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5 12: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編者按:
據中國配音網消息,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劉廣寧6月25日凌晨在上海逝世,享年81歲。1976年上海電影譯製廠從萬航渡路618號正式搬遷到了永嘉路383號,當時確有依依不捨的感覺。雖然618號老廠的工作場所簡陋,不僅和美術電影製片廠合用,且只佔了少部分地方,但這是我配音工作生涯的發源地,是我事業的起點。十六年來我從一張白紙到能畫出較為像樣的圖畫,這地方有好多難忘留戀之處。但此舉是上譯廠的一大發展,是跨前了一大步,我還是高高興興地隨大家一起告別了老鄰居美影廠,搬遷到了永嘉路新廠址。
永嘉路383號原先只有一座小洋樓,前面一塊空地,原是舊中國四大家族之一孔祥熙家的產業,1949年後由人民政府接收過來。我們遷入前據聞是「蘇僑協會」的辦公處。這個地點在「文革」後期還在譯製內部參考片的時代就已被選定了。聽說原因之一是從這裡把內參片送到康平路「康辦」審片或那裡的領導來這裡看片路途較近亦較方便。當時還計劃進口一套先進的技術設備,可以在廠裡進行後期的影片混合錄音,而不必再送到較遠的電影技術廠去完成。可後來此事沒了下文。原來為了打算混合錄音而新建造的大棚成了放映電影的場子,後來還對外接收包場(放映的大部分是剛譯製完成還未公映的影片,為的是先睹為快,少部分是內部參考片,通過一定的手續批准接納一些單位的包場)。
舊有的小洋樓做了辦公樓,底層一邊是廠長、書記等幾位領導的辦公室,另一邊是行政人員辦公室(生產辦、打字室、醫務室等);二樓是演員室和翻譯室,底層和二樓之間拐彎處的後樓則是會計室(每月領工資時人出人進最熱鬧了)。三樓是尖頂的,有個小陽臺,成了圖書館。而大門口傳達室就仍由此處原來的傳達人員擔任(因在老廠是和美影廠共用,上譯廠並無獨立傳達室),這位可是抗戰時期的老革命,山東老大爺。時光流逝,現在他離休後頂替進廠的女兒亦已從我廠退休多年了。此是題外話了。
我看到小洋樓現在的照片,顯然是已修繕過的了。因為原來二樓朝南的大陽臺裡面就是演員室。大陽臺上是羅馬式的石頭柱子欄杆,而照片上的是重新改裝的現代欄杆了。當年大陽臺上擺滿了養著各種花草的大小花盆,這是喜愛花草的同事們精心培育的。因為大陽臺光照充足,而當時大家住房條件有限,就把各自的「寵物」帶來「寄養」。大陽臺像個小花園,色彩繽紛煞是好看。
由於工作場所需要,在我們搬遷過來之前就已在小洋樓前面的空場動工加建。除了上文所述新建了原欲作混合錄音用的大棚外,正對小洋樓建造了二層技術樓,底樓是對白錄音棚、放映間等,二樓則供剪輯、錄音等技術部門所用。後來隨著工作任務加重及人員增多,又擴充、加建了三樓。不僅如此,在大棚後面還闢了一個可供電視劇對白配音的小錄音室,緩解了錄音棚緊張的困難。記得有一次我正在這小錄音室給日本電視連續劇《三口之家》對白配音,突然聞到一股煤氣味,可開始其他同事並未聞到。我雖有鼻炎,可嗅覺還不錯。後來請廠裡的技工來檢查,果然是因為緊靠大棚的食堂廚房裡的煤氣漏氣,從通風管道竄到了小錄音室。我小時就因嗅覺較靈敏,媽媽稱我是「狗鼻子」,這次還真派上了用場。
永嘉路383號可真是塊福地,自從搬遷至此,上海電影譯製廠可謂蒸蒸日上,欣欣向榮。技術條件、錄音棚環境大大改善。改革開放也迎來了譯製片的春天,那些年譯製了不少優秀的經典外國影片、電視劇,加上以前的部分內部參考片也可以上映了,廣大觀眾給我們以極大關注。當時上譯廠實力雄厚,配音演員班子老、中、青聲音色彩行當齊全,藝術凝聚力強,《尼羅河上的慘案》等影片就是佐證。有不少著名外國電影演員來廠參觀訪問,互相交流。記得我曾參加接待的就有日本的高倉健、慄原小卷、吉永小百合、中野良子、倍賞千惠子,美國的格裡高利·派克、德博拉·拉芬,法國的阿蘭·德龍。我們不僅譯製外國影片,而且很多國產片、中外合拍片爭相來廠做後期對白配音。其中有英若誠導演、美國演員出演的根據巴金著作《家》拍攝的同名電視劇,李連杰演的第一部武打片《少林寺》等,都給配音演員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機會。我也曾給多部國產片加工配音。
關鍵詞 >>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