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家老二小盼望的到來,我這個媽媽的睡眠簡直是被剝奪得所剩無幾!每天只能趁著孩子們午睡的時間趕緊補覺。每天的午睡時間是我體能、心力恢復的重要保障,是保證我下半天順利進行的頂梁柱。
或許是因為妹妹剛剛到來,一歲半的哥哥信信還不能適應有個小baby和他分享媽媽,他正在最困難的退行和重新建立安全感的過程中。
一天午睡的時候他入睡不那麼順利,在我身邊磨磨蹭蹭、動來動去。而我前一天晚上幾乎一宿沒睡,就盼著這個午覺。好不容易讓小盼望睡著了,心裡恨不得哥哥能速速秒睡,這樣我才能也睡上一覺!可信信就是不睡,不僅不睡還不停地去碰妹妹,一會兒動一動妹妹的頭髮,一會兒推一推妹妹的背,還在床上跑來跑去……我焦慮地對著他噓來噓去,低聲勒令他安靜、不許動妹妹、不能跑到床邊上。各種明示暗示都沒有產生效果,我的心開始像塞滿了稻草一樣煩躁不安起來,說話的音量和力度開始逐步升高。
終於,就在信信推醒妹妹的時候,我徹底爆發了!我一把抱起妹妹,從床上蹦了起來,抑制不住地邊哭邊對著信信吼:「你到底在幹什麼!你知不知道媽媽很累!媽媽快要累死了!媽媽一晚上沒睡覺,你怎麼還這樣給媽媽惹麻煩!媽媽叫你不要動妹妹,不要動妹妹,你看現在!」在我一頓機關槍似的怒吼之後,信信被我的樣子嚇到了,開始捂著眼睛大哭起來。哭了一會兒,信信突然轉過身幽幽怨怨地說一聲:「OK.」聽到他的這句OK,我同時也聽見了自己心碎的聲音!我知道對還不太會說話的信信來說這句OK就是他對我之前那些「怒吼」的回應,他是那樣無辜和委屈。
我不禁問自己:「我這是在幹什麼?!我怎麼會這樣對我自己深愛的兒子?!」冷靜暫停了一下,這個覺是睡不成了。我抱著女兒帶著兒子出了臥室,給信信拿了點吃的,繼續抱著女兒哄她睡覺。邊哄著小盼望睡覺,邊看著信信玩,我也邊在心裡走起了自己的情緒調節五要訣,看看我的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
【情境】當信信不願意睡覺還影響已經睡著的妹妹時,
【感受】我覺得煩躁、抓狂、崩潰,
【思想】因為他們倆不能睡覺意味著我也不能睡。而我太累了,太需要睡一覺了!
想到這裡,我不僅產生了新的感受和思想:
【新的感受】我不禁好委屈.
【新的思想】因為一個人帶著兩個這麼小的孩子,真是累極了,一宿沒睡還不能補覺,還得陪著信信玩!
因為一個人帶著兩個這麼小的孩子,真是累極了,一宿沒睡還不能補覺,還得陪著信信玩!
【需要】我好需要有人(信信)來愛我,有人(信信)來關心我,有人(信信)來體貼我……
想到這,我突然明白了!原來那個時刻我的體力、心情和能量都低落到一個地步,裡面的小小孩出來了,特別想要被關心、被愛護、被體貼,而我對信信的那一頓吼叫似乎是在要求信信來當我的好父母,而他的OK真的是來體貼我的,雖然他感到害怕、無辜和委屈,但他卻選擇了首先來愛我。
這又讓我想到我自己,在我的原生家庭中我就是那個變成大家長的最小的女兒,很早就開始當爸爸媽媽裡面那個小小孩的好父母,希望好好愛他們後他們可以再來好好地愛我。可是家庭的正常序位被打亂後,大家都不能做回自己的角色,我也就無法得到我想要的好父母的愛。而我今天對信信所做的,又是在重複我父母對我所做的,我對信信吼的那些話幾乎和我的母親曾經對我吼過的一模一樣,而信信也差點被我推上了做我的好父母的角色。我必須要對這個循環說STOP!
我好好地體會了一下在那個當下我的需求是什麼?其實就是覺得很累,需要好好睡一覺!而信信那樣做也是因為他才是個一歲半的孩子,他還在適應有一個妹妹的過程,他不願意睡覺是因為平時妹妹已經分走了許多媽媽的時間,他想在這個時候多和媽媽待在一起,想要媽媽的關注、媽媽的愛!如果我的角色是小小孩,那麼我就會要求我的孩子來愛我。我的角色是母親,我就可以愛我的孩子,而同時我也可以做我自己的好父母去愛那個我裡面的小小孩。
【建設性想法】下一次再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我馬上可以做的是為自己煮一杯咖啡,先提提神,然後滿足信信和我小膩一下的需求。之後再聯絡一下朋友或者詢問一下先生,是否可以來幫忙照看一下孩子,讓我去補睡一會兒。這樣我和信信的需求就都滿足了!
這次讓我還有一個小收穫,就是體會到了從前我的母親在帶姐姐和我時為什麼會對我們吼。一樣是辛苦,一樣是沒有幫助,而且她還要工作。所以累了的時候,她裡面的小小孩就自然出來了。相比之下,我比母親更幸運的是我有機會學習,所以我有能力去改變!當我裡面的小小孩不安全的時候,上帝會做我的好父母給我無條件的愛!同時,上帝也會幫助我成為自己的好父母,(我有辦法學習發展自己的好父母來安慰自己,並想辦法來滿足孩子和自己的需求,)讓我有能力想出好辦法來滿足孩子和自己的需求,而不需要再重蹈我原生家庭的覆轍,最後我還需要做的就是向我的兒子道歉。
【建設性行動】我抱著信信很認真地對他說:「媽媽要為剛才對你大聲地兇你而道歉,對不起!當時你看到媽媽那個樣子一定很害怕,也很委屈、傷心,媽媽覺得很抱歉,這並不是你的錯!媽媽剛才太累了,媽媽現在已經想出了好辦法,以後媽媽會努力改變的!媽媽非常愛你!」信信看著我笑了,然後我們有一個大大的、溫暖的擁抱和親親!
對我而言,進入親子關係後原生家庭的問題暴露得比進入親密關係時還更猛、更深,隨著信信和盼望的出生,給我的生命帶來了一股強而有力的衝擊,很多時候讓我不禁要劇烈搖晃起來。但我卻很感恩這樣的衝擊,因為這讓我有機會去看見、面對和處理生命裡隱藏極深的創傷。我自己有一個圖像語言,就好像是一個瀑布下的水潭,如果瀑布的水流很小,衝擊力度就小,水潭看起來一片平靜,水看起來也是清澈透明。但是如果瀑布的水流夠大,衝擊力度就會直擊潭底,所有沉澱在潭底的雜質就會被這股衝擊的力度翻騰顯現出來。這樣就讓我們有機會去看到那個被翻騰出來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可以撈取汙穢,清潔水潭,讓潭水真正乾淨清澈起來!所以在每一天和這兩個小傢伙的互動中,我笑也笑得甜蜜開懷,哭也哭得淋漓盡致。
每一個負面情緒下,我都慢慢去摸索它的源頭,努力去看那個曾經受傷的小小孩,自己再把她養育一遍。每當有人用同情或者體恤的語氣說:「做媽媽好辛苦!」我總是覺得心裡不對勁,想回答說是啊,可心裡卻彆扭得很;想回答說不是啊,可的確是挺辛苦的。那到底是個什麼感覺呢?!我在腦海中一遍一遍地搜索,養育這兩個孩子到底是什麼樣的感覺?!終於「瘋狂」和「酷」這兩個詞蹦了出來!我姑且把親自養育孩子稱作極限運動吧!當我們看到有人在做極限運動時,我們首先會覺得:哇,太瘋狂了、太厲害了、太不可思議了、太崇拜了!同時也明白他們的辛苦和所付出的努力,但更多的是對他們挑戰自我的精神的讚嘆。養育孩子的過程和這個基本一致,所以當人們用那種同情體恤的感覺說媽媽好辛苦時,那種有勇氣挑戰自我、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快樂及暢快就不能表達出來了。所以,親力親為生養孩子就是極限運動和拓展訓練,挑戰和收穫就擺在那裡,要怎麼走就看你自己了!
晚上睡覺前信信向上帝告了媽媽的狀!每晚睡前我都會帶著小兄妹倆一起禱告,邊禱告邊梳理小傢伙們的一天。媽媽說:「今天信信過了很開心的一天,上午和Amy一起玩得很開心,下午又和媽媽一起到外面玩,balabala……」差不多說完了,突然信信跪起來說:「吃飯…媽媽…信信吃飽了…」雖然他說得斷斷續續,沒有說完一句話,但做媽媽的我瞬間明白,狂汗不止……
吃晚飯時信信因為不願意吃完碗裡的飯,被媽媽很嚴肅地批評了。上一周我也大吼大叫了兩次後,就深刻反省及時叫停,知道那是自己被信信挑戰權威時引發的「自己不夠好」的低自我價值感作祟。那時就已經下了個決心:我是個足夠好的媽媽,信信吃飯是他的事,是他和食物之間的聯結,吃飯是享受食物也餵飽身體的過程,信任他擁有自己身體的感覺,後面不論信信吃得如何,可以提醒可以溫和表達,但都不再對他發火!
後來也和爸爸溝通吃飯不再為了趕時間而餵他吃,同時跟進減少信信碗裡的飯量、提前下午點心時間、頂住晚飯前不給他吃別的東西等等措施。晚上吃飯再次遇到信信對我的話不理不睬繼續玩的時候,我真的是進步了,沒有大吼大叫,但還是免不了表情語氣嚴肅,說話內容近似威逼利誘。此時我能夠感受到信信承受了來自我的壓力。本以為自己已經進步了,所以給信信梳理情緒時壓根兒就沒想起來。當信信那會兒揭了我的短時,雖然只有妹妹在場,但我也真是小尷尬了一下。好像本來想矇混過關的,但卻被這個火眼金睛的小老師毫不留情地拎了出來。不過尷尬過後卻是驚喜,忍不住笑出來:兒子終於可以用語言來為自己發聲了!
於是趕緊接著信信的話說:「哦,你是不是想說信信吃晚飯的時候媽媽又沒有對信信好好說話,讓信信吃飯不開心,而且讓信信有點害怕,對嗎?」信信聽完就不說話了,馬上很滿意地躺下偎在我身邊。我繼續說:「嗯,媽媽還要繼續努力,讓信信可以開心吃飯,信信吃得開心,媽媽看得也開心!」說完順利進入唱歌睡覺環節,兄妹倆都睡著後,我半靠著床頭,不禁為信信感到高興,我們之間終於又可以平等一些了!以前他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母子的互動都要靠媽媽自我覺察的能力,媽媽覺察到了他才能得到媽媽的看見或道歉。覺察不到他就是完全的「弱勢」,媽媽就是那個高高在上擁有一切優勢的一方,掌握著所有的「生死大權」,他連為自己申辯一下的機會都沒有。想到這,不禁心生感恩,謝謝兒子讓我有機會能知曉他的心情,有機會知道自己有意無意在哪兒傷到了他,知道自己在哪裡還可以再進步,幫助我做一個更好的自己更好的媽媽。
兒子,媽媽愛你!
育兒中愈己
你想靈活運用親密之旅的理念+技術,讀懂孩子,改善與孩子的溝通,提升親子關係的質量,營造美好的家庭氛圍、解決為人父母的困惑和難題嗎?
親密之旅「親子微課堂」
足不出戶的空中教室
智慧教養孩童,
在育兒中愈己!
親密之旅「親子微課堂」
親密之旅「親子微課堂」首期開放報名,限額50人!
(點擊藍色文字查看微課堂詳細介紹)
「親密之旅」公眾號所發布的內容為黃維仁博士及親密之旅家人們原創並授權發布,轉載請聯繫我們獲得授權,請務必註明出處,若有修改須徵得作者同意。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和我們的勞動成果,謝謝!
關於親密之旅
2007年12月,一位站在巨人肩上的巨人,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兼婚戀專家、執教於美國西北大學的黃維仁博士,綜合過去三十年來國際最前沿、最尖端的心理學臨床實證的研究,以及全世界最好的婚姻治療和訓練中的一些最有效的要素,整合出了一套幫助自我成長、培育情商,提升婚姻家庭品質及其他人際關係的輔導培訓課程——親密之旅。它是訓練醫學院中心理學博士的課程,卻以簡單易行的方式傳授,被譽為「心理學界的軍事武器民用化」。
傾聽就是愛,了解中有醫治
長按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
喜歡請點讚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種祝福
The more we share,The more we have
親子微課僅50名,點擊【閱讀原文】,快捷報名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