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兩個新首相?德蕾莎·梅伊 & 德蕾莎·梅伊,傻傻分不清楚,真相竟然是...

2021-02-15 加拿大留學中心

英國新任首相即將上任啦,今兒早上小編和同事們分享這個消息的時候,小編是這樣說的:「造嗎,德蕾莎·梅伊馬上就要上任了」。沒想到聽到我那逗比同事的回答:「我覺得德蕾莎·梅伊長得還挺好看呢」。納尼,德蕾莎·梅伊是什麼鬼?

 

當小編帶著滿腦子的問號「引(qing)經(wen)據(du)典(niang)」之後,這才是明白了那麼一丟丟,英國的新任首相Theresa May的名字在內地譯為「德蕾莎·梅伊」,在臺灣譯做「德蕾莎·梅伊」,而逗比同事口中的「德蕾莎·梅伊」出自香港的翻譯。大概是因為Theresa-翠珊,May-文,然後再考慮到中西文化姓和名的前後順序,然後倒過來就成德蕾莎·梅伊了吧。不得不說,還真是充滿了本地的鄉土氣息,滿口的大碴子味啊!

這倒是讓小編想起來一件事,前一段時間,小編有個朋友去了多倫多,剛到多倫多的時候,會時不時給我發一些照片回來,可是更多的是向我抱怨聽不懂周圍人在說啥。當時我還笑話他不好好學習英語,傻眼了吧。可你猜怎麼著,他說「我聽不懂的是漢語!」納尼?!你確定不是在逗我?

 

然後我這位小夥伴就不服氣了,接下來我們的對話是這樣的:

「那你說,戴卓爾是誰?」

「戴卓爾?我不認識,是個名人嗎?還是說你剛到多倫多就勾搭上妹子了?」

「……,戴卓爾就是英國首相鐵娘子——柴契爾夫人!」

納尼?!戴卓爾=柴契爾?頭一次聽說!

好吧,這確實不是個玩笑,因為我朋友居住的當地有很多香港人,他們在日常交流的時候不僅說粵語並且還使用港譯,如果對港譯之前沒有研究過的小夥伴們很容易聽的一頭霧水。

今天咱就聊聊翻譯的那些事,請各位小盆友們搬好自己的小板凳……

 

先來看看同樣的在中國,為什麼會出現三種不同的翻譯方式。由於歷史原因,臺灣和大陸有三十多年是處於政治敵對狀態的,在經濟和文化上也完全隔離。而香港由於被殖民侵佔了150年,文化發展及語言使用與大陸不同,也使其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色。由於社會背景、社會制度、生活習慣、文化習俗和方言地域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使得大陸、臺灣與香港對外國人名地名等一些專有名詞的翻譯有所差異。

就比如說上面提到的例子,內地人聽到或者看到「戴卓爾」或者「柴契爾(臺灣)」這個譯名,絕對想不到這就是柴契爾夫人的名字。再舉個慄子,美國前總統Ronald Reagan,我們普遍譯成「裡根」,但當我們看到「列根」 (香港)和「雷根」(臺灣)的時候,保準會再三思索,這個人說的是誰,真真的是被雷到了!再有,國際巨星Beckham,我們的小貝,貝克漢姆(此處有紅心),還有一個譯名你們聽過嗎—— 「貝克漢」。納尼?國際巨星的趕腳頓時從十六樓落下負一層B座,分分鐘樹立成村兒中大叔的形象,不,應該是村兒中大娘,你還我小貝高大威猛的形象!

 

後來,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做主站起來,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改革開放之後,兩岸之間的接觸與交流逐漸增多,語言文化方面也互相滲透,各種譯文也逐漸被其他地區所接受。再舉個慄子(因為慄子好吃),英文Grand Prix,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獎賽」、「競標賽」,在澳門的普遍說法是格蘭披士大賽、格蘭披治大賽或者是格蘭匹治大賽。雖然有所差異,並且有時候還很大,但是還是逐漸的被大家接受了。猴賽雷!

 

接下來,敲黑板,注意聽,厲害的來了!譯名的差異在宏觀上是受到了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在微觀上,則是由於遵循了不同的翻譯原則。納尼?小編從上學時就聽老師講翻譯要遵從信達雅,難道他們都不聽話?

No No No。

翻譯是要遵從信達雅,但信達雅也並不是唯一的原則,比如說:

祖國大陸在翻譯外國的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的時候,一般會遵循以下原則:①名從主人。是指翻譯任命或者地名的時候,要以名字所在地的語言發音為準,例如:Charles de Gaulle是個法語名,按法語的發音應該譯為夏爾·戴高樂。②約定俗成:有些專有名詞我們早就形成了固定的譯法,雖然現在看起來不大準確,但也不能隨意更改,不然大家就不知道你所表達的意思了,例如:莫斯科,最初是由英文Moscow音譯過來的,但我們都知道莫斯科是俄羅斯的城市,所以按照俄文Москва應該譯為「莫斯科瓦」,不過由於莫斯科已經成為我們所熟知的名字,也就不宜改動。③發音標準,用詞規範。在專有名詞的翻譯上,要保證原文和譯文的發音準確,還要保證用詞規範,避免容易和上下文連成其他含義或者具有明顯褒貶色彩的字。

 

香港翻譯專有名詞的最大特點就是受到粵語的影響。舉幾個例子:Hollywood,我們熟知的「好萊塢」,香港的翻譯為「好萊塢」,香港的有一條街叫「Hollywood Road」,被當地人稱為「荷里活道」。同樣的,「Waterloo Road」,我們可能會直接反應為「滑鐵盧大道」,但這條路在香港稱之為「窩打老道」。還有上面小編提到的貝克漢姆,香港譯名為「貝克漢」,這是哪跟哪吶,原因就是Beckham的發音和「貝克漢」的粵語發音很像!

 

這種情況不僅在香港當地出現,加拿大也有。我們都知道的加拿大城市Montreal,我們譯為「蒙特婁」,但當地華人由於大多數來自香港,所以他們稱其為「滿地可」,等等,小編咋想起了「打得你滿地找牙可否?」加拿大省份British Columbia(不列顛哥倫比亞)的另一個名字「卑詩省」也是這麼來的。

香港在翻譯專有名詞的時候還有另一種常見的方式就是採用「漢化譯名」,就是說把姓和名的最顯著讀音化成漢字,一般是單字姓和雙字名,也會有特殊情況。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把原名中姓取首個音節音譯,名再音譯。再舉個慄子:英國前前首相布萊爾,哦,是前前前首相布萊爾的夫人Cherie Booth,我們通常稱之為「切麗·布萊爾」,臺灣譯為「雪麗·布萊爾」,而香港則翻譯為「彭雪齡」,好親切有木有!

 

再來看看我們臺灣的。臺灣在對待專有名詞的翻譯時基本上會遵從嚴復先生的信達雅。在翻譯人名時,臺灣會傾向於使用我們的姓氏,臺灣譯的人名第一個字往往是我們的漢姓。例如:胡笙——海珊,柯爾——科爾,龐比杜——蓬比杜,華勒沙——華勒沙。還有就是,臺灣在翻譯人名的時候一般會只使用兩三個字,而大陸則傾向於把每一個音節都表達出來,比如說:卡斯楚——卡斯楚,艾森豪——艾森豪。

附上一張表格,你們感受下這其中的差異:

英語原詞

大陸

臺灣

香港

Eisenhower

艾森豪

艾森豪

艾森豪

Hussein

候賽因

海珊

胡笙

Thatcher

柴契爾

佘契爾

戴卓爾

Kohl

科爾

柯爾

科爾

Clinton

柯林頓

柯林頓

柯林頓、柯林頓

Bush

布希

布希

布希

Putin

普京

蒲亭/普丁

普京

Regan

裡根

雷根

列根

Kennedy

甘迺迪

甘乃迪

甘乃地

Thaksin

他信

塔克辛

他信

Hillary

希拉蕊

希拉蕊

希拉蕊

Beckham

貝克漢姆

貝克漢

貝克漢

Nixon

尼克森

尼克森

尼克遜

Kissinger

基辛格

季辛吉

基辛格

Obama

歐巴馬

歐巴馬

歐巴馬

好吧,說了這麼多,小編還是打心底裡不想接受我家小貝竟然叫「貝克漢」

最後,再給你們留道作業題:

請問,2000年舉辦奧運會的是哪座城市?

答:雪梨奧運會。

錯!

俺們香港人都說「雪梨奧運會」!

相關焦點

  • 人物 | 德蕾莎·梅伊三年「屈辱史」
    隨後,她轉身回到首相官邸,留給世人一個落寞的背影。受保守黨內大量人士施壓,德蕾莎·梅伊不得不在英國尚未正式脫歐之前就交出首相之位。但她也表示:「妥協不是一個骯髒的詞。」從上任之初的意氣風發到如今被哄下臺,德蕾莎·梅伊在近三年的首相生涯裡因為脫歐四處碰壁。
  • 特蕾莎-梅設定辭職期限:鐵娘子的首相路跌宕起伏
    當地時間2016年7月13日,英國新首相德蕾莎·梅伊與丈夫菲利普正式入主唐寧街10號,同時,她任命的新內閣核心成員也都悉數露面。圖為特蕾莎夫婦。中新網12月14日電 (卞磊)2016年7月,特蕾莎梅作為英國歷史上第二位女首相,邁入了唐寧街10號。時隔兩年半,剛剛挺過不信任投票的她確認,將在2022年大選前辭職。
  • 特蕾莎梅哽咽辭職:不列顛請別為我哭泣,接下來才是至黑時刻
    文/歐洲海豹萌新離別時的眼淚,往往會讓人感到心碎;尤其是一位素來以「鐵娘子」形象示人的首相,當她站在唐寧街10號大門前,哽咽著宣布了自己的辭職決定後,帶著眼淚轉身離開的那一刻,現場鴉雀無聲。所有人都知道,梅姨是在為不列顛流淚,但不列顛不會為她哭泣,因為接下來才是至黑時刻。
  • 卸任前最後一次蘇格蘭演講:特蕾莎梅痛切譴責分裂、呼籲國家團結
    7月4日,英國首相德蕾莎·梅伊卸任前最後一次在蘇格蘭發表演說,面對「脫歐」後國家可能面臨的分裂危機,她指責部分意圖分裂英國的政黨,並敦促下任英國首相要將團結國家視為頭等大事。 她援引英國前首相布朗的話說,擔心聯合王國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岌岌可危」。 接著,梅回顧起了聯合王國四大組成部分——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和威爾斯的歷史,稱「當我們在談論『聯合』時,我們實際上在談論一個可以追溯到多個世紀前的複雜的歷史網絡。」
  • 看英國第二位女首相是如何穿衣打扮滴
    法媒揭秘德蕾莎·梅伊:雷厲風行 與柴契爾夫人不無相似據法新社7月7日報導,梅強調自己有經驗、有能力把全黨團結起來。她一貫對歐洲統一持懷疑態度並在移民問題上立場強硬,但她在正式表態時自稱讚同英國留在歐盟內。報導稱,梅的處境十分微妙,既要忠於卡梅倫和「留歐」派,又要籠絡希望退出歐盟和取締移民的保守黨成員。
  • 華文全球史041《瑪麗亞·特蕾莎:一部哈布斯堡王朝中興史》
    《瑪麗亞·特蕾莎:一部哈布斯堡王朝中興史》講述了哈布斯堡王朝在瑪麗亞·特蕾莎領導下救亡圖存、實現中興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瑪麗亞·特蕾莎登基為何引發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瑪麗亞·特蕾莎是如何將哈布斯堡王朝從滅亡的邊緣拉回來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結果是如何調整歐洲大陸均勢的?瑪麗亞·特蕾莎是如何施展高超的外交手腕,趁七年戰爭之機實現哈布斯堡王朝中興的?
  • 德蕾莎·梅伊進行最後一次首相問答 再次情緒激動離開
    中新網7月24日電 據外媒報導,24日,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出席了議會「首相問答環節」。這是她在任期間最後一次參加「首相問答環節」,現場幾乎座無虛席。特蕾莎梅說了什麼?在辭職後,她將幹點啥?議員們對她又有怎樣的評價?
  • 英國總統梅姨辭職了..屢戰屢敗, 屢敗屢戰...她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至暗時刻...
    2017年3月29日,特蕾莎梅啟動歐盟憲制基礎條約《裡斯本條約》(Treaty of Lisbon)第50條,正式開始英國脫離歐盟的談判。條款規定,各方應在兩年內達成協議,商量好分分離離的細節問題——也就是說,2019年的 3月29日,就是正式脫歐的日子。【脫歐日子定了,但是脫歐阻力非!常!大!】
  • 英國首相病情惡化轉入ICU,川普、默克爾、德蕾莎·梅伊、特魯多發聲
    綜合報導,在英國首相詹森6日因新冠肺炎病情「惡化」,被轉入重症監護室治療後,多國政要紛紛對詹森及其家人致以慰問,祝願詹森能早日康復。新華社資料圖報導稱,英國唐寧街10號發言人6日表示,詹森是在其醫療團隊的建議下被轉入醫院重症監護室的,目前他正得到「非常好的照顧」。發言人表示,詹森已要求英國外交大臣拉布「必要時」代行首相職責。
  • 英國的大長腿女首相德蕾莎·梅伊,向王室成員行屈膝禮真夠誠心
    英國歷史上第二位女性內閣首相德蕾莎·梅伊,受媒體關注的不只是她的政治事業,還有的她的服裝。擁有一雙傲人大長腿的德蕾莎·梅伊,1980年婚禮上的照片,貌似就看得出她的身高優勢了。2016年,上任首相不久,年滿60歲的德蕾莎·梅伊跟丈夫菲利普出席活動。
  • 看英國官員中文譯名的來歷
    不過,有許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對這個經常對中國事務說三道四的外國人了解不深。「彭定康」這個譯名從何而來?對於這個吃飽了沒事幹的外國人為什麼擁有如此中國風的中文譯名,不少人感覺自己腦袋被掏空。德蕾莎·梅伊是文詠珊的姐姐嗎?這名字實在有點港女...房應麟是成龍大哥失散多年的親戚嗎,是房玄齡的第N代孫?還以為倫敦陷落,昔日的大英帝國變成中國的第35個省,感覺英國人民被我大天朝殖民的節奏,怎麼高官全是中國人?好吧,先解除大家的一些疑慮:英國新任女首相德蕾莎·梅伊是Theresa May,特蕾莎梅。
  • 特蕾莎·朱迪斯的四個女兒,對母親的新男友很是喜歡,是因為什麼
    特蕾莎·朱迪斯(Teresa Giudice)的四個女兒,看著母親與父親喬離婚兩個月後,看著媽媽與一個新男朋友站在一起。我們有女孩對路易·魯埃拉斯的感覺。新澤西州的真正主婦明星特蕾莎·朱迪斯於11月9日讓歌迷們了解了一個巨大的秘密
  • 實在是熬不住了- 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宣布將辭職
    德蕾莎·梅伊將於6月7日正式辭去保守黨領袖一職,但她將繼續擔任首相,直到新領導人當選。 這一過程將分為兩個階段-首先,保守黨議員將決定候選人的入圍名單。從6月10日開始的一周內,這份候選名單的提名將結束。 國會議員將連續幾輪投票,直到名單被縮減到候選人的最後選擇為止。然後,這些候選人將參加全國範圍內的一系列辯論。
  • 英國首相發表聖誕致辭 展示脫歐協議
    英國於1973年正式加入歐共體。隨著脫歐過渡期的結束,英國47年的歐盟成員國身份也隨即宣告結束。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發布推特:「協議達成」前兩任首相發推祝賀當地時間24日,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在社交媒體發布了自己雙手舉起大拇指的慶祝照片,並配文「協議達成。」詹森還在當日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他拒絕在新冠大流行期間延長過渡期,因為他不想增加不確定性。
  • 3位首相用4年半時間磨出兩千頁文件,英國「脫歐」終於劇終
    首先英國的經濟實力很強,每年給歐盟上交一大筆辦公經費;其次英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提升了歐盟在安理會的地位;第三英國的軍事實力不差,這給歐盟不小的安全感;最後英國還是美國人的娘家,斡旋大家團結在以美國為中心的北約周圍,共同對世界安全問題指指點點,感覺還是很拉風的。 可是英國當年畢竟闊過,架子一直端著放不下來,所以相處起來事兒特別多。
  • 英國脫歐已成鬧劇?新首相心意已決,使出撒手鐧期待快刀斬亂麻
    英國的脫歐事件,幾乎已經變成了一個事故。不斷拖延的時間,讓世界上很多人已經把英國脫歐當成了一個鬧劇。但其實背後都是利益的博弈,只是看誰能堅持到最後而已。今日俄羅斯近日報導稱,鮑裡斯·詹森(Boris Johnson)真的想要大選嗎,還是他還有其他想法?
  • 英鎊暴跌,首相辭職轉身灑淚,英國遇上了什麼「超難搞的事」?
    我嘗試了三次,我相信堅持是對的,就算不成功的機率很高。但是現在我很清楚,對國家來說最好的是由一位新首相來帶領大家,所以今天我宣布我將在6月7日辭職」。「我將很快離任,這是我一生引以為豪的工作。我是第二位女性首相,但肯定不是最後一位。我這樣做沒有惡意,而是懷著巨大的和持久的感激之情,因為我有機會為我所熱愛的國家服務。」講完這段話後,「鐵娘子」哽咽著離場,留下不舍的背影。
  • 英國同歐盟達成協議,四年脫歐路走到盡頭
    英國艱難的脫歐之路事實上,英國的脫歐路走的很艱難,2013年,時任英國首相的卡梅倫就英國與歐盟關係的前景發表講話,卡梅倫承諾,如果自己能夠贏得2015年的大選,他將會在一年內批准所需要的法律,制定英國同歐盟之間的新原則,卡梅倫表示,如果歐盟不採取措施來解決核心問題,英國將有可能退出該組織,這番話本是為了自己連任贏得支持的一番講話
  • 名將∣乘風破浪的姐姐——細數中外女性名將之瑪麗婭·特蕾莎
    細數中外歷史上的女性名將系列今日奉上第八篇:瑪麗婭·特蕾莎 ▲年輕貌美的哈布斯堡王朝瑪麗婭·特蕾莎瑪麗婭·特蕾莎出生於公元1717年,作為哈布斯堡王朝的公主,風起雲湧的國際局勢註定了她的人生將一路坎坷在一系列的戰爭之後,曾經坐擁大半個歐洲的哈布斯堡王朝已然只剩下了奧地利、波希米亞和匈牙利三塊核心領土,而更大的隱憂在於瑪麗婭·特蕾莎的父親查理六世膝下並無男丁可以繼承大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