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新任首相即將上任啦,今兒早上小編和同事們分享這個消息的時候,小編是這樣說的:「造嗎,德蕾莎·梅伊馬上就要上任了」。沒想到聽到我那逗比同事的回答:「我覺得德蕾莎·梅伊長得還挺好看呢」。納尼,德蕾莎·梅伊是什麼鬼?
當小編帶著滿腦子的問號「引(qing)經(wen)據(du)典(niang)」之後,這才是明白了那麼一丟丟,英國的新任首相Theresa May的名字在內地譯為「德蕾莎·梅伊」,在臺灣譯做「德蕾莎·梅伊」,而逗比同事口中的「德蕾莎·梅伊」出自香港的翻譯。大概是因為Theresa-翠珊,May-文,然後再考慮到中西文化姓和名的前後順序,然後倒過來就成德蕾莎·梅伊了吧。不得不說,還真是充滿了本地的鄉土氣息,滿口的大碴子味啊!
這倒是讓小編想起來一件事,前一段時間,小編有個朋友去了多倫多,剛到多倫多的時候,會時不時給我發一些照片回來,可是更多的是向我抱怨聽不懂周圍人在說啥。當時我還笑話他不好好學習英語,傻眼了吧。可你猜怎麼著,他說「我聽不懂的是漢語!」納尼?!你確定不是在逗我?
然後我這位小夥伴就不服氣了,接下來我們的對話是這樣的:
「那你說,戴卓爾是誰?」
「戴卓爾?我不認識,是個名人嗎?還是說你剛到多倫多就勾搭上妹子了?」
「……,戴卓爾就是英國首相鐵娘子——柴契爾夫人!」
納尼?!戴卓爾=柴契爾?頭一次聽說!
好吧,這確實不是個玩笑,因為我朋友居住的當地有很多香港人,他們在日常交流的時候不僅說粵語並且還使用港譯,如果對港譯之前沒有研究過的小夥伴們很容易聽的一頭霧水。
今天咱就聊聊翻譯的那些事,請各位小盆友們搬好自己的小板凳……
先來看看同樣的在中國,為什麼會出現三種不同的翻譯方式。由於歷史原因,臺灣和大陸有三十多年是處於政治敵對狀態的,在經濟和文化上也完全隔離。而香港由於被殖民侵佔了150年,文化發展及語言使用與大陸不同,也使其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色。由於社會背景、社會制度、生活習慣、文化習俗和方言地域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使得大陸、臺灣與香港對外國人名地名等一些專有名詞的翻譯有所差異。
就比如說上面提到的例子,內地人聽到或者看到「戴卓爾」或者「柴契爾(臺灣)」這個譯名,絕對想不到這就是柴契爾夫人的名字。再舉個慄子,美國前總統Ronald Reagan,我們普遍譯成「裡根」,但當我們看到「列根」 (香港)和「雷根」(臺灣)的時候,保準會再三思索,這個人說的是誰,真真的是被雷到了!再有,國際巨星Beckham,我們的小貝,貝克漢姆(此處有紅心),還有一個譯名你們聽過嗎—— 「貝克漢」。納尼?國際巨星的趕腳頓時從十六樓落下負一層B座,分分鐘樹立成村兒中大叔的形象,不,應該是村兒中大娘,你還我小貝高大威猛的形象!
後來,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做主站起來,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改革開放之後,兩岸之間的接觸與交流逐漸增多,語言文化方面也互相滲透,各種譯文也逐漸被其他地區所接受。再舉個慄子(因為慄子好吃),英文Grand Prix,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獎賽」、「競標賽」,在澳門的普遍說法是格蘭披士大賽、格蘭披治大賽或者是格蘭匹治大賽。雖然有所差異,並且有時候還很大,但是還是逐漸的被大家接受了。猴賽雷!
接下來,敲黑板,注意聽,厲害的來了!譯名的差異在宏觀上是受到了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在微觀上,則是由於遵循了不同的翻譯原則。納尼?小編從上學時就聽老師講翻譯要遵從信達雅,難道他們都不聽話?
No No No。
翻譯是要遵從信達雅,但信達雅也並不是唯一的原則,比如說:
祖國大陸在翻譯外國的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的時候,一般會遵循以下原則:①名從主人。是指翻譯任命或者地名的時候,要以名字所在地的語言發音為準,例如:Charles de Gaulle是個法語名,按法語的發音應該譯為夏爾·戴高樂。②約定俗成:有些專有名詞我們早就形成了固定的譯法,雖然現在看起來不大準確,但也不能隨意更改,不然大家就不知道你所表達的意思了,例如:莫斯科,最初是由英文Moscow音譯過來的,但我們都知道莫斯科是俄羅斯的城市,所以按照俄文Москва應該譯為「莫斯科瓦」,不過由於莫斯科已經成為我們所熟知的名字,也就不宜改動。③發音標準,用詞規範。在專有名詞的翻譯上,要保證原文和譯文的發音準確,還要保證用詞規範,避免容易和上下文連成其他含義或者具有明顯褒貶色彩的字。
香港翻譯專有名詞的最大特點就是受到粵語的影響。舉幾個例子:Hollywood,我們熟知的「好萊塢」,香港的翻譯為「好萊塢」,香港的有一條街叫「Hollywood Road」,被當地人稱為「荷里活道」。同樣的,「Waterloo Road」,我們可能會直接反應為「滑鐵盧大道」,但這條路在香港稱之為「窩打老道」。還有上面小編提到的貝克漢姆,香港譯名為「貝克漢」,這是哪跟哪吶,原因就是Beckham的發音和「貝克漢」的粵語發音很像!
這種情況不僅在香港當地出現,加拿大也有。我們都知道的加拿大城市Montreal,我們譯為「蒙特婁」,但當地華人由於大多數來自香港,所以他們稱其為「滿地可」,等等,小編咋想起了「打得你滿地找牙可否?」加拿大省份British Columbia(不列顛哥倫比亞)的另一個名字「卑詩省」也是這麼來的。
香港在翻譯專有名詞的時候還有另一種常見的方式就是採用「漢化譯名」,就是說把姓和名的最顯著讀音化成漢字,一般是單字姓和雙字名,也會有特殊情況。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把原名中姓取首個音節音譯,名再音譯。再舉個慄子:英國前前首相布萊爾,哦,是前前前首相布萊爾的夫人Cherie Booth,我們通常稱之為「切麗·布萊爾」,臺灣譯為「雪麗·布萊爾」,而香港則翻譯為「彭雪齡」,好親切有木有!
再來看看我們臺灣的。臺灣在對待專有名詞的翻譯時基本上會遵從嚴復先生的信達雅。在翻譯人名時,臺灣會傾向於使用我們的姓氏,臺灣譯的人名第一個字往往是我們的漢姓。例如:胡笙——海珊,柯爾——科爾,龐比杜——蓬比杜,華勒沙——華勒沙。還有就是,臺灣在翻譯人名的時候一般會只使用兩三個字,而大陸則傾向於把每一個音節都表達出來,比如說:卡斯楚——卡斯楚,艾森豪——艾森豪。
附上一張表格,你們感受下這其中的差異:
英語原詞
大陸
臺灣
香港
Eisenhower
艾森豪
艾森豪
艾森豪
Hussein
候賽因
海珊
胡笙
Thatcher
柴契爾
佘契爾
戴卓爾
Kohl
科爾
柯爾
科爾
Clinton
柯林頓
柯林頓
柯林頓、柯林頓
Bush
布希
布希
布希
Putin
普京
蒲亭/普丁
普京
Regan
裡根
雷根
列根
Kennedy
甘迺迪
甘乃迪
甘乃地
Thaksin
他信
塔克辛
他信
Hillary
希拉蕊
希拉蕊
希拉蕊
Beckham
貝克漢姆
貝克漢
貝克漢
Nixon
尼克森
尼克森
尼克遜
Kissinger
基辛格
季辛吉
基辛格
Obama
歐巴馬
歐巴馬
歐巴馬
好吧,說了這麼多,小編還是打心底裡不想接受我家小貝竟然叫「貝克漢」!
最後,再給你們留道作業題:
請問,2000年舉辦奧運會的是哪座城市?
答:雪梨奧運會。
錯!
俺們香港人都說「雪梨奧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