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們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2021-02-13 校長傳媒

【羅玲專欄】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們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原創作者|羅玲

01

近日,校園題材的電影《少年的你》熱播,校園霸凌問題再次被推上了熱搜。

什麼是校園霸凌?國際性的定義是挪威學者Dan Olweus 提出的:一名學生長時間並且重複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霸凌並非偶發事件,而是長期性且多發性的事件。一般定義為:霸凌者(一個或一群人)對被霸凌者進行重複的傷害行為。霸凌者擁有高於被霸凌者的力量,其力量包含社會權力、體力及過當的管教權。霸凌的範圍從簡單的一對一到複雜的團體霸凌,其中必然包括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霸凌者,以及未必每起霸凌事件皆有的協助者。霸凌可以發生在任何人際互動的場所中,包括學校、家庭、工作場所、社區等。霸凌行為可能透過言語、肢體、集體、網絡、電話、文字等媒介行為,使被霸凌者在身體、心理、社會適應中(一項或一項以上)受到傷害。

在我國,校園霸凌一直存在,但常常被以「小孩子不懂事」所掩蓋。如《少年的你》影片中的陳念,她的椅子上時常會有血水,她會莫名其妙地從樓梯上摔下來……而在學校遭受的這一切,沒有人能幫到她,媽媽因躲避債務糾紛長期在外,靠賣「三無」面膜維生,不給她添麻煩已是萬幸。陳念曾經報過案,也因此,問「她們為什麼總是欺負你」的班主任被換掉了,警察也介入調查取證,霸凌者魏萊的媽媽被找來學校談話。魏萊矢口否認自己欺凌陳念,她說,「我們同學間本來就經常這樣開玩笑啊」。魏萊媽媽也以「孩子小,不懂事」為由替女兒開脫。這次的報警就這樣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由於陳念報警後,學校、社會沒有給予及時有效的關注和處理,霸凌者魏萊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導致後來陳念放學途中被魏萊他們攔住,一邊責罵「你不是會報警嗎」,一邊受到群體毆打、被剪掉頭髮、拍攝裸體視頻……

這一次,陳念沒有報案,而是尋求了一個社會上的小混混的保護,導致事態朝著越來越嚴重的後果發展了。

影片最後,霸凌者魏萊失去了年輕的生命,被霸凌者陳念也因過失殺人而鋃鐺入獄。

這裡,如果我們多問幾個「如果」:

如果陳念被霸凌後知情者、同學們能說些或者做些什麼;

如果陳念告訴班主任後,班主任能重視、跟進,學校能引起重視;

如果陳念媽媽不在外地,陳念能跟媽媽傾訴一下,從媽媽那裡獲得陪伴與溫暖;

如果警察接到陳念第一次報警處理以後能繼續跟進一下事件;

如果魏萊爸媽不袒護自己的女兒,能引起重視,加強對魏萊的教育和管理……

有太多的「如果」,我們都沒有重視。也因此,導致了影片中的這個最壞的結果。這個結果,引來大眾一片唏噓。

02

看了很多影評,很多人對陳念一類的被霸凌者給予了高度的同情。誠然,心懷善念,體察、同情被霸凌者這樣的弱者,這是好事兒。但今天我想說的是:其實,霸凌者同樣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他們同樣應該受到我們的關注和同情。

影片中的霸凌者魏萊,她是一個高中復讀生。看到陳念成績好,考進了年級前十名,她會嫉妒,時常找陳念麻煩。

她曾跟陳念說,「我不能再復讀了,因為復讀,我爸爸已經很長時間不跟我講話了。」

「我如果考不上好大學,我不知道爸爸會對我怎樣。」

在她糾集群夥半路攔截陳念,群體毆打、拍攝裸體視頻等事爆發後,她找到陳念,跪求陳念原諒自己。在得知陳念不要她的金錢補償後,她說「你還是要點錢吧,你要錢了我才會放心一些」。——她以為出了事情,出點錢就可以搞定——這又何嘗不是學校、家庭處理此類事件不當方式的真實寫照。

影片還有一個細節,警察經過指紋比對,確認死者是魏萊的時候,魏萊爸媽來辨認屍體。穿著體面的魏萊爸爸冷漠地看了一眼女兒的屍體,沒有絲毫的遲疑轉身就離開了,她媽媽望向她爸爸離開的背影,遲疑了一下,才回過頭去看女兒的屍體……

可憐的魏萊,生活在一個何等道貌岸然、何等冷漠的家庭,她該是多麼沒有安全感,多麼渴望受到關注和愛!

魏萊爸爸在影片中自始至終連臉都沒有露出過,也許,這個演員完全沒有出現在影片的「演員名單」裡,他就僅僅出現在魏萊的嘴裡和片尾的這個背影裡。

可是,這個悲劇的始作俑者何嘗不是這個爸爸!


03

曾經看過作家陳嵐寫的一本書《我們為什麼被霸凌》。該書以15個真實的、觸目驚心的案例,解開了校園霸凌的黑暗魔方。它告訴我們,預防、遏制校園霸凌,絕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而應該是原生家庭,是所有關乎孩子成長的人,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和很多學校管理者一樣,多年的管理經驗讓我曾一度因自己能預見並有效處理、暫時遏制校園霸凌而沾沾自喜,看完這本書後卻為自己只知道處理霸凌者而從未研究、關注過霸凌者和被霸凌者受到的心理創傷對他們一生所產生的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而深深自責。        

《我們為什麼被霸凌》一書告訴我們,被霸凌者身上有一種氣質,它似一種烙印或者氣味,會吸引「捕食者(霸凌者)」,因此,這些被霸凌者會成為霸凌者長期的欺凌對象。被霸凌者遭受欺凌後不敢告訴別人,或者沒有人能聽他們傾訴,能信任他們並給予支持和幫助。他們只能隱忍、避讓,此時,他們身上的這種「氣質」會發酵,從而吸引「捕食者(霸凌者)」採取更加惡劣的方式實施欺凌,直至事態朝向更加不可遏止的方向發展,導致最後悲劇的發生。

其實霸凌者,他們往往也是受害人,霸凌者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翻開魏萊這些年幼的霸凌者的成長經歷我們會發現,他們的成長的環境裡,因為在原生家庭裡不被關愛,不被允許表達情緒,也沒有其他渠道可以疏解他們的情緒,他們就會盡情發洩在比自己更弱小的孩子身上。而對方的逆來順受,會激發起霸凌者更強烈的恨意——你為什麼不反抗——內心深處,霸凌者是在憎恨自己無法反抗現實的事實。這,也許就是霸凌者實施霸凌行為的原因。        

如果老師、監護人不了解這一點,就無法從源頭上制止霸凌的加害,更會源源不斷地製造更多的施虐者,製造更多的心理病人!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現有6100萬留守兒童因為父母外出務工,而被留在家鄉,由年邁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監護,有些甚至沒有監護人,這樣身心俱傷的孩子很容易成為「問題兒童」,要麼霸凌別人,要麼被別人霸凌。被霸凌時,他們無法獲得家庭支持;霸凌別人時,他們無法獲得有效的管教約束。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們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們都需要整個社會的關心和救助!

(本文為羅玲老師原創投稿)

延伸閱讀:

馬上第35個教師節了,老師們,有多少畢業的學生回來看你?

「老師,我到現在還恨我的爸爸」

就算為了孩子,也要明白這個道理

敢讓孩子做自己

期許的力量

很高興遇見你

你只管善良,上天自有安排

你是否還記得孩子剛生下來的瞬間你最初的願望?

教孩子如何愛,讓愛常駐心田!

身邊,那些卑微的生命

請給教師多一些人文關懷

羅玲:從另一個視角看一節好課

寒假就要來了,學會三招溝通法寶,有效陪伴孩子

學生在線 教師隱身——「德育,原來可以這樣做」系列三

【「德育,原來可以這樣做」系列二】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周董成長記

自主性德育模式的探究與實踐——學生垃圾分類實踐例談

如何讓老師都喜歡做班主任

如何成為「男神」「女神」級的教師

一個失敗的教育案例給人的啟示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影響語言文字傳播的個人淺見

請還老師做一個「普通人」的權力

教育案例分享:自創的「檔案管理法」改變了一個孩子

書才是孩子最好的媽媽

「不要緊,有爸爸」是世上父母對孩子最毒的情話

放大孩子的優點  讓缺點無處安放 ——一個小歌星的遭遇

不閱讀的孩子,是潛在的差生!

李鎮西:我對教師隊伍建設的三條建議

如何把孩子教好?李瑞老師現身說法傾吐肺腑之言

新時代需要新德育

一堂生動的德育課:謝謝你給我頒獎!

甘肅女孩事件:校園霸凌頻發,該怎樣保護我們的孩子?

願悲傷不再逆流成河:讓孩子遠離校園霸凌!

怎樣做才能讓孩子避免被霸凌?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聯繫我們加QQ:2636915649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查看歷史消息」輕鬆閱讀更多文章

相關焦點

  • 「未成年」:霸凌者的通行證,受害者的墓志銘
    只是我們似乎都未曾察覺,自己的行為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網絡的發達和校園人群社會性的增加讓這些隱藏在暗處的汙垢無所遁形。孩童的性格主要受到家庭以及周圍環境的影響而形成,相對單純。儘管這不代表沒有校園暴力的存在,但是發生的概率相較今天還是比較少。當下環境,孩童從小接觸網絡,心性成熟早了很多,這意味著學生的社會性增加。很多人實施暴力行為的出發點是為了維護和鞏固其「地位」,是自我意識的外在展現。在我看來,校園暴力行為中主要可以分為四類人群:施暴者、追隨者、受害者、旁觀者。
  • Gen.G霸凌——你我所以為的霸凌,只是霸凌者的理所當然而已
    對於我國和其他大多數國家的玩家來說,這是難以理解的,為什麼霸凌者可以肆無忌憚地在官方鏡頭下如此作為?為什麼戰隊官方視頻能夠理所當然地將此歸為戰隊生活中的一部分?為什麼如此明顯的霸凌事件施暴者未受到韓國國內的指責而受害者只能唯唯諾諾?
  • 米脂慘案後,這份「反霸凌指導手冊」每個家庭都值得收藏!
    北美對校園霸凌的定義相對更嚴格嚴謹,處置也更強硬。美國和加拿大都有專門的法條解釋什麼是霸凌以及如何處罰霸凌行為,並要求學校有相關的規程管理老師學生的行為意識,並提供培訓加強對霸凌的防範和處理。同時,家庭和社會對孩子的反霸凌教育也格外重視 。
  • 《少年的你》之一:成為霸凌者與被霸凌者,誰之錯?
    當胡小蝶跳樓死去,施暴者害怕陳念說出真相,於是陳念就成了新的被霸凌對象。她的椅子上被撒上紅色的不明液體;她因為媽媽逃債被嘲諷,咬著牙強忍眼淚;高三優等生陳念和社會青年小北,兩個同樣未曾感受過家庭溫暖的孩子,因為抵禦校園暴力互相取暖。他們本該是青春洋溢的快樂少年,卻提早見識了世界的冷漠無情。
  • 《聲之形》:霸凌者被霸凌,治癒者被治癒
    小學時,先天聽覺障礙的西宮硝子,喜歡欺凌別人的石田將也,他們相遇了。後來,石田欺凌了西宮。她,離開了,他,變成了受害者。今天推薦的是京都動畫製作於2016年上映的動畫電影《聲之形》。講述一個曾經的霸凌者被霸凌,後打開心結彌補過錯的故事。
  • 《少年的你》刷爆朋友圈:如何避免養出霸凌者和被欺凌者?
    尼採說,這個世界,無人可以被指責;韓寒說,他人即是自己,自己終是他人。
  • 孩子被霸凌怎麼辦?李玫瑾:低段位父母找老師,高段位父母這麼做
    中國人民大學對「校園霸凌」這一事展開過問卷調查:在三萬多名受訪者中,過半人都表示親身經歷過校園霸凌,更有1/4的人表示自己曾是霸凌者,而絕大多數霸凌者則表示自己曾經被他人欺負過。霸凌形成的原因十分複雜多樣,它包含著學校內的因素,家庭父母的因素,和一些社會因素等等,其中任何一項問題都有可能直接導致一場校園霸凌的出現。
  • 校園、單位、社會…為什麼霸凌不會消失(下)
    霸凌與被霸凌,對於孩子來說,都源於力量的安全感體驗所帶來的行為表現。當一個孩子是自信的、樂觀的、豁達的時候,他身邊也會圍繞著,和他一樣的很多積極力量擁有者,這時候,那些消極暴力的霸凌者,往往自己內在真實的面貌是自卑的、怯懦且脆弱的,而並不敢招惹這個孩子(群體)。即便當他們嘗試挑釁的時候,也會因為自信勇敢的孩子,擁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以及有群體夥伴的支持,而讓挑釁不會持久。
  • 被霸凌者 張無忌
    武當山凌霄殿,所有人都在霸凌張無忌。六大派的掌門是霸凌之首,他們合起夥兒來毀了張無忌的家庭;其次張無忌的父母,只顧個人的忠孝節義,不顧只有八歲兒子的承受能力,他們是痛快的死了,留了英名,但是才八歲張無忌怎麼辦?能活下來嗎?六大派得怎麼逼迫一個孩子啊?
  • 每一個霸凌者幾乎都來自這3種家庭,家長請自查
    「霸凌者」,一個聽上去就讓人憤怒的稱謂,一個看上去就令人不悅的詞彙,這些年卻極其頻繁地出現在大眾視野裡。在校園暴力隔三差五就被曝光的時代裡,很多家長都把心思放在了琢磨如何讓孩子避開校園欺凌的事情上,但卻極少有父母反思如何才能避免自己的孩子成為令人唾棄的霸凌者。
  • 在隱秘的角落,校園霸凌者與被霸凌者都需要被拯救
    霸凌行為往往發生在暗處,而被霸凌者和被霸凌者心理都有一塊陰影,那些霸凌者身後,常常是破碎的家庭、缺位的教育。一位受訪者說,霸凌的雙方都需要被拯救,或許拯救一個霸凌者,能拯救很多個被霸凌者。在校園霸凌面前,我們能做什麼?澎湃新聞找到身處校園,距離他們最近的人,聽聽老師們的親歷與思考。
  • 拒絕霸凌!讓我們一起保護孩子們的美好童年!《遙遠的星系》NO.04 | 未來·電臺
    霸凌有暴力霸凌,還有言語霸凌、社交霸凌和網絡霸凌這幾種方式,每一種行為都能對被霸凌的學生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2、言語霸凌:言語霸凌是最常見的霸凌,表現為辱罵、嘲笑或惡意中傷他人。小孩子喜歡聚在一起起鬨,嘲笑其他有缺陷的小朋友,給別人起難聽的外號等,都是常見的言語霸凌。3、社交霸凌:社交霸凌常發生在女孩群體裡,表現為聯合排擠他人,或者人際關係對立,互相敵對。「不要和他玩」是孩子對他人不滿的最常見的報復,但是被孤立的孩子往往會有嚴重的心理陰影。
  • 女孩被逼下跪喊爸爸:校園霸凌者,既侮辱了道德,又打敗了法律
    為什麼很多小孩在學校遭受校園霸凌,卻長久不為外界所知道,沒人來解救他們?就是因為他們的沉默。或許是因為被霸凌者打怕了,被對方真的給威脅到了,害怕下一次的毆打,所以他們不敢吱聲,只能默默忍受,不敢告訴父母,也不敢報警,因為對方叫囂著「你報警也找不到我」,並且事後也確實證明了「你報警也不能把我怎麼樣」。
  • 被霸凌少年刺傷同學被判正當防衛:怎麼能更好應對校園霸凌?
    八段錦雖然不贊成小蔣拿刀和15個人肉搏,但卻很能理解他的心情,而且也認為這個「正當防衛」判得有價值,至少給那些霸凌者一點警示,隨便踐踏別人的尊嚴取樂,是要付出代價的。今天八段錦想說說,被霸凌者自身有什麼問題嗎?霸凌給人們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我們能為自己和孩子們做些什麼?01被霸凌,是因為性格問題嗎?
  • 金恩淑X宋慧喬新作被指與日漫相似 霸凌+復仇是偶然嗎?
    8日,電視劇製作公司代表通過報導表示:「宋慧喬和金恩淑作家的新作是《The Glory》。」該劇將被製成8集播出,男主角、具體播出時間等內容尚未確定。據悉,《The Glory》是一部悲情復仇劇,講述的是主人公在高中時期因殘忍的校園暴力而自動退學,放棄了建築師的夢想。
  • 你見過整天「口嗨」的被霸凌者嗎?
    在《少年的你》熱播後,全網都沉浸在厚重的氛圍裡。我們關心那些心智還不成熟的孩子早早地就孤軍奮戰,他們在沉默中舔舐傷口,用極端的方式尋求保護。魏萊這種壞人,她的死亡沒有人同情,我可能不像她那麼壞,但在霸凌這件事情上,如果沉默就是罪惡,我們就都做過罪人。如果全社會在這件事情上口誅筆伐,這種罪就是武器,它殺死我們的自由,強迫我們每一個人成為會流淚的孩子,無微不至的保姆。
  • 馬思純自曝靠藥物控制情緒:被霸凌的孩子,一生都在噩夢裡
    小楊曾多次被同齡人欺凌,被拉到學校附近小巷子扇巴掌,搶手機,要錢等,甚至遭30餘人圍毆,小楊只能偷家人錢養著霸凌者,前後金額高達1萬元。 小楊的母親說,經常有染著五顏六色頭髮的女生一邊抽著煙一邊在巷口等著打她的女兒。
  • 河北獻縣:校園霸凌施暴者因心臟病身亡 受害者卻被起訴
    然而,在河北獻縣,霸凌施暴者在欺負完受害者之後,因突發心臟病而搶救無效死亡,施暴者家長在與學校溝通未果的情況下,卻起訴被霸凌者,並要求賠償80萬。霸凌者欺負受害者後身亡2019年12月4日,獻縣職教中心的張全(化名)仍然像往常一樣好好上學,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今天自己會遭到別人的毆打,甚至還最後給父母帶來麻煩。
  • 又一女團成員自曝被霸凌,Haena喊話霸凌者:一句道歉就這麼難嗎
    她在文中寫道:「我再也忍受不下去了,我的人生被毀了,痛苦到想死,我不想傷害任何人,因為我的粉絲一直在為我應援,他們並沒有在我這裡得到什麼Haena一開始就在文中表達了自己的絕望,至今沒有得到霸凌者的道歉,為了粉絲一直在艱難的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