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上就兩種人,沒本事被欺負的人,和有本事的壞人。」
這是在六月份先行版預告片裡小北說的話,但在正片中並沒有放出來。
我想,這真實地說出了這個少年對世界的理解,和在校園中真實存在的「欺凌食物鏈」。
青春的校園生活本該是充滿燦爛的笑容、年輕的生命、美好的未來,但所有的一切正在被逐漸蔓延的校園欺凌蒙上了一層陰影。
2017年4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了首份關於學生幸福感的報告,在受訪的70個國家和地區中,香港15歲中學生的生活滿意度排名倒數第三,而本地出生的學生整體生活滿意度要顯著高於新移民學生。
另外香港校園欺凌的普遍程度很高,有32.3%的學生表示一個月內至少受到過一次不同形式的欺凌,還有26.1%的學生稱會不時被其他同學戲弄取笑。這兩項數據結果均在受訪國家/地區中排名第一。
香港教育局發言人曾在2017年春季學期時指出,過去三個學年,香港每年約有120名中學生涉及校園欺凌個案。這還僅僅是被學校知曉,錄入統計的數據。
隨手搜索「香港校園欺凌」的新聞,你就會發現欺凌所跨越的年齡層和欺凌的方式都是廣泛而多樣的。
(圖片來源:《香港01》)
2017年4月,香港大學也被爆出「下體滴蠟」「下體鞭頭」事件。
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何亮亮曾在採訪中指出,「香港高校中的霸凌行為很普遍,這在香港被看作是一種校園文化,主要來自英國公學的傳統,在西方大學裡,欺負新生是大學傳統的一部分。…… 雖然大家會批評這種行為,並且在法律上禁止這樣的行為,但短時間內它還是會繼續存在。」
英文中還有特定的詞彙(Hazing)來代指這種新成員受欺凌的現象。
(圖片來源:Cosmopolitan)
除了大學校園,中小學校園中的欺凌現象也屢見不鮮。2019年初,位於馬鞍山的仁濟醫院董之英紀念中學發生了欺辱同學的事件。網上流傳的影片顯示,校內多名男生將一名男生困在椅子下做出欺負行為,包括對男生扭耳朵、腳踢和脫褲子等。8名涉事學生被拘捕後已獲得保釋。
(圖片來源:網絡)
《香港01》還曾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們進行過採訪,許多受到過欺凌的孩子們都表現出無力感,他們認為無法避免這樣的遭遇,只能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自我安慰和化解。
(視頻來源:《香港01》)
近期社會事件使校園霸凌問題更令人感到擔憂。
在2019年8月臨近開學之時,有心懷不軌的暴徒曾通過社交媒體和短訊散布煽動性信息。他們公開部分警員子女的在校信息,照片和身份證號,並揚言要在開學後對其做出「不利舉動」。還有少數參與罷課示威的學生,在學校採用孤立、嘲諷等方式,對持不同意見的同學進行欺凌。
(香港教育局聲明,來源:《廣東新聞聯播》)
校園欺凌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不止是身體。欺凌的現象常被分為行為上的暴力和間接的孤立、排擠。
在學校時常遭受「冷暴力」的學生難以形成健全的自尊感和自信心,長期處於壓抑的環境中也很可能患上抑鬱症。更激烈的反應,則有可能像1999年震驚世界的美國校園槍擊案一樣,以暴制暴,同歸於盡。這起轟動世界的槍擊案發生在1999年,在美國利託爾頓的科倫拜恩中學,兩名高中生舉起了半自動槍向學校的餐廳、圖書館、教室裡的學生和老師們進行瘋狂掃射。導致至少25人當場死亡,二十餘人受傷。兇手當場自殺,殺人動機無法清楚知曉,但據同學描述,兩人曾在學校受到欺凌和孤立,外加兩人對暴力電子遊戲的迷戀促成了壓抑情緒的最後爆發。(根據1999年槍擊事件改編的電影,《Elephant》2003)
無獨有偶,2007年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也發生了類似的慘劇。韓裔學生趙承熙用手槍殺死了學校裡32名學生並當場自殺。
他在最後留下的手寫信件中闡述了自己的心路歷程,這封信件未曾公開,但曾接觸這起案件的心理學家貝裡爾博士說,「雖然他不見得是一個精神病患者,但你可以明顯感覺到他的憤怒,那是一種被傷害、被排斥的感覺。可以看得出來,他多年累積的憤怒、不滿都徘徊在爆發的邊緣,隨時都會爆發。」
(圖片來源:鳳凰網)
雖說我們生活在沒有槍枝的,相對安全的環境中,但校園欺凌背後積壓的負面情緒都很有可能造成最後意想不到的對自己、對他人的無盡傷害。
從「欺凌者」的角度來說,他們將難以具有同理心,並且逐漸認為這個世界理應以他們為中心,順遂他們的意志。走出校園後,他們將難以掌握和他人正常溝通的方式,並無法面對挫折。
教育機構,社會都採取了哪些措施?
(圖片來源:新華網)
針對這樣的情況,「守護香港大聯盟」曾在八月底向全港中小學校長發出公開信,呼籲校長們加強學校管理,制止任何形式的校園欺凌行為,更表示不能讓「暴力政治」進入校園。
原全國政協常委陳永棋、全國政協委員王惠貞、原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楊耀忠、特區立法會議員張國鈞,以及黃大仙區議員譚美普等香港社會人士也發起了「校園欺凌關注組」,渴望通過學校、家長、社會的聯合力量,加強對孩子們在校環境的保護。
2003年3月12日,香港特區立法會通過了《2001少年犯(修訂)條例草案》,將刑事責任的最低年齡由7歲提高至10歲。針對惡行欺凌事件,對他人產生一定程度的身體傷害時,將進入司法程序。一般「初犯」會被處以「警司警誡」,並接受社工輔導至少一年。若再犯,情節嚴重者則可能被起訴甚至坐牢。
(香港教育局官網,學生訓育與輔導服務資源)
其實除了這些警示性的措施,學校、家庭的聯動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香港教育局的官網中,就從學生/教師/家長幾個層面列明了關於欺凌的預防和處理跟進措施。
教育局曾明確提出,學校應完善反欺凌的政策,向學生表達清晰的「零容忍」立場,並積極認真地調查跟進每一宗欺凌事件。在學校課程中也應加強個人成長教育,讓學生懂得尊重別人並掌握處理人際衝突的辦法。
(圖片來源:網絡)
校園霸凌,的確是一個短時間內無法根除的,普遍存在的問題,但當我們每個人開始學會正視,學會制止,學會同情,從身邊看得見的小事做起。灑滿陽光的校園裡,將會有更多純真善良的笑臉。
1.《中國青年研究》:國外大學生欺負行為研究述評 (2017年第4期)
2. 《紅星新聞》:何亮亮解析香港高校霸凌事件: 是傳統,難以撼動
3.《教育部電子報》:港中學生幸福感全球倒數第3 霸凌比例世界第1
4.《信報》:從校園欺凌看香港教育
5. 《香港01》:守護香港大聯盟關注校園欺凌,憂不同意見學生被孤立
6. 《新華網》:「還孩子一張平靜書桌!」——香港成立校園欺凌關注組,呼籲減少校園暴力
7.《8world》:香港:校園傳出霸凌事件 警逮捕八名學生助查
8.香港教育局官網:學生訓育及輔導服務資源
9.新浪—歷史新視界: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校園槍擊案
10.《人民網》:香港如何處理校園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