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術間裡,醫生通過目鏡觀察,並在中控臺進行系列操作,手術機器人靈活地揮舞著機械臂進行剝離、切割、止血、縫合、打結等各種操作。以前在電影裡才能看到的場景,現在正成為可能。
「讓手術更容易做。」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恩思」)創始人李耀,談及做微創手術機器人的初衷時說。公司總部位於成都高新區天府軟體園及生物城,同時在美國矽谷設立了研發中心。前不久,博恩思完成1億元A輪融資。
李耀曾在美國南加州大學從事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後研究工作,從那時起他開始頻繁接觸醫生群體。
「醫生是很辛苦的職業,尤其是腔鏡外科醫生做手術難度相當大。」李耀說,腔鏡手術對醫生的技術要求很高,醫生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培訓才能上崗,而且「醫生少,病人多,根本忙不過來」。一臺手術幾個小時是常事,一些複雜的手術,醫生需要從早到晚在手術臺上忙碌,非常疲憊。
回國後,李耀發現和歐美市場相比,醫療器械技術在高速發展,但醫療機器人才剛剛起步。他想研製更契合中國醫生和患者需求的手術機器人,幫助醫生提高效率。
2016年,李耀團隊開始了微創手術機器人創業,他堅持「20個月生存法則」。他認為,所有項目必須在創業的頭20個月做出成型的產品,因此,他每天「過完中國時間過美國時間」。
「夜裡,我和在美國的技術團隊溝通進展;白天,我和中國的團隊一起工作。」李耀每天連著工作18小時以上。
「焦慮和壓力是沒人能幫你承擔的,除非自己特別喜歡,不然根本堅持不下來。」 李耀說。
醫療器械創業門檻高,李耀帶領團隊一次次在實驗臺上反覆操作、計算,只為了提高手術機器人的精確度,哪怕只有0.1毫米,「手術機器人需要穩定、精確、安全,醫生的手法技巧有差異,機器人將有效解決標準化的問題」。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恐怕是對醫生最好的註腳了。」這是紀錄片《人間世》中的一句旁白。李耀在接受採訪時反覆提及這部紀錄片,「手術臺上面對的就是生死」,要更好地理解中國醫生的臨床需求。
李耀在創業前走訪了大量醫療機構,調研一線醫生對醫療機器人的需求,經過大量溝通協調後,他獲準去醫院「跟臺」,早上8點進去,晚上8點才出來,這一天就跟著醫生,琢磨每一個細節,一臺手術可能要站十幾個小時,「我們需要花很長時間和醫生在一起,看到他們的困難,真正理解手術的需求」。
李耀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醫生有自己的一套「語言體系」,比如,「醫生說這臺手術做得『舒服』,這意味著手術進行得順利,操作完成得漂亮」。理解醫生的語言讓李耀發現他們真正的需求在哪兒,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改進手術機器人產品。
李耀說:「醫生的想法是臨床應用的需求,我們需要把它變成工程上的語言,理解不了醫生的語言,轉化就會有問題。」
除了考慮手術機器人的技術水平以及和醫生的適配度,李耀還充分考慮了機器人的成本。
「用進口機器人進行手術,一般每例比常規手術高好幾萬元,這對患者來說是很大的負擔。」李耀表示,「儘可能降低費用」是自己的目標之一。他給團隊定了一個時間表,把微創手術機器人商用的時間設定在了兩年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