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闆德綱老師自帶幽默,而且社交媒體平臺總是出口成章,以有文化著稱,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更是如數家珍。這不,老郭今天中午又秀了一把「有文化」:
娛樂圈常聽人說:這個梗那個梗,這是老梗啊。港臺人說也就罷了,內地人後來也學著梗梗梗的,弄的我這個難受啊。專業原因,我在語言方面是有潔癖的。所謂的梗,是哏。哏指的是滑稽幽默的語言和動作,還有個讀音是很,古漢語同很或狠。但讀成哏是普遍念法。戲曲屆後臺聊天常說:有一個哏您聽聽。歷史原因,眾多京劇藝人流落他鄉,帶去一批詞彙。不是所有人都能準確讀出哏,於是訛讀成梗。天長日久,梗從港臺又帶回了內地,倒成了好像很洋氣的詞。北京字讀成這個音,也是夠梗的了。
老馬小時候生活在偉大的天津郊區,每每聽到天津話,總覺得那麼親切。對,就是那麼哏!後來上學,學一些戲劇文學的知識,前輩們總是用「梗」來教育我們。在電影創作中,所謂的「梗」比橋段的單位更小,更像是一個小包袱,一甩即破。比如,夫妻倆懷孕仨月做孕檢,丈夫不好意思的問大夫還能做那事兒嗎?大夫說,當然不能!接下來,梗就來了。丈夫:你看,大夫都說不能啦!
因此,這個梗,好像跟這個哏真的挺一樣的。包括老郭社交平臺上提到了「哏」有「hen」的發音,真是秀了一手的好音韻學知識。可見,相聲藝人也得有傳統文化知識才能更好的裝點自己。好多研究音韻學的老師都說過,天津話裡邊的「哏」在潮州話裡邊有「geng」的去聲。而在粵語裡邊,也就是香港電影裡邊,「哏」能發出「gan」的平聲來。
看來,我們現在經常說的「梗」真的是來自天津話裡邊的「哏」了,沒準正如老郭所言,是老一輩的相聲藝人南下,把這個發音帶過去,最終成了氣候,成為大家創作上經常用到的一個術語。
我這人有點韓國的泡菜精神,什麼事兒都願意認知到是自己母文化生態上來。電影創作中經常用到的術語「梗」竟然是老家天津話,多少讓人覺得更親切了。可是,郭德綱老師發出這條感悟知識不久,就被南方派系的知識家們打臉了。
一說,梗這個詞,來自於臺灣,而臺灣是受日本的影像,日本的這個詞則是來自英語Gag。Gag的發音,也類似梗。在英文裡邊,這個Gag,有惡作劇的意思,也有開玩笑說俏皮話的意思。
日本自黑船事件以來,開始與西方通商,在語言上吸收了不少英文單詞。近代中國的不少詞組,也是從日文中借鑑過來。等於西方語言通過日本這個跳板,進入中國的。邵敬敏老師的《現代漢語通論》裡邊就提到過,在現代漢語中,70%以上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詞彙都是從日語引進的。比如,雜誌,政治,哲學等等詞組。
所以,Gag影響日本,進而反向輸出到臺灣,又通過臺灣傳遞到香港,最終因為香港電影中的「梗」而北上大陸,也是非常有可能的。那麼,這個「梗」到底是天津話中的「哏」還是英語中的Gag呢?
這種爭論,裡邊更多的是經濟與娛樂崛起與否的表現。在十幾年前,中國剛剛進入商業片創作時代的時候,大家基本上默認「梗」這個香港術語,一度認為它只是香港更接近英語系,所以能夠直接運用英文單詞漢譯吧。可現在,隨著內地娛樂的崛起,以港臺為標杆的時代顯然已經過去了。老郭這次提出「哏」為「梗」之鼻祖的事情,更像是一次相聲娛樂對電影創作的冠名。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哏雖然深入天津人的方言生活,但真正被發揚光大的,還是相聲演員的捧哏逗哏,二他媽,你看郭大爺說話多哏啊。而橋段梗這些電影創作術語,遇到郭老闆這樣的能投資大電影的大老闆,就得跟著姓「哏」了。
好多時候,娛樂文化其實也是跟著資本姓的。您不信?早前,港臺藝人都得有個洋名字,現在呢?恨不得自己都姓郭,郭家的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