而這種偉岸的鳥又太重了,成年雄性甚至有超過15公斤的記錄,在所有能飛的鳥類中,它是最為龐碩的代表,風助力了它們遷徙,卻也讓它們對風極度依賴。

成年白鵜鶘雄性比雌性要重二分之一,這也是一種明顯的性二型(雌雄性在外形上有明顯的差別)。圖片:Andrei Prodan / Flickr

1985年,200隻白鵜鶘死於土耳其西南部的一個山地湖泊旁,途徑此地時陡然惡化的天氣迫使其必須迫降,此後連續幾天的環境都無法滿足它們起飛的條件,高山湖泊稀少的魚類又無法滿足鵜鶘群的胃口,它們是被活活餓死;5年之後,另一群白鵜鶘在以色列的海法大量死亡,猛烈的逆風很可能是阻撓它們北上並最終導致疲勞致死的真兇。

大群的鵜鶘,也需要大量的食物來維持生存。圖片:Ali Arsh / Flickr

氣流和中途覓食的途徑地是滿足白鵜鶘遷徙的兩個必備要求,它們成就了白鵜鶘廣闊的分布,卻又以同樣的方式將白鵜鶘的生存範圍牢牢錨定。今天的白鵜鶘雖然廣泛分布在古北界和衣索比亞界,但撒哈拉沙漠南北的白鵜鶘也已經形成兩個地理隔絕的獨立種群,撒哈拉南部的白鵜鶘似乎更多呈現出留居和漂鳥,而古北界的白鵜鶘則依舊保持著候鳥的屬性。

你們不要再打了啦!圖片:25621 / Pixabay.org

淺水撈魚,用嘴呼吸

如果撒哈拉就足以成為隔絕白鵜鶘的阻礙,那麼跨越大西洋直抵佛羅裡達就變得更難實現。

廣闊的海面缺乏足夠的上升氣流可以利用,大洋腹地也不足以提供足夠的食物補充。作為一種典型的水生鳥類,鵜鶘的生態位和鰹鳥、鷗鳥相近,但當鰹鳥像箭一樣從空中俯衝直撲魚群時,鵜鶘卻選擇了另一種更簡單粗暴的捕獵方式——大多數鵜鶘並不俯衝入水,它們只是靜靜地遊蕩在水面,待到魚群遊近,就猛地將大嘴兜進水中。

埋頭苦吃中的鵜鶘。圖片:Heather Paul / Flickr

體型最小的褐鵜鶘確實有空中俯衝捕食的習性,但它們入水後的捕食策略也和同類們相似,更多的是依靠大嘴猛兜,這樣的捕食策略決定了它們只能捕食表層水面的魚類維生,為了適應這種淺水環境,它們的演化甚至變得更為決絕:淺水捕食難免泥沙俱下,鵜鶘的鼻孔已經徹底失去呼吸作用,只是作為排除鹽分的腺體通道,為了確保唯一的呼吸通道——口腔的通暢。

你能找到它的鼻孔嗎?圖片:steve bidmead / pixabay.org

鵜鶘還能用脖子將整個喉囊頂出下頜清理,不慎吞下的泥沙、魚鱗也就可以一掃而空。大西洋魚類資源充沛,但大洋腹地缺乏營養鹽匯入,自然也就無法支撐足夠的浮遊植物生存,表層水域反倒成為一片生命的荒漠,想要降落在洋面覓食休憩也變得不可能。

放聲大笑清理喉囊的鵜鶘。圖片:Nav Tombros / Youtube

漂泊,是生活的常態

那麼,安德斯面前的這隻白鵜鶘究竟是從何而來的?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白鵜鶘第一次造訪佛羅裡達,2016年,一隻白鵜鶘出現在墨西哥灣薩尼貝爾島的丁達令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第二年,在相近的地方又發現了一隻。和安德斯一樣,保護區管理者也試圖解答這些遠朋為何而來。他們最初認為,佛羅裡達沿海的白鵜鶘可能是人工養殖逃逸的產物,這種解釋也並非空穴來風。

有些白鵜鶘並不怎麼怕人。圖片:Sonse / Flickr

白鵜鶘的人工養殖歷史悠久,早在1664年,俄國大使贈送的白鵜鶘就被引進到倫敦聖詹姆斯公園中,直到今天,已經衍生出一個龐大的人工繁育種群;世界各地的其他動物園裡,白鵜鶘也並不罕見,從辛巴威引進的十幾隻白鵜鶘在極寒的哈爾濱森林動物園也生活的非常適應。雖然早就被列入許多地區性保護公約,但白鵜鶘還並非華盛頓公約中禁止全球貿易的瀕危物種,在異寵養殖發達的美洲,不能排除有私人玩家圈養的個體。

白鵜鶘在世界各地的動物園裡十分常見。圖片:Jerrin Mathew / wikimedia

但更多的人認為,三次造訪佛羅裡達的白鵜鶘可能的確是一位野性的遠途者,它每次都現身在本地原生的美洲白鵜鶘群體中,似乎在試圖融入這些體型稍小的遠親群體裡,這符合白鵜鶘野生狀態下群居的習性。

喜歡群居的鵜鶘。圖片:Stig Nygaard / Flickr

在歐亞大陸遷徙的白鵜鶘可能為佛羅裡達白鵜鶘的意外漂泊提供佐證。近幾十年來,漂泊就是白鵜鶘的常態,從西歐到東亞,散落在廣袤古北界的白鵜鶘繁殖區域一直在劇烈變動。許多地區的湖泊過度捕撈迫使繁殖期的白鵜鶘遷居他處或擴大自己的覓食範圍,如同羅布泊這樣的湖泊徹底乾涸,也讓曾經一度在我國西北常見的白鵜鶘愈發罕見。土耳其的白鵜鶘繁殖種群已經消失,希臘的繁殖種群則規模縮小,古北界的白鵜鶘種群已經驟減3成。

白鵜鶘的頭和頸部經常會有淡淡的粉色,因此在德語裡也叫「粉鵜鶘」。圖片:Sharp Photography / wikimedia

繁殖地的淪喪故事也出現在至關重要的越冬場所。尼羅河口一度是古北界白鵜鶘唯一的越冬地,年復一年的洪水滋養了埃及文明,也在尼羅河口衝擊出巨大的三角洲。然而,當亞斯文大壩的興建馴服了奔騰的河流,三角洲的存續卻又變得搖擺不定:失去泥沙補充的三角洲在海浪侵蝕下不斷萎縮,不再受到洪水威脅的淺灘也被開墾成永久耕地,不知從何時起,白鵜鶘徹底放棄了這個越冬地,但新的越冬地在哪?那裡是否能支撐一個物種的生存?那裡是否也在遭受不可逆轉的改變?至今還沒有答案。

遼闊的尼羅河三角洲,在太空中看上去就像沙漠中的一片巨大的銀杏葉。

天空沒有國界,山海有時也無法阻擋鳥翼遠行,鳥類拓展或萎縮自己的生存區域時有發生,日益顯現的氣候變化更是加速了這個進程,最近幾十年,從境外拓展到我國境內留居的「歸化鳥種」已經至少出現了77個。但佛羅裡達海岸的白鵜鶘能用這種正常的模式套用嗎?恐怕不行。遼闊的生存空間是阻礙我們對其深入研究的最大障礙,直到今天,白鵜鶘還只是IUCN名錄上「暫無威脅」的物種。但無論是繁殖地的消逝、越冬地的變遷,還是佛羅裡達的意外來客,都應當為我們敲響警鐘,這種偉岸大鳥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值得我們儘快一探究竟。

正在觀察智人的白鵜鶘。圖片:Sonse / Flickr

原標題:《它為了生存四處漂泊,一不小心竟跨越了大西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四處漂泊的肉身,無處安放的靈魂。
    四處漂泊的肉身,無處安放的靈魂。正收拾著被褥行李準備搬家,腦海裡突然就冒出來這樣一句話,把我的心給狠狠的刺了一下。近卅載載舟江湖漂泊無定,都記不起曾經搬過多少次住所了。我習慣了漂泊,也厭倦了漂泊,我時常會幻想著,自己哪天能享有一種耕讀相伴的田園生活。幾間平房,一處小院,容我用來栖身,用來安放我那漂泊半生的靈魂。別人走的是一條怎麼樣的道我不知道,我也從來不想去打聽。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誰也不可能一輩子都跟隨者別人的腳印。
  • 金槍魚:為了生存,我太難了……
    大西洋藍鰭金槍魚的一生,實現了從微小不起眼的小魚到海中霸主的蛻變 來源/網絡金槍魚喜好結群活動,但偏向與同尺寸的其他魚類個體結群,而並非必須同類個體。因此在大洋中經常出現一群青年黃鰭金槍魚或大目金槍魚跟著成年鰹魚混遊的情況。
  • 寧浩《香火》——人到底是為了信仰而生存,還是為了生存而信仰?
    時隔多年之後,再看被寧浩導演的處女作《香火》,我的靈魂又一次被影片中的故事情節所擊中,我不禁要捫心自問:人到底是為了信仰而生存,還是為了生存而信仰?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和尚為了修廟中的佛像,東奔西走,雖然四處碰壁,仍堅持不懈,甚至拒絕賣淫女自贖式的資助。這讓人感覺到,這個和尚真是心中有佛,是一個一心向佛的好和尚。但是在不斷碰壁之後,和尚變了。為了修好佛像,他以佛的名義騙來了修佛錢。雖然廟裡的佛像修好了,但是和尚心中的佛已經倒塌了。
  • 可悲的陳秀雯:遭丈夫無情背叛,被債主逼到四處漂泊,與妹妹反目
    結婚後的她為了更好地照顧家庭和丈夫,在事業巔峰期選擇了隱退。但婚後不久,丈夫就吵吵嚷嚷的要去出家,陳秀雯幾次三番苦心婆心的勸阻丈夫,終於打消了他的念頭。平靜的日子沒過多久,丈夫林國雄就宣布退出娛樂圈,轉而從商,而林國雄從此開始不斷地向陳秀雯要錢。林國雄的生意讓他不斷背上巨額債務。正當紅的陳秀雯把所有的片酬給了丈夫,用以填補生意上虧空的資金。
  • 《大西洋帝國》一部史詩級黑幫片
    臉哥今天介紹的這部劇,就是HBO的經典黑幫題材電視劇——《大西洋帝國》。背景介紹《大西洋帝國》總共五季,每季8集,每集55分鐘。精緻的畫面、精彩的劇情、合適的配樂,尺度同樣大的驚人。而操刀此劇的導演,正是拍過無數經典黑幫片的馬丁老爺子。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好傢夥、紐約黑幫、賭城風雲……
  • 橫越大西洋的熱帶波是否意味著活躍季的到來?
    熱帶波通常被稱為非洲東風波,是大西洋甚至太平洋盆地熱帶風暴和颶風活動的基石。從你可以在海灘上玩耍的意義上說,這些不是海洋中的波浪,但海洋確實在將溼氣注入這些大氣波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些大氣波存在於海面附近上方3000米的高度。
  • 漂泊,一個人說走就走的旅行
    小冰的新屋而我對漂泊的定義是不忘初心,砥礪前行。2017年,我也開始了一個人說走就走的北漂故事,就像《蟻族的奮鬥》中的趙榮生說的:」當全國人民都在歡度國慶的時候,而我發出了第一百張簡歷,我突然發現第一張簡歷是為了生活的理想而奮鬥,到了第一百張的時候是為了生存。
  • 20多年以他人之名四處漂泊 三亞一男子「隱姓埋名」被識破
    據了解,該名犯罪嫌疑人20多年以他人之名在海南四處漂泊至今,最終被三亞警方識破。當天,南山派出所在某工地開展錄入工作和新增流動人口登記時,發現1名男子所持身份證照片和系統證件照片不符,疑似隱瞞真實身份,遂將該男子依法傳喚接受進一步調查。
  • 【美劇】大西洋帝國1-5 百度雲資源
    第二季(2011年9月25日-2011年12月11日)《大西洋帝國第二季》再現了美國禁酒令時期(1920-1933年)大西洋城這個海濱小城陰暗面《海濱帝國》海報(6張) 的生存狀況。大西洋的海浪年復一年拍打著海岸,繁華的大西洋城日日笙歌,紙醉金迷。
  • 《大西洋帝國》史詩級黑幫片 | 值得看
    此劇的絕對主角努克湯普森,由老戲骨史蒂夫·布西密 Steve Buscemi出演。為了一個硬幣,互相爭搶。為了給有錢人撿被風吹掉的帽子,互相爭搶……在爭搶中成長的孩子,都明白一個道理:當機會來了,一定要第一時間拼盡全力爭到,才能生存。
  • 理治企業,竟天澤|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竟天澤集團金銀花項目重磅啟動,集萬千旖旎,不負千萬期待。竟天澤,得名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全球各種病毒肆虐的當下,理治企業在啟動產業布局的時機下,以國家政策為主導,以產業結構升級為契機,將目光鎖定生物科技領域,成立竟天澤控股集團公司,啟動金銀花項目,為全人類的生命健康而努力,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竟天澤,是歷史的選擇。竟天澤是做什麼的?竟天澤要怎麼做?竟天澤有怎樣的實力?加盟竟天澤能有什麼回報?
  • 《大西洋帝國 第五季》另一個世界
    最近看了幾部劇,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劇《大西洋帝國》。對於黑幫劇,我本來是不太感興趣的,之前看網上的介紹看了英國的《浴血黑幫》,這部英式黑幫劇在腦中一直縈迴著,主角的形象一直揮之不去,所以不想再看黑幫劇了。但是在看完《貼身保鏢》之後,好像沒什麼劇可看了,就翻出了《大西洋帝國》。這一看就剎不住了,連著幾天一口氣看完了五季。
  • 小鰻魚橫跨大西洋,精密的磁場導航系統來幫忙
    跨越北大西洋到達歐洲,它們會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或地中海附近的淡水域中度過大部分的生命時光,通常是十年或更久。成年之後它們便遊回到出生地馬尾藻海域,在那裡交配產卵,並度過短暫的餘生。新的生命孕育出世,又一代鰻魚將重走祖輩的旅途。幾個世紀以來,如此往復。
  • 《戀愛假期》:跨越大西洋,來一段浪漫的變形之旅
    這場跨越大西洋的浪漫之旅,讓兩個女孩找回了真正的自己,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看完她們的故事,相信能鼓勵很多在痛苦邊緣掙扎的朋友們,錯的人、錯的事,不能打敗你一輩子,只能稍微地略佔上風一陣子。
  • 生存不易 漂泊30年 四川「最牛」民營雜技團回家
    這也意味著,在出走漂泊30年後,這個四川最牛的雜技團終於要回家了,儘管童飛還看不清,未來的發展會怎樣。  四處奔波/  從草臺班子到全國典範  四川雜技團常駐國內頂級劇場  童飛,1963年生於遂寧,現為遂寧市雜技團團長。
  • 一不小心愛上你,愛爾蘭
    一不小心愛上你像那永久矗立雲霄的尖塔如影隨形一不小心愛上你像極目望去 安逸在綠川上的鹿群一片生機一不小心愛上你像面向浩瀚大西洋的莫赫懸崖難忘之極一不小心愛上你像布拉尼城堡千年之吻的傳說娓娓動聽我曾穿過萬裡只為了遇到你卻從來沒有後悔過如果讓我重新選擇一百次還會是你,愛爾蘭。
  • 摩洛哥 大西洋與地中海的交匯
    而在丹吉爾的另一個海角——馬拉巴塔角(Malabata),兩股海水在這裡融合,聽起來相距遙遠的兩個名字——大西洋和地中海,毫不張揚地在這裡交匯。直布羅陀海峽,短短的13公裡,從歐洲來到非洲。洲際旅行竟如此容易。
  • 霸王別姬鞏俐菊仙,風塵中輾轉漂泊,何以為家
    每個電影角色都有它本身的無奈,尤其是三人主角時,其中一個人無論如何,都會顯得有幾分多餘,而尤其若是因為她的存在而讓另一對之間誤會累累,矛盾多多,那自然是不怎麼會被觀眾理解並接受的,當然,年少時看一個角色和年紀稍大點再來細品一個角色,態度自然是截然不同的。
  • 冰心的句子說:命運如風,時間如海;我用文字,穿越你的漂泊
    各自背負著命運的安排,離開安全的港口,到大洋中去漂泊。02人生有什麼意義?人生沒有意義,漂泊就是航船的全部意義。一生一次的出發,不為抵達,甚至不想抵達,只為著漂泊。03命運如同飄忽不定的風,時時變幻著它的方向。我們的舟在海洋中,隨風起舞,漫無目的。但命運好像又不只是甘心支配和驅使,它丟給我們帆。我們在自己的小船上,用帆來與命運談判。
  • 臺灣的百年漂泊之賽德克巴萊
    「 去年夏天,看了一部名為《賽德克巴萊》的電影,這部籌備十二年之久,動員兩萬餘人參與拍攝的電影所帶給的震撼是難以表達的,說來有點奇怪,我竟對這段千裡之外的人文歷史不知為何有如此之大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