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走進心臟去開刀?」上海人工智慧專家研發仿生微型手術機器人

2020-12-27 上觀

對於心臟這個「精密結構」,醫生對其手術都屬於精密操作。有沒有想過,有朝一日,「醫生」可以走進心臟裡頭,進行更精準治療?

近日,上海科學家研發的仿生微型手術機器人把這一創想變成現實,這其中,人工智慧技術加成,讓機器人如虎添翼。

從視頻中可以看到,這是一種體積微小、載有溶栓劑藥物的仿生手術機器人,在外加磁場的指揮下,聚集在血栓部位,產生熱和力場,成為高效的微血管血栓清道夫。它由同濟大學牽頭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微納無人系統團隊經醫工理深度融合、聯合攻關研發而成,可用於醫療靶向微血管溶栓。這一研究成果5月20日23時許(德國時間)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同濟大學醫學專家介紹,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致殘率高,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大尺寸血管的血栓可置管溶栓,而對微血管血栓卻束手無策。隨著醫療機器人趨於微型化,有望為微血管血栓清除提供新手段。微型機器人在人體中處於低雷諾數環境,需要提供連續的外部驅動力來實現驅動。因此,如何實現低雷諾數環境下微尺度機器人的高效驅動和運動控制,是科研中面臨的難點。單個微型機器人往往無法滿足醫療應用的要求,需要通過操控微型機器人群實現集群效應,來滿足生物醫用劑量的需求。因此,開發新型的具有生物相容性、能有效驅動和精準控制以及集群操控能力的新型軟體醫療微型機器人,是研究的熱點問題。

自然界中的趨磁細菌是一類受磁場控制的具有集群行為的天然微機器人,其內部含有磁小體作為驅動和控制單元,能以高度有序的集群方式進行聚集和遷移。受此啟發,研究團隊研發了一類具有集群行為、模仿趨磁菌內部磁小體有序結構的微型機器人,其材料成份、接觸界面和控制方式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通過實驗方式和數值模擬解析了機器人內部驅動結構、磁場強度及頻率對其運動能力的影響,結果顯示,其最高運動速度可達161.7微米每秒。在接收到磁場群體性控制命令後,負載溶栓劑的微型機器人可聚集在血栓部位,在高頻磁場控制下釋放溶栓藥物,進行微血管溶栓。

研究團隊負責人表示,仿生微型手術機器人安全性好,運動控制精準,為超微創血栓清除提供了一種新型醫療手段,將引領新一代精準治療智能醫療設備的研發熱潮,未來將積極推進這一成果轉化應用。

相關焦點

  • 國內首臺心臟介入導管手術機器人明年進入臨床 | 讓機器人做心臟...
    心臟介入手術機器人導航系統「提香」  陳博士表示,機器人替代醫生介入心律失常手術,不僅可以減少病人和手術團隊的輻射損傷,降低手術人員的勞動強度,也能大幅縮短手術操作技術的學習曲線2013年回國創業,2018年在家鄉上虞創立梅奧心磁,致力於心律失常及房顫領域的AI診斷和機器人手術解決方案,以降低心臟內科手術的成本和提高手術安全性。  據了解,梅奧心磁的生產和研發基地位於上虞經濟開發區,臨床研究在301醫院展開。
  • 「成都造」手術機器人解放醫生雙手
    更能展現博恩思手術機器人「熱力」的直觀事件,來自於近期該公司與四川省人民醫院正式建立的戰略合作關係。  2016年,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人工智慧機器人實驗室訪問科學家李耀在成都高新區創立博恩思。這個年輕的公司希望:讓自己研發的手術機器人在未來成為醫生安全、可靠的「夥伴」,並帶動成都的人工智慧醫學領域向前發展。
  • 仿生機器人:方興未艾的「機械戰士」
    去年6月,韓國國防部披露了研發軍用仿生機器人的消息,並預計2024年開始裝備軍隊。今年以來,世界多國相繼發布消息,加快仿生機器人的研究進度。世界上第一個仿生機器人是單臂仿生機器人。後來,其同系列的單臂仿生機器人被應用於空間站實驗。
  • 科普丨仿生機器人
    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四足機器人誕生於1968年,美國GE公司發明取名為「walking truck」,在控制方面還需要有專門的駕駛員操控。直到1970年,日本工業大學的機械系師生組建了一個實驗室,開始了一系列四足機器人的研發。KUMO-I是這個團隊的第一個機器人模型,但直接仿形的效果欠佳。
  • 2019值得關注的五大國產仿生機器人
    在軍事領域,許多仿生機器人因能耗太大、噪音太強等原因為人詬病,導致其應用價值並不高;而在醫療、救援、看護等特定的垂直化場景中,仿生機器人的表現卻又出乎意料的好,哈佛軟體機器人實驗室研製的人工心臟就是軟體機器人成功落地的典型案例。 該機器人的外體為矽膠澆築,內部螺旋狀埋設人工肌肉。
  • 細數那些漂亮可愛的仿生機器人
    說起機器人,可能由於受名詞中「人」字的影響,大部分人腦海裡出現的可能要麼是憨態可掬、動作靈活的小NAO機器人,要麼是彬彬有禮、動作規範的ASIMO機器人,亦或是電影《人工智慧》裡有著和人一模一樣的外表的大衛。
  • 國產仿生機器人的夢想與現實
    在電影《機器人瓦力》中,可愛的WALL-E(Waste Allocation Load Lifter Earth Class,地球版垃圾配置承載起重機,中文名瓦力),其實就是地球上唯一的一臺垃圾處理機器人,因為地球上早已不適宜人類生存了,瓦力的工作便是將地球上的垃圾處理成一個個的方塊疊加起來,然後通過電視中殘留的印象感受愛情。什麼時候,我們也能有一個可愛的、擁有情感的瓦力呢?
  • 仿生機器人分為哪幾類_仿生機器人研究現狀
    ,又可以將機器人分為水下仿生機器人,空中仿生機器人和地面仿生機器人。   我國仿生研究起步較晚,近30年來在NSFC的大力資助下,經歷了跟蹤國外研究、模仿國外成果到局部領域齊頭並進三個階段。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孫茂教授利用Navier-Stokes方程數值解和渦動力學理論研究了模型昆蟲翼作非定常運動時的氣動力特性,解釋了昆蟲產生高升力的機理,為微型仿生撲翼飛行器的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在國際昆蟲撲翼飛行機理研究方面佔有一席之地。
  • 主刀醫生坐著完成手術,常州完成首例胃腸外科「達文西」機器人手術!
    行相關檢查後,醫生得出診斷:乙狀結腸癌。孫先生和家屬找到胃腸外科主任盧麒丞,綜合評估後,盧主任建議立即開展手術治療。「結直腸癌的手術方式有很多種,包括普通開刀、腹腔鏡手術、機器人手術等。結合病情和家屬意願,為確保手術更加精準,決定開展『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盧麒丞主任表示。
  • 用不開刀的方式治療心臟瓣膜病
    「吃藥已經解決不了問題,當地醫生建議我們儘早到上級大醫院去。」李阿姨的兒子說,經多方打聽,他帶著媽媽直奔浙大二院,當時接診的就是劉先寶主任。 經過詳細評估,李阿姨的年紀較大,又合併了高血壓、房顫、冠心病等多種心臟基礎疾病,本身心臟功能就不太好,像她這樣的情況,難以耐受常規的外科開胸手術,唯一的希望就是用不開刀的方式進行心臟瓣膜置換。
  • 智能廚神、神奇畫手、仿生鯊魚 「機器人總動員」打造未來智能世界
    今年的服貿會有一大亮點,那就是「科技範兒」十足,各類新技術、新成果、新服務集中亮相,涵蓋科技防疫、人工智慧、智慧家居等領域,可以說,整個服貿會所關注、影響的,是未來的世界。作為2020年服貿會8個行業專題之一,服務機器人·智能科技專題展區,為觀眾帶來了一場最新科技應用的集中展示。
  • 前瞻機器人產業全球周報第84期:跳街舞、拍短片!ABB機器人和王嘉爾...
    全國首個「診室聽譯機器人」南京亮相 在優質醫療資源相對於百姓就醫需求依然短缺的現實情況下,如何運用AI技術解放醫生雙手,讓醫生更加專注於臨床,讓信息化回歸本質,是智慧醫療邁向深入迫切需要解決的創新課題。近日,全國首個「診室聽譯機器人」在南京亮相,標誌著我國人工智慧醫療技術創新步入新階段。
  • 眼科醫生林浩添:研發人工智慧,幫助更多患者
    「作為一名眼科醫生,不僅需要植根臨床,更需要在科研創新路上磨礪奮鬥」。在先天性白內障領域苦下功夫先天性白內障的治療一直是世界難題,術後復發率極高,治療效果差,近半個世紀都未取得實質性突破。在眼科臨床和學術道路上,林浩添不僅汲取知識,並幸運地遇到了多位恩師,為他成長方向點亮了一座座「燈塔」。
  • 成都80後小夥開發微創手術機器人 讓患者「用得起」
    「每次去醫院看到我們現在的醫療狀況,我都很焦慮。」他想藉助機器人提高醫生的效率,緩解現在的就醫狀況,「看病,現在是我們的父母,過幾年就是我們自己,再過十年就是我們的孩子,所以這個事必須有人去做。」  博士畢業之後,李耀選擇到美國南加州大學從事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後研究工作,隨後前往美國史丹福大學成為人工智慧實驗室機器人中心科學家。
  • 外科手術革命?中國科學家打造微型機器人,多種姿勢隨意切換,或實現體內治療
    ,進行手術治療的故事。這個在50多年前看似天馬行空的想像,現在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將其變為現實,當然不是將人縮小,而是讓微型機器人進入人體內,進行各種操作和治療。「我們研究的目的就是瞄準了未來的創傷很小或者微創手術,」德國馬普智能系統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胡文琪說。不過如何穿越人體內複雜的各種環境,對僅有毫米甚至微米大小的機器人來說是非常艱巨的任務。
  • 前瞻機器人產業全球周報第77期:五年合作走到頭,美的與安川解散...
    目前,已成功完成雙臂自主、單臂人機協同、單臂輔助自主 3 種人工智慧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研發,並全面投入配網運行工作,有效防範作業中人身安全風險,有力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原去哪兒網CEO諶振宇離職再創業,或進軍萬億機器人市場原去哪兒網CEO諶振宇離職再創業。
  • 最新發明:酒精驅動的微型昆蟲機器人RoBeetle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微型機器人日趨普遍,它們可以在極為狹小的空間裡運動,這是人類和傳統機器人無法做到的。但由於其體型過小,以至於功率、控制力受限。事實上,目前,絕大多數微型機器人由電動執行器驅動,而由於電池的小規模(低於1.8兆焦耳每公斤)令機器人尚不能夠自主地工作。
  • 速讀長三角 :復旦兒科完成國內首例兒童心臟不停跳冠脈搭橋手術
    上海復旦兒科完成國內首例兒童心臟不停跳冠脈搭橋手術近日,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與瑞金醫院強強聯手完成一場「心尖之舞」,成功救治一名川崎病患兒,實施國內首例兒童「不停跳冠脈搭橋手術」。
  • 博恩思1億元A輪融資幕後:「成都造」手術機器人有望明年面世
    在手術機器人研發這一高端技術領域,成都力量正在加速尋求突破。成都天府軟體園明星創業企業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人工智慧技術為核心,研發系列多孔腹腔鏡微創機器人,特別針對微創專科化臨床需求,重點突破人機互動控制核心技術,實現了機器人外科與傳統微創外科手術設備的有機融合,是微創外科智能化,精準化及遠程化的全面提升。
  • 日劇《黑色止血鉗》,了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在心臟手術的應用
    尤其對於複雜且高度風險的心臟手術,不僅執刀的醫師,連病人及其家屬,都面臨比以往更多的顧慮。面對這些顧慮,今天就來了解一下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在心臟手術微創的實際應用:在各項手術的領域中,當手術成果穩定度提高後,一個重要且無可避免的趨勢就是要使傷口變得更小。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於1999年問世以來,就期待能讓心臟手術在微創的道路上邁開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