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水在中國醫師節慶祝大會暨第12屆中國醫師獎頒獎大會現場。院長劉士懂(右)與劉華水(左)共同完成第一臺機器人手術。劉華水(左)與李蘭娟院士合影劉華水(右)與全國骨科主委張英澤院士合影。劉華水與骨科機器人
8月19日,由中國醫師協會主辦的2020年中國醫師節慶祝大會暨第12屆「中國醫師獎」頒獎大會在京召開。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創傷骨二科主任劉華水作為全市衛健系統唯一入選醫師,受邀參會並領獎。
說起劉華水,總有繞不開的話題—骨科機器人。作為國家衛生健康委批准設立的中國醫師行業的最高榮譽,此次獲獎,就是為表彰劉華水在創傷顯微外科特別是在推動骨科機器人臨床應用方面作出的傑出貢獻。「從事的工作和興趣愛好是一致的,這是我最大的幸運。」面對榮譽,劉華水平靜地說。
將愛好變成職業,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幸福
一身白大褂乾淨、整潔,說話語速較快,語言鏗鏘有力,透著豁達灑脫、乾脆利索……這是劉華水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能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是幸福的、幸運的。1995年,大學畢業的劉華水分配到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創傷骨科。
在劉華水的印象中,醫院的規模與鄉鎮衛生院相差無幾:一條深邃的道路兩旁,種滿了高大的梧桐,還有零星幾座低矮破舊的門診樓。既來之,則安之。就是這樣的工作環境,劉華水也很滿足。畢竟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幹出一番名堂。
骨科一直是濟南三院的傳統優勢專業,經常會遇到各類複雜病例。記得剛工作不久,劉華水就遇到一臺斷肢再植的手術。劉華水說,在當時,再植一根手指需要兩個多小時,4根手指的話就得需要近十個小時。「當時手術非常成功,雖然體力和精力已到達極限,但更多的是欣慰。」劉華水說。
機會永遠垂青有準備的人。2002年,醫院選派劉華水參加了衛生部組織的全國骨科醫師培訓班,集中到亞洲最大的骨科醫院——天津醫院進修學習。在那裡,劉華水開始接觸到骨盆骨折的修復手術。
骨盆骨折手術被譽為挑戰「生命的禁區」。「骨盆是連結脊柱和下肢之間的盆狀骨架。就像四十歲左右的男人,上有老、下有小。」劉華水說,骨盆損傷後,不但影響上方的脊柱,同時也會影響到雙下肢。但是,骨盆解剖結構複雜,又無法完全暴露,因此手術難度極高,手術效果嚴重依賴手術醫生的臨床經驗。
進修期間,劉華水如饑似渴般地汲取「養料」:白天認真學習,晚上再反覆揣摩演練。在當時,數位相機是「稀罕物」,劉華水狠下心,咬咬牙,花了4500元買了一部數位相機。「把見到的、學到的都拍下來,刻錄成光碟,方便日後反覆學習。」劉華水說。
2003年2月28日,學成歸來的劉華水在省內率先開展了骨盆不穩定型骨折的手術治療,突破了「生命的禁區」。2004年,劉華水獨自設計了環鋸切骨融合後足關節的新術式,克服了傳統的關節融合的不足。手術操作簡單,切口小,損傷小,不需再取髂骨植骨,融合率高,符合現代醫學微創治療發展趨勢,獲得了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多年來,劉華水憑藉良好的醫德、無私奉獻的精神和精湛的醫療技術,贏得廣大患者和學術界的廣泛讚揚。2005年,劉華水因工作業績突出,提前破格晉升為副主任醫師;2011年晉升為主任醫師。憑藉「手術機器人」,讓複雜骨科手術化繁為簡
什麼是骨科手術中最大難題?「不同於其他手術,骨科的手術更像是在『暗箱內操作』。」劉華水說。
業界都知道,劉華水有一雙巧手,面對各類疑難骨折病例,劉華水打得螺釘又準又穩。然而,劉華水卻認為,即便技術再好,也無法保證手術的穩定性。哪怕有一次「失手」,對患者來說就是致命打擊。
2016年,第三代「天璣」機器人橫空出世。「天璣」骨科機器人是世界上唯一能夠開展全脊柱、骨盆、四肢等十三個部位手術的骨科機器人,擁有著「透視眼」和「穩定手」等一系列「絕活」,徹底解決了骨科手術中視野差、精準難、不穩定的問題。同時,根據病人個體化的解剖結構,在術前「量身定做」出最理想的螺釘置入位置,精準定位,微創置入,大大降低了手術失誤的機率。
「天璣」機器人的出現,讓樂於接受新鮮事物的劉華水眼前一亮:「這不就是自己夢寐以求的手術利器嗎?」同年12月,山東省第一臺、全國第二臺「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落戶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醫院確立了以骨科機器人為核心的骨科精準治療中心,並在國內較早開展機器人輔助骨科手術。
2016年12月,一位高處墜落摔傷病人被送到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根據病情判斷,患者屬於旋轉不穩定型骨盆骨折。恰好,醫院剛剛引進「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對該病人非常適用。在當時,全省還從沒有醫院利用這臺全球最先進機器人完成過手術。此時,劉華水的腦海中湧現出大膽的想法:要與骨科機器人一起完成這臺手術。有了定位精準、微創的骨科機器人的「輔助」,加上自己二十幾年骨科手術中積累下的豐富經驗,他有信心完成這臺手術。
經過慎重考慮,劉華水毅然把機器人「搬到」了手術臺旁。這臺原本需要耗時4個多小時的手術,僅用1個多小時就完成了,手術過程出血量也從通常的2000毫升驟降到不足100毫升,創口不足2釐米。術後第二天,病人就能活動自如;術後第六天就能扶拐下地行走活動。「這些讓人驚喜的數字,意味著病人痛苦的減輕。」劉華水激動地說。
手術結束後,劉華水很快平復了情緒。他清醒地意識到,如果墨守成規,這臺手術將變得十分複雜——病人的身體前側要沿著骨盆的形狀環切三分之二圈,切面至少有20-30釐米,手術中需要準備幾千毫升血液。術後,患者還需要平臥13月時間,生活質量難以保證。而正是憑藉與機器人的密切配合,劉華水打破了「傷筋動骨一百天」這一「魔咒」。
隨著全省首例機器人骨科手術的順利開展,開創了山東省骨科手術智能化、精確化、微創化的機器人新時代,引起業界轟動。「通過骨科機器人,實現複雜手術簡單化、常規手術微創化、疑難手術個性化。」劉華水說。
今年年初,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再次吸引業界目光,引進山東省第一臺「智微天眼」手術導引機器人。再加上先前引入的「天璣」骨科機器人,醫院骨科手術在「智能化、精準化、微創化」的道路上步履堅定,鏗鏘前行。近年來,劉華水帶領骨科手術機器人團隊,能夠熟練在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下完成複雜骨盆骨折、嚴重多發傷患者的微創及精準手術操作,做到了人和機器人的熟練配合、完美操作。「與傳統手術切口大、用血量大、手術鋼板價格高、病人住院治療時間長不同,應用手術機器人做外科手術具備創傷小、出血少、病人康復時間短等優勢,順應了外科手術從『切開』時代進入『微孔』時代的趨勢,讓骨科手術更精準、更微創、更便捷,老百姓更受益。」劉華水說。
四處奔走分享絕活兒,讓更多骨科患者受益
劉華水有「三多」:個人骨科機器人手術量多、發表機器人相關文章論文多、參加全國專業學術交流主題演講多。
從「天璣」到「智微天眼」,通過4年多的臨床應用,目前,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利用兩臺手術機器人總共完成手術超過500例,手術範圍覆蓋脊柱、骨盆、四肢等各部位,做到人和手術機器人的熟練配合、完美操作。憑藉著500例骨科機器人手術的積累,劉華水已成為骨科微創手術領域的「明星」醫生。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骨科機器人手術再好,但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劉華水深知,只有讓更多的人掌握這項技術,才能讓更多的患者受益。
2017年3月24日-26日,全國第十屆創傷骨科研討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劉華水受邀參會並作了題為《天璣骨科機器人在骨盆不穩定型骨折中的應用》的主題發言。在會上,劉華水通過經典手術病例結合手術圖片展示,詳細講解了醫院手術團隊應用第三代天璣骨科機器人進行骨盆、髖臼骨折精準、微創治療的情況,受到與會專家好評,提升了醫院和創傷骨科專業的知名度。
奔波於各類專業學術會議,成了劉華水的工作常態。截至目前,劉華水幫助十幾家醫院開展機器人手術。同時,在全國省市骨科專業會議上作了超過50次的主題演講,推廣了骨科微創技術的發展,讓很多專家學者學會了這項技術,讓需要的患者受益,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技術效益。
春華秋實,碩果纍纍。作為第一屆全國骨科機器人指導專家委員會專家,劉華水參與了骨盆骨折機器人操作國家指南制定;獲得國家科技部資助,參與國家重點研發(微創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示範及其支撐技術研究)課題研究,並主持濟南市衛計委課題(骨科手術機器人精準微創輔助手術治療骨盆不穩定型骨折應用研究)研究,已經通過專家鑑定驗收達國際先進水平。該課題獲得山東省醫學科技獎三等獎;2019年成立了濟南醫學會首屆醫用機器人專業委員會並擔任主任委員,成功舉辦省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兩項。在他的助力下,濟南三院的微創骨科被推選為濟南市臨床精品特色專科,創傷中心入選濟南市十大臨床整合醫療中心。
工作以來,劉華水發表國家級核心期刊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50餘篇,SCI論文6篇。主研課題獲獎12項,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山東醫學科技獎三等獎1項、濟南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下一步,我們將藉助骨科機器人技術,把『微創骨科』做精做細,實現智慧微創骨科新突破。」劉華水說。
一顆種子總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土壤,只有這樣才能開出更加鮮豔的花朵。劉華水是幸福的,他說自己像一顆種子,而醫院則是適合自己生長的那片土壤,生根發芽,破土而出,在醫院的「呵護」下茁壯成長;劉華水是幸運的,能夠獲得「中國醫師獎」這一至高無上的榮譽,既是對自己專業的認可,也是對自己的激勵。「今後,我將加倍努力,精進自己技術。同時,要以身作則,帶好團隊,為更多患者提供更微創、痛苦更小、花費更少、恢復更快的治療,才能無愧於這一榮譽。」劉華水說。(本報記者時偉通訊員王竹君錢鵬)
專家檔案
劉華水,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濟南市十大名醫,首批骨科知名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從事骨科專業工作25年,熟練應用骨科新技術、理論於臨床,率先開展骨盆不穩定型骨折的手術治療,獨立設計環鋸切骨融合後足關節的新術式。在國內率先開展骨科機器人微創手術,做到手術數量、發表機器人相關文章全國前列,完成50次手術機器人全國省市骨科會議主題演講,推廣機器人微創手術。
現任山東省醫學會醫用機器人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SICOT數字骨科學會副主任委員,濟南醫學會醫用機器人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首屆全國骨科機器人指導專家委員會專家,全國骨盆髖臼骨折微創聯盟常務理事等。
參與十三五國家重大研發課題,主研課題12項,發表國內外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50餘篇,SCI收錄論文6篇。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醫學科技獎三等獎1項,市科技進步獎11項。獲得濟南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山東省領軍人才、泉城衛生學者、濟南市首屆優秀學科帶頭人等多項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