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說,這個世界,無人可以被指責;
韓寒說,他人即是自己,自己終是他人。
好學生胡小蝶是校園欺凌的受害者,
被以魏萊為首的欺凌小團體百般刁難,最終不堪忍受屈辱而選擇自殺。當大家都在圍觀拍照看熱鬧的時候,陳念是唯一一個給她蓋上衣服保護她最後尊嚴的人。
然而胡小蝶的自殺也令她成為下一個校園欺凌的受害者。
上排球課被同學孤立,走樓梯被推下臺階,回家的路上被人圍堵著拳打腳踢,被剪頭髮,被拍裸照……但她仍然堅定地相信,考上北京的大學,這一切都可以結束。雖然影片最後的彩蛋照顧了觀眾,給了他們一個歲月靜好。但是在我看來這部電影除了讓校園凌霸的話題再次走入大眾視野外,並沒有告訴我們當孩子成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時應該怎麼辦?正如影片中,老警察說的那句話:「人長大了,才學會同情。」還有鄭易說的那句話:「沒有人會對別人這樣,我們不會,但他們會,他們是少年。」有一個孩子被很多孩子打死了,最後警察問那些孩子時,他們的回答「根本不知道人可以被那樣打死。」在少年的心中,他們對死亡的概念是不成熟的,亦不知道如何處理負面壓力。從客觀來講,校園霸凌行為的發生,是家庭教養方式不恰當、學校德育不足、社會監管和法律不健全的惡果。我相信每個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霸凌者,或者成為一個被欺凌者。這篇文章我們會從家庭教養方面去分析如何避免悲劇的發生,先來講講影片中霸凌團隊老大,魏萊,長相甜美,家庭優渥。如果不是一個霸凌者,她應該擁有白富美的生活。但是為什麼她會變成了霸凌者了呢?從家庭因素看,當魏萊被警方列為嫌疑人問詢的時,她的母親無底線、無原則的為孩子狡辯,甚至指責受害者「孩子心理素質怎麼那麼差?」「受害人的家長素質差」。由此,可以推測出魏萊母親的教養方式是:無原則、無底線溺愛。而從魏萊和陳念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她的父親因為她之前問題,已經一年沒有跟她說話。可以看出魏萊父親對她的教養方式則是:冷暴力,甚至有可能暴力地對待過自己的女兒,簡單粗暴的方式。
這樣的教養方式,讓她覺得可以通過金錢就能解決任何問題,讓她遇到問題通過欺負弱小得到內心的滿足。
影片中沒有過多展示其父母,但原著《少年的你,如此美麗》中一段話:「人類就是這樣一種很奇怪的動物。很多時候,我們並非眥睚必報,我們只要一個教訓,一個懲罰,一個發洩紓解我們不公遭遇的出口,哪怕只是很小的一個口,都能輕易被安慰。」在社會心理學中這屬於「挫敗-攻擊理論」,即:當個體遭受挫折又不能對引起挫折的對象直接攻擊時,可能會對另一個目標表現出攻擊行為。一個孩子之所以成為霸凌者,就是因為她從小經常親歷暴力、目睹暴力,就像霸凌者團隊中一個女孩,在被學校停課後,她父親一邊求老師一邊當著眾人的面給了女兒一巴掌。在暴力環境中生存的孩子,她體內聚集了強大的負壓力和施害能量,她不能反抗自己的父親,只能向那些「軟柿子」來發洩自己之前所遭受的挫折。
這幾年校園凌霸事件頻繁曝出:
2019年6月太原師範霸凌
6.24延慶二中校園霸凌事件
雲南建水校園霸凌事件
你能看到很多令人震驚的新聞和霸凌手段,讓人憤慨又心痛。在挫敗-攻擊理論中,「另一目標」就是俗稱「尋找替罪羊」。在校園中表現的膽小、內向、不善交際,或長相、行為特異(有可能極好也有可能極差),被人排斥的學生總是成為欺辱的對象。比如影片中的胡小蝶,她是校花同時又是學霸,但是性格又軟弱,所以很容易成為受害者。比如崔雪莉公布戀情後,開始拒絕清純人設,衣著性感、不喜歡穿內衣、po出各種怪異私人照片。在大家眼裡舉止特異也容易變成被群起攻之的目標對象。所以她被定下的「罪名」是,不得體,不端莊,不清純。但是在崔雪莉死前,網友對她的評論是「這女人真噁心」、「騙子」、「放蕩」網絡上鍵盤俠用言語組成的惡意,甚至比電視劇裡描述的「浸豬籠」更可怕百倍。雪莉與其說是抑鬱自殺,不如直接說是「網絡霸凌」導致自殺。
知乎上一位被施暴者在成年之後回憶起校園暴力:整整十五年,在那一間我被他們毆打的教室中,他們欺凌完我順利離開,只有我,被無盡的恐懼困在裡面,十五年都沒有走出來。
根據「挫敗-攻擊理論」我們得出,孩子遭受挫折,遭受暴力或者長期目睹暴力,而又不會正確發洩自己的挫敗感。所以父母要在教養孩子的時候,要注意培養孩子正確疏導負面情緒的方式,杜絕暴力解決孩子的問題。父母要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氣質,不同性格的孩子引導和教養方式會略有不同。
在童行者中產教育系列,我們常常能夠看出,很多孩子特別地有教養、懂禮貌,能夠友善對待同學。其實這背後有每一個養育者的努力,他們通常能夠很好地運用共情、同理心,甚至以身作則。在旅行中,我們常常看到父母能夠很好地理解孩子,引導孩子,與孩子一起共同面對困難和考驗。我特別喜歡影片中,陳念在選擇報警後,她班主任的那段臺詞:「你做得對,你要相信你自己做的對。路上總會有陰影,但抬頭看總會看到陽光。」
以大自然和生活做教材,用獨特的社會、自然、團隊體驗,引領孩子們走入自然,認識社會,鍛鍊人際交往,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