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泛黃而模糊照片裡人物的記憶

2021-02-07 上海樓市掌故

新凝視這張珍貴的泛黃而模糊的照片,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波濤洶湧.我努力使自己能淡定而平靜,黑夜裡,我獨自抽完一支長長的雪茄,品著濃濃的陳年普洱,記憶的閘門一扇扇混亂地翻動著……

(一)

張照片是一位密友私藏著的,前幾年才在微信上發給我,也記不得具體是哪年拍攝的。按我的猜測推算,應該是1996年左右,距今已25年了。照片裡的人物,可以肯定地說,他們對於上海樓市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可以不謙虛地說,他們不僅改寫了上海樓市的發展進程,而且,也是上海樓市發展過程中裡程碑式的傑出人物,也是真正值得我去回憶和書寫的人物。

照片右一是世界級地產名人周忻老闆,擁有多家上市公司,易居中國董事局主席。因為我和我的公司曾被易居中國收購,我也曾任過6年左右的易居中國高管。儘管周忻先生以前是我的「小阿弟」,但進易居中國之後,我已習慣叫他「周老闆」了。周老闆也是我一生中的唯一一個老闆,也是我一輩子認可的老闆。四位人物當中,我與周老闆的故事最多,寫一本20萬字的傳奇書籍出版都綽綽有餘。但他現在富甲天下,名震四海。使我下筆也難啊……

照片右二是世界級地產名人許仰東先生,在中國的地產界他肯定是一位名人和前輩。因為他跨出國門出徵澳洲開發銷售房地產,那就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物啦。許仰東先生是「上海地產三劍客」之一,早年是《文匯報》「房產世界」專刊的主編。值得說明的是,我一直認可仰東兄弟的這種說法:「我創辦了全國省市級報紙第一家房地產專刊。」儘管《新聞報》創辦了中國綜合類大報的首家「房地產市場」專刊,我任主編20多年。但《新聞報》不屬於省市級大報,僅僅是副局級報紙。許仰東不僅辦報寫文章才華橫溢,搞房地產營銷策劃和代理銷售亦是絕頂的高手。我記得在同策和易居還沒成名之前,許仰東的「荒島房地產代理公司」曾經是上海房地產代理行業的「第一把交椅」,是中國著名的房地產營銷策劃大師。仰東兄弟是一個值得我不斷地去書寫的非凡人物。

照片居中的是「上海地產三劍客」的老大哥姜丕基先生,曾任《新民晚報》「申城樓市」的主編多年。當時,上海報紙發行量最大、影響力最大的是《新民晚報》。「申城樓市」的一塊「豆腐乾」文章,足以在房地產市場上掀起7級風浪。姜丕基先生自然就成了上海地產圈呼風喚雨的「大人物」。丕基老大哥是照片中4位與我感情最真誠的一個,是一位令我敬仰的好兄弟。

照片中穿紅色衣服的自然是本人,而且,幾十年如一日。我始終保持著鮮豔衣著的風格。(此處省略介紹388個字了.)

照片左一是上海名流人士,從房地產營銷策劃大師轉型為中國收藏大師的晏紹禮先生,號稱百億身價響噹噹的「晏子」。儘管晏子目前仍然堅守著房地產行業,但他的金融投資,以及藝術收藏的手筆,在上海灘堪稱一流,讓人望塵莫及……晏子是照片中4位與我交往最密切的一位,也是我最值得信賴和依託的好兄弟。

(二)

子現在是橫跨「房地產——藝術品收藏——金融投資」三棲的海上聞人,其為人之實,聲望之高,身份之厚,是極少有人能與之攀比的。

近三十年以來,他一直叫我「華良兄」(當時的房地產圈子,對我有兩個尊稱:一是比較官方的孫老師;二是比較私密的華良兄。儘管他現在的才識、地位、身價遠勝於我,但「華良兄」的稱呼卻從未改過口,難能可貴的為人之品。而且,他實際的年齡比我要大幾歲。至今,他在人多的場面上,還不斷地維護我往日的面子而聲稱:「比我年齡小的叫大哥,我這一輩子沒幾個,華良兄是其中之一。我一生不忘記華良兄對於我從事房地產行業之初時的支持和幫助。以前我請他吃飯喝酒,要約他好長時間。而且,只給半個小時談業務……」

其實,我與晏子的有些故事我已經淡忘了,但有一件事情我是真的記牢啦。有一次他約我喝酒,我酒喝多了,瞅見他腰間的皮帶很有質感,紫色沙金的。我不由言之:「你的皮帶太有質感了,什麼牌子?」

「世界名牌——「吊邦(杜蓬)!」他一邊說一邊當眾人之面解下皮帶,與我的破皮帶互換而戴。酒醒之後,我為自己的魯莽之舉而有點小後悔.但從此之後,我深深地喜歡上這個世界名牌,包括服裝、打火機等,都用了這個牌子,也算擠身於世界服飾名士之流,而其引路人自然是晏子兄弟啦。

更令人難以忘懷的,這根吊邦皮帶我用了十幾年之後才讓它光榮退休。偶然之時,我言之此事。晏子回復我:「這是我一生最早買的兩件奢侈品,用了將近1萬多元人民幣。你拿走了皮帶,還有一支『吊邦』鋼筆,我至今沒有用過,今天我全部完璧歸趙」

我欣然收藏著,包括那根光榮退休的皮帶。因為我知道這已經不是什麼金錢的價值了,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友情記錄啊!

上海樓市中的「天天花園」,曾創造了開發營銷的奇蹟,儘管落幕時泛起了一波悲劇色彩。但真正在上海樓市創造出「天天花園」品牌價值的,實乃晏紹禮先生也!

提起「天天花園」,早期房地產人士肯定不會忘記美女老闆——蔡林芬和她在乍浦路美食街的天天酒樓。儘管潮起潮落是人生常態,但在那年的上海灘,蔡林芬卻是風光十足的英雄人物,是上海為數不多的女房地產開發商中的頂尖人物。蔡林芬開發銷售「天天花園」時,重金聘用晏子負責營銷工作,期間還有不少的江湖傳說。

我記得晏子負責「天天花園」營銷時,我們交往甚密,幾乎所有的營銷策略,我們都要仔細研究判定。他不愧為是「樓市營銷的天才」,「天天花園」的《永不撤銷的承諾》的價格回購保證,開創了樓市保值營銷的奇蹟而轟動上海灘,使「天天花園」一舉成為上海樓市響噹噹的「名盤」。

「天天花園」後期蔡林芬因一房兩賣,甚至一房多賣而「吃官司」,是否因為「永不撤銷的承諾」的品牌價值,誘導了蔡林芬去犯這種低級的錯誤,我不敢枉論。但「天天花園」一房兩賣時,晏子已離開「天天花園」,並自己創業開辦了「晏子房地產營銷公司」。

我還記得「天天花園」後來付不出我的廣告費,大概有20萬元抵作「天天酒樓」的餐費。我是每天只要沒有其它飯局,就天天在乍浦路天天酒樓請客吃飯。後來天天酒樓又搬到徐家匯那裡,我也是不遠百裡地去吃喝。直到蔡林芬進去「吃官司」了,好像那裡廣告費抵用的餐費,依然沒有用光……

蔡林芬不熟房地產營銷專業,重用晏子之後,開什麼新聞發布會之類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晏子擋在前面的。蔡林芬基本上就是點點頭,或者以微笑示人 ,保持著一種神秘感……

最後抖個「小料」。蔡林芬出獄之後,依然保持著「東山再起」的激情和鬥志。而晏子重情重義,不僅親自接她出獄,還出巨資支持她重操舊業----開飯店。由此可見,晏子之人品,是令人敬仰的。

(三)

丕基似乎有點奇人面相,但肯定是一個才子。他既有老報人的脫俗傲骨,又有上海人的精細講究。他的菸癮驚人之大,時常是煙不離嘴,甚至搓麻將打瞌睡也能叼著抽菸,他的衣服經常是傷痕累出……。

我們那時經常打通宵麻將,開發商準備一條中華牌香菸,到麻將結束時,基本只剩下一堆煙殼啦。而姜丕基絕對是一條香菸的「能耗大戶」,別人摸牌時,把香菸放在煙缸上,經常被他順手摸煙地給抽掉了,並經常強調理由說,他抽得是自己點的香菸。

姜丕基其實是一位我很尊敬的大哥,緣由是我在上師大讀大學時,開始文學創作,也有小的作品在報刊上發表,是一個「小作家」。記得有一次我參加某單位舉辦的微型小說大獎賽,姜丕基就是大獎賽評委會的評委,是坐在主席臺上的「大人物」,這在我年輕時的記憶裡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當時,上海報刊雜誌開設房地產專刊是風生水起,是一個時髦的行業,也是廣告投放的「大戶行業」。《新民晚報》作為上海灘報紙發行量第一的大報,肯定是不甘落後啦,並緊追幾大報之後,也開設了房地產專版。於是,姜丕基擔任了《新民晚報》「申城樓市」專刊的責任編輯,(因為其版面較小,乃稱不上主編,我當時的房地產市場專刊是每周四個大版的專刊,月末版更是八個大版,是名副其實的擁有大量版面發表文章和刊登廣告的專刊大主編)。

但不要小看晚報版面小,小歸小,力道大。因此,姜丕基的「申城樓市」是當時上海地產媒體最有影響力的專刊,自然,「姜老師」也成了上海樓市最得寵的媒體人啦。

由於我與姜丕基、許仰東都是弄文學出身的,興趣相投,交往甚密。於是,才有了上海地產「三劍客」的江湖傳說。我記得最早是周忻老闆叫起的,以後逐漸成為一種行業的標識,一種江湖的傳說!

姜丕基開設專刊之初,由於樓市的專業沒有我熟悉,其專版的「頭條」(第一篇有影響力、有份量的專業文章)文章經常是由我撰寫的,地產圈子裡號稱是新民晚報地產專版的「孫頭條」。當然,我發表在「申城樓市」的文章肯定是有專業質量的。但是藉助於晚報的影響力,憑藉著姜丕基大哥的肯首,也使我的名聲在樓市圈子裡更響亮了。

為此事,我們《新聞報》領導專門認真地找我談話,嚴厲地指出:「你幫新民晚報寫出那麼多有影響力的『頭條』文章,我們《新聞報》你自己的專刊,為什麼不多寫些有影響力的文章呢?」

我當時不禁失笑地曰:「我們報紙的發行量只有新民晚報十分之一的數量,影響力當然只有它的十分之一。至於我寫的晚報『頭條』文章,其實大部分是我們報紙發表過的文章的『微型縮版』。

我們發800字的文章,在晚報只能濃縮到300字左右。而且,內容觀點是相同的,只是我文章的創作文風寫法,改成更符合晚報讀者的口味.」

其實,更絕的一點,我沒有告訴我們的領導。是因為姜丕基把我發在晚報上的文章標題,每次都改得非常出色而吸引讀者。姜丕基在新民晚報是大名鼎鼎的「標題」大家,他起得文章標題,時常會讓人拍案叫絕!。

最可笑的是一場「冤案」至今沒有告破。我大概一年寫了幾十篇的晚報樓市頭條文章,有一天我們約見開發商之後在準備搓麻將娛樂之時,姜丕基把我寫文章的一疊新民晚報的稿費匯單塞給我(原來報社的稿費是通過郵局匯單支付的)

一場麻將搓了一個通宵,昏頭昏腦的我早就把那疊稿費匯單之事給遺忘了。等過個幾天才想起,一查問,是開發商公司的掃地阿姨不識郵局匯單當廢紙掃進垃圾桶啦。之後,可能是我一直忙碌著,也就沒有去讓姜丕基再去報社補開稿費匯單(當然,原來傳統報社補開這種稿費匯單要經幾個領導籤字說明,是很麻煩的事情。)……

辛辛苦苦寫了近一年幾十篇有份量的文章,結果是為新民晚報白白地打工一場。如果有好事者能幫我查詢出此筆稿費我至今分文未收,仍不失為地產文人的「美談」啦。

抖一個小料,當時新民晚報的廣告版面是「朝南座」的,熱門版面十分搶手。廣告公司如果拿到好的版面,等於是拿到今天平價茅臺酒的代理權。專業人士肯定懂得,晚報是小版面的報紙,一個版面可以刊登四通欄廣告,但版面是很寬鬆的。姜丕基不愧是「奇才」,他發明了一個增加廣告版面的奇招:把四通欄的廣告版面演變成四通欄半的廣告版面容量。而且這個半通欄廣告版面,再分成8個小欄廣告位置,讓開發商花小錢也能刊登房產銷售廣告。價格親民而實惠,讓廣大開發商收益。同時,又為報社增加了廣告收入。此乃上海報刊房地產廣告中一朵奇葩也。

(四)

丕基大哥的刻板認真相比,許仰東屬於「頭子活絡」的類型,是標準的「張文宏式的鄉下人」進城。但他思維敏銳,富有激情,才華橫溢,且凡事勤奮,完全靠自己一絲不苟的努力拼搏。像「於連式」人物一樣成功地「爬進了上流社會」。如果不是他疏於經營,上海地產媒體界、地產營銷界的「一哥」位置非他莫屬。由於他的一時疏忽,而遺留出讓他人發展的巨大空間。

「上海地產三劍客」之中,我與許仰東的關係最為密切,也可以說是整個上海地產媒體人當中,我倆是真正的「密友」。他最近出版的回憶書籍《歲月的痕跡》之中,有多達六、七篇的文章中提及到我,是整本書籍中最頻繁寫到的人物之一。由此可見,我們的關係是「難以與他人道也。」

他在「上海地產三劍客」的文章中如此寫道:「九十年代的上海樓市,有一個地產「三劍客」的稱呼流傳於行業。《新民晚報》的姜丕基年齡最長,《新聞報》的孫華良其次,我當時在《文匯報》,是「三劍客」裡年齡最小的一個。

在報媒一統天下信息的九十年代,許多房產人是在閱讀著官方報媒的地產新聞和分析評論成長的,且市場影響力極大。能在偌大的上海誕生地產「三劍客」, 或許與此有關。

我們三人的性格不同、文風不同、主管的媒體不同,正是這樣的差別和補位,使上海地產傳媒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形成了銳利、精準、前瞻的組合。

我們幾乎天天會見面,或者在採訪的途中,或者在研討會的會場,或者在聚會的餐廳。我們互相都知曉對方的每日「行程表」。

當時上海乍浦路美食街的「華南飯店」,是我們共同的第二「工作間」。華燈初上後,我們幾乎各自利用晚餐時間,在這裡約談釆訪,互不幹擾而又相敬 如賓。而且,還會及時溝通和交流各種市場的信息,形成共識。

我不知,當年上海地產傳媒龐大的人群,一直保持著和諧向上的風氣,是否與我們「三劍客」的互助與友愛氣氛有關。

姜丕基的劍客力量,是他長期新聞修養培育出的標題功力,這應該是當年上海房產傳媒的第一把交椅。他周六「申城樓市」每篇頭條,常常會引發新一周上海地產的熱點和關注點。因此,我在姜丕基的身上,一直在汲取新聞敏銳的習性。

孫華良的劍客魅力,是他性格和文風合成的。敢言不讓的鋒利性格、市場走向的大膽預測,他領銜的《新聞報》原本屬 於第二梯隊媒體,而他憑著他的獨特能力,把報社的房地產專刊做成了上海地 產第一梯隊的專業周刊。他的「世紀之門」旋風,直到今天仍是可圈可點的經典。我特別喜歡他銳利的樓市點評文章,他的文風曾經影響了我很長一段時間。

  我可能配不上劍客的稱號,我只是以勤奮與時間賽跑。我在任《文匯報》地產主編時,是當時上海容量最大的「房產世界」周刊,才有可能站在上海地產的制高點。

姜丕基退出江湖後,我和孫華良兄弟的劍客友誼卻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我們有太多的緣分和相似的經歷。

上世紀八十年代,孫華良是現代詩人,而我喜歡鄉土詩。我們在八十年代的文字裡相識並成為朋友,在九十年代的傳媒界工作成為劍客。」

正如許仰東在文章中所言,我們相識於80年代,是早於我們共同做地產媒體的時光。仰東一直在各種場合和微博、微信中提到,我是他進入地產媒體的引路人,不少房地產同行為之驚詫,或者疑惑。其實,一半是仰東表達對我的尊重,一半也是事出有因的。

那年的一天早晨,我家裡的電話鈴聲驟響,我接到了仰東的電話。他是《文匯報》的夜班編輯,就是每天上夜班編輯報紙,等早晨報紙送印刷廠出版後,才能下班的工種。那天的時間,正是剛編發好報紙的版面。

電話那頭傳來他的聲音,既激動興奮,又忐忑不安:「文匯報也準備開房地產專刊,正在物色專刊主編,我是主要候選人之一……」

我當即表態:「這是天降福運於你啊,你一定要抓住機會,競爭上崗。至於專刊版面的一切內容,包括行業線索,我一定會全力以赴幫你搞定。兄弟,你大膽去競選吧……」

當年,房地產行業是最熱門的行業,房地產專刊的主編,無疑是眾人眼紅爭搶的「肥缺」。那是什麼概念啊?現在可以證實,仰東任專刊主編,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創辦之始,我與仰東一起設計《文匯報》「房產世界」的欄目、版式。同樣,我在他的專刊上也開設了為他貼金的個人地產觀察評論欄目「夏涼視線」。(如果你們能查到《文匯報》「房產世界」創辦之初的報紙,肯定能找到我的「夏涼視線」的欄目。)

然後,我們一起去採訪組稿,他插著「文匯報採訪車」小紅旗的摩託車竄行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從此,一個房地產「名記」、著名主編誕生了。

然後,他憑藉著自己的能力和實力,市面越做越大,各個方面都超越了我。但怎麼多年以來,他依然重於情義,懂得感恩,且時常把我們最初房地產專業交往和交情,不僅僅掛在嘴上,且表露於文章之中,是我一輩子的知己兄弟。

對於像仰東這樣「張文宏式」的社會名流,也時常遇人非議。但我有一個眾人皆知的規矩:你們與仰東有什麼過節?與我無關。但我不允許你們當我的面,說他的任何不是,要麼你們閉嘴,要麼我馬上離開!

上海地產掌故,不抖點小料,亦難稱掌故也。

許多人不會知道,我當年主編的《新聞報》「房地產市場」專刊上,經常會刊登我的徒弟——陳蓓的專業文章。

此《新聞報》房地產專刊記者陳蓓,乃許仰東先生夫人也!眾人不會驚詫吧?且聽我慢慢道來也!

那年的一個夜晚,仰東急急忙忙找到我,臉色微微泛紅,且夾帶一絲詭異。我一猜就知道他肯定沒什麼好事找我幫忙。

「我有格非同尋常的人,可以爬爬格子,我跟依講好來,明早讓依見見我一格牢有腔調的阿哥……」仰東講了一大堆話,我是肯定拎得清是啥路道格。

上海著名的貴都大酒店豪華的咖啡廳,我初識讓我眼睛一亮的陳蓓,不由地讚嘆仰東眼光獨辣,是識貨的大行家。我當然要不負其使命,並要使出渾身的招數完成兄弟的重託。

當然,那年我作為一個上海灘房地產的「名流」人物的腔調和招數,還是能讓剛踏上社會的女大學生產生敬仰之感的……

於是,陳蓓進了《新聞報》擔任房地產市場專刊的專業記者……

於是,誕生了仰東與陳蓓海枯石爛的情愛故事,並修成愛情的正果。而我則成功扮演了一對「名流夫妻」的月老角色……

我1997年創辦了新聖房地產營銷機構,大約是在2004年被國務院下屬部門聯合舉辦的全國專業評選活動中,榮獲「中國房地產營銷代理百強企業」,我同時被評為「中國房地產營銷策劃大師」。為此,許仰東在文匯報上刊登了半版宣傳文章,他起了一個「偉大」的標題是:「新聖:習慣於被人仰視……」。我知道,仰東兄弟想表達的是:「華良:習慣於被人仰視!」我這樣寫出來,似乎有一點自我感覺良好的習性。但是那年的我,確實是有一點這樣的範兒!

(五)

忻先生是這張泛黃和模糊人物照片中的一顆巨星,閃爍在中國房地產舞臺上!他亦是資本運作的高手,擁有多家上市公司。其人生之歷程,令世人注目。其人生之輝煌,令眾人敬仰!

同時,這張泛黃的照片也可以作證,在這四位人物當中,我與周老闆肯定是交往最深的一個。我倆交往的故事,足以讓我寫出一本厚厚的書籍.

關於我與周老闆交往的傳說,流傳於地產江湖有各種版本,但我披露於樓市掌故的版本,靠譜率肯定是最高的。

周忻最早在上海地產界的出現,是他做上海好萊塢房產公司在松江車墩的「三萬元擁有一個家」低價房時,創出的神奇營銷傳說,並因此而一戰成名。確實,在上海九十年代的中期,松江車墩的區域位置,真的是「鳥不拉糞」的荒漠之地。而他能以「三萬元擁有一個家」的巨大市場誘惑力,讓老百姓能真正擁有自己的家,讓普通人能真正擁有自己的房產財富!那才是真正的市場雙贏的營銷天才,周忻初出江湖,就顯露出其的獨門絕技!

我與好萊塢公司交往大概是在1994年左右。當時,有一個官辦的「上海申廣房地產市場」,是專門提供房地產公司設攤展示銷售房子的專業市場。那年,是上海申廣房地產市場首創中國房地產市場「按揭」購房之先河,並在上海選擇了10家房地產公司的樓盤銷售作為試點,好萊塢房地產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我是那些年裡開創房地產市場「按揭」購房形式的積極倡導者和參與者。

記得那年我在《新聞報》房地產市場專刊上發表了一篇極具市場影響力的文章「按揭救市」。(如果查詢原始資料,肯定能找到當時發表的我的這篇文章。)憑什麼證明我的這篇文章極具市場影響力的說法,是因為當時上海最具媒體影響力的「三報二臺」(三報為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二臺為上海電視臺、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同時轉發了我這篇「按揭救市」的文章,對上海率先實施「按揭」購房政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積極作用。當時,客戶購買房子的付款方式只有兩種:一種是一次性付款;另一種是按房子的建設工程進度付款。而如今客戶購房可以通過只付首款,再進行銀行貸款完成購買交易的形式,其中銀行貸款的形式,就是「按揭」購房的交易形式。

正因為開展「按揭」的試點活動,我結識了上海好萊塢房地產公司王啟宇總經理,黎根發到副經理(因為好萊塢公司是10家按揭試點單位之一),並逐漸與黎根發成為知己好友。我們不僅一起研究如何營銷好房子,並一起赴香港考察房地產市場,同遊泰國等(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出國遊)。而且,好萊塢公司在《新聞報》上發布刊登了大量的「三萬元擁有一個家」的銷售廣告。好萊塢公司當時的投資方是上海大學,周忻是畢業於上海大學的。但那時,我還不知道這句樓市著名的廣告語:「三萬元擁有一個家」,是出自好萊塢公司企劃部經理朱旭東之手,而他的搭檔--銷售部經理就是周忻先生。其實,我交往好萊塢公司總經理的時間,早於認識其公司中層幹部周忻和朱旭東。      若干年之後,當時擔任「上海申廣房地產市場」總經理的龐元先生曾調侃地說:「大名鼎鼎的周忻主席最早是從申廣市場發育出來的,因為那年他是在申廣市場駐場煉攤的好萊塢公司的銷售部經理。」

由此緣分,周忻與我結識了。之後,周忻和朱旭東創辦了自己的「旭陽、萬欣」兩家公司,旭陽負責廣告經營,萬欣負責房地產代理業務。

周老闆那年在易居公司的大會上公開說:公司創辦之初,缺乏市場的業務關係和人脈資源。他拿出了公司僅有的三萬元巨資,天天陪著華良兄「混路道」,酒局、牌局、卡拉OK、桑拿等等,貼身陪護。結果是公司迅速建立起了廣泛的市場業務和人脈關係,並闖出了市場經營的新格局,奠定了如今易居中國發展到今天如此規模的堅實基礎。

此處至少省略10萬字以上,以後有機會聽我慢慢道來。

但此處必須抖一個小料。在我1996年開辦,並作為上海華玲廣告公司實際控制人之前,我的房地產廣告業務是用「旭陽廣告公司」的名義做的。而房地產營銷代理業務,則由周老闆的萬欣房地產代理公司自己運營的。那些年,我是不介入房地產代理業務的。而且,我還從周老闆那裡了解和學習到了不少的房地產營銷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他真的是房地產營銷的天才,樓市中也有傳說他是上海房地產的「營銷之父」,反正我是最早的見證者。

我當時是上海灘最著名的房地產專刊主編,且為人豪爽,結交了大量的行業人脈資源。而這些行業的人脈資源,被周老闆用於房地產代理業務的開展,自然是如魚得水啦!小料一抖尖尖頭,明白人自然掂得出是什麼份量啦!

周忻先生是上海房地產營銷界的「一代梟雄」,是我此生結交的朋友圈中,最具實力和最講義氣的好兄弟!我在易居中國任職時的50歲大壽盛大晚宴,就是他私人出資為我舉辦的,這讓我真的是風光無限。我私下竊喜自己分文未出,卻收穫了一堆的禮品和不少的紅包。

周老闆不僅出資舉辦我的50歲壽宴,並且在祝壽發言時,給足了我的面子,其讚賞我為「好老師,好兄長,好員工」的「三好人士」。我保留著他講話的錄像,他當時評價了我大於這三個好,但我只記得簡單的這三個好。這種讚賞評價,讓我感到此生足矣!

提起壽宴,這裡必須畫蛇添足一筆。這四個人物當中,參加過我50歲和60歲兩次大壽晚宴的是晏紹禮、姜丕基,周忻自然是參加了我50歲的那次,而我最親密的好兄弟許仰東第一次不在上海,第二次不在中國,越走越遠啦。但我60歲大壽之時,許仰東拍好感人肺腑的祝賀視頻在現場播放,讓大家感嘆不已啊……

由此可見,一張泛黃而模糊的照片裡的人物,確實是我生命中的知遇之人,結交得很深很深……

相關焦點

  • 一張泛黃的彩色照片,承載著三個老男孩的青春記憶!失散多年後他們...
    5月10日,快報A05版刊出一張泛黃的彩色照片,三個小青年並肩而站,相似的髮型,相似的西裝白襯衫、喇叭褲牛仔褲和皮鞋。(詳見38年前的時髦青年怎麼穿?杭州火柴廠廠長曬出一張老照片,原來他也是個「心機boy」!)
  • 一張泛黃的老照片
    一張泛黃的老照片作者:馨羽      父親書櫥裡始終珍藏著一本舊影集,翻開它的首頁赫然映入眼帘的是一張已經泛黃的黑白老照片,照片右下角標註的拍攝時間是1977年初春,拍攝地點是原渡口大橋舊址,照片取名為「七十年代老渡口人的『全家福』」。
  • 【懷舊風格】PS泛黃懷舊復古色調
    攝影照片的復古風正流行,泛黃的色調讓作品蒙上一種情懷感。
  • 那些泛黃的記憶,如何讓老照片「重獲新生」? 科通社
    年末將至,又是大家總結這一年都幹了什麼的時候,照片是個很好的「記錄專家」,記錄著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隨手打開手機或相機,就能輕鬆地獲取到高質量的圖片,但在數碼技術不發達的過去,那些用膠捲洗出來的照片可能早已泛黃,但它對你卻有著特殊的意義,我們該如何拯救那些老照片呢?  文並攝/張星海  這個世界上什麼東西越舊越好?
  • 孫國華:安居巷22號裡的一張泛黃老照片
    我雖然沒在這個大院生活過,卻從幾年前得到一張發黃的照片中看到了當時的奢華。據說,安居巷22號是一座清代院落,三進四出,雕梁畫棟,木格子門、磚雕花牆,池塘假山,影壁石獸,絕不輸給周邊的大院。聽我奶奶說,後來翰林爺爺還在疙瘩巷給她買了一院房,只是讓我費盡心思也沒找到這個地方,心頭遂聚了一個疙瘩。
  • 記憶│改革記憶 在我的照片裡
    我已經不是很清楚地記得自己那段時間的樣子了,因為我印象中,兒時的我只照過三張照片。一張照片是大哥帶我們幾個弟弟妹妹去花溪公園玩時照的黑白照片。照片中的我形象真的是 ……,作為女孩子,衣服歪扭,鞋子是哥哥穿舊的平底白邊布鞋,只是這鞋邊不白,大拇趾那裡還破了個洞 ……作者兄妹在花溪公園留影,前排右一為作者,自稱 " 形象最糟糕 "。
  • 致敬科比:內馬爾穿拖鞋,喬丹眼睛泛黃
    今天,《每日體育報》刊登了兩則重磅消息,一個是內馬爾穿著拖鞋致敬科比,另一個是喬丹眼睛為何泛黃?內馬爾是巴西的足球天才,目前效力於巴黎聖日耳曼隊,據悉巴薩正在商討將其帶回諾坎普。而喬丹則是退役多年的籃球明星,他幾乎憑藉一己之力影響了全世界對籃球的熱愛。
  • 十七歲那年,記憶深刻的年少青春
    十七歲那年,美麗的年華,綻放的美麗青春,記憶深刻的年少青春。獨自在恰若青石的寂寞校園小道上徘徊,不響的跫音輕輕地在心頭迴蕩,莫名的有些孤獨惆悵……她呆呆地望著像白紙一樣的天空,那一瞬間,像孩子的臉一樣陰沉。遠處的青山就像懷抱在慈母懷裡熟睡的嬰兒一樣,四面被霧籠罩。
  • 《記憶中的風琴》在記憶裡美好的,永遠是美好的
    教室、黑板、課桌、講臺、帶著髮夾的女學生、穿白襯衫的男老師……遠景、近景;實景、虛景……偷偷喜悅的穿著花布衫的她,所有的初戀情懷都贈予他,身後模糊的他卻絲毫不察只低著頭,雖有與她一般真摯又單純的初戀情懷,贈予的卻是別人。一樣怯懦又勇敢的接近著自己渴望的人,一樣的有欣喜,有哀傷,一樣的遠遠望著對方的背影。兩段簡單的愛情故事,穿插在一個泛黃的時空裡,交織出一曲平淡的風琴聲。
  • 四年級作文:我家的一張老照片
    輕輕撣去封面那層薄薄的灰塵,緩緩翻開記憶裡鮮活的色彩,我仿佛看見了過去正在這相冊裡翩翩起舞。老舊的照片上,深深地刻著滄桑的痕跡,猶如浮動著歲月的流金。從這些泛黃的相冊裡,傳來一陣陣歡聲笑語,反射出暖金色的陽光。指尖的緩緩撥動,令我思緒穿梭,腦海裡勾勒出美妙的曾今。在這一段段快要被遺忘時光裡,那熟悉而燦爛的笑容挑起了的溫暖的回憶,瞬間凝聚成洪流,衝開了記憶的閘門。
  • 照片從模糊變清晰,做好這四步就夠了!
    接下來就一起看看步驟吧。這張照片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前像是裹了一層霧氣,而且在陽光下整體呈現出一種偏黃的塵霧感,導致畫面不通透。而且人臉也是偏黃的狀態。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去黃」和「去霧」處理。接下來我們會用到相機的camera raw 濾鏡、高反差保留、usm銳化、曲線還有色彩平衡工具。
  • 「曬全家福得全家福」每一張照片背後,都在講述一段故事~~
    拍攝於1976年,爸爸、媽媽和我。這是我們家唯一一張上過水彩的照片。(照片主人/趙降龍)在我家有一張老照片,現在已經泛黃了。爸爸說那是一九八二年照的,那時的他才十四歲,現在的他已經步入中年,真是歲月不饒人吶!(照片提供/雅芳)
  • 初心,寫在泛黃的入黨志願書裡,從來不曾改變!
    一頁頁泛黃的入黨志願書喚起了那如在耳畔的錚錚誓言更見證著那份熱血滿腔的無悔信念那字跡尚顯稚嫩的入黨志願書回想那時應是少年模樣意氣風發的青春,自此開始點綴光芒還有那獲評優秀黨員的數次榮光是記憶裡日復一日的堅守與勇毅才用那漫漫徵途,書寫出這般燃情夢想 對於我們這些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幸福的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自小沐浴著黨的恩情。
  • CVPR 2020丨圖像超清化+老照片修復技術,拯救你所有的模糊、破損照片
    編者按:也許你曾從櫥櫃裡翻出家人們壓箱底的老照片,而它們已經泛黃髮脆,甚至有些褪色;也許你在拍照時不慎手抖,只好把糊成一片的照片都丟進「最近刪除
  • 吳永靈:戲裡人生戲外情《曬一張照片,憶一段故事》
    戲裡人生戲外情——萬仕如意文化傳媒有獎徵集《曬一張照片,憶一段故事》
  • 後期:手抖模糊照片補救辦法!
    作為一個有經驗的攝影師,一定非常重視拍攝的照片有沒有犯上這兩種毛病,而相機製造商亦在這兩個課題上投入大量研究開發,發展出更精準的對焦系統與及更先進的防手抖技術去幫助攝影師減低失焦及手抖的可能。  雖然攝影科技已大大幫助了攝影人,但就算最老練的攝影師也會有失手的時候,萬一一張重要的照片因手抖而模糊了怎辦? 其實後制也有方法減輕因手抖而模糊的程度,注意是減輕,並不是解決。
  • 泛黃的相片,最好的時光
    泛黃的相片,最好的時光 2020-09-10 17: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父親節最好的禮物:vivo超清照片修復,找回多年前失去的色彩
    翻開一張張老照片無不是珍貴的回憶與過往,封存的記憶也會重新浮現。父輩們看到一張張模糊畫質的照片總是在感慨時光的飛逝,如果能用科技手段把這些老照片進行超清修復,讓老照片煥發新的容貌作為禮物送給天下的父親們,何嘗不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禮物呢?
  • 83歲醜娘張少華曬家中全景,住處簡陋牆壁泛黃,角落僅一張小床
    視頻中可以看到張少華坐在家裡的床上,整個人瘦得皮包骨了,臉上的皺紋也非常明顯。從視頻中也可以發現,張少華的家裡擺設非常簡單,而且房屋的面積很小,裡面只有簡單的桌子和床,而且這些家具看起來非常老舊,牆壁已經泛黃
  • 手機相冊裡不會刪的一張照片!有人看笑了,更多人看到眼淚模糊…
    那些手機相冊裡的照片每一張都是一段故事無論換了多少手機唯獨那張