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電影《少年的你》終於上映。
這部講述「校園霸凌」的影片,即便劇本有「融梗」的先天爭議,但其豐沛的情緒感染力,還是讓整個周末的眼淚,都被周冬雨和易烊千璽承包了。郭敬明在綜藝《我就是演員》裡說,能夠關注到「校園暴力」這個話題的作品,目前在市場上仍然是比較缺失的。但影片中,卻仍有一些隱晦的細節,讓我實在耿耿於懷。
「玩玩而已」與「暴力霸凌」
《少年的你》中,魏萊為首的霸凌小團隊,在面對警方的質問時,輕描淡寫地說:
是不是感覺很熟悉呢?
當「玩鬧」的邊界難以界定時,也就給「霸凌」騰出了極為廣闊的施展空間,施暴者於是熟練掌握這一套話術,做到了有恃無恐。
然而,會用這一套話術來分析問題的,又豈止是施暴者。
《82年的金智英》裡就提到,剛上小學的智英遇到了動不動就找她麻煩的鄰座男孩,哪怕她已經不再理會,這種糾纏還是無休無止,甚至變本加厲。
對此,老師給出的解答卻是這樣的:
無論是「玩笑」,還是「以愛之名」,都像披著羊皮的狼。
明明有著惡的本質,卻被視為「不正當的善意」,擁有了天然的保護傘,收穫更多來自第三方的體諒,且「應該」被當事人接受和原諒。
老師、家長或警官,是事件的處理者。
在處理過程中,他們往往帶有先天的偏見,認為「小孩子不懂事」、「也不是太大的事兒」,用「玩鬧、惡作劇」來給事件敷衍定性,很難上升到霸凌的程度。
甚至在他們看來,霸凌這回事,「想想都不可能」。
不得不說,這樣的判定,本身就構成了另一種程度上的「話語霸凌」。
其實,「玩笑」與「霸凌」間的博弈,和約會強姦的道理有幾分相似。
判斷是「兩廂情願」還是「犯罪強姦」,標準是看當事者雙方的意願是得到了尊重,還是有所冒犯。
在一種可控範圍內,可以被認為是遊戲;
如果失去了這種分寸,比如一方喊停,但另一方霸蠻硬上,就已然造成了相處的不適和關係的扭曲。
這種進退之間的平衡問題在成年人中更易得到實現,相反,在心智未成熟的孩子中,卻像隨時會被引爆的定時炸彈一樣。
《少年的你》上映後,《中國新聞周刊》在微博上公布了一組數據:全球每年有2.4億學生遭受校園暴力,共佔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而本該控制局面、有效止損的處理者呢,卻因對「霸凌」的粗淺了解,成了無形中的推手。
除去對校園霸凌的呈現,這部片子裡,還有著非常值得玩味的性別架構。以陳念和小北為核心人物,延展到他們的家長、同學及老師、偵訊時的兩位警官,這些角色相互呼應,形成了有趣的對照組。從胡小蝶到陳念,主要受害者無一例外都是女性,而對她們施加侵害的,又是以魏萊為首的「女魔頭」小團體。更進一步看來,這部電影裡的成年女性角色也都不是特別光彩。陳念的母親在經濟上無法給予孩子基本的保障,做著不正經的生意,還欠下一屁股債,任憑女兒獨自應付債主。除此之外,臨高考前也沒有到場支持,甚至聽不出女兒電話裡的哭腔,是早已習以為常還是太過「粗線條」而不以為意呢?另一方面,小北的母親同樣缺席,甚至過分到棄子出走。男女主角生活在陰溝一般的家庭裡,配角的命運也不好過。魏萊雖有好的家庭條件,但影片展現出的,她的母親,卻也是位控制欲極強的「虎媽」,對於女兒的交往對象、為人處世的方式都有過幹涉。雖然,我們很難將校園霸凌產生的原因,全部甩鍋給原生家庭,但影片的確通過對家長角色的安排而有所指向。電影中,父親有關的鏡頭可謂是少之又少,但他們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卻不能被忽略:
作為男女主角的父親全都沒有出場,小北的「繼父」甚至赤裸裸地嫌棄他是個「拖油瓶」;魏萊的爸爸「躲」在妻子身後,在女兒復讀後一年都不跟她說話,實行冷暴力;最慘的還是小跟班之一的羅婷——第一次被拖入警局後,其父直接衝入學校,當著同學和老師的面將她一頓毒打和辱罵。我們知道,如果家庭教育畸形,父母雙方都難辭其咎。但不論是戲份的權重還是人設的打造,很明顯這部電影是有所傾向的:所有母親的形象都更為負面,而同樣是負面形象的父親,其存在感卻一再被弱化。在接收了這樣失衡的性別話語後,很容易形成譴責母親的慣性思維。相信大多數看完電影的朋友都記得這句話,當時,陳念反問女警:「那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是這樣的話,你放心把你的孩子生出來嗎?」此話一出,之前咄咄逼人的女警官瞬間沉默,於是我才反應過來,這位盛氣凌人的女警還是位「準媽媽」。這個角色身上融合了太多複雜的要素:孕婦、警官、「正義」的堅定捍衛者、在同事鄭易受情感波動時的冷酷提醒者。現實中,越來越多女性警官參與到與性侵受害者的交流裡,她們被認為會更富共情,從而減少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可在影片中,女警官的角色則相當不討好。還是說,她僅僅只是一個推動劇情、煽動情緒的「工具人」?對女警官角色設定的缺陷,大大削弱了後半段故事的可信度,也在無形之中,加深了大眾對女性的偏見。從電影前半段開始,他就扮演著「同情者」的角色,並且在中後期的偵訊過程中,貫徹著「自以為真正對你們好」的正義,通過情緒渲染和誘導供訴去推進偵查,最終讓陳念認罪。劇情裡,黃覺扮演的男長官更是像父親一樣總結鄭易的努力:「你長大了」。這說明,這個好人不光從始至終「善」得很明顯,還收穫了來自父權的肯定,而他前期帶有女性化情緒的地方是需要閹割的。
寫在最後
回到「校園霸凌」的話題上,《少年的你》還對關於校園暴力的處理有一些淺嘗輒止的探討。
影片中借「鄭易」這個男警官之口說出,目前社會對於校園霸凌的管制十分有限。當有問題出現時,不過是:
警察去找校長,校長去找老師,老師只能找家長,家長回答你:「我們都在深圳打工,一年才見孩子幾次」。
這種層層推諉下,能產生怎樣的結果可想而知。落實到生活中,部分校方和教育部門也是以「批評教育」為主而終了。
有的人一生被少年時的美好記憶治癒,有些人卻需要用一生去治癒少年時的痛苦回憶。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來沒有那麼遙遠。
P.S. 本文觀點僅代表特約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