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手術機器人先要理解醫生「語言」

2021-01-12 中國青年報

在手術間裡,醫生通過目鏡觀察,並在中控臺進行系列操作,手術機器人靈活地揮舞著機械臂進行剝離、切割、止血、縫合、打結等各種操作。以前在電影裡才能看到的場景,現在正成為可能。

「讓手術更容易做。」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恩思」)創始人李耀,談及做微創手術機器人的初衷時說。公司總部位於成都高新區天府軟體園及生物城,同時在美國矽谷設立了研發中心。前不久,博恩思完成1億元A輪融資。

李耀曾在美國南加州大學從事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後研究工作,從那時起他開始頻繁接觸醫生群體。

「醫生是很辛苦的職業,尤其是腔鏡外科醫生做手術難度相當大。」李耀說,腔鏡手術對醫生的技術要求很高,醫生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培訓才能上崗,而且「醫生少,病人多,根本忙不過來」。一臺手術幾個小時是常事,一些複雜的手術,醫生需要從早到晚在手術臺上忙碌,非常疲憊。

回國後,李耀發現和歐美市場相比,醫療器械技術在高速發展,但醫療機器人才剛剛起步。他想研製更契合中國醫生和患者需求的手術機器人,幫助醫生提高效率。

2016年,李耀團隊開始了微創手術機器人創業,他堅持「20個月生存法則」。他認為,所有項目必須在創業的頭20個月做出成型的產品,因此,他每天「過完中國時間過美國時間」。

「夜裡,我和在美國的技術團隊溝通進展;白天,我和中國的團隊一起工作。」李耀每天連著工作18小時以上。

「焦慮和壓力是沒人能幫你承擔的,除非自己特別喜歡,不然根本堅持不下來。」 李耀說。

醫療器械創業門檻高,李耀帶領團隊一次次在實驗臺上反覆操作、計算,只為了提高手術機器人的精確度,哪怕只有0.1毫米,「手術機器人需要穩定、精確、安全,醫生的手法技巧有差異,機器人將有效解決標準化的問題」。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恐怕是對醫生最好的註腳了。」這是紀錄片《人間世》中的一句旁白。李耀在接受採訪時反覆提及這部紀錄片,「手術臺上面對的就是生死」,要更好地理解中國醫生的臨床需求。

李耀在創業前走訪了大量醫療機構,調研一線醫生對醫療機器人的需求,經過大量溝通協調後,他獲準去醫院「跟臺」,早上8點進去,晚上8點才出來,這一天就跟著醫生,琢磨每一個細節,一臺手術可能要站十幾個小時,「我們需要花很長時間和醫生在一起,看到他們的困難,真正理解手術的需求」。

李耀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醫生有自己的一套「語言體系」,比如,「醫生說這臺手術做得『舒服』,這意味著手術進行得順利,操作完成得漂亮」。理解醫生的語言讓李耀發現他們真正的需求在哪兒,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改進手術機器人產品。

李耀說:「醫生的想法是臨床應用的需求,我們需要把它變成工程上的語言,理解不了醫生的語言,轉化就會有問題。」

除了考慮手術機器人的技術水平以及和醫生的適配度,李耀還充分考慮了機器人的成本。

「用進口機器人進行手術,一般每例比常規手術高好幾萬元,這對患者來說是很大的負擔。」李耀表示,「儘可能降低費用」是自己的目標之一。他給團隊定了一個時間表,把微創手術機器人商用的時間設定在了兩年內。

相關焦點

  • 成都80後小夥開發微創手術機器人 讓患者「用得起」
    手術間裡,主刀醫生坐在椅子上,通過目鏡觀察,並在中控臺進行系列操作。在醫生的指揮下,一旁的手術機器人靈活地揮舞著機械臂進行剝離、切割、止血、縫合、打結等各種操作。  這臺微創外科機器人結合外科大數據及人機互動最優控制,實現機器人精準微創手術,智慧的「手術大腦」通過深度學習掌握外科數據,為醫生提供更精準的決策與手術輔助從而提升手術的精準性和安全性。
  • 「成都造」手術機器人解放醫生雙手
    在2017創交會上亮相的手術機器人,是他們朝向目標邁出的第一步。讓醫生坐著做手術  在一些大熱的醫療劇中,已經可以看到類似手術機器人的「身影」:在手術臺前,一臺機器以微創的方式進入人體,醫生在人體外操作這臺機器,最終完成手術。
  • 微創手術普及後,傳統開胸手術是否要退出歷史舞臺?
    胸部微創手術現在已經在我國以及全世界都得到了非常普及的應用。微創手術的發展在這些年也是非常快,如果說30年前的微創手術在胸外科醫生之間還有爭議的話,到現在胸部微創手術的爭議已經越來越少,越來越小。 現在還有極個別的病人可能說要問,是不是開胸做手術治療會更徹底一些,微創是不是切不那麼乾淨?實際上隨著胸腔鏡,包括腔鏡技術、手術器械、各種微創材料的進步,現在在肺葉切除術、胸腔鏡手術可以達到和開放手術同樣的治療效果。
  • 36氪首發 |「博恩思」完成1億元A輪融資,加速微創手術機器人註冊...
    4月9日,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宣布完成1億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德屹資本領投,瑞華控股和天巽投資聯合投資。本輪所籌資金將重點用於支持公司完成博恩思全系列微創手術機器人的註冊認證以及商業化上市前準備工作。  醫學機器人種類繁多,按用途劃分包括:手術機器人、診斷機器人、護理機器人、康復機器人等。
  • 手術到底該不該做「微創」?微創手術是萬能的嗎?
    因此手術的「裡子」該不該微創是由疾病的類型和病期的程度決定的,醫生是最了解這一切的人,他要根據你具體的情況來判斷,你到底是不是適合做微創。例如:肺手術斷血管的時候,是先斷動脈,還是先斷靜脈? 我們想像一個,腫瘤是一個巨大的老鼠窩,你如果想把這個老鼠窩一鍋端了,而這個老鼠窩有一條入口,一條出口。下面你準備怎麼做?
  • 廣西人民醫院啟用第四代達文西Xi手術機器人,微創方法實施複雜的...
    打開APP 廣西人民醫院啟用第四代達文西Xi手術機器人,微創方法實施複雜的外科手術 光明網 發表於 2020-12-22 17:48:43
  • 微創醫療深耕手術機器人賽道 行業年複合增長率超20%
    由於手術機器人業務尚未盈利,主要目的應該還是為了融資加大研發投入,緩解母公司的研發資金壓力。」看懂APP醫療行業分析師陳喬姍向《證券日報》記者說道。  只是,被微創醫療寄予厚望的「微創醫療機器人」能滿足期待呢?
  • 主刀醫生坐著完成手術,常州完成首例胃腸外科「達文西」機器人手術!
    行相關檢查後,醫生得出診斷:乙狀結腸癌。孫先生和家屬找到胃腸外科主任盧麒丞,綜合評估後,盧主任建議立即開展手術治療。「結直腸癌的手術方式有很多種,包括普通開刀、腹腔鏡手術、機器人手術等。結合病情和家屬意願,為確保手術更加精準,決定開展『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盧麒丞主任表示。
  • 博恩思1億元A輪融資幕後:「成都造」手術機器人有望明年面世
    在手術機器人研發這一高端技術領域,成都力量正在加速尋求突破。成都天府軟體園明星創業企業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人工智慧技術為核心,研發系列多孔腹腔鏡微創機器人,特別針對微創專科化臨床需求,重點突破人機互動控制核心技術,實現了機器人外科與傳統微創外科手術設備的有機融合,是微創外科智能化,精準化及遠程化的全面提升。
  • 行研|神外手術機器人,手術機器人專科化趨勢的重要賽道!
    神經外科手術一直存在手術空間小、定位困難等痛點,同時由於手術一般需要對特定神經組織部分進行操作,因此操作需要十分精確。而外科醫生一般很難達到所需要的精度。因此,利用機器人在醫療影像指導的基礎下做精準動作的手術成為大多數醫生傾向的手術方式。通過醫學圖像可實現大腦內部結構與外部手術框架的良好關聯。
  • 劉華水:引領骨科革命的「機器人醫生」
    恰好,醫院剛剛引進「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對該病人非常適用。在當時,全省還從沒有醫院利用這臺全球最先進機器人完成過手術。此時,劉華水的腦海中湧現出大膽的想法:要與骨科機器人一起完成這臺手術。有了定位精準、微創的骨科機器人的「輔助」,加上自己二十幾年骨科手術中積累下的豐富經驗,他有信心完成這臺手術。  經過慎重考慮,劉華水毅然把機器人「搬到」了手術臺旁。
  • 「高新造」手術機器人有望明年面世
    位於成都高新區的天府軟體園近日,成都高新區天府軟體園明星創業企業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恩思」)宣布完成1億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德屹資本領投,瑞華控股和天巽投資聯合投資,所籌資金將重點用於支持公司完成博恩思全系列微創手術機器人的註冊認證及上市前準備工作。
  • 機器人做手術真的靠譜麼?醫生被機器取代,一年完成2萬多例
    據不完全統計,美國僅僅在2004年這一年中,用機器人做手術就已經達到了兩萬多例。從前列腺切除到心臟外科,機器人在各項醫學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我國應用機器人做手術的發展勢頭也非常迅速,僅在2016年,全國就有五十餘家大大小小的醫院在臨床中應用機器人,其中西南醫院利用機器人完成手術近2000餘例。1、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引領醫療界進入「新微創時代」!
  • 醫生額頭裝「天眼」 裸眼也能做3D微創手術
    醫生額頭裝「天眼」 裸眼也能做3D微創手術 原標題:   揚子晚報訊(通訊員 胥林花 記者 楊彥)給主刀醫生的額頭貼一個「紅方塊」,猶如裝上「天眼」,就可以清晰立體地看到患者手術部位的立體病灶及周邊組織,手術起來更精準,患者恢復更快。昨天,記者獲悉,江蘇首臺裸眼3D胸腔鏡手術在江蘇省腫瘤醫院成功完成。  手術主刀的是全國著名肺癌專家、江蘇省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許林教授。他額頭上貼的紅方塊,其實是一個追蹤定位器。
  • 「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的「價」與「值」------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系統科普文章之五
    膾炙人口的美劇《實習醫生格蕾》中有一集講述的是外科主任Webber要爭奪醫院「第一刀」,用了一招殺手鐧,弄來個達文西機器人在當醫生。
  • 每周AI應用方案精選:微創外科手術機器人;外骨骼裝置
    方案1:微創外科手術機器人——Da Vinci 同時,達文西機器人讓醫生擁有與開放直視效果一致的手術視野,保證了手眼的協調。高解析度的立體腔鏡提供放大 20 倍的高清三維圖像,降低了錯誤的發生率。該機器人可應用於心胸外科、泌尿內科、婦科、腹部外科的手術。例如腹腔鏡手術、前列腺切除、疝修補術、子宮切除術等手術。
  • 中國手術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歷程,手術機器人行業的市場規模
    按應用領域劃分,醫療機器人包括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診療機器人、輔助機器人和其他類型醫療機器人,其中手術機器人的技術難度高、風險大,是醫療機器人中的皇冠。 手術機器人是融合多學科和多項高新技術為一體,用於手術影像導航定位和臨床微創手術的綜合化醫療器械。通常由機械臂、操作臺、三維成像系統三大功能單元構成,憑藉操作精度高、可重複性高、穩定性高等特點,被廣泛用於精度要求高的微創手術中。
  • 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
    2020年12月31日,微創醫療機器人與中金公司籤訂了上市輔導協議。 據悉,成立於2014年的微創醫療機器人主要從事手術機器人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和商業化,目前公司已完整地覆蓋腔鏡、骨科、血管介入、經自然腔道、經皮穿刺五大細分賽道的醫療機器人產業化戰略布局,致力於推動中國國產醫療機器人產業化。
  • 《我是未來》手術機器人為醫生減負 新材料造福世
    在昨晚的節目中,「納新考團」為大家送上「獨門秘笈」,新材料氣凝膠、達文西手術機器人、3D傳感攝像頭三大科技帶大家通關未來世界!最終,氣凝膠以高達90%的科技霸屏指數拿下本期的「入館館藏」資格。極致溫度挑戰千鈞一髮防熱抗寒的新材料或將改變世界昨晚的節目中,一場極致溫度挑戰讓在場觀眾驚心動魄。
  • 日劇《黑色止血鉗》,了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在心臟手術的應用
    尤其對於複雜且高度風險的心臟手術,不僅執刀的醫師,連病人及其家屬,都面臨比以往更多的顧慮。面對這些顧慮,今天就來了解一下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在心臟手術微創的實際應用:在各項手術的領域中,當手術成果穩定度提高後,一個重要且無可避免的趨勢就是要使傷口變得更小。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於1999年問世以來,就期待能讓心臟手術在微創的道路上邁開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