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術革命?中國科學家打造微型機器人,多種姿勢隨意切換,或實現體內治療

2021-02-23 環球科學

撰文 | 李曉慧

編輯 | 王妍琳 

1966年,一部電影《奇異的旅程》獲得了奧斯卡獎,它講述了5名醫生將自己縮小,進入患者體內,進行手術治療的故事。這個在50多年前看似天馬行空的想像,現在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將其變為現實,當然不是將人縮小,而是讓微型機器人進入人體內,進行各種操作和治療。

「我們研究的目的就是瞄準了未來的創傷很小或者微創手術,」德國馬普智能系統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胡文琪說。不過如何穿越人體內複雜的各種環境,對僅有毫米甚至微米大小的機器人來說是非常艱巨的任務。「我們現在做的微型機器人,展現了在各種環境、各種表面良好的運動能力,這使得它具備了適應人體內部複雜環境的潛力。」

胡文琪與他的團隊設計製作的微型機器人外表看起來非常普通,就像一塊黑色的超微型「創可貼」,長度和寬度分別僅為3.7毫米和1.5毫米,其製作工藝看上去也簡單的如女生自製面膜。然而,在磁場控制下,它可以完成各種規定動作,在液體環境中遊泳,在固體環境中或走、或爬、或翻滾、或跳躍,在管道中穿梭,它甚至可以撿起一個小小的物品,並將其送至指定位置,這樣的運動能力是此前的微型機器人所不具備的。「此前的微型機器人大多能夠完成一至兩種動作,而我們的機器人可以完成七種動作。」胡文琪說。近期,胡文琪作為第一作者,在《自然》期刊中,發表了其研究成果。

在胡文琪所在的德國馬普智能系統研究所,從大自然的生物中找尋解決問題的靈感是常有的事情,有的人觀察貓、狗、蝙蝠等體型偏大的動物,有人從小小的細菌運動中獲取靈感。胡文琪此次對微型機器人的設計也基於對各種生物運動的觀察和研究。

當小小的微型機器人完全浸沒在水中時,它的泳姿與水母非常相似;在規則的表面上,機器人可以快速的滾動,就像毛毛蟲在逃離它的捕食者;當處於不規則表面時,機器人又會模擬尺蠖的步伐,先用前端支地,調整角度後拉動後端前移,再用後端支地,重新舒展前端;在狹小的管道中,機器人會像毛毛蟲一樣波形振動,穿梭而過;在遇到障礙物時,機器人像線蟲一樣形變跳躍。

對生物運動的模擬,讓外表樸素的機器人獲得了在不同介質中的超能力。「以前的微型機器人大多是在一種介質中,比如在水中。」然而看似平常的水面,對於微型機器人來說卻有如泰山壓頂。「液體表面具有強大的張力,很多微型機器人一旦到了界面,就『犧牲』了。」在不同的界面運動轉換,是這個小小機器人獨具一格的特點。

僅從物理性質來說,人體內除了固液氣及其界面這些環境之外,還有更多複雜的環境,比如胃中的顆粒狀介質。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胡文琪會繼續從動物中獲取靈感,實現更複雜環境的運動能力。

「我們做微型柔性機器人,瞄準的更遠期目標是創傷很小或者微創手術。」胡文琪說。現在,很多手術依然需要開比較大的創口,比如腫瘤的切除術,不僅給人體造成較大的影響,而且術後恢復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團隊所設想的是,未來可能不需要這樣了,手術不可能永遠這樣下去,要有所發展,」胡文琪說,「我們希望讓這種小型化的機器人通過人體的一個很小的開口進入,比如在心血管系統中,可以直接注射到血管裡面,讓它直接作用到希望的位置,進行治療。」

目前,很多美國、歐洲的醫生已經開始對此產生興趣。他們所想到最簡單,也是最早能夠現實使用的是藥物的遞送,「比如消化道醫生,他們希望將這個小機器人做成像海綿一樣的結構,也就是在我們現在的基礎上,有一些吸附能力,將藥物吸進去,通過運動,進入到胃裡或者消化道。」從現在醫學角度來說,藥物需要經過體內的層層關卡才能夠達到靶向位置,在此過程中藥物劑量產生大幅度衰減,使得最終到達靶向位置的藥物劑量不足,無法實現治療效果。「未來可以讓機器人到達指定的位置,然後將藥物釋放出來。」胡文琪說。

模擬在胃部的運動

而且,我們的機器人可以通過傳統的醫學影像設備進行觀察,這樣可以跟蹤機器人在人體內部所處的位置和動作,並對其進行相應控制。「由於核磁共振設備提供了磁場,我們的機器人也是磁驅的,所以我們暢想的未來是,當機器人進入人體後,核磁共振設備不僅可以用於影像學,它同時還可以做一些治療,這是我們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每個手術都有固定的流程和固定的需要,「我們希望這個機器人可以根據每種疾病的情況,對治療流程進行優化,讓治療效果更好,讓病人的痛苦更小。」胡文琪說。

「我們現在還沒有過多的研究製作工藝,而是將精力更多的放在運動能力的研究上。」胡文琪說。目前,胡文琪團隊所研製的微型機器人使用的材料是具有生物可容性的矽橡膠,內置平均直徑5微米的磁性釹鐵硼微粒。目前,它的製作過程有點類似於女生自製的面膜。製作之後的微型機器人長3.7毫米,寬1.5毫米,厚度約為185微米。

該款微型機器人的製作過程

「下一步我們想把這個機器人做的更小一些,做成亞毫米、幾百微米。」胡文琪說,「同時,我們也在尋找其它的軟性材料,類似於海藻膠這樣的提取自動物、植物的材料是下一步我們計劃使用的。」

未來,胡文琪和他的團隊不僅將研究如何將微型機器人做的越來越小,他們還希望微型機器人在完成它的使命之後可以實現自動降解。到那時,或許就真的可以實現人體內的「奇異旅程」了。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5443

《環球科學》3月刊現已上市

歡迎點擊閱讀原文購買

相關焦點

  • 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手術步入「機器人時代」
    如果採用常規開顱手術治療,創傷較大,清除難度較大。」神經外二科主任戚建國說,為了最大限度保證患者的安全,在與其家屬充分溝通後,決定在華科精準Sino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的輔助下進行手術。第二天, 經過頭部薄層CT掃描後,王先生的CT影像被傳輸到機器人計算機系統中進行融合。藉助手術規劃軟體,完成智能多模態影像融合與分割,由醫生確定手術靶點,規劃最優手術路徑。
  • 「達文西」入駐中大2年多,泌尿外科機器人手術超千例!
    同時,在近日舉行的2021年南京泌尿外科學術沙龍暨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泌尿外科機器人1000例裡程碑紀念研討會議上,「達文西手術機器人中國泌尿外科臨床手術教學示範中心」正式落戶中大醫院。案例:達文西「身手矯健」避開血管,成功「端掉」腫瘤「右側腹膜後佔位,腫塊大約7釐米」。前段時間45歲的李女士(化姓),在體檢中竟意外發現體內藏著個「炸彈」,這個「炸彈」到底是何物?
  • 中國科學家的這項發明,可以快速「製造」毫米級機器人
    設想一個場景,當你出現感冒或胃疼等病症時,醫生僅僅使用一個小小的納米機器人,就可以深入你的體內並探測出病毒源頭,然後進行針對性靶向治療,將病毒迅速、精準殲滅。近日,來自香港城市大學(CityU)、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SIAT)的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成功開發出一種製造毫米級機器人(Millirobots)的簡單方法。
  • 索尼和哈佛聯手打造「迷你手術機器人」 靈感竟來自摺紙術?
    財聯社(上海,編輯 黃君芝)訊,哈佛大學Wyss生物啟發工程研究所和索尼公司(Sony)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外科手術機器人,它比其他許多同類設備都要小得多。他們從「摺紙術」中汲取了靈感,製造出了迷你手術機器人,其大小與網球差不多,重量與一便士差不多。
  • 上海人工智慧專家研發仿生微型手術機器人
    對於心臟這個「精密結構」,醫生對其手術都屬於精密操作。有沒有想過,有朝一日,「醫生」可以走進心臟裡頭,進行更精準治療?近日,上海科學家研發的仿生微型手術機器人把這一創想變成現實,這其中,人工智慧技術加成,讓機器人如虎添翼。
  • 每周AI應用方案精選:微創外科手術機器人;外骨骼裝置
    方案1:微創外科手術機器人——Da Vinci 同時,達文西機器人讓醫生擁有與開放直視效果一致的手術視野,保證了手眼的協調。高解析度的立體腔鏡提供放大 20 倍的高清三維圖像,降低了錯誤的發生率。該機器人可應用於心胸外科、泌尿內科、婦科、腹部外科的手術。例如腹腔鏡手術、前列腺切除、疝修補術、子宮切除術等手術。
  • 主刀醫生坐著完成手術,常州完成首例胃腸外科「達文西」機器人手術!
    孫先生和家屬找到胃腸外科主任盧麒丞,綜合評估後,盧主任建議立即開展手術治療。「結直腸癌的手術方式有很多種,包括普通開刀、腹腔鏡手術、機器人手術等。結合病情和家屬意願,為確保手術更加精準,決定開展『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盧麒丞主任表示。
  • 浙江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突破2500例,居全省前列!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浙江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的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累計完成2501例,據全省前列!其中,泌尿外科學科帶頭人、浙江省衛生領軍人才張大宏個人累計完成1000例!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的誕生和運用,為外科手術提供了高品質的保障。
  • 河北日報:納米機器人——小個頭有大作為
    那個『奇點』就在2045年……」近日,谷歌公司未來學家科茲威爾關於「納米機器人」的一番論斷引發熱議。納米機器人,你可以把它想像成體積非常非常小,小到根本看不到的微型機器人。它身材雖小,卻擁有超強的能力。從最直接的癌症治療、藥物遞送、醫學成像,到新一代傳感設備、信息存儲、超導介質、軍事武器,該技術帶來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 行研|神外手術機器人,手術機器人專科化趨勢的重要賽道!
    神經外科手術一直存在手術空間小、定位困難等痛點,同時由於手術一般需要對特定神經組織部分進行操作,因此操作需要十分精確。而外科醫生一般很難達到所需要的精度。因此,利用機器人在醫療影像指導的基礎下做精準動作的手術成為大多數醫生傾向的手術方式。通過醫學圖像可實現大腦內部結構與外部手術框架的良好關聯。
  • 荷蘭創企的機器人完成了針對人類患者的第一輪「超顯微外科手術」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超顯微外科手術是一種高度精確的重建手術形式,旨在將超薄的血管和淋巴管連接起來,以使它們恢復健康功能。這要求部分外科醫生具有很強的專業知識,但他們可能很快就會擁有稱為Musa的新型機器人工具,該工具已成功完成了第一輪手術。
  • 「三頭四臂」讓操作更加精準 機器人專為患兒開刀做手術
    昨日,記者了解到,這臺手術機器人是江城首臺專用於兒童手術的第四代達文西機器人。未來,機器人手術在5G網絡發展下,還將跨越地域限制,實現在線遠程手術,讓更多患兒受益。機器人為4歲患兒手術4歲的琦琦(化名)家住武漢,10月17日,琦琦吵著說肚子痛,沒多久就開始嘔吐,家長慌忙將她送往武漢兒童醫院。彩超檢查,醫生高度懷疑是膽總管囊腫,被收入該院普外科二病區。
  • 「天眼」手術機器人截骨保膝術獲成功
    近日,在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候任主委指導下,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關節外科中心主任、西安交大二附院骨關節外科王坤正教授將最新引進的「天眼」手術機器人應用於膝骨性關節炎的脛骨內側高位截骨手術治療,並獲得了成功。
  • 金鄉殷家又出牛人,他叫殷曉煜,用機器人做手術
    醫生在操作機器人。受訪者供圖  電影《超能陸戰隊》中,機器人大白能夠快速檢測人體的健康狀況,並提供治療,可謂最佳醫療伴侶。  今天,「機器人醫生」並非只存在於科幻故事或影視劇的想像中。  2015年初,廣東首臺達文西手術機器人(下稱「達文西」)落戶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稱中山一院),作為第三代達文西外科手術機器人,在醫生的指揮下,它已「成功開展」數十例腸胃、肝臟、膽胰、泌尿方面的手術。
  • 神經外科開顱手術機器人研究進展
    作者:崔萌,馬曉東,張猛,朱巍,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開顱手術機器人屬於神經外科機器人的範疇,而傳統的神經外科機器人多用於立體定向手術。立體定向機器人輔助神經外科穿刺活檢平均目標準確度已可達0.9~4.5mm,診斷活檢率可達75%~100%。
  • 肉眼不可見的微型機器人來了,一次製造100萬個,未來可探索大腦
    想像一下,用手機app控制你體內上千個機器人醫生跳一支舞……這個場景看起來不遠了。孩子們都喜歡機器人,大人也喜歡。
  • 浙大兒院達文西機器人再秀技能「先心」治療技術取得新突破
    這是全國首例達文西機器人輔助下的動脈導管未閉結紮術,這臺手術的成功開展意味著先心病治療技術又有了新突破,廣大先心病患兒可以通過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得到更加精細的微創手術,創傷更小、恢復更快。「先天性心臟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見的一類,約佔各種先天畸形的28%,我國每年新增先天性心臟病患者15~20萬。大多數患者需手術治療校正畸形。
  • 前沿技術|青大附院海扶刀走在國內前列 實現腫瘤無創治療
    前沿技術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我們已見證了外科手術創口一步步縮小的歷程。從開腹手術,到腹腔鏡、胸腔鏡微創手術,再到更為精準的達文西機器人手術,每一次技術和醫療設備的更新換代,都聚焦於讓患者切口更小、出血更少、恢復更快。
  • 上海德濟醫院龔德山:機器人輔助DBS手術治療難治性癲癇的經驗
    以神經功能外科為主的上海德濟醫院2012年成立,2017年作為華東地區首家引進ROSA機器人單位,短短幾年時間完成和積累豐富的經驗,並率先開展了機器人輔助DBS治療癲癇,嘗試了丘腦底核電刺激(STN-DBS)和丘腦前核電刺激(ANT-DBS)。
  • 湘雅醫院探索機器人手術結合日間手術切除肺腫瘤
    如此神奇的一幕令人不可思議,卻有賴於該院胸外科團隊將達文西手術機器人與日間手術的優勢相結合,產生了1+1>2的效果。據悉,其中一臺肺腫瘤手術還是全球首例胸外科機器人輔助肺腫瘤切除日間手術。56歲的黃先生在一次體檢中發現左下肺背段長有腫塊,為求進一步治療來到湘雅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