玥玥和閨蜜聊天的時候,她提起了最近她和孩子之間發生的一件事:馬上到了孩子上學的時間了,但是他各種賴床、磨蹭,就是不願意就上學。閨蜜各種說教無用之後,終於控制不住情緒,對孩子大吼起來:「快點去上學」,結果孩子也對她吼叫:「就是不去上學」,兩個人像兩隻咆哮的獅子,對著對方大吼大叫……
閨蜜事後說起來的時候又是懊惱又是內疚還很鬱悶,平時自己也是一個情緒平和的媽媽呀,怎麼偶爾對孩子吼叫了一次,孩子就馬上學會對她吼叫了呢?」真是好的不學壞的學「,閨蜜感嘆。隨後又內疚:「我是不是個失敗的媽媽呢?」
玥玥安慰閨蜜:你是一個很好的媽媽,在做媽媽這件事上,沒有什麼完美可言。與其自責,不如開始尋求改變的方法。只要想要改變,任何時候都不晚。
玥玥曾經也是一個吼叫的媽媽,相信也有很多父母,或多或少都對孩子大吼大叫過。但是,大多數父母應該也已經發現了:吼叫對於問題的解決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甚至還產生了負面影響。
當我們吼叫的時候?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是希望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某些事情,也就是聽從父母。但實際上孩子們的反應呢?要麼被嚇哭,要麼無動於衷(如果你經常吼叫的話,他們對此習以為常後就會沒有反應),要麼像你一樣,也大吼大叫。
玥玥在這裡所說的吼叫並不包括那種緊急情況下的吼叫:比如,孩子觸碰了危險物品,父母大聲喝止;孩子在馬路上奔跑,而此時正有一輛車飛馳過來,父母大聲吼叫遠離……,在危急情況下,當然要另說,此時吼叫的效果反而會好一點。
玥玥所說的吼叫,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因為日常事情父母和孩子之間發生的「吼叫」。此時,父母的吼叫,反映出來的不單是孩子的問題,更多的反而是父母的問題。
當我們開始吼叫,或許是因為我們覺得這個方法更有效,可以立馬阻止孩子的不良行為或者是可以立馬讓他們去做某件事。但是孩子感覺到的可能只是「父母現在很生氣」,孩子會因為懼怕而聽從父母,但是並不能真正地起到教育的目的。
我們只是通過一時的「威脅」和「恐嚇」來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孩子感受最多的是我們的壞情緒,而不是對自己行為的反思。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攻擊性」,為了保護自己,他們也會很容易表現出來「攻擊性」。
假設這樣一個情景:早上,你因為一些事情和配偶吵架了。吵架後你去上班,路上差點碰到一個闖紅燈的行人,擱平時你覺得就是小事過去了,但是今天卻加劇了你的怒火,然後今天正好還要召開工作會議進行工作匯報,結果本來你準備充分的材料卻因為情緒的影響,效果大打折扣……
一個成年人都會被情緒如此影響,更何況處於生長發育中的孩童呢?如果你和孩子在上學前彼此之間進行了一場「吼叫」,那麼接下來的一天,你和他都被這場糟糕的「吼叫」影響。如果一個孩子長期處於這種環境,心理想不出現問題都難!
意識到了「吼叫」的危害,那我們應該如何停止吼叫呢?
任何改變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你不想自己成為父母那樣大吼大叫的人,更不想孩子成為一個「吼叫」高手,那麼你就要時刻以孩子的身體和情感需求為中心,溫和而堅定地對他提出要求。
如果中間還有失控吼叫的時候,過後要及時對孩子道歉,和孩子進行一次心平氣和又真情實意的交談。相信自己會成為一個「足夠好」的父母,也接納那個有時「不知道如何是好」的自己,學會對孩子的行為作出理性反應(溫柔而堅定),而不是本能反應(大吼、發洩)。
要記住,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一輩子的事情,雖然在做父母這件事上,並沒有什麼完美可言,但是我們還是要儘量讓自己成為足夠好的父母,養出健康快樂的孩子。
大家好,我是玥玥,歡迎關注我的帳號,我會繼續分享更多的育兒知識,和大家共同成長,成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