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行音樂中呆久了,有時候需要抽離。此時不妨換一個頻道,走進古典音樂的世界。
當古典樂流瀉而出的一剎那,你看到了高山、流水、秋月、冬雪、千古的生命,以及一份說不出、道不盡的感動。
《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大古典名曲,喚醒你耳邊、你心底的感動。
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彈,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自唐代以後,分為《高山》、《流水》兩首獨立的琴曲。
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錄入美國太空探測器「旅行者一號」的金唱片,並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尋找人類的「知音」。
另有同名箏曲《高山流水》,與古琴曲無傳承關係。
廣陵散
又名《廣陵止息》,是中國古代一首大型琴曲,魏晉琴家嵇康以善彈此曲著稱,刑前從容彈奏,並慨然長嘆:「《廣陵散》於今絕矣!」
今所見《廣陵散》譜,以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1425年)為最早,也較為完整,是今日經常演奏的版本。
譜中有關於「刺韓」「衝冠」「發怒」「報劍」等分段小標題,所以古來琴曲家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韓傀曲》看作是異名同曲。
全曲共有四十五個樂段,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六個部分,貫注一種憤慨不屈的浩然之氣。
平沙落雁
最早刊於明代《古音正宗》(1634),意在借大雁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自問世以後,深受歷代琴家喜愛,是近300年來傳譜最多、流行最廣的琴曲之一。
關於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陳子昂之說,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說,又有說是明代朱權所作。究竟出自誰人之手,未有定論。
梅花三弄
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相傳原是晉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後來改編為古琴曲。
琴曲的樂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全曲共分兩大部分十段,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借物抒懷,來歌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
「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
漁礁問答
在歷代傳譜中,有30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有歌詞。現存譜初見於明代肖鸞編纂《杏莊太音續譜》。
此曲優美清逸,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
十面埋伏
又名《淮陰平楚》,是以楚漢相爭的歷史為題材而創作的琵琶獨奏曲,樂譜最早見於《華秋蘋琵琶譜》。
樂曲整體可分為三部分,由十三段帶有小標題的段落構成,分別是: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埋伏、雞鳴山小戰、九裡山大戰、項王敗陣、烏江自刎、眾軍奏凱、諸將爭功和得勝回營。
清末,《十面埋伏》便有無錫派、平湖派、崇明派、浦東派和汪派等不同流派,體現著不同的記譜和演奏。
夕陽簫鼓
為琵琶曲中的大文套,由此曲改編的古箏曲名為《春江花月夜》,此曲最遲在十八世紀就流傳在江南一帶。作者佚名。
《夕陽簫鼓》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寧的情調,描繪出人間的良辰美景。
胡笳十八拍
據傳為蔡文姬作,《胡笳十八拍》是古樂府琴曲歌辭,一章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題是「文姬歸漢」。
《胡笳十八拍》採用宮、徵、羽三種調式,兩大層次。前一層十拍訴說身在胡地卻時刻思念故鄉;後一層描繪離開胡地之時,與幼子惜別難捨的隱隱哀怨。
漢宮秋月
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有古箏、二胡、江南絲竹、琵琶、古琴都多種演奏形式。
陽春白雪
相傳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的古琴曲。表現的是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欣欣向榮的初春美景。
現存古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
《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