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說話都挺好的,一到麥克風前面就不是自己了,氣也短了,嘴也不聽使喚了,斷句也頻繁了,語言也端起來了。怎麼回事?!
我們拿到稿子之後,首先應該熟練閱讀,正式錄製的時候才不會把過多的精力放在識讀上。
只是熟練閱讀還不夠,我們應該分析文字,找對重音和斷句,設計動作和表情,設定「段落任務」。如果有畫面,還應該對著畫面多讀幾遍。
多練習幾遍,做好充分的準備,形成了一定的慣性之後,再面對麥克風錄製。這樣,你只需要將剛才充分準備的動作儘可能完美地完成下來就好了,自然也就不會出現一對著麥克風就端起來的困擾。
在麥克風前,除了讓自己的聲音更加「規矩」,更「端莊」,都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於是就形成了「內容」和「形式」兩張皮的慘劇。其核心原因是,你沒有讀懂文字,或者你並不認同它,也或者你是沒有找到說這樣的文字所適合的角色感。
但如果是你自己寫的語言呢?如果不是對著麥克風,而是對著手機給自己的朋友發語音呢?這樣情況就會好很多。
此外,還應該把撰稿人的意思揣摩到位,把「文字符號」轉換成自己的「話」,這樣才不至於讓人聽起來像是「讀」,而是在「說」。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讓自己平時說話就具有藝術性,試圖了解、模仿身邊各種不同身份的人的語言風格,做到「藝術人生」,那麼到了麥克風前面,就更容易彌補文字符號以外缺失的信息。
現在的語言工作者,更加在乎文字內容,更加在乎態度、角度、溫度,更加在乎專題紀錄片中各元素之間的相得益彰緊密配合,也更加在乎個人化的傳播,私密的終端,平視表達等等。這讓我們語言工作者的審美已經有一半走出了困境;但還有一部分慣性地留在從小薰陶起來的囚籠中。當你聽到你錄製的作品與這個時代是如此的格格不入的時候,你就該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麥克風的不適感了。
總之,配音應該從內容出發,從角色出發,從影片需要出發,放棄無謂的格式,放棄單純對自己音色的關注,說人話,對人說話,好好說話!
錄影棚如何配音?
稿件準備:
儘可能了解導演的信息,比如喜好、嚮往的語言風格、過往的作品等。如果有這個項目的詳細介紹和創作風格、意圖則更好,這有助於我們提前做好準備。簡單說就是配音的基本要求。
提前要來解說文稿,個別字(查多音字、少見字)的讀音,劃斷句和重音、換氣點,做好標註。(有些文稿的標點符號是不甚準確的,可能只適合觀看文字而不適合播讀,這種情況要提前做好準備,到了現場與客戶溝通。)
如果能夠要來畫面小樣則更好,可以對照畫面找語速、找風格,並能明確每個段落的「段落任務」,提前做好標註。如果沒有小樣,要拍攝腳本也可以。
在標註的時候,儘量不更改文字的排版格式。以防在錄音的時候,我們手拿稿件的排版位置和客戶的不一樣,造成找詞困難的問題。
充分播讀練習(如果對著畫面練習更好,如果能半背誦則更好),這樣會大大減少棚錄時候的緊張感,增加應變能力。
約定錄音時間的選擇看個人習慣。許多語言大師,往往習慣下午開始工作,這樣聲音鬆弛,不會出現夾著嗓子說話追求亮度厚度的情況。
棚錄前一定先休息好。專題紀錄片的錄製時間往往都較長,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嗓子至關重要。(配音前不要喝涼水、甜水,才能保持清爽自如的聲音哦。)
錄製前提前半小時開始練聲,不要大聲地喊,讓聲帶鬆弛振動充分即可。這樣能夠避免長片的開頭和結尾音色不一樣的情況。
在錄音師幫你調整好麥克風位置後,記住麥克風和你的距離和角度,確保此後不再改變。(尤其不要為了看稿子而低頭,這會讓麥克風收到的聲音產生變化。)
與錄音師配合測試設備是很關鍵的一步。這一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錄音師調整設備麥克風收音音量,一部分是調整返送音量。
當錄製的片子嗓音音量較大(大力丸)的時候,我們需要幫助錄音師尋找音量上限。建議用片中能夠用到的較大音量說一句「2008年8月8號」,讓錄音師確定「口子」大小。
當錄製的片子嗓音音量比較溫和、講述感的時候,我們隨便找一段文稿中的詞,按照正常音量閱讀試音即可。
錄製過程中儘量不要選擇一個耳朵監聽,防止漏音(沒有帶好的那一半耳機裡的聲音又傳到麥克風裡)。
如果監聽有回音,也就是你耳機裡聽到的聲音明顯晚於你說話的聲音,應及時告訴錄音師調整音效卡延時。
正式錄音(實錄)
在實錄過程中,客戶會提出一些意見。不要單純從語言角度理解這些要求,而是要站在影片角度考慮,從最終客戶訴求角度考慮,從每個段落要呈現的最終要求角度考慮。
如果是需要重新錄音,我們需要明確的告訴錄音師,你是希望補單獨的一句,還是從句頭或者段頭重新來。
如果通過溫習,我們對解說詞已經比較熟悉了,那麼可以用餘光看一下畫面,來確保自己的位置是正確的,也可以主動問客戶或錄音師速度、位置是否合適。
如果錄音疲勞了,可以主動要求休息幾分鐘。休息過程中,我們可以向客戶了解更多的信息,這對我們很有幫助。(當重新回到錄音棚的時候,我們也要再一次確保麥克風的位置關係與之前完全一致哦。)
全錄完之後,可以主動要求錄音師播放一下片子最開始錄製的聲音,以確保前後一致。
如果有導演的預配音,可以借鑑導演的語速和出入點,但不要受預配音的語感影響。預配音往往語速比正式錄音要快,如果放不進去,導演可能會現場改詞,或者不用管畫面,先錄音,之後導演再根據語言調整畫面。
補錄:
補錄應該遵循三同原則:同樣的設備和擺放方法,同樣的聲學環境和同樣的聲音狀態。
必須採用插錄的方式錄音,即:從前一句開始播放,順語流錄入補錄的部分,然後接入後面以前的錄音。當完整播放聽不出來區別,方能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