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水:引領骨科革命的「機器人醫生」

2020-12-24 濟南日報
  

劉華水在中國醫師節慶祝大會暨第12屆中國醫師獎頒獎大會現場。院長劉士懂(右)與劉華水(左)共同完成第一臺機器人手術。劉華水(左)與李蘭娟院士合影劉華水(右)與全國骨科主委張英澤院士合影。劉華水與骨科機器人
  8月19日,由中國醫師協會主辦的2020年中國醫師節慶祝大會暨第12屆「中國醫師獎」頒獎大會在京召開。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創傷骨二科主任劉華水作為全市衛健系統唯一入選醫師,受邀參會並領獎。
  說起劉華水,總有繞不開的話題—骨科機器人。作為國家衛生健康委批准設立的中國醫師行業的最高榮譽,此次獲獎,就是為表彰劉華水在創傷顯微外科特別是在推動骨科機器人臨床應用方面作出的傑出貢獻。「從事的工作和興趣愛好是一致的,這是我最大的幸運。」面對榮譽,劉華水平靜地說。
將愛好變成職業,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幸福
  一身白大褂乾淨、整潔,說話語速較快,語言鏗鏘有力,透著豁達灑脫、乾脆利索……這是劉華水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能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是幸福的、幸運的。1995年,大學畢業的劉華水分配到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創傷骨科。
  在劉華水的印象中,醫院的規模與鄉鎮衛生院相差無幾:一條深邃的道路兩旁,種滿了高大的梧桐,還有零星幾座低矮破舊的門診樓。既來之,則安之。就是這樣的工作環境,劉華水也很滿足。畢竟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幹出一番名堂。
  骨科一直是濟南三院的傳統優勢專業,經常會遇到各類複雜病例。記得剛工作不久,劉華水就遇到一臺斷肢再植的手術。劉華水說,在當時,再植一根手指需要兩個多小時,4根手指的話就得需要近十個小時。「當時手術非常成功,雖然體力和精力已到達極限,但更多的是欣慰。」劉華水說。
  機會永遠垂青有準備的人。2002年,醫院選派劉華水參加了衛生部組織的全國骨科醫師培訓班,集中到亞洲最大的骨科醫院——天津醫院進修學習。在那裡,劉華水開始接觸到骨盆骨折的修復手術。
  骨盆骨折手術被譽為挑戰「生命的禁區」。「骨盆是連結脊柱和下肢之間的盆狀骨架。就像四十歲左右的男人,上有老、下有小。」劉華水說,骨盆損傷後,不但影響上方的脊柱,同時也會影響到雙下肢。但是,骨盆解剖結構複雜,又無法完全暴露,因此手術難度極高,手術效果嚴重依賴手術醫生的臨床經驗。
  進修期間,劉華水如饑似渴般地汲取「養料」:白天認真學習,晚上再反覆揣摩演練。在當時,數位相機是「稀罕物」,劉華水狠下心,咬咬牙,花了4500元買了一部數位相機。「把見到的、學到的都拍下來,刻錄成光碟,方便日後反覆學習。」劉華水說。
  2003年2月28日,學成歸來的劉華水在省內率先開展了骨盆不穩定型骨折的手術治療,突破了「生命的禁區」。2004年,劉華水獨自設計了環鋸切骨融合後足關節的新術式,克服了傳統的關節融合的不足。手術操作簡單,切口小,損傷小,不需再取髂骨植骨,融合率高,符合現代醫學微創治療發展趨勢,獲得了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多年來,劉華水憑藉良好的醫德、無私奉獻的精神和精湛的醫療技術,贏得廣大患者和學術界的廣泛讚揚。2005年,劉華水因工作業績突出,提前破格晉升為副主任醫師;2011年晉升為主任醫師。憑藉「手術機器人」,讓複雜骨科手術化繁為簡
  什麼是骨科手術中最大難題?「不同於其他手術,骨科的手術更像是在『暗箱內操作』。」劉華水說。
  業界都知道,劉華水有一雙巧手,面對各類疑難骨折病例,劉華水打得螺釘又準又穩。然而,劉華水卻認為,即便技術再好,也無法保證手術的穩定性。哪怕有一次「失手」,對患者來說就是致命打擊。
  2016年,第三代「天璣」機器人橫空出世。「天璣」骨科機器人是世界上唯一能夠開展全脊柱、骨盆、四肢等十三個部位手術的骨科機器人,擁有著「透視眼」和「穩定手」等一系列「絕活」,徹底解決了骨科手術中視野差、精準難、不穩定的問題。同時,根據病人個體化的解剖結構,在術前「量身定做」出最理想的螺釘置入位置,精準定位,微創置入,大大降低了手術失誤的機率。
  「天璣」機器人的出現,讓樂於接受新鮮事物的劉華水眼前一亮:「這不就是自己夢寐以求的手術利器嗎?」同年12月,山東省第一臺、全國第二臺「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落戶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醫院確立了以骨科機器人為核心的骨科精準治療中心,並在國內較早開展機器人輔助骨科手術。
  2016年12月,一位高處墜落摔傷病人被送到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根據病情判斷,患者屬於旋轉不穩定型骨盆骨折。恰好,醫院剛剛引進「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對該病人非常適用。在當時,全省還從沒有醫院利用這臺全球最先進機器人完成過手術。此時,劉華水的腦海中湧現出大膽的想法:要與骨科機器人一起完成這臺手術。有了定位精準、微創的骨科機器人的「輔助」,加上自己二十幾年骨科手術中積累下的豐富經驗,他有信心完成這臺手術。
  經過慎重考慮,劉華水毅然把機器人「搬到」了手術臺旁。這臺原本需要耗時4個多小時的手術,僅用1個多小時就完成了,手術過程出血量也從通常的2000毫升驟降到不足100毫升,創口不足2釐米。術後第二天,病人就能活動自如;術後第六天就能扶拐下地行走活動。「這些讓人驚喜的數字,意味著病人痛苦的減輕。」劉華水激動地說。
  手術結束後,劉華水很快平復了情緒。他清醒地意識到,如果墨守成規,這臺手術將變得十分複雜——病人的身體前側要沿著骨盆的形狀環切三分之二圈,切面至少有20-30釐米,手術中需要準備幾千毫升血液。術後,患者還需要平臥13月時間,生活質量難以保證。而正是憑藉與機器人的密切配合,劉華水打破了「傷筋動骨一百天」這一「魔咒」。
  隨著全省首例機器人骨科手術的順利開展,開創了山東省骨科手術智能化、精確化、微創化的機器人新時代,引起業界轟動。「通過骨科機器人,實現複雜手術簡單化、常規手術微創化、疑難手術個性化。」劉華水說。
  今年年初,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再次吸引業界目光,引進山東省第一臺「智微天眼」手術導引機器人。再加上先前引入的「天璣」骨科機器人,醫院骨科手術在「智能化、精準化、微創化」的道路上步履堅定,鏗鏘前行。近年來,劉華水帶領骨科手術機器人團隊,能夠熟練在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下完成複雜骨盆骨折、嚴重多發傷患者的微創及精準手術操作,做到了人和機器人的熟練配合、完美操作。「與傳統手術切口大、用血量大、手術鋼板價格高、病人住院治療時間長不同,應用手術機器人做外科手術具備創傷小、出血少、病人康復時間短等優勢,順應了外科手術從『切開』時代進入『微孔』時代的趨勢,讓骨科手術更精準、更微創、更便捷,老百姓更受益。」劉華水說。
四處奔走分享絕活兒,讓更多骨科患者受益
  劉華水有「三多」:個人骨科機器人手術量多、發表機器人相關文章論文多、參加全國專業學術交流主題演講多。
  從「天璣」到「智微天眼」,通過4年多的臨床應用,目前,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利用兩臺手術機器人總共完成手術超過500例,手術範圍覆蓋脊柱、骨盆、四肢等各部位,做到人和手術機器人的熟練配合、完美操作。憑藉著500例骨科機器人手術的積累,劉華水已成為骨科微創手術領域的「明星」醫生。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骨科機器人手術再好,但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劉華水深知,只有讓更多的人掌握這項技術,才能讓更多的患者受益。
  2017年3月24日-26日,全國第十屆創傷骨科研討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劉華水受邀參會並作了題為《天璣骨科機器人在骨盆不穩定型骨折中的應用》的主題發言。在會上,劉華水通過經典手術病例結合手術圖片展示,詳細講解了醫院手術團隊應用第三代天璣骨科機器人進行骨盆、髖臼骨折精準、微創治療的情況,受到與會專家好評,提升了醫院和創傷骨科專業的知名度。
  奔波於各類專業學術會議,成了劉華水的工作常態。截至目前,劉華水幫助十幾家醫院開展機器人手術。同時,在全國省市骨科專業會議上作了超過50次的主題演講,推廣了骨科微創技術的發展,讓很多專家學者學會了這項技術,讓需要的患者受益,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技術效益。
  春華秋實,碩果纍纍。作為第一屆全國骨科機器人指導專家委員會專家,劉華水參與了骨盆骨折機器人操作國家指南制定;獲得國家科技部資助,參與國家重點研發(微創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示範及其支撐技術研究)課題研究,並主持濟南市衛計委課題(骨科手術機器人精準微創輔助手術治療骨盆不穩定型骨折應用研究)研究,已經通過專家鑑定驗收達國際先進水平。該課題獲得山東省醫學科技獎三等獎;2019年成立了濟南醫學會首屆醫用機器人專業委員會並擔任主任委員,成功舉辦省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兩項。在他的助力下,濟南三院的微創骨科被推選為濟南市臨床精品特色專科,創傷中心入選濟南市十大臨床整合醫療中心。
  工作以來,劉華水發表國家級核心期刊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50餘篇,SCI論文6篇。主研課題獲獎12項,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山東醫學科技獎三等獎1項、濟南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下一步,我們將藉助骨科機器人技術,把『微創骨科』做精做細,實現智慧微創骨科新突破。」劉華水說。
  一顆種子總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土壤,只有這樣才能開出更加鮮豔的花朵。劉華水是幸福的,他說自己像一顆種子,而醫院則是適合自己生長的那片土壤,生根發芽,破土而出,在醫院的「呵護」下茁壯成長;劉華水是幸運的,能夠獲得「中國醫師獎」這一至高無上的榮譽,既是對自己專業的認可,也是對自己的激勵。「今後,我將加倍努力,精進自己技術。同時,要以身作則,帶好團隊,為更多患者提供更微創、痛苦更小、花費更少、恢復更快的治療,才能無愧於這一榮譽。」劉華水說。(本報記者時偉通訊員王竹君錢鵬)

專家檔案
  劉華水,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濟南市十大名醫,首批骨科知名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從事骨科專業工作25年,熟練應用骨科新技術、理論於臨床,率先開展骨盆不穩定型骨折的手術治療,獨立設計環鋸切骨融合後足關節的新術式。在國內率先開展骨科機器人微創手術,做到手術數量、發表機器人相關文章全國前列,完成50次手術機器人全國省市骨科會議主題演講,推廣機器人微創手術。
  現任山東省醫學會醫用機器人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SICOT數字骨科學會副主任委員,濟南醫學會醫用機器人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首屆全國骨科機器人指導專家委員會專家,全國骨盆髖臼骨折微創聯盟常務理事等。
  參與十三五國家重大研發課題,主研課題12項,發表國內外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50餘篇,SCI收錄論文6篇。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醫學科技獎三等獎1項,市科技進步獎11項。獲得濟南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山東省領軍人才、泉城衛生學者、濟南市首屆優秀學科帶頭人等多項榮譽。

相關焦點

  • 機器人醫生做手術什麼情況 機器人醫生會勝過人工醫生嗎
    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由外科醫生控制臺、機械操作臂和高精度3D成像視頻影像平臺構成。手術時機器人並非自動或按照預先設置的程序進行手術,而是由醫生通過操作臺,在3D高清影像監視下對機械臂進行控制,從而完成手術的每一個動作。手術準備工作就緒後,一臺達文西機器人被放在病人身邊,醫生就坐在幾米外的操控臺操作。
  • 「醫生走進心臟去開刀?」上海人工智慧專家研發仿生微型手術機器人
    對於心臟這個「精密結構」,醫生對其手術都屬於精密操作。有沒有想過,有朝一日,「醫生」可以走進心臟裡頭,進行更精準治療?近日,上海科學家研發的仿生微型手術機器人把這一創想變成現實,這其中,人工智慧技術加成,讓機器人如虎添翼。
  • 「成都造」手術機器人解放醫生雙手
    更能展現博恩思手術機器人「熱力」的直觀事件,來自於近期該公司與四川省人民醫院正式建立的戰略合作關係。  2016年,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人工智慧機器人實驗室訪問科學家李耀在成都高新區創立博恩思。這個年輕的公司希望:讓自己研發的手術機器人在未來成為醫生安全、可靠的「夥伴」,並帶動成都的人工智慧醫學領域向前發展。
  • 微創手術機器人先要理解醫生「語言」
    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恩思」)創始人李耀,談及做微創手術機器人的初衷時說。公司總部位於成都高新區天府軟體園及生物城,同時在美國矽谷設立了研發中心。前不久,博恩思完成1億元A輪融資。李耀曾在美國南加州大學從事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後研究工作,從那時起他開始頻繁接觸醫生群體。「醫生是很辛苦的職業,尤其是腔鏡外科醫生做手術難度相當大。」
  • 機器人做手術真的靠譜麼?醫生被機器取代,一年完成2萬多例
    據不完全統計,美國僅僅在2004年這一年中,用機器人做手術就已經達到了兩萬多例。從前列腺切除到心臟外科,機器人在各項醫學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我國應用機器人做手術的發展勢頭也非常迅速,僅在2016年,全國就有五十餘家大大小小的醫院在臨床中應用機器人,其中西南醫院利用機器人完成手術近2000餘例。1、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引領醫療界進入「新微創時代」!
  • 這15個醫療機器人,可能會讓醫生失業
    1、達文西我們從最普遍的醫療機器人和機器人輔助手術的標準開始。這是一種模糊「機器人」和「醫療工具」之間界限的機器,因為該設備始終處於外科醫生的完全控制之下,但它所帶來的進步令人震驚。使用daVinci系統,只需幾個小切口即可完成手術,並且具有極高的精確度,這意味著出血減少,癒合更快,感染風險降低。
  • 智能管家保姆機器人|既是保姆又是家庭醫生的機器人你想要嗎?
    人工智慧系統控制的人形管家保姆機器人,屬於智能家用類管家機器人。該設想機器人產品能解決基本的醫療問題並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一定幫助。智能家用類管家機器人行業屬於現代新興產業,有高技術、高需求、高產值的特點。
  • 《我是未來》手術機器人為醫生減負 新材料造福世
    在昨晚的節目中,「納新考團」為大家送上「獨門秘笈」,新材料氣凝膠、達文西手術機器人、3D傳感攝像頭三大科技帶大家通關未來世界!最終,氣凝膠以高達90%的科技霸屏指數拿下本期的「入館館藏」資格。極致溫度挑戰千鈞一髮防熱抗寒的新材料或將改變世界昨晚的節目中,一場極致溫度挑戰讓在場觀眾驚心動魄。
  • 《迷你世界》裡的機器人大戰,戰地醫生大黃蜂,真是耐打的小強
    《迷你世界》裡的機器人大戰,戰地醫生大黃蜂,真是耐打的小強沙盒的遊戲,迷你世界可是有不少粉絲。完全自由的遊戲設定,可以組建玩家心中各種小地圖。一些大佬的玩家,花費幾個星期或者幾個月,打造出個性的種子地圖。
  • 雲鯨小白鯨掃地機器人清潔給力「不偷懶」,引領智能家庭生活新風尚
    智能掃地機器人的出現,解放了人們的雙手,讓大家有了更多的自由時間以及更加美好的家庭環境,備受當代人推崇。其中,雲鯨小白鯨掃地機器人便是一款廣受大眾喜愛和推崇的智能掃地機器人。那麼,雲鯨小白鯨掃地機器人究竟怎麼樣呢?真實測評帶你一探究竟。
  • 銀星智能獲近億元B輪融資,「OPM商業模式」引領掃地機器人產業變革
    銀星智能成立於2005年,總部在深圳,是國內最早從事掃地機器人研發與製造的企業。銀星智能公司副總經理眭靈慧表示,本次融資優化了公司股東結構,引進了產業資本,公司將進入資本和產品雙輪驅動的軌道,無疑將使銀星智能在團隊建設、產品技術創新和戰略布局等方面邁上新臺階。他也表示銀星智能已經啟動了B+輪融資,並在規劃明年的Pre-IPO輪融資。
  • 幫醫生進行創口定位,日本手術機器人等項目尋求來漢發展
    楚天都市報12月9日訊(記者簡俊暉 通訊員張敏 李正東 張亞鵬)可輔助醫生作出複雜心血管疾病治療方案的MRI造影設備;精準定位腫瘤位置的乳腺癌手術刺探定位針……這些來自日本的高尖醫療項目,正在尋求落戶武漢的機會。
  • 全世界最先進的機器人餐廳在廣州開業!碧桂園引領中國科創新力量
    不同於此前盒馬鮮生、京東、海底撈等企業在某個細分領域上對機器人的零散應用,Foodom機器人中餐廳一共配置了46項先進的機器人設備,實現了從中央廚房到冷鏈運輸,再到店面餐飲機器人的全系統搭建與運營!這種主要依靠機器人運作的中餐廳和我們平時見過的餐廳究竟有何不同?它的上菜速度會更快嗎?菜品質量是否有保證?帶著一眾疑問,PLUS興致勃勃地準備一覽機器人中餐廳的風範。
  • 勇攀醫學高峰,給外科醫生更靈巧的雙手!第四代達文西機器人「入職...
    這也是邵逸夫醫院第二臺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從此進入「雙機器人」時代。腹腔深處的腫瘤被整個「端」起手術機器人給醫生靈巧雙手此前邵逸夫醫院引進的第三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剛剛在12月15日完成今年的第1000臺手術,單機機器人手術量位列全國前三。
  • 勇攀醫學高峰,給外科醫生更靈巧的雙手!第四代達文西機器人「入職」
    12月18日早上,在邵逸夫醫院手術室,第四代達文西XI手術機器人正式上崗,普外科虞洪主任醫師用這臺機器人為一位肝癌患者做了左肝切除。這也是邵逸夫醫院第二臺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從此進入「雙機器人」時代。腹腔深處的腫瘤被整個「端」起手術機器人給醫生靈巧雙手此前邵逸夫醫院引進的第三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剛剛在12月15日完成今年的第1000臺手術,單機機器人手術量位列全國前三。目前,在邵逸夫醫院,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完成的高難度手術,包括了泌尿科、普外科、婦科、肛腸科、胸外科、心外科等。
  • 主刀醫生坐著完成手術,常州完成首例胃腸外科「達文西」機器人手術!
    行相關檢查後,醫生得出診斷:乙狀結腸癌。孫先生和家屬找到胃腸外科主任盧麒丞,綜合評估後,盧主任建議立即開展手術治療。「結直腸癌的手術方式有很多種,包括普通開刀、腹腔鏡手術、機器人手術等。結合病情和家屬意願,為確保手術更加精準,決定開展『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盧麒丞主任表示。
  • 聊天機器人就能診斷老年痴呆症?臨床醫生:是真的!
    近日,據澳大利亞媒體報導,昆士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院的數據科學博士艾哈邁德·艾爾克南尼(Ahmed Alkenani)開發了一款聊天機器人,可用於識別處於老年痴呆症不同階段的患者,如輕度認知障礙患者以及可能和極有可能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患者。
  • 《機器人總動員》機器人總動員
    《機器人總動員》講的是在未來時代,人類文明高度發展,但地球卻因汙染而不再適合人類居住,所有人類被迫乘坐飛船,漂泊在宇宙之間。而主角之一WALL.E就是一款用來清理地球上垃圾的機器人,它日復一日在地球上執行著清理垃圾的命令,但它又和其他機器人有些不同,它喜歡收藏奇奇怪怪的物件,也總會露出孤單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