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的這個滄桑巨變是上海巨變的一個縮影,也是中國迅速崛起的一個縮影。」
「我們往下怎麼做?總書記要求浦東高水平的改革開放造就上海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引領區。」
「浦東如何在國際競爭中招攬到更多的人才?」
12月7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1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趙啟正先生一起回顧了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的歷程,也分析了未來浦東該如何發展。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今天我們一起來談談浦東。浦東30年的巨變可謂令人嘆為觀止。我記得曾經在這裡講過一個故事:美國Quora網站曾經貼出了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中國還不爆發「顏色革命」?一位來自上海浦東的留學生,發了一張浦東1990年的照片,和一張浦東2010年的照片,並寫道,我老家20年內從一窮二白到現在這個樣子,我們看上去像受迫害的樣子嗎?像被洗腦的樣子嗎?像沒有自由的樣子嗎?像要換一個更好的政府嗎?中國現在制度運行良好。
過去上海流行的說法是: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現在的浦東已經是中國的一張靚麗的名片,其經濟是上海的半壁江山,規模是30年前的210倍。
浦東的滄桑巨變是上海巨變的一個縮影,也是中國迅速崛起的一個縮影。回想上世紀80年代,上海處在一個特別艱難的時刻。改革開放的試點在廣東等地已經如火如荼,上海周邊的省份通過改革開放,鄉鎮企業迅速崛起,經濟活力四射。相比之下,上海的競爭力明顯滑坡。
比如,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原材料價格普遍上漲。上海是中國維持計劃經濟時間最長的地方之一。在計劃經濟下,上海生產的工業製成品原則上不允許提價。結果80年代上海的企業普遍虧損,大批有經驗的熟練工人和技術人員被周邊省份的鄉鎮企業挖走。市政建設投入嚴重不足,坦率地說市民滿腹牢騷。
1980年10月3日,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曾經刊登過標題為《十個第一和五個倒數第一說明了什麼?——關於上海發展方向的探討》的文章,直言上海面臨的困境。在列舉了上海經濟指標在全國的10個第一之後,又說了上海在城市建設等一些方面是全國的「倒數第一」:一是按人口平均計算,每人居住面積為4.3平方米;二是4平方米以下的缺房戶佔全市總戶數的60%左右;人均綠化面積僅0.47平方米,就像上海《解放日報》那麼大;市區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裡4.1萬人,也是全國之「最」……
80年代初的上海市市長汪道涵曾經這樣回憶:「我當上海市長那段時間裡,每天早晨看到馬路上有那麼多的煤球爐在生火,到處煙霧騰騰,那麼多馬桶在馬路上洗刷,我真感心痛。」那麼城市基礎設施嚴重失修,我記得時任上海市長的朱鎔基到復旦大學來做報告,說自己經常晚上睡不好覺,最擔心的就是突然半夜接到一個電話,某個地方又發生了重大的事故。上海怎麼辦?
實際上早就有人提出過開發浦東的設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孫中山先生。早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的時候,他撰寫了《實業計劃》,精心描繪了他心目中的中國工業化的理想和規劃,比如在浦東建設東方大港。1986年4月,在時任市長江澤民的主持下,上海市政府提出了開發浦東的初步方案,並向中央上報。但最後提出浦東開發具體方案的是朱鎔基市長,拍板的是鄧小平本人。1988年4月25日,朱鎔基作為市長候選人發表了一個演講。他坦言:「到上海來了以後,這三個月的白頭髮比什麼時候都多。」他大聲說:「目前上海的困難還沒有走到谷底,應該有一種危機感,然後從危機感裡面激發起奮發圖強的精神,哀兵必勝啊!」
對上海的困境,朱鎔基專門提到了「浦東開發」。他說,目前我們的希望是浦東開發,黃浦江上面多建幾座大橋,把工廠和人口向浦東疏散,這樣老市區才便於改造。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浦東是上海未來的希望,那邊要建設一個「新上海」,以減輕「老上海」的壓力。所以對開發浦東,江澤民同志很重視,主持會議專門討論這個問題。
這項建設是一個宏偉的計劃,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但是我們總要扎紮實實去做工作,先苦後甜。在密集調研的基礎上,朱鎔基提出,要把浦東開發成「新上海」,把擠在破舊、混亂「老上海」弄堂裡的市民搬到「新上海」去。要充分利用外資,發展金融、貿易等第三產業。要「通過浦東開發,使上海這個城市整體上成為全國最大的經濟、貿易、科技和金融、信息中心」。
1990年1月21日,鄧小平到上海過春節,朱鎔基向他匯報浦東開發的思路。鄧小平說,浦東開發晚了,但還來得及,上海市委、市政府應該趕快給中央報。朱鎔基回答道,開發建設的報告還不理想,不敢報。鄧小平說,不用怕,報嘛。鄧小平在上海過完春節準備回北京時,朱鎔基前來送行。鄧小平再次鼓勵他和上海的領導,說放開膽子大膽幹。
他後來在南方談話中還表示過遺憾:「浦東開發晚了,這是我的失誤。當時建四個經濟特區主要是從地理上、外資情況考慮,沒有考慮到人的因素。上海人聰明,但讓你們失去了一次機遇。」他語重心長地告誡說:「90年代的機遇不能再錯過,這是你們上海最後的一次機遇了。現在浦東的開發只能進不能退,而且也沒有退路。浦東開發是晚了,這是件壞事,但也是好事,你們可以借鑑廣東的經驗,可以搞得好一點,搞得現代化一點,起點高一點,後來居上,我相信這一點。到1995年浦東就會有大的變化,我還可以看到。」
1991年2月,鄧小平在上海聽取關於浦東開發情況的匯報(圖源:人民網)
鄧小平還與中央政治局領導人談話說:「我已經退下來了,但還有一件事,我還要說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東開發,你們要多關心。」
朱鎔基也是雷厲風行。1990年2月26日,上海向中央提交了《關於開發開放浦東的請示》。一周以後,鄧小平找江澤民、李鵬等領導人談話:「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條件更好,可以更廣大地開源……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1990年4月18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在上海代表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宣布:中央決定同意上海加快浦東地區的開發。
大家可能注意到,中央給浦東定的名稱是浦東新區。它不是特區,也不是經濟新區,但許多經濟特區的政策在這裡都可以用,同時這也為後來提出浦東綜合改革試驗鋪平了道路。鄧小平當時說,開發浦東「不只是浦東的問題,是關係上海發展的問題,是利用上海這個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的問題」。他要求「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 浦東開發的初心就是四句話:「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
小平同志當時要求上海「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浦東確實發揚了「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迅速成為全國改革創新的一片非常重要的「試驗田」。比如,這裡率先試驗了新的土地開發模式。當時浦東新區財政沒有足夠的資金,而開發任務又非常緊迫。在這種情況下,用土地折價入股的方法應運而生,而且是滾動式開發,這為後來中國各地的城市改造,以及中國的基礎設施革命進行了非常重要的探索。
浦東開發又是高度國際化的。我記得我們的啟正副市長曾經說過,我們在浦東管委會機關食堂進門處貼了一條標語:「在地球儀旁思考浦東開發」,也就是提醒每個浦東的開發建設者都要在世界大格局中思考和推進浦東的開發。正是這種超前的國際化思維,使浦東方方面面的發展從一開始就處於相當高的起點。我記得啟正副市長您當時還要求您的下屬在介紹浦東時,不能拿著稿子念,因為拿著稿子只能說明「你還沒有用心思考浦東開發的眼前和未來」,只有把浦東的存在與未來遠景清晰地記在你的腦子中,才能更有創新的激情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