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兒什麼都可以不學,但是拳擊、散打、格鬥,以後一定要會!不為打架,只為自保。」我相信類似的觀點,大家並不陌生,因為這隔三差五就曝出的校園暴力的確把家長們弄寒心了。
近日,貴陽一名父親講述了自己女兒遭遇校園霸凌的事情,讓他一個堂堂男子漢也泣不成聲。他說自己的女兒目前剛上初中一年級,自己從來沒有聽女兒說過在學校被欺負的事情。最近在一次乘車的途中,他突然看到一個視頻大概就是與校園暴力相關的,而點開一看竟然發現被霸凌的女學生是自己的女兒。
原來這已經不是自己女兒第一次被欺凌了,第一次學校的幾個惡棍欺負孩子,企圖脫掉孩子的褲子,孩子幸運地跑掉了。第二次被欺凌時,霸凌者把胸罩套在了他女兒的校服外面,還拍了視頻。
同樣作為一位母親,其實曦曦媽非常理解作為父母當得知自己孩子被欺凌時的憤怒,以及自己還無從得知的後悔。這些年網上盛傳一種調侃:「從我女兒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我便做好了坐牢的準備。」是呀,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手心裡的寶,我們怎可容忍自己小心翼翼呵護的乖乖淪為被別人欺凌的對象呢?
雖然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欺凌或者欺凌人,但無數個事實又告訴著我們,校園暴力它就是真實存在的!那麼作為父母,我們如何預防孩子不被欺凌或者不欺凌人呢?曦曦媽認為以下幾點都是重中之重——
(1)有條件親自接送孩子。
校園暴力其實不僅僅只是發生在校園內的,還有一部分都發生在校外的,因為校內往往管控嚴,使得霸凌者沒有機會實施霸凌,所以他們往往會把霸凌的地方選在校外。
而落單的孩子,往往就是霸凌者的狩獵目標,抑或是隨便找個藉口欺負欺負孩子,抑或是敲詐勒索一些零花錢等等。而這種發生在放學路上的欺凌,如果家長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親自接送,往往是可以有效避免的。
(2)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更要關心學習以外的問題。
隨著孩子越來越大,很多家長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以外,對其他事情基本上都放手不管了。比如在學校每天都發生了哪些事,有哪些開心的事情,有哪些煩惱的事情,家長不太關心孩子也不會主動跟家長分享。這種情況下孩子在遇到校園暴力的同時幾乎都選擇了隱忍,一方避免父母擔心,另一方面也害怕施暴者再次報復。
我們一定要關注孩子的內心,要適當放低父母的姿態,不要時時刻刻都以監護人的身份自居,必要的時候我們需要跟孩子以朋友的方式來相處。只有真正走進了孩子的內心,我們才能夠真真切切地發現孩子除了學習以外的點滴細節。
(3)家長不要過於懦弱,也不要過分暴力。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被欺凌,而有的孩子又被淪為霸凌者?其實這都跟家庭教育有著莫大的關係,尤其是在家暴環境裡長大的孩子,往往不是霸凌者就是被欺凌者。
當爸爸毆打媽媽的時候,有的孩子雖然嫉惡如仇,但也在爸爸身上學到了暴力解決問題的做法;當媽媽被爸爸毆打的時候,有的孩子雖然痛心疾首,但也在媽媽身上學到了卑微承受。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給孩子提供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不需要過分懦弱,也不需要過分暴力,處理問題時多冷靜冷靜,孩子自然不會淪為霸凌者和被欺凌者。
(4)關注孩子內心及身體情況。
我上初一那年去了鎮上的初中上學,而我小學時期的好朋友都留在了鄉裡的學校上初中。有一天偶然得知我以前的好朋友在學校遭受了校園暴力,周五她腫著臉回家,其粗心大意的父親都並未得知,還是在第二周周一接到老師電話才知曉此事。那個時候我就想不通,為何她面對欺凌甘願承受,連告訴自己爸爸的勇氣都沒有?為何自己的女兒臉都腫了,作為爸爸難道看不出來?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足夠小心才行,其實孩子遭遇校園暴力之後,我們都是可以從一些細節發現端倪的。比如孩子身上出現了一些傷痕,面對是如何受傷的詢問孩子只是支支吾吾地搪塞;比如孩子突然問父母要很多錢,抑或是有了偷竊家裡錢財的行為;比如屬於孩子的東西總是不見蹤跡;比如孩子突然性情暴躁,變得不願意上學了。
(5)時刻給孩子敲響警鐘,不能把欺凌別人當作開玩笑。
倚強凌弱是很多霸凌者慣用的手段,他們仗著人多勢眾挑釁、敲詐、毆打同學,面對對方要告訴老師的忠告,他們又開始以開玩笑等方式來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洗白。
第一,我們應該時刻警告自己的孩子,同學之間應該友好的相處,不能仗著自己身板大,就欺負弱小。相反,遇到別的同學欺負弱小,我們還應該正氣凌然的站出來阻止欺凌。第二,當自己被人欺凌後,一定不要輕信霸凌者開玩笑的說辭,要知道校園暴力就像家暴一樣,你若一直忍受,那麼就會有無數次欺凌等著你去承受。
——————
另外,鼓勵孩子廣交朋友也是極好的選擇,當孩子的朋友多了,霸凌者想要欺負孩子自然也得衡量一下得失了。而就算是朋友幫不上太大的忙,但至少跑腿告訴老師還是可以的。
您認為校園暴力應該如何杜絕呢?有沒有更好的處理辦法呢?歡迎跟曦曦探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