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回到家跟孩子說不到幾句話,就壓不住火冒三丈,衝著孩子吼叫起來。
他們克制不住自己的怒火,也許是生活中的不如意,也許是孩子真的惹到了父母的雷區,總之,最後受氣的,總是那個最弱小的孩子。
研究表明:與父親關係不好的孩子,經常被父親吼叫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對遊戲、賭博、吸菸等事情上癮;而與母親關係不好的孩子,長大後非常叛逆,他會去做許多過激的事情。
由此可見,被父母吼叫長大的孩子,很難保證擁有健全的人格。
01引發父母發怒的觸發器
每個人被觸發的地方不同。有的人回家看到家裡亂鬨鬨的就會生氣;
有的媽媽帶著兩個孩子,哄完大寶哄二寶,成夜地休息不好,因此脾氣非常暴躁,總想生氣;
有的人覺得沒有自己的時間,白天忙工作,晚上回來忙家庭、忙孩子,連一點自己的時間都沒有,孩子再鬧一鬧,不由自主地就像發火。
首先,父母要認清引發自己生氣的觸發器,很多時候,並不是真的是因為孩子做錯了什麼事,而是因為自己內心的無助感和焦慮感,無處發洩。孩子只是個發洩的藉口和出口。
而孩子就十分無辜了,在被父母吼叫時,他根本不知道父母在說什麼,他只是從吼叫的父母身上學到了更多的負面行為,學到了更多的暴戾。
02父母吼叫的背後
父母吼叫的背後有著一些深層次的原因。
1.遺傳
父母自己的父母在小時候吼他們,所以他們也學會了對自己的子女大聲吼叫,因為他們認為這很自然和正常。
2.與身體健康相關
心肺功能不太好、脾虛的父母容易煩躁,容易引起發怒。身體不夠健康的父母,常常由於力不從心,因此選擇用吼叫的方式來管孩子。這種父母,一定要先調養自己的身體,把自己調養好之後,再用更加平靜的狀態來管教孩子更好。
3.憤怒會引發虐待
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就因為孩子考試成績不夠高、或者是不聽自己的話,就會做出虐待孩子的行為,比如說重打孩子,或者是開水燙孩子的手等等,完全失控,這是非常可怕和危險的。
03戒掉吼叫
父母一定要學會戒掉吼叫,因為除非是特別危險的情況下,吼叫可以幫助維護孩子的安全。而其他時候,吼叫除了傷害孩子和暫時的控制孩子,幾乎沒有什麼長遠的正面影響。
1.記錄自己的吼叫
父母每次吼叫完孩子後,把它記錄下來,記錄的次數多了,父母慢慢就意識到自己吼叫的頻率過多,因而會有意識地減少吼叫。這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
2.找到發火的原因
每次發火後,父母都要問自己:我為什麼發火?我今天又做錯了,又傷害了一次我的孩子!通過這樣的反省,找到自己發火的原因,就可以有下一步的行動方向。
04不吵不鬧教孩子
不吼叫,那我們應該怎樣更好的管教孩子呢?
1.使用更加具體的言辭來溝通
跟孩子溝通時,不要總是說「你給我老實點兒」,這樣籠統的話。應該給孩子更加具體的指向,「我希望你今天下午5點前完成語文作業」,「吃飯前先去洗洗手」。說得越具體而簡單,孩子越容易接受。
2.給孩子真正的選項
很多媽媽生氣的時候,會給孩子兩個選項:「要麼跟媽媽回去,要麼我就自己一個人回家去。」
這種選項,實際上是一種威脅,因為孩子如果選了留下了玩,那就意味著媽媽會走,他無法做出選擇,他只能夠跟著媽媽回家去。雖然一時間很有效,孩子也乖乖地跟著家長回去了,但他內心仍然感受到了被強迫。
如果讓孩子選擇,就給孩子兩個真正的選項:「要麼跟媽媽現在回去,要麼我們一起喝點飲料,喝完了我們就馬上回家。」
這樣真實的選項,會讓孩子感受到真正在做選擇,他會更加樂於接受,也不會產生被父母強迫的感覺。
3.親密關係
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當孩子越是鬧騰的時候,父母越是要耐下心來。
比如你喊孩子睡覺,他就是不聽,不停地玩耍,好像根本沒有聽到你的話。
此時,父母應該做的,不是發怒,而是真誠地融入到孩子的遊戲中去,專心地看看他在玩什麼,理解他的樂趣,了解他在為什麼而快樂。當孩子感受到父母願意真心融入到自己的生活時,他會感受到與父母的親密聯結,並且更加聽父母的話。
只要你專心地看孩子了,他會很快聽話,乖乖地跑到床上去睡覺。
結語:我們總是容易對外人友好,而對孩子苛刻。對孩子付出只要多一點點耐心,他就會滿心歡喜地回報給你整個世界。孩子,才是我們最應該珍惜的那個小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