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開海較早,也許是歷年來大運河碼頭的風光引人才齊聚,也許是闖關東的大部分山東人、安徽人都到哏都——天津歇腳的原因,傳統天津人的文化基因大部分都跟山東和安徽有著密切的關聯。
這種南方與北方文化的融合,養成了天津人性格裡的樂觀向上。天津人極善自嘲,前兩年棚戶區多的時候天津人說「發展不好,把天津幹成了縣」;這兩年城市建設上來了,天津人又說「高樓大廈林立,讓人看著頭暈」。
海河和大海的交融,南北文化的交匯,讓天津人在喜歡自嘲的同時,也喜歡傳統的幽默。很早之前天津就有「曲藝之都」的美稱,許多傳承曲藝流派的老先生都是天津人。
興起於天津,爆紅於北京的德雲社與郭德綱,被天津觀眾看作天津走出去的「娃」。因此每次德雲社到天津演出的時候,場場爆滿不說,黃牛的票能賣到兩三千一張。這在天津收入水平偏低的現狀下,已經是了不得的高票價。
而天津人刻在骨子裡的幽默感,讓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時也切身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2012年的夏天,天津下了一場超大暴雨,很多道路都嚴重積水。大雨剛停,天津人就來了一波「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操作——烏龜充氣船、大白鵝船、自製木筏、大木盆和紅澡盆等各色船隻被得意洋洋地開了出來,甚至還有人開出了一艘摩託艇。
2019年4月,天津濱海新區官宣,周大福金融中心的暱稱叫「津沽棒」。朋友圈和微博樂翻天,有人評論:「給一座大樓起名津沽棒,這個城市到底有多哏兒?」
正因為天津人喜愛幽默和曲藝的特性,加上傳統天津話中逗哏和捧哏的意思非常明顯,近年來越來越多人把天津稱作「哏都」。而在這種風土人情滋養下的哏都,就連春節民俗都別有一番風味,而更有趣的是,如今哏都的傳統民俗還煥發出不少新商機。
天津跟北京僅距離121.7公裡,但兩地的春節風俗截然不同。
由於歷史上的天津人大部分來自山東、安徽和浙江等沿海一帶,因此沿海居民的一些信仰習俗也在天津傳播開來。比如說天津最大的娘娘宮,其實就是北方媽祖的祖廟。而天津春節民俗中的很多細節,也跟南方「開海迎媽祖」的習俗有源遠流長的關係。
以往天津人的過年是從逛娘娘宮開始的。
從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玩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裡,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裡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
天津人講究大年初一早晨吃素餃子並且辦一桌素菜,為的是給媽祖娘娘祈福。
與很多地方在初五接財神不同,天津人接財神是在正月初二。一般在凌晨鞭炮便響了,這時要在新「請」的「財神碼」(套色印製的財神像)前,擺上茶水、酒、筷子以及一條用紅頭繩拴在脊背上的活鯉魚、一隻公雞和一盤羊肉,因為傳說中的財神爺趙公元帥是回教中人。祭畢把供過的鯉魚放生。
根據民俗,這天為了接財氣要吃撈麵條,而且講究吃全菜碼,即黃瓜、菠菜、豆角和豆芽等窖菜。此外,還有銀魚、紫蟹、晃蝦和鐵雀都是必備菜品,若與韭黃、蘿蔔、鴨梨和黃芽菜一起則統稱為「天津八珍」。
正月初二和初三,天津人也有吃的規矩。這天要闔家吃合子,取和和美美、團團圓圓之意,以羊肉餡兒或三鮮餡兒最佳,也可吃韭菜雞蛋的素餡。
初四天津人要吃大餅卷雞蛋,就像一首流行歌曲裡唱的那樣,天津就是一個「大餅能卷一切」的地方。但初四做這個吃食,還寓意和衷共濟、同心合力。從微觀上說,家和萬事興;從宏觀上說,人和百業興。民俗飲食溢鄉情。
天津跟北京還有一個特別大的不同,就在正月十五之後還有5天的春節安排。尤其是正月十六,全城婦女都要離家,三五成群或串門或逛街,俗稱「走百病」;或找有橋的地方相率而過,稱「渡厄」也叫走橋。
而在這諸多「傳統到不能再傳統」的春節風俗中,年輕人是如何從中找尋樂趣與新商機的?
過年時,若你到天津城裡邊轉一圈,就會發現一件非常新奇的事情,那就是家家戶戶窗子裡會貼上一個紅色的長方形的窗花,天津人管這種窗花叫「吊錢」。
實際上,這個掉錢可能是天津最濃年味的表達。因為天津人過年大門上可以沒有春聯,但一定會有吊錢。
由於窗花下有穗,紅紅的吊錢,薄薄的紅紙,像旗幟一樣,被北風一吹,呼啦啦地飄曳,仿佛歡快跳躍的舞蹈。
吊錢是貼給屋外的人看的,正面衝外。過去人們多把吊錢貼在窗戶外,然而北風如刀,吊錢很快就破掉,委實遺憾。後來有精明細緻的天津人把吊錢貼在窗戶內,這樣就一直能保留到過完年了。
美中不足的是,風中火紅的舞蹈變成了靜靜的守望,熱辣辣的年變成了羞答答的年。
「我認為像吊錢這種特色剪紙是咱中國自己的東西,這種喜慶的民俗文化應該傳承下來,要讓大家在平常生活中都得用上和欣賞到。經典的東西,把它進化,我覺得也是一種革命。」作為「剪布肖」這種天津地方非遺的傳承人孫肖煒對「探客Tanker」表示,她母親肖宇當時想到創立剪布這種藝術形式,正是源於生活的需求。
所謂「剪布」工藝,就是通過特殊的印刷技術把線條優美的剪紙圖案按一定比例印製在布上,讓怕溼怕潮的剪紙在布上體現出來。
這樣一來,人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把中國傳統的剪紙造型變成服裝或各種生活用品上的裝飾圖案。而且「剪布」工藝不僅保存時間更長、更有生命力,還升華了中國民俗文化,使作品更具收藏價值。
在母親創立這種工藝之後,當時還在天津師範大學讀經貿專業的女兒孫肖煒建議自己的媽媽將這種工藝運用到文化衫的圖案定製上。「2010年我們的剪布工藝文化衫作品被上海世博會選中,作為『特許商品』銷售,一下子打開了市場,銷售半年後無一投訴。」孫肖煒頗為自豪地說道。
而在女兒孫肖煒的大力支持下,「剪布肖」的創始人肖宇在2014年正式創立了自己的公司,公司的日常經營由女兒負責管理,而肖宇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新產品的開發和圖案研製上。
受女兒新潮的思路影響,「剪布肖」的圖案和設計都有了大規模的改變,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元素與更多的時尚元素相融合,更符合當前年輕人的審美和潮範。
「現在我們有常規產品和定製產品,而定製產品每個月的銷量遠超常規產品,因需定製的費用雖然比較高,但消費者拿到的衣服是獨一無二的。」孫肖煒說道。
在她看來,春節的習俗可以做一些大的轉變,今年「剪布肖」也出了吊錢的相關版本,可以直接貼在窗戶上,也可以轉印到衣服上。
「我們的希望是把傳統文化更多的推廣到年輕人中去」,她認為現在公司的所有產品都在往這樣的美好前景去發展。
事實上,說起天津的春節文化產品,最具有代表性除了吊錢,還有楊柳青年畫。
這個有著近200年歷史的藝術形式,在中國北方乃至全中國都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傳承。
在中國民間,年畫就是年的象徵,不貼年畫就不算過年。因此,一般情況下天津人都會在過年前買幾張楊柳青印製的年畫,貼在門口,意寓年年有餘,風調雨順。
但2020年,這個傳統的藝術形式卻有了新的玩法。
「一開始其實是老師布置的作業,我們美術系在畢業時要交畢業作品。」天津美術學院版畫系的張默然對「探客Tanker」表示,當時大家都在思考如何用楊柳青年畫的方式來表現抗疫的相關事件。
當看完了各種形式的楊柳青年畫後,張默然突然找到了創作的方向。「當時我就決定做一組新的門神年畫,我覺得白衣天使就是我們當下最新的門神。」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門神是「衛家宅、保平安」的形象,而張默然創作了以女性形象為原型的「2020抗疫女門神」,對聯為「平安二字值千金,和順一門有百福」,橫批為「萬象更新」。
沒有想到這一組年畫被放到網上之後迅速爆紅,張默然在淘寶開設的小店已經接到了幾百份的訂單。
「真沒想到年輕人這一波後浪撞擊到像楊柳青年畫這種傳統文化產品的時候,結合到當下流行的趨勢,居然能有這麼好的產品效果。」張默然對「探客Tanker」感嘆道。
這件事給了他很深的啟發,促使他成立了一家以楊柳青年畫為主的現代化文化產品製作公司。
「這個公司是我們三個同學一起搞的,我們的設計來源更多的是從年輕人的喜好出發,有遊戲中的人物、電視劇中的人物和歌星的形象等等。」張默然說道,他認為楊柳青年畫的傳統技藝,加上現在年輕人最喜歡的那些形象,兩者碰撞出來的火花,能夠帶來一個龐大的文化市場。
「從2020年7月份我們推出第一件文化衫開始,半年的時間裡,我們在淘寶iFasion這一個平臺上就賣掉了超過5000件的圖案定製加楊柳青風格的文化衫。」張默然對「探客Tanker」透露。
這樣的成績給了他加碼做好業務推廣的決心。
「今年我們有兩位同學畢業,他們將成為全職的團隊管理者,我們將動員自己的學弟學妹們,尤其是版畫專業的,希望他們成為我們的設計師,結合楊柳青年畫的風格,推出更多能點爆年輕人市場的設計和產品。」張默然對楊柳青年畫與自家公司的未來充滿信心。
張默然的楊柳青年畫風格文化衫,僅是天津眾多年輕人改造傳統非遺的一個縮影,有一個團隊乾脆把哏都所有的非遺都用VR的方式做了實體呈現。
「我們一開始是想做一個電子遊戲的,當時為了豐富這個電子遊戲的場景,所以選擇天津比較知名的非遺製作了VR視頻。」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楊霆對「探客Tanker」表示,這個創業機會屬於「歪打正著」,誰都沒想到「VR+非遺」的搭配居然碰撞出了別樣的火花。
2020年年初,疫情帶來的眾多不確定性導致投資人對楊霆的項目產生了猶豫不決的情緒,迫不得已之下,他們只好把已有的非遺素材緊急剪成一個10分鐘的VR體驗片給投資人看,沒想到一下子就得到了投資人的認可。
「在投資人看來,與其做一個不知道未來的遊戲,真不如把天津這些非遺的項目徹底做好,讓人戴上VR眼鏡就能親臨其景地體驗任何一種非遺製作的過程。」楊霆表示投資人認為這樣的內容反而更有市場。
於是,他們團隊就把方向從做遊戲轉移到了非遺的收集整理和製作上,沒想到節目第一期出來就火了。
「我們跟國內幾個知名的VR眼鏡生產商進行了合作,把我們第1期40分鐘的一個樣片內置,結果後面付費的兩期節目下載率在一個月之後激增。」楊霆說道,當時平臺和廠家都要求他們儘快推出後續的節目。
「我們楊柳青年畫那一集,由於找了專門的非遺傳承人,認認真真地從主視角拍了5天,效果是最好的。」楊霆對「探客Tanker」表示。當用戶戴上VR眼鏡,就可以變成非遺傳承人的視角,體會到自己一筆一划地去雕版畫的整個過程和完成作品的那種喜悅。
「這種形式帶來的替代感很可能是現在的年輕用戶非常喜歡的,他們在替代和沉浸感中體會到了非遺傳承的魅力。」在楊霆看來,這些VR用戶的反饋也證明了這一點。
目前,楊霆的公司得到了新一輪投資,團隊也在為新一季VR津門非遺節目的製作籌備資料和劇本。「我們真沒想到傳統文化還有這麼多的擁躉,這給我們提了個醒,有時候金山就在那些你不屑一顧的歷史傳承中。」楊霆說道。
天津雖然沒有名勝古蹟,但這個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自己獨特印跡的城市,本身就有著不能被抹殺的風採。
老人們都說天津人的核心是「看得開」。
對於郭德綱的出走,天津人倒是都很看得開,每年的天津省親專場都很捧場,回回都是座無虛席,「去北京怎麼了?活好就行。」
看得開,這種豁達是天津人的天性。不能走路就划船,不能吃螃蟹就吃皮皮蝦,不能打麻將就「砸六家」……這其實也是這座城市的品格,作為文人墨客追古溯今的首選之地,天津是一座既粗糙又文藝的城市。
而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依靠這些歷史傳承的文化積澱去開創新業,為這個既古老又年輕的城市新添上不一樣的濃墨重彩。
*文中題圖來自:攝圖網,基於VRF協議;其餘配圖來自: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