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在操作機器人。受訪者供圖
電影《超能陸戰隊》中,機器人大白能夠快速檢測人體的健康狀況,並提供治療,可謂最佳醫療伴侶。
今天,「機器人醫生」並非只存在於科幻故事或影視劇的想像中。
2015年初,廣東首臺達文西手術機器人(下稱「達文西」)落戶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稱中山一院),作為第三代達文西外科手術機器人,在醫生的指揮下,它已「成功開展」數十例腸胃、肝臟、膽胰、泌尿方面的手術。
「手術機器人具有高穩定性和精準度,超越了肉眼和人手的局限,且由機器人完成的手術創傷更小、失血更少,患者在術後恢復更快,癒合更好,能縮短住院時間。」說到「達文西」的好處,用它做過十餘臺手術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膽胰外科主任殷曉煜教授如數家珍。
可他也坦言,機器人並非萬能,一些複雜、疑難的手術,仍需要外科醫生以傳統的方式處理。「說到底,手術機器人也是由醫生來操作的嘛!」
南方日報記者 曹斯
實習生 李霄 何嘉憶
通訊員 彭福祥 李紹斌
1
「達文西」做手術
「達文西」由外科醫生控制臺、床旁機械臂系統和成像系統三部分組成。其機械臂系統如同一隻章魚,共有四條可實現540度旋轉的可交互式「操作臂」和「鏡頭臂」
哪怕10年前,殷曉煜也沒想過會用機器人給病人做手術。如今,他成為廣東最早嘗鮮的醫生之一。
2015年初,中山一院引進廣東首臺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受到專家歡迎。「以前我們總羨慕國外有先進的醫療設備,現在我們也往前邁進一步了。」殷曉煜說。
在香港達文西機器人腹腔鏡培訓中心學習培訓後,殷曉煜正式開啟了與「達文西」並肩作戰的歷程。
前不久,殷曉煜接收了一位胰腺體尾部長有腫瘤的50歲男性患者。該患者患有糖尿病,經CT檢測,腫瘤初步判斷良性,直徑達7釐米。
「他的脾臟血管被腫瘤壓迫得很嚴重,腫瘤與脾靜脈、脾動脈粘連得很緊密,需要將胰體尾和脾臟連帶腫瘤一併切除。」在過去,殷曉煜會給這位患者做傳統開腹手術,手術切口會達到二三十釐米,「創傷大,意味著感染機率也會比較大。」
那能否選擇微創腹腔鏡手術?
「是可以的。不過胰腺屬腹腔後的臟器,組織很軟,且與周邊器官關係複雜,傳統腹腔鏡器械頭端都是固定的,應用起來不夠靈活,這樣會增加手術難度。」深思熟慮後,殷曉煜打算用「達文西」試試。
「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是一款可以輔助醫生進行外科微創手術的機器人系統。不同於人形機器人,「達文西」的設計注重功用而非仿形,它由外科醫生控制臺、床旁機械臂系統和成像系統三部分組成。其機械臂系統如同一隻章魚,共有四條可實現540度旋轉的可交互式「操作臂」和「鏡頭臂」。
「這次切除胰腺體尾腫瘤手術,我們動用了『達文西』的四條『手臂』:三條操作臂和一條鏡頭臂。」殷曉煜等在患者腹部開了五個1釐米左右的切口,「三個供機械臂進入體內,一個提供給鏡頭臂,餘下的一個為助手孔,由助手操作輔助器械,切除的標本從助手孔取出」。
操作臂的設計精細到關節,能完成上下、前後、自由運動與仿真手腕的左右、旋轉、開合、末端關節彎曲共七種動作,它的四個金屬連接端相當於機器人的「手指」,可根據手術需要安裝手術刀、鉗子、縫針器等器械。
手術過程中,殷曉煜坐在手術無菌區之外的操控臺上,眼前的顯示器呈現放大了10倍的三維立體高清影像,使他能清晰地關注到手術視野中的每一個細節。
他雙手控制兩個指套式手柄,「手柄可感應醫生的手部動作,再等比例轉換成機械臂的同步精細操作。」殷曉煜的腳也不閒著,通過操控臺下方的腳踏板調整機械臂的遠近位置、調節鏡頭的焦距。
就這樣,他調動雙手雙腳,發出移動、捏夾、提拉、打結等動作指令,猶如「隔空取物」。「如果將這臺手術比作一場戰役,醫生就是在後方運籌帷幄、發號施令的指揮官,而機器人就是在前線衝鋒陷陣、配合操作的士兵。」殷曉煜如此打比方。
在他的指揮下,「達文西」很靈巧地完成了這項手術,病人也恢復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