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陪老秦去西安轉了一圈,在華清池剛好遇見一隻眼放綠光的黑貓,像極了《妖貓傳》裡的那隻貓。於是回家趕緊又看了一遍《妖貓傳》,今天就把之前寫的一篇影評分享給大家。
這個電影講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用一個金融段子手的話來說,那就是正視沉沒成本,不要讓它成為影響現在的理性決策。正是因為人是情感物種,所以簡單的經濟學原理,理性的邏輯在生活中實施起來,有時比登天還難。這個電影節就講述了這麼個故事。
用文藝小資的話來說,這個電影講述的道理,在我看來,就是本文標題:
放下執念,與現實和解。
以下是詳細的影評,為了保證大家的觀影效果,我會儘量略去細節。
1
總體評價,我認為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電影,給它五星,然而商業上的表現較差。
電影無論是從畫面、情節、內容和精神內核上來看,都對得起襄陽專門耗時六年為拍攝這部片子造了個唐城,也對得起2.5億的製作成本。
但又一次,成本大製作的片子,票房卻並不理想。
《妖貓傳》的票房只有5.26億。
作為對比,晚一周上映的前任三的票房為19.26億,但製作成本僅為三千萬,完全碾壓陳凱歌的大製作。
從這個意義上,妖貓傳在商業上並不成功。
2
電影到底講了什麼故事?
概括來說,白居易的一首長恨歌,貫穿電影始終。此恨綿綿無絕期,真也好,假也罷,這「恨」終究要與現實和解,與自己和解。
電影劇情以唐朝安史之亂前夕的盛唐氣象為背景,講述不同角色的男人們對楊貴妃的「愛」,這當中又以白居易為之作長恨歌貫穿始終。
電影內容以一部日記帶出的回憶明顯地被分成了上下兩個部分。上部講現實,下部講歷史(電影中的三十年前),但其實說的是一回事,算典型的蒙太奇處理手法。
簡單來說,我認為電影講述的東西包括三點:
一是大背景:唐朝盛極而衰的歷史轉折。
通過宏大的場景和華美的畫面來鋪陳唐朝的恢弘盛大,又通過安史之亂和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悲情故事尤其是楊貴妃的死,來映襯盛世景象的隕落。
了解一點歷史的觀眾都應該知道,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入衰的標誌性轉折事件,電影用一隻妖貓在三十年的「報復」之謎,來一步步揭開了這個宏大的時代幕布。
二是小人物:眾人對楊貴妃的愛。
唐玄宗的愛,體現的是一種專制蠻橫霸權君主佔有式的愛。
玄宗用「屍解法」欺騙楊玉環讓其帶著皇帝的愛被活埋,這其實非常深刻地反映了一代盛世帝王在叛亂中失去君主權威後的「小人」和「屌絲」面目,極具諷刺性,讓人唏噓不已。
白居易的愛,充滿了詩人的浪漫情懷。
它更多的是熾熱的文人情懷,瘋狂的對愛情的嚮往、歌頌和痴迷,以致於楊貴妃死了三十年,世人都已經忘卻了,而唯獨白居易還記得。這是一種文藝創作者對創作主題和對象的不能自已的瘋狂與深陷。
白龍也就是妖貓的愛,其實是白居易之愛的現實版。
白龍化身一隻妖貓,守護楊貴妃的屍體三十年,並不斷報復當年活埋楊貴妃的人,可以說愛得熾熱愛得深沉,由愛生恨,長恨綿綿。
阿部的愛,這更多就是屌絲的愛備胎的愛。
第一眼見到楊玉環就被美貌驚呆,要「親口告訴她心中所想」,但最終也隨著安史之亂一起化為雲煙。不過可貴的是,留下了一本單相思的日記(即影片下半部的敘事情節),可謂是備胎當中的典範,單戀當中的極品。阿部還是一個外國人,心疼他老婆三秒鐘(這本日記是他留給老婆唯一的遺物,老婆偷偷看了,想必是心被扎穿)。
最後是楊貴妃自己的愛,充滿了宿命般的無奈。
很難說楊貴妃到底愛誰,尤其是從狹義的愛情來定義。自她被選入皇宮那一刻起,愛情就和這個女人沒有關係。
阿部的日記裡寫得很好:
強盛時,她是帝國的象徵。衰敗時,帝國將不再需要她。
楊玉環早就預料到日後悲劇的歷史宿命。在盛世年華時,她是皇帝的心頭明珠,是百姓擁戴的萬世難得的美人;但在安史之亂中,在皇帝喪失權力落荒而逃時,她又成了紅顏禍水,禍國殃民的歷史罪人,以致於玄宗的軍隊逼迫皇帝親手弒妃,才能繼續效忠。
但楊玉環也有血有肉,也是普通人。所以她憐憫白龍的身世,希望阿部能在自己臨死前告訴她心中的愛慕之意,但這些統統都和愛情沒了關係。因為她不是別人,她是王的女人。
整部電影在盛唐轉衰的宏大背景下,通過蒙太奇的手法在三十年前和現在來回切換,以尋找妖貓「害人」的線索和源頭,一幕幕展開眾人對楊玉環的愛,以此強烈烘託出楊貴妃這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人但最終卻被活埋的悲情歷史命運。
通篇手法可謂以小見大,表面看在寫楊貴妃,實際上在寫大時代。
在大時代面前,在滾滾歷史洪流面前,個體人物的命運,都無法被人為左右。
哪怕是皇帝,也保護不了自己心愛的女人;哪怕是眾星捧月萬人傾慕的貴妃,也難逃被活埋的悲情結局。這些情節,恰恰烘託出歷史的車輪無人能擋的力量。
三是愛與恨:是愛還是恨,是真還是假?
整部影片都在講各種人物對楊貴妃的「愛」,如前所述的那樣。也在追尋楊貴妃的死亡之謎:到底怎麼死的?到底有沒有死?還在描繪三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白居易三十年後還要為楊貴妃寫長恨歌。白龍(妖貓)陪在楊貴妃屍體身邊三十年,在他們心裡,楊貴妃根本就沒死,一直活著。
到結尾,電影以妖貓泣血而亡,白居易不再修改長恨歌,空海也不再尋找無上之密收場。
整部電影的「愛」與「恨」,最終都伴隨著一句「她(楊貴妃)已經死了」,白龍的身體已經不是白龍,楊玉環的身體也已經不是楊玉環,「她不是那個身體也已經 很久了」而最終與現實和解。
是愛還是恨,不再重要。是真還是假,也已經不再重要。因為三十年來,它們都只是人們心目中的「幻術」,是虛妄的執念。
放下執念,與現實和解,便是空海法師一直在尋找的「無上密」。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此恨綿綿無絕期,心中執念何時棄?
遺憾,不甘心,不捨得,忘不掉,求不得,都是這「恨」的含義。要給這恨劃上一個句號,唯有自己面對現實,與現實和解,與自己和解,才是不再痛苦的秘密。
所以電影最後說:
不再痛苦的秘密,你找到了嗎?
3
「垃圾觀眾太多」
看完這部電影,我由衷體會到馮小剛說的「垃圾觀眾太多」是什麼意思。
一大部分人根本就沒看懂妖貓傳就開始給予負面評價,說這不好那不好,人物關係複雜一會這一會那,為啥是個男人都要愛楊貴妃.
人們更喜歡的是不用動腦,還能滿足八卦吐槽懷舊或是瑪麗蘇意淫的肥皂劇,而大凡是一些有深刻思想內核的片子,反而很容易慘遭票房上的滑鐵盧。
從這個意義上講,真正有品味的藝術,或者叫嚴格的藝術,一定是小眾的。大部分人的認知水平,根本到不了懂藝術內涵的層次。這是有追求的電影藝術家/導演一直都在面對的難題。他們需要在商業和藝術上,取得艱難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