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前,孩子有這3個行為,大多是聰明的表現,家長別嫌娃調皮

2020-12-23 精英爸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2歲前,孩子有這3個行為,大多是聰明的表現,家長別嫌娃調皮

剛出生的寶寶,都會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特別是在各個器官感官發育的階段,孩子非常喜歡到處亂跑、到處亂跳,寶媽們在後面追著,一不留神就會讓孩子「把家拆了」。

案例:

有一位親戚,前兩年生了一個非常可愛的女兒,因為夫妻倆都是學霸,女兒剛出生那會,親戚朋友都說正正結合,女兒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個高智商的學霸。

但這位寶媽卻不這麼認為,因為如今女兒剛2歲,就染上了很多壞習慣,還屢教不改。夫妻倆都認為,這不是一個高智商寶寶該有的表現,甚至一度擔心孩子會走上歧途。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其實家長們不必擔心,一兩歲的寶寶出現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這種看似壞習慣的行為,實際上對孩子自身也是有好處的。

娃在2歲前有這3種行為,說明孩子大腦在快速發育,家長別急著糾正

【第一:愛問問題】

孩子愛問問題,也是大腦發育得快的一種表現。

「媽媽,天上的星星為什麼是一閃一閃的呀?」「媽媽,我是怎麼來的呀?」「媽媽,我們為什麼要去上學呀?」

當孩子開始找你問問題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不耐煩,反而應該開心才對。因為孩子愛問問題,證明孩子對周圍事物的探索欲望很強烈,需要急切找到答案。

如果孩子對周圍一切都不感興趣,遇到問題也不想詢問家長的話,那這才是家長們應該擔心的地方。

【第二:小手喜歡亂動】

孩子小手喜歡亂動,同樣是大腦發育快的一種表現。

孩子小手亂動的表現為:「喜歡吃手」、「亂抓東西」等。

手是人體最靈活的部位,人們常說「心靈手巧」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孩子喜歡吃手和亂抓東西的話,家長大可不必阻止,只需要注意衛生即可。

【第三:喜歡亂塗亂畫】

一般來說,有寶寶的家庭,牆上都少不了孩子的「作品」。給孩子專門買筆和紙,但孩子壓根「不按規矩行事」,直接拿起筆在牆上開始「作畫」。

其實,對於這種看起「壞習慣」的行為,家長們大可不必過於追究。因為畫畫也是孩子智商高、動手能力強的一種表現。

喜歡畫畫的寶寶,對色彩會有很清晰的認知,他們會將自己的想法,通過畫畫表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思維和大腦也得到了發育。

像以上三種行為,很多家長遇到後可能會直接制止,但其實只要家長們能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同樣能幫助孩子提高智商,讓孩子變得更加聰明。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2歲前有這3「特殊」行為,是高智商的表現,家長就偷著樂吧
    雖然遺傳基因在孩子智力方面起了決定性作用,但後天努力也很重要。前兩年,小毛和希希迎來一個可愛的女兒,夫妻倆上學時都是學霸,親戚朋友都說正正結合,他們的女兒以後一定是個高智商學霸。可希希不這樣認為,因為2歲女兒不僅屢教不改,還有很多特殊的小毛病。夫妻認為這不是一個高智商寶寶該有的表現,甚至一度擔心。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娃有這4種「難帶」表現,家長應該高興
    娃有這4種「難帶」表現,說明你家娃很聰明,家長應該高興1、喜歡拆東西、亂扔東西人人家裡都有一個淘氣的娃,但喜歡拆東西、亂扔東西的娃卻在少數,這類娃只要是自己用手碰到的東西,趁家長不注意就會拆散架(拆不開就往地上摔),家裡有這樣一個
  • 越難帶的孩子將來越聰明?孩子有這3種表現,媽媽別隨意阻止
    寶媽覺得:生孩子就是個錯誤!相信有很多寶媽都有這樣的想法。本以為孩子稍大一些的時候照顧起來會很輕鬆一些,其實不然。當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意識之後,總有些時候會讓家長產生後悔生孩子的念頭!但很多事情往往都有兩面性,家長眼裡調皮、不聽話只是表面現象。往往這類寶寶很聰明,有著很強的探索欲和求知精神。所以,如果家裡有難管教、不聽話的寶寶,父母別著急。
  • 心理學家:2歲寶寶出現這些行為,說明正在變聰明,家長別埋沒
    他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觀察孩子的行為舉動,語言表達,希望從中發現一絲蛛絲馬跡,來證明孩子的智商正在提高。但其實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的這些行為,就代表著他的智商已經處於提升階段了。一位網友分享說:只聽說男孩比較調皮,沒想到女兒也會是個搗蛋鬼。
  • 孩子3歲前有這3個「壞毛病」,長大後超聰明,家長別急著制止
    養娃幾乎有一條定律:第一個孩子按書養,第二個孩子按豬養。 這句話真實的描繪了各位寶媽的育兒過程。 孩子有這3樣表現別緊張,長大後超聰明 1、自言自語
  • 心理學家:寶寶2歲前有以下行為,說明在悄悄變聰明,你家娃有嗎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在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中提出:寶寶在2歲前的心理發展,屬於智力發展的感知運動階段。也就是說大腦在這個時期,處於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很多看似「煩人」的行為和舉動,其實是說明孩子在悄悄變聰明。
  • 孩子越聰明越難帶?李玫瑾直言:孩子有這3種行為,家長偷著笑吧
    李玫瑾教授曾經表示過,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有這3個特徵,家長偷偷笑吧!哪三種特徵呢?讓我們來看看:1. 總是不老實,好動一般來說,聰明的孩子往往都是最坐不住的。不管什麼時候,他們都不太老實,總是要調皮一下。
  • 家長害怕的「2歲娃」,是如何折磨人的?3種行為佔一個就很頭疼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在很多家長為了青春期的娃而犯愁時,有一部分家長也不好過,他們看似帶著超級可愛的寶寶,卻經常被折磨著。由於理解能力不強,家長無法跟他講大道理,這就是讓全世界父母都怕的「2歲娃」。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若有這3種表現,家長就偷著樂吧
    有了二寶之後,認識的寶媽越來越多,幾個人湊到一塊的時候,談論的都是自己家孩子那點事。因為二寶的年紀和其他寶媽孩子的年齡差不多。到了二寶2歲的時候,我們都不約而同的感覺孩子是越來越難帶了。過了2歲,孩子就像是一個活蹦亂跳的哈士奇,分分鐘就能拆家。其實,2歲的孩子,大腦已經到了發育的高峰期,孩子的精力旺盛證明大腦發育良好。
  • 李玫瑾:平時機靈的孩子可能是「假聰明」,大多不是「學習的料」
    俗話說「情人眼裡出西施,父母眼裡出學霸」,很多父母認為自己娃很優秀,但每逢考試成績一出來,心裡就會產生落差。當家長與老師交流之時,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孩子挺聰明,就是不好好學習,他要能認真起來,成績沒問題。」但很多孩子卻因為這句話,錯過了訓練專注力的「重要時機」。
  • 孩子在幼兒園表現乖巧,一進家門就調皮,這是怎麼回事?別嫌煩
    4歲多的大寶前一段時間情緒波動挺大的,簡直可以用任性來形容。這不,這小姑娘在家不好好吃飯,一上飯桌就要擺上五六套兒童餐具才肯開始扒飯。在制定規則時,我們會一個個徵詢大寶自己的想法,例如,前一天晚上和大人一起收拾衣櫃,選定第二天早上要穿什麼上衣、什麼褲子、什麼外套、什麼襪子、什麼鞋子,搭配好以後還會讓孩子自己站在鏡子前選定第二天扎辮子用哪種髮飾的頭繩。一切的準備都是為了行動落地。
  • 寶寶「討人嫌」的2個動作,家長先別生氣,這是大腦在發育的表現
    用來形容孩子的俗話,有很多,例如孩子七歲八歲狗也嫌,還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等等。其實,孩子並不只是七歲八歲狗也嫌,當孩子還是嬰兒時,就會表現出討人嫌的特點。原因是寶寶發育到一個時期,小動作就會頻繁出現,父母這時就不好帶了。特別是有些小動作,更可以讓父母頭都大了。但是,此時的小動作並不是孩子喜歡去做,卻是孩子大腦發育正常的表現。
  • 孩子身上有這3個特徵,多半是高智商的表現,家長們別忽視
    回到家裡,燕燕的爸爸私下對媽媽說道:「咱們燕燕就是因為智商高,才會有這麼多疑問。我們上次帶她去體檢,醫生也這麼說,所以,燕燕的好奇心,我們要懂得去滿足,不要去破壞她的好奇心。」燕燕的媽媽聽了後,認可地點點頭。相信很多父母都想知道孩子是否擁有高智商,又不知道要如何去判斷。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尋找答案,當孩子做事情的時候,如果有這三個特徵,多半是高智商的表現,家長們別忽視。
  • 高智商的孩子,都有這3個「怪癖」特徵,家長別把「天才」扼殺了!
    ▼望子成龍是父母的共同心願,每個人都希望孩子聰明伶俐。小孩的聰明,除後天培養外,先天遺傳也起著重要作用。一些高智商寶寶會在幼齡階段展現出「怪癖」,家長們需要耐心觀察,別把「天才扼殺在搖籃中」。而且部分孩子還會深入研究新鮮的東西,比如新買的玩具孩子恨不得把「底朝天」拆了研究清楚,對此家長也頭疼不已,其實這不是孩子淘氣,而是他們創造性的一種表現。
  • 娃愛扔東西、倒著爬?這4種行為其實是聰明的體現,家長不用擔心
    孩子喜歡丟東西撕紙? 所以娃喜歡扔東西其實是他在成長發育的體現,這件事值得父母高興。家長非但不用擔心,還應配合孩子,找一些合適的活動,比如丟球,來跟孩子互動,幫孩子進一步的鍛鍊發育。
  • 孩子6歲前,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是有科學依據的,父母別錯過
    在這些發展中,3歲前大腦發育達到50%,到了6歲孩子智力發育達到70%-80%。想要自家的孩子更聰明,就要抓住這重要的六年。讓大腦發育的好方法就是刺激孩子大腦發育,產生新的突觸,突觸越多孩子越聰明。一、口的敏感期(0-1歲)孩子大約在1個月左右,就開始無意地將手塞進嘴巴裡,到了3個月的時候更明顯,經常吃小手。很多媽媽最初都認為,孩子吃小手應該是餓了吧!
  • 3歲娃摳壞牆壁家長賠償,園方拒收還勸退孩子:咋不按常理出牌?
    畢竟不管園方如何教育,孩子始終是自己的孩子,作為園方,肯定不會無聊到故意讓孩子去摳牆給自己找事,那作為孩子的家長,面對自己孩子犯錯在先,給園方道個歉,然後跟園方積極溝通如何改正孩子「破壞」行為,這不是最基本的做法嗎?
  • 2~6歲是娃英語啟蒙黃金期,但這3個坑家長經常踩,娃只會事倍功半
    2~6歲是孩子英語啟蒙的黃金期,學習第二語言要趁早相關的腦科學研究表明:0~6歲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最強,過了這個階段之後,這種能力會逐漸下降。在3歲之前學習第二語言,第二語言的熟練程度有可能達到母語程度。
  • 8歲前,父母別給孩子報這3種興趣班,訓練思維才是聰明的關鍵
    隨著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很多家長更迫切地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甚至有的家長,還讓自己的孩子提前起跑,比如給他們報各種早教班、興趣班等等。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聰明,從小就領先比人一步。但是,從小就給孩子報興趣班,真的能讓他們更聰明嗎?答案是不一定,過早報興趣班甚至還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
  • 想知道孩子從小聰不聰明?看這3個能力,1歲能知大概
    試問有哪個家長不希望讓自己的孩子變得聰明伶俐呢?其實孩子是否聰明,從一歲就能看得出來,關鍵要看孩子這三個方面的能力。01、模仿能力在寶寶眼中父母是最先接觸的人,也是孩子的第1個老師,孩子最初一切的行為來源都是模仿父母的行為,帶過孩子的家長都知道,孩子要爬,首先父母要在地上做示範,其實就是讓孩子去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